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天际雪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滞留异乡的思亲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离故土和亲人,漫漫岁月里,独自于异乡奔波劳累。

妻子的远方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唯一慰藉。可如今这唯一的慰籍,乍连乍断,都已经很久不见来信了。

在这清旷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讯的空虚失落之感变得犹为强烈,为凄楚孤独所浸透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解锁。

哪怕是刹那的梦中相聚,也可稍解相思之苦。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由来相思之苦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缥缈未卜,也表现出诗人两者希望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心情,分外传神空远。

接着是归梦醒后具体的感受,尤显格外的寂廖凄寒。

素秋,是秋季的雅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会令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冷冷寒冽的秋水,总之,会令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独在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游子来说,这样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发情绪低落的因果,而且是对孤独凄苦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折磨。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敌’字险而稳。”这里诗人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现状,稍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但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悲怆,这种婉转深遂之感,更重于意境上的刻画,准确且悠远,真谓神来之笔。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貌似随意,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鲜明化,而且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看似是诗中矛盾之处,“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思念得刻骨铭心,魂绕梦牵已非一朝一夕,剪不断的绵绵相思结啊!

同时,这二句诗两两对立呼应,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周而复始,流动的美,色彩斑斓,对比的美。

最后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细细品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浮现出相隔千山万水的双方 ,皆自对月对风对雨,默默地祝福,默默相濡以沫之情景。情到深处素明月,思之尽头清风雨!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人呢!

2






潇湘圆梦


相比起李商隐的“无题”诗世人皆知,这首《端居》的名气要小得多,却美得不像话。细细读来,诗中悲愁和思亲之意令人感同身受。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01创作背景

众所周知,因为“牛李党争”的影响,李商隐一生都在被排挤,远离政治中心,困顿不得志。

终其一生,官职低微,前途渺茫,大多时候背井离乡任职,与家人分隔两地。这首《端居》就是他独居异乡时因思念亲人,却未收到家中音信而作,愁肠百结,思亲情深。

题目“端居”就是闲居的意思,说明当时的李商隐未受重用,职务清闲。

02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晚间,李商隐躺在冷冰冰的床上,辗转不成眠。他仔细回想,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妻子的来信,不知家中是哪般光景。好不容易睡着了,梦回故里,喜笑颜开,可半夜醒来,恍然惊觉不过梦一场,自己已离家多年,久到自己都记不清楚了。环顾四周,偌大的床榻空空荡荡,在清冷凄寒的秋夜里,他独自一人快要无法承受这别离之苦。

首句“悠悠”二字,写尽家书久不来,梦归未成真的怅然若失。羁旅数载,想要归家而不能,诗人从心底长叹一句:“何日是归期?”


第二句的“敌”字也格外精妙。按照常规思路,“空床对素秋”比较平稳,“对”字也合情合理。李商隐用“敌”字,比较冒险,初初读来,有刻意雕琢之感,再三体味,方觉隽永。

如果此处用“对”字,则是描绘客观景色,不含作者彼时心中所感。可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每一幅画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有感情。

“敌”不仅有“对”之意,写出“空床对素秋”的萧瑟冷清,还写出了独居的诗人无法承受这种寂寞孤单、清冷凄凉的悲怆与心酸无奈。

结合整体意境与情感来看,这个“敌”字甚至比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的“不耐”二字更为深细、贴切。

03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三更梦醒,睡意全无。诗人看着窗外的台阶,因自己客居他乡,备受排挤,平素不常与人来往,已长满了青苔。外面似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依稀还有疏淡银白的月光,秋天的红叶在这样的夜色里变得模糊暗淡,看不太清楚。


雨凄凄,月冰凉,秋夜如此寂寥清冷,萧索寡淡,让人心生愁绪。可这一切,又怎比得上乡愁磨人?

三更半夜,已看不清“青苔”、“红树”,诗人此处的写法,属于移情入景,而非客观描绘,是主观情感的表达。一青一红,都是明艳的色彩,但在雨中和月中却只是模糊的黑影。彩色变黑白,似乎青苔、红树都在寂寒的夜里惆怅,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寂寒寥落的意态。

末句又是“雨中”又是“月中”,简直就是“月亮雨”,不太可能在同一晚上出现。这里,诗人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记忆中之景结合,暗示自己夜半思亲已非一夕,以至于分不清现在与过去。

现在是月夜,以前是雨夜,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景色,都是一种孤苦哀愁,诗人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种虚实交错的写法,把时间线拉长,让诗里的乡愁更加浓。他等了又等,不知归期,未得来信,真让人心疼。

也有人说李商隐这首诗里思念的对象是妻子王氏,毕竟他很爱她,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证。

但三叶草更愿意理解为诗人在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毕竟,独在他乡为异客,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心中所念,魂牵梦萦。


三叶草青青—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重要诗人,他的诗用典多,含义朦胧,工于字词,读起来却流利清新,和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他文风风格秾丽,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也正是晚唐诗歌文字走向迷离晦涩,题材走向爱情艳情的过渡。李商隐又极工用典,被后来宋初的西昆体奉为宗师。但西昆体的后来者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李义山的高度,所以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一说。这其中的“郑笺”其实就是指的李商隐的旧文。

比起其他诗作,这首《端居》重在意境的构建,跟他扑朔迷离的律诗比起来,算是非常好理解的。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晚唐时期,格律诗已经定型,写法也大致有法度可寻,讲究“起承转合”,只是律诗字多从容,绝句字少奇转。

“端居”就是闲居的意思。

起句“远书归梦两悠悠”,读者就知道了这是一首身在异乡思念家人的作品。归梦,可能是太久没有收到家书了,只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可惜醒了,所以空叹“两悠悠”,就是半夜醒来,不但归梦醒了,远书也没到。

承句“只有空床敌素秋”,醒来一看,床上空空如也,除了自己之外,半边空床敌素秋。素秋,一个素字,写尽秋天萧瑟之气。谁会喜欢这种黯然神伤的况味,所以这里用了“敌”字,结果发现半边空床不但抵挡不了清冷秋气带来的思念,反而成了帮凶,加重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阶下青苔与红树”转入写景。阶下有青苔,说明独居在此,没有访客来往。红树,正是暮秋独有的景色,这就是个寂寞冷清的秋天小院子。青苔,红树相对素秋来说,其实色泽是比较明亮的。

“雨中寥落月中愁”,在凄冷的雨中,月光下,色调也偏朦胧冷暗了。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诗人在细雨中寥落,在月光下发愁。下雨的秋夜怎么会有月光?说明这不是一晚,而是天天晚上都思念惆怅。不管是细雨连绵,还是清秋冷月,想家的愁绪是持久不断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诗人这里下雨,家人那头可能明月正光,但是互相思念的心思是一样的。这是另一种写法或解法。

李义山的诗,本来多解,不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秋雨夜孤独,明月画相思。

枫红凋碧树,梦醒望家书。

这四句随口而出,并不是诗,算是对《端居》的注解吧。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李商隐(约813——858年),享年45岁。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出生于河南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和李贺、李白合成“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唐文宗开年二年(837年),24年的李商隐初登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由于年轻气盛,不谐世事,便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一生困顿不得志。约(858年)在河南郑州病故。现藏于河南荥阳,有人又说藏于河南沁阳王庒镇。

李商隐写《端居》时,正处于他本人在官场上失败,四处奔波,居无定所,身居他乡的逆境中抒写的。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好久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的音讯,只有在睡梦中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梦醒后,环顾四周,只有空空的床榻和寂寥的深秋,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常无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和满地的落叶,雨夜的寒冷、月色的冷清,又那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

我们今天主要分析这首诗中的“敌”字,“空床”与素秋两词,本已经是寂寥透顶,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有要相互敌对,可见那时的李商隐心中是多么的悲哀与矛盾。更增添了“雨中寥落月中愁”的悲切意境。



荖朽寻禅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著名的居秋夜感怀之作,情致清冷寂寥。起句首先点明独自客居他乡之处境,“悠悠”叠字益显客居之清冷滋味,情韵低回。次句一“敌”字则满腔凄怆全盘拖出。古人本有悲秋传统,而词句独传神处,乃在这一字不仅表现了“空床”与“素秋”相对的凄冷,更表现了这一环境中秋夜难寝之人心理上难以摆脱之悲怆。三、四句忽转入写景,虽有“青苔”,“红树”,然而更有“寥落”,更有“愁”,如影随形,无以遣怀。一、二句写心境、处境,三、四句写环境,情与物融,意与象洽,构成的意境却从平淡中产生了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古读书


未近老屋心已悲,

魂牵梦绕念几回。

推门忽惊家鹿遁,

举步又扰寄鸟飞。

风吹野蒿檐上舞,

尘蒙蛛网壁间垂。

唯有门外老槐树,

树下当年等过谁。



春江花月夜74772178


《求同》

鸿雁传书空悠悠

南坡念怀黄金菊

东风无力半夜秋

北门西阁正月求



阿木中医李建勋


孤身归故空悠悠,

草深茅屋几许愁。

书案依旧尘埃满,

蜘蛛不请卧床头。


涂鸦55639153


难懂李商隐

最苦年代你盛世,流尽泪水为己哀,无亲无友孤身过,伸脚踩不上地球,孤寒身败进坟墓,无人不为才感动,哀绝倒下有人扶,生命已进鬼门关。


睡得安稳健康才会在你身体里蜗居


小李商隐晚唐才,一身仕途多坎坷。才高八斗也私情,他乡寂寞凭梦还。不做原意意何解,只叹伟才也作悲。官嚼志向未取得,思妻还乡靠梦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