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影视蜃楼


 蝉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王老师阅读写作


以前写过这首诗,还发在头条上,拷过来吧:

李商隐loser的人生告诉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么

董点国学 2018年10月20日

不管你对李商隐熟不熟悉,下面这几句诗,你一定听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都是李商隐写的。 李商隐身上的标签有:晚唐才子,朦胧诗人,多情种子,看不懂的无题诗,叽叽歪歪的loser。 没错,他真是个叽叽歪歪的loser。 有多叽歪?有多loser? 一首诗就能看明白: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这首咏蝉诗,没前面那些名句惊艳,但真看懂了,会让人惊心。 这首诗被称为唐朝最好的咏物诗之一,但知道的人不多,因为一般人看不懂它好在哪,真看懂了的,又不愿意多读,读多了要抑郁。 这首诗是理解李商隐的钥匙。

说这首诗之前得先大致介绍一下李商隐。概括来说,李商隐在人生开始时抓到的牌并不好,但他很快凭本事换到了一手好牌,但最后,他又凭本事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李商隐的一生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老爸李嗣是个低级官吏,在李商隐十岁时就挂了,小小的李商隐长子当家,和他妈妈艰难过活。李商隐说当时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不过虽然开局比较差,但李商隐熬过这段少年时光后,牌却越换越好了。 李商隐从小就特别能读书,据说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在老家还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堂叔来教他,十六、七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被白居易、令狐楚等人赏识。 这两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兼显赫高官,被他们看中无疑是打开了人生的上升通道。令狐楚对李商隐非常爱惜,把他当成亲儿子,不仅从经济上资助他,让李商隐当幕僚,还教他读书写文章,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交往。穷孩子李商隐就这么被带进了上流社会社交圈。 后来,令狐楚还让儿子令狐陶向考官推荐李商隐,让李商隐25岁就考中了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的说法,意思是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年轻,李商隐25岁中进士,有多风光可想而知。 李商隐这时真是换到了一手羡煞旁人的好牌。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么好的牌会打砸了。中进士这年,是李商隐一生的巅峰。 这一年是公元837年,李商隐春风得意,新科进士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两个月后,终于结束,李商隐衣锦还乡,探望老母亲。但也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隐失去了既是老师又如父亲的大贵人。没有了令狐楚,李商隐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暴露无遗,人生状态迅速下滑。 第二年,李商隐当了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还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也是高官,也很欣赏李商隐,但这个婚姻却犯了官场大忌,把李商隐拖进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唐朝党争严重,令狐绹是“牛党”,王茂元是“李党”,在当时人看来,李商隐亲近王茂元就是对令狐楚的背叛,不仅令狐陶一派的牛党对李商隐有看法,连李党们也认为李商隐背信弃义,这导致李商隐在838年的吏部授官考试中被除名,唐朝考中进士后还需参加授官考试,考过才安排官职。李商隐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名声坏了,连授官考试的资格都没了。

不过,李商隐虽然一步走错,但并不表示没机会翻身,毕竟他年轻有才。只是,在之后的20多年,李商隐每次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都对自己没好处,让人看得无可奈何,只能理解为才子和政客太难兼容吧。

总之,李商隐在牛李两党都不讨好,哪边当权了都不用他,他一年比一年混得惨,抑郁症一年比一年重,46岁就病死了。史书上给他记下了很不光彩的评价:

“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新唐书》

“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旧唐书》

他曾经的好哥们令狐绹则“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传》

《蝉》诗读懂李商隐

李商隐每到困境,都会去找大富大贵的令狐绹,令狐绹曾身居相位十年之久。令狐绹念在少年情谊,还是帮过李商隐几次,最后一次引荐李商隐当了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蝉》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在困境中写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儒家文化里,蝉是君子的代表,蝉吸树汁为生,不吃虫不吃草,不争名夺利,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这首诗第一句“本以高难饱”就取意蝉的高洁,因为高洁,不争不夺,所以,吃不饱,饿得直叫唤。

第二句“徒劳恨费声”是蝉想通过叫唤获得帮助,吃上饱饭。但是,没用,没人理你。 很明显,李商隐是用蝉写自己,希望令狐绹能帮他。但他想求助也不好好说,还充满纠结和哀怨:既想要高洁,但又受不了挨饿,饿了就满腹哀怨,我这么高洁,你怎么能让我挨饿?我饿了你怎么能不理我?真让人看了浑身难受。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全诗最好的句子。蝉叫到五更时已经没力气了,叫声断断续续,简直快死了。可是旁边的树,居然还那么碧绿,还长得那么精神。我那么惨,都快死了,你却还过得那么好,一点都不心疼我,一点也不为我难过,也不帮我。 这四句诗写得真是好,李商隐把他的人生状态和心理状态毫无遮拦地全写出来了,写出了一个大才子的哀怨乞怜,像一个深宫怨妇那样乞求恩宠。

这四句诗里,有落魄才子的进退两难和无所适从,既向往荣华富贵,又以清高来自我安慰,既要摇尾乞怜,又厌恶自己失去自尊,既想求助,又扭扭捏捏。这四句诗准确地写出了潦倒之人的心态,被后人称为是“追魂之笔”。 这种心态极难写,一般的人没才华写,就算有才华也不见得肯把这种心态写出来给人看,因为写出来会被鄙视的。 对令狐绹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首求助诗,即便会因为从前的情谊心生怜悯,愿意扶他一把,也得对方扶得起来。但从这首诗里,你会怎么评价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你敢为他引荐一个重要的职位吗?一个文人这么写诗,能让人瞧得起他吗? 这样的好诗也只有李商隐这种既有才华,又潦倒、柔弱,还足够真性情的人才会写、才能写,才敢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可能少年的贫困限制了他的境界。生存的压力和家族的责任让他对仕途名利充满向往,这也没什么不对,既然向往那就追求吧,但他偏偏还想要清高,既然想要清高,那就忍受一下贫寒吧,但他又偏偏哀怨“高难饱”,既然想饱那就好好求助吧,但他又偏偏嫌弃自己仰人鼻息,不想仰人鼻息那就贫寒且自尊吧,但他看别人过得那么好,却偏偏心意难平,你怎么能够那么“碧无情”?自己因为高洁才贫寒,你怎能不帮我?话外之意,简直是在说别人不高洁,所以才富贵。

唉,真让人看得着急:李商隐,你叽叽歪歪的到底想干什么?你能不能先想清楚,你这辈子,要的到底什么?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要不要给你讲一遍?

李商隐有首《有感》诗,也许是李商隐对自己的人生的反思: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我本来应该根据自己的长处去走一条中正、不投机的路,可惜啊,难道才华好的人命总是不好吗?如果不画蛇添足,那么该你喝的酒,你总能喝到。好好的正路不走去走捷径,哪知捷径是歧路。

但是,人生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李商隐不是活得这么扭扭捏捏叽叽歪歪,他又怎么写得出这些既抑郁又精美的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董点国学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咏物诗,清人朱彝尊誉其是“咏物最上乘”之作,诗中李商隐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悲愤心情。

诗中第四句“一树碧无情”还被钱良择誉为神句。

全诗如下: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一、全诗解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古人不知蝉吸树液为生,以为蝉只饮露水,所以诗中说“难饱”。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言蝉居高处,饮露难饱,因而发出悲鸣,但却无人帮助,只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疏,蝉鸣稀疏。断:蝉鸣断绝。

颔联承“恨费声”而细言之。蝉不住地悲鸣,至五更将晓,蝉鸣越来越稀疏,几欲断绝,因为悲伤憔悴,蝉已无力悲鸣,然而,那碧绿的树木,依然无动于衷。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颈联将诗的主体转到诗人自己身上来,说诗人自己官职卑微,却像水中树梗,四处漂泊,而家乡故园,已经长满芳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清贫。

最后,诗人将蝉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的举家清贫相应,蝉的悲鸣也警醒了我这个四处漂泊的小官。尾联将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二、神句赏析

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评说:“(‘一树碧无情’句)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就是说,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议,神得不能解释,不能翻译。

那么,这句诗“神”在哪里呢?

诗写到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此时必须写外界对蝉悲鸣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当然是来自于蝉所栖息的树。

树怎么反映呢?李商隐下了“碧无情”三个字。

碧是冷色,放在这里本来就给人一种冷漠的心里暗示,但是,一个碧字还不够,情感冲击力不够大,比如,将这句诗改为“一树犹自碧”,也能表达树的冷漠,但是情感冲击力不够。

于是,李商隐在“碧”字后面加了“无情”两字,无情不禁表达了树的冷漠,还包含了蝉与诗人内心的控诉,这样,蝉与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才显得强烈无比。

明人钟惺认为,“碧无情”三字冷极、幻极,点出了这三个字的艺术效果,这三个字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极为清冷的艺术感受,被誉为神句并不夸张。


谢小楼


李商隐这首《蝉》是一首咏物诗,我们现代人看到蝉,可能会觉得那种一到夏天就在树上吱吱叫的动物,烦都来不及,有什么好咏的,但是在古代啊,人们对蝉的生活习性认识错误,以为蝉靠着饮露水而生活,觉得蝉拥有高洁的品质,便咏蝉以自叹。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有很多典故,读来不太容易懂,我们一句一句拆解开来分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句其实是李商隐的牢骚之语,说蝉居于高出,饮露难饱,却没有人可以帮助它,发出的悲鸣只不过是徒劳。

清代纪昀评此诗时,说:“起二句斗入有力,所谓意在笔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两句诗一出来,直接就抒发蝉饮露自洁,清高难饱的品质。

蝉饮露难饱的典故出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

这两句说是写蝉,实际上是自喻,蝉吸风饮露是高洁的品格,自己为人清高,所以如今清贫难熬,不也是高洁的品格吗?因为发声向人陈情,希望得到某种帮助以摆脱困境,但这样的陈情和蝉的哀鸣一样,是徒劳无用的。

难饱和恨,都是诗人寄情于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含蓄之美,是中国诗歌的特点,更是李商隐最拿手的风格。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从“恨费声”过渡到“疏欲断”,把全诗推向自喻抒情的顶点,也是咏物诗“无理得妙”的精髓,你说蝉在树上叫得“疏欲断”,关树什么事啊,可诗人偏要把责任归咎于“树自碧”的无情,这不是没有道理,但细想起来却顺理成章吗?

蝉那么可悲,你这颗树但凡有点情感,出手帮助它一下,也不至于如此困窘吧?实际上还是李商隐的自喻,如果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遭遇就能得到改变。

历代唐诗批评者在评注这首诗时,都把“一树碧无情”作为全诗精华,说这句诗神妙,有追魂取气之势,更有人说此句比孟浩然“空翠落庭阴”更微妙,那这句到底妙在何处呢?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知道了,当你十分悲伤的时候,一定会向某人倾诉,倾诉的目的是得到对方的回应,就好比你跟老师告状说同学欺负你,老师理都不理你把你晾着,这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从悲伤瞬间转为悲凉?

同理,对于蝉来说,它倾诉的直接对象就是树,而树却无动于衷,自碧无情,这种冷漠是非常强烈的情感冲击,把诗人内心的悲凉突显得淋漓尽致。

另外,树无情有典,出自江淹《江上之山赋》:

“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前四句以蝉的视角,隐喻自己,从这两句开始就改变了,切入自己的视角,直截了当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想想自己求官半生,却漂泊无定,真是感慨万分。

梗犹泛是形容人生漂泊的意思,此句用典:古人把桃梗削作人,下雨发水的时候,桃梗就随水流而去,漂漂于江湖之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下句写家乡田园中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而我还不能归去,这是作者思乡之情的表达。

你看,蝉在树上悲鸣徒劳,而自己求官半生却无所成,不也是徒劳吗?之所以动了归隐之心,也是由于官小,生活难饱、又费声、还有无情之人,这两句看似与蝉无关,实际上是有联系的。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君是谁?当然是蝉,这句是把蝉拟人化,蝉、我双写,以蝉相警,又用“亦”字把双方紧紧联系起来,我的“举家清”与你的“高难饱”遥相呼应,君清高、我亦清高。

总结

这首《蝉》,前四句主写蝉,是显,自喻其中,是隐;颈联两句反过来,主写我,是显,以我喻蝉,是隐;最后蝉、我一体,不分你我。

整首诗以蝉起、以蝉结,咏蝉而不限制于蝉,咏物抒怀却又物我一体,不露痕迹,真可谓是上乘之作!



也可自话


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很容易走入读者的心灵,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还有一首咏物诗《蝉》,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此诗,诗人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悲愤心情。

一、写作背景:

李商隐出生于晚唐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弱小孤男,家境困厄,但一直勤奋好学,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

16岁凭借文章闻名于文人中,深受文坛领袖白居易赏识,后得翰林学士令狐楚培植奖掖。他的科举与仕途一波三折。837年,二十四岁的李商隐历经数次科考失败后,终于考中进士。而在次年,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同年,他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作了王的幕僚。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远离权利中心,但李商隐一直不得志,在盛年,只得请长假辞职,不得已放弃了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

做幕僚时,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了他,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也正是这桩美满的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因为,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前恩公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李商隐恰好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

谁曾想,一个文人竟毁于“跟错人站错队”的政治风气,从此,仕途坎坷。而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蝉》这首诗,就是他苦闷与挣扎最好的见证。

二、全诗解读: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我居住高枝上,饮露难自饱,只能徒劳地发出悲鸣。此联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权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天欲晓,蝉悲鸣几近断绝。村木这么碧绿,对蝉却丝毫不同情。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我官职卑微,树梗般漂泊,而家乡故园,荒草已长满。此句是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此联将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三、神句赏析:

《蝉》是一首咏物诗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那么,这句诗“神”在哪里呢?神在""一树碧无情″句。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写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而蝉所栖息的树有什么反响呢?——无情。

“碧”字本冷酷,而后面的“无情”两字,强烈地表达了树的冷漠。这样,蝉与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碧″是视觉,""无情”是心理感受,此句是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极为清冷的艺术感受,被誉为神句并不夸张。

诗人通过咏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托物咏怀的名作。

历代诗人描写蝉的诗句,有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指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籍(比如权势、官位,贵人的帮助等),声名自能远播,表达自己自立自强之心。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言高洁,谁为表予心!″指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我又能对谁表达我的忠心呢?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而李商隐这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文学艺术上虽为神句,但显得有点怨天忧人。不过,早年文名远播,又写出如此多优美的句子,而命运却并不垂青他,让他终生不得志,发发牢骚,有情可原。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李商隐诗《蝉》的第四句“一树碧无情”,的确曾被许多评论家称作神句,具体神在何处呢?我觉得首先还是得结合全诗来分析。

李商隐喜欢含蓄,不喜欢直白;喜欢隐藏,不喜欢明言。

《蝉》是一首典型的借物抒情诗,与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十分契合,所以他写起来也很是得心应手。

先看一下原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明显是以蝉自比,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却又得不到援助的绝望愤懑之情。

前四句先写的蝉,说清高的蝉栖息在高树上,所以风餐露宿很难吃饱,而且发出哀鸣求助也无人在意,只是徒劳罢了。到了五更之后,筋疲力尽的蝉疏落的声音几近断绝,可满树的碧绿叶片却依然冷酷无情,对它没有丝毫怜悯。

前四句明着在写蝉,但从后面诗人直写自己官职卑微、一贫如洗、漂泊不定、故园荒芜的凄惨境地的四句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前四句写的其实也是诗人自己。

前四句中,蝉居高树,表示诗人清高;难饱则表示诗人食不果腹;而蝉鸣无人在意,则表示诗人虽然一直想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但却始终无法得到援手的凄惨境地以及愤懑之情。

尤其是那句“一树碧无情”,更是将这种情绪表达到了极致。蝉发出悲鸣,却无人聆听和在意,即便是它鸣叫到了五更天也无用,甚至,连离它最近的那一树绿叶,听它从头悲鸣到尾,竟然也能做到始终无动于衷,这是多么无情!对于蝉来说,这又该是多么绝望!

在这里,诗人以蝉自喻,这“一树碧”大概也就代表着与诗人最亲近,最有可能向诗人伸出援手的人吧,连这些人都对诗人报以冷漠,那诗人又该求助于谁呢?身处此般绝境,诗人该是多么绝望啊!

“一树碧无情”,是这首诗里最简单的一句,但也是表达感情最极致的一句。用这样简单的字眼,就能把这无限的绝望与愤懑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但又淋漓尽致,说是“神句”大概有些夸张,但说它是好句,至少是这首诗的最好一个句子,应该是公允的。


感人故事会1220


那是关于一只蝉的故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大意丨

蝉,居高枝,饮清露,日夜而鸣,费尽力气亦难饱腹。五更天蝉鸣衰尽,满树葱郁却毫无怜情。

后四句: 老规矩,诗人感叹自己就像那只可怜的蝉,清高清贫清汤寡水云云。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丨

“一树碧无情”被誉为神句。这两句就是全诗点睛之笔。按规则“疏欲断”对“碧无情”。


“疏欲断”,指五更蝉微,衰落消尽之势;“碧”字“石”部,原为青绿色石。有石则冷,青绿色属冷色调。

孤蝉声残,周围一树青葱冷无情。一片繁荣,几点凄切,两两不关情。两厢对比,很自然地承接了由“恨费声”到“疏欲断”的悲凉升华。

树枝为蝉栖息之境,诗人以蝉自喻,“一树碧无情”自然对应诗人当下世态炎凉的境遇(后述)。


可见,无论是妙到毫颠的“碧”字,还是整句作为对诗人境遇的暗喻,“一树碧无情”都妙到极致,它被称为神句并不算过分。



一世“伤”隐丨李商隐

李商隐年少亡父,先被令狐楚提携,后成王家女婿。晚唐朋党之争严重,令狐和岳父是对立阵营,不谙世故的李商隐为了难。悲惨才刚开始...

令狐楚过世,老岳家得势,但此时李母过世,李守孝三年,错失最好机会。李守孝归,岳父又过世,令狐家又得势。李商隐抛却文人最珍贵的清高,巴结令狐家求个一官半职。令狐楚之子令狐綯以“忘恩负义之小人”为名,多次拒绝、奚落李商隐。最终孤独无助的李商隐仕途失意,四处漂泊。



李商隐在弱冠之年,父亲、恩人令狐楚、母亲和岳父都已相继过世。婚后12年聚少离多的老婆也病去。至此,李商隐落了个茫茫大地无处隐...


一生飘零的李商隐闻蝉起兴,成就五律名篇《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或未必有他自喻的蝉清高,却远比那只蝉境遇凄凉...


老榆无声


这首《蝉》是李商隐的经典名篇之一,清人朱彝尊誉其是“咏物最上乘”之作,诗中第四句还被钱良择誉为神句。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我就不去翻译讲解了,全网的解释都差不多。

我只以我的理解解释下成神句的理由:

三四句,按格律必须对仗。第四句最强在一个“碧”字。

五更对一树,疏,指蝉鸣声音的稀疏,疏密的疏,是个形容词。四句的一树后也需跟个形容词,树按理该用形容颜色的词“绿”。但用绿则毫无情趣。而碧字本意是指青绿色的玉石,又指青绿色。碧兼具了名词和形容词,用“碧”当然既对仗工整又含了树象冰冷的石头一样无情地面对蝉饥饿无力濒临死亡的状态置之不理。

一个碧字可谓妙到毫颠。

如此第四局才成了神句。李商隐估计为此一字之妙,顿时忘了家徒四壁而开怀。


品味幽默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接下来我将《蝉》的原文写在下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你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之上,风餐露宿,本来就很难饱腹,何必还要发出哀婉的怨恨声呢?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不停的鸣叫,到五更时候你已经精疲力竭了,可是那葱葱郁郁的大树依然如故,没有一点儿的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是一个木偶那样在天涯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经荒芜了。还烦请你用鸣叫的声音给我敲醒了警钟,我的家境和你一样是又贫寒又凄清的。

诗中的“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被人誉为神句,在这里将蝉完全地人格化,诗人李商隐将自己现在所处的艰难处境和困苦的身世与蝉相提并论。这两句还可以看做是诗人李商隐对蝉说的话:“还有劳你多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的贫寒和凄清。”有人认为这句诗是在警告作者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田园生活,回到故乡;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借用“蝉”之名来提醒自己保持高洁的操守。



<strong> 作为唐代著名的咏物诗大家,李商隐的诗句大多是咏物诗且都托物寓意,在这首诗里他实际上是在借“蝉”写自己。全诗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关于“难饱”“徒劳”“欲断”与“无情”,可想而知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怨之深,恨之重。诗人将“蝉”的遭遇引申到自己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以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的身上,收尾相连。


汤汤汤婷


为什么说这一句是“神句”?我们先来看看原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将李商隐的五言律诗《蝉》中的第四句誉为神句,是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的激情之言,清人顾安也在《唐律消夏录》中视为“追魂取气之句”,同样是清人的李因培在《唐诗观澜集》中也有类似说法。其他各论者,也常常以此句为佳。听得多了,也就不明觉厉了。

本文就从三个角度,剖析一下这个所谓“神句”,到底神在何处?

一、从全诗来看,这一句最为精彩

全诗八句,前四句一向为人称道。前四句属于以蝉自喻,写蝉即写人。后四句属于挑开面纱,明写自己。仅仅从诗歌注重寓意的修辞特色,前四句也更耐人咀嚼。何况第三句写着写着还出戏了,直接突兀地跳出来说自己,把主题扔一边了,即便没有像电视剧那般有注水之嫌,起码没有做到像其他三联一样,人与物浑然关联。

前四句,诗人运用了典型的拟人化手法。第一句想当然认为蝉“难饱”,实则说自己仕途太心酸,总出岔子。联系李商隐生平,24岁中进士就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之后他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达二十年时间里,频繁跳槽,不停换老板,一心想扑个好前程的李商隐,怎么都摆脱不了底层小吏的命运。面对困境,多次求助曾经的好友令狐绹(十载为相),因为“牛李党争”的魔诅,对方不予理睬。以致最后李商隐还写题壁七律讽刺对方不给推荐。这就搞笑了,就因为你们认识人家就要捧你?不捧就要被你奚落?套用网上一句话,捧你是情分,不睬是本份。何况还牵涉朝廷党争。

李商隐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耗尽了生命和政治的热情,他的早逝,也是抑郁不平的必然。所以当诗第二句出现一个“恨”字,便知其积怨之深。“徒劳”、“费”字也无不隐括了自己惨淡经营的人生。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到这里已经格外强烈,但还不是顶峰。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蝉之凄惨更推一步,说她“疏欲断”,是连叫声的反抗力气都要没有了,处境恶劣已极,终于爆发出了最喷血、也最酣畅的一句:一树碧无情!说这一句将情感、心理、色彩与艺术的表达做到了极致的融合,并不算夸大其辞。

以极简的语言写出极富的内涵,兼以凝练优美,这可是连被视为绝唱的骆宾王的五律 《在狱咏蝉》,也没有做到的。

二、碧字的妙用之绝

从字意来看,“碧”者,绿也。“一树碧”,满树皆绿也。如果说“疏欲断”代表了蝉声的虚弱,暗合了蝉在困境中的无力挣扎、奄奄一息,那么一树碧绿的枝繁叶茂则昭示了大树的郁郁苍苍,蓬勃兴旺,蝉与树形成迥然不同的遭遇对比。碧绿越是亮眼,蝉心戳得越痛。这是第一层。

从色彩学上看,“碧”为冷色调,暗示了人心理上的苍凉,而“无情”二字又是最直接的心理控拆,诗人无意识地使二者神合,将视觉与心理打通,于是那种极为苍凉愤慨之情发生了叠加,表达上喷薄欲出。这是第二层。

仅仅五个字,“一树碧”,“碧无情”,“碧”字在中间的连接前后兼顾,各有妙用,而又如此自然,能不神乎?

三、哲思与象征、生命力

“一树碧无情”,于人而言,不会说话的树当然是无情的,“碧无情”不是其本色吗?诗人歇斯底里的控拆是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们恰恰通过这句感受到了那种极端的内心撕裂无助。

我们并没有质疑树本身生命如何,只把它当人一样是有温度的,读的时候我们是不自觉的。这可以用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的著名诊断“无理而妙”加以解释。但也说明在诗人眼里,万物都是有情的。

如果说诗人是蝉,那么它所依附的“一树”具有多重象征。可以是多舛的命运,可以是纠结的人生,也可以具体到不给他帮助的令狐绹,多次考进士不录取他的考官,因为为囚犯减刑而严厉批评他的上司,等等。一句话,五个字,诗人把所有的气都撒出去了。今天的我们,也还可以拿来用,比附个人与资本家关系,其不衰的生命力,也是神句之一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