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底層思考


我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底層思考

身處教學一線,有的教師每天穿梭於教師和辦公室之間,馬不停蹄地做題、批改作業和找學生,時不時還會大動肝火,成績有時也不錯,但自己也跟著累趴;有的教師每天看上去悠哉悠哉,不是自己的時間壓根不會出現在班上,別人感到頭痛的學生,在他這裡似乎變得很順心,最氣人的是,成績居然也不差!

前一種教師的確很勤奮,但他的勤奮基本是忙於應付教學的具體工作;後一種教師看起來有點懶,但他能夠通過底層思考,看到教學中不變的規律,因此他做出的決策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那麼,我們如何對教學進行底層思考呢?

底層思考的第一步,是瞭解初中數學教學的本質,說白了,就是:

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數學,為什麼需要老師來教?

從科目設立的初衷來看,學習數學是鍛鍊邏輯推理能力最好的方式,沒有之一,但是,在初中的三年時間裡,學生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點不少;而且,不同的學生,學習速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學生面臨著兩個不確定性:一是三年時間能不能學完,二是有多少人能學完。

教學的任務,就是努力消除這兩個不確定性。從微觀來看,對於具體的某個學生,我們需要幫助TA有效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從宏觀來看,對於自己的任教班級,我們需要幫助更多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前者關乎教學的效率,後者關於教學的效益。

結合效率和效益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得出教學的戰略目標,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結果。

1、教學的”最好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當我們問“教學的結果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是在問“學生經歷數學教學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在課程標準中可以找到答案。課程標準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描述了一大堆,其實簡單地說,教學的結果,就是學生能夠用數學的“行業術語”,透過事物的表面解釋其背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結構,同時藉助數學的“行業規則”進行處理,讓自己能夠更加簡單地認識和改變世界。

舉個例子,你去逛超市,買了20塊錢的排骨、35塊錢的紙巾和65塊錢的餅乾,逛完後你去買單,你會怎麼付錢呢?其實每個價格本質上是一個數字,你要付的錢,就是20、35和65相加,也就是說,你只需要直接付120塊就好,不必分別找出20塊、35塊和65塊來買單。數學中的加法,讓你可以把買單這件事情變得更加簡單。

對學生來說,初中三年的數學學習,算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但細究下來,其實學生要做的,無非是打磨教材中的每一個數學知識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助他們一臂之力。

理想的結果,是我們所教的每一個學生,都能掌握三年來要學的所有數學知識點。這個顯然只是理想,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有所取捨。

一個是教學內容的取捨。既能把每個知識點學完,又能把每個知識點學好,這樣的學生肯定有,但不會多,如果過半的學生能夠做到,那說明知識點要麼不夠多,要麼不夠深。

解決的一個辦法,就是對知識點進行篩選,先學好一部分,剩下的能學好就學,學不好就學完,學不完就只能這樣了。課程標準也很體貼,它會告訴我們哪些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哪些只需要學生了解,還有的甚至只要學生感受一下就行!

課程標準對知識點的要求,實際上已經幫我們做了一輪篩選。可是,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實在不行,很有可能連課程標準選出來的核心知識點都學不完,這時,我們就有必要進行第二輪篩選。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做兩三件事:第一件是評估學生的實力水平,瞭解學生的“底”在哪裡;第二件是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繫,瞭解知識點的“底”在哪裡;第三件是學生學習的底層機制,瞭解知識點是怎麼被學到手的。

除了教學內容以外,另一個需要取捨的,是對學生的關注。全面跟進一個學生的學習,或許不是難事;可是如果手握兩個四五十人的班級,要全面跟進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就有點為難我們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和特點都不盡相同。

解決的一個辦法,就是分層教學。把一個班級的學生,按照數學成績水平的高低,分成優秀層、及格層和後進層三個層次。對同一個層次的學生,採取同一個教學策略,必要時做些微調。優秀層的策略是“超前學習”,後進層的策略是“做有用的事情”,而及格層是我們核心關注的焦點,它的策略是“腳踏實地”。

比如課上佈置了一個任務,優秀層的學生可能很快就做完了,我會立馬批改,然後讓他們尋找更難的題目去做;後進層的學生可能會對著題目發呆,我會時不時地提醒他們找到有用的事情,或者直接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及格層的學生可能起伏不定,我會留心觀察他們犯下的錯誤,分析背後的原因,尋找糾正的好辦法。

由此看來,教學最好的結果,很難用一個固定的終點來衡量,更好的選擇,是為學生的學習設置一個進度條,所謂最好的結果,其實就是有更多的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儘可能多的學習進度。

2、教學需要的“最小必要時間”到底是多長?

真正能夠完成任務的,是我們在教學中採取的行動,而我們投入的時間,取決於行動的個數以及每個行動所花的時間。由此看來,我們之所以在教學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原因不外乎有兩個,一個是採取了一些刪掉也沒什麼事的行動,另一個是某些行動的流程不夠簡潔,或者考慮不夠周到,導致還需要增加更多的行動來彌補,自然要花的時間就更多了。

因此,要想找到教學的“最小必要時間”,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對現有的行動進行評估,用奧卡姆剃刀大幅刪減,謹慎添加;第二步可以做的,就是對留下的行動逐個進行優化,並相互連接,使之形成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教學系統。

按照上述兩步得出的“最小必要時間”,大概率不是真正的”最小必要時間“,它只是代表了我們當下能夠取得的最高效率。行動的選擇,取決於我們的決策水平;而決策的水平,又取決於我們的思考質量。因此,我們要想縮小自己的”最小必要時間“,歸根到底在於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

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信息的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提高思考水平的基本途徑,無外乎兩條:一條是向外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思考的;另一條是對內覆盤,自己刻意去思考教學。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兩件事。

第一件是廣泛閱讀經典書籍和乾貨文章,從中吸收優質的思考。經典和乾貨的判斷依據,就是它們能否提高我們對教學的認知力和執行力。因此,我們不必拘泥於教育教學類的書籍,許多其他領域的思考,往往會讓我們眼前一亮:“啊哈,這個思路剛好能解決我的問題!”。

第二件是用文字或其他形式,刻意輸出自己的思考。有的人可能也會反思,但很多時候只是想一想,然後就沒了。以寫作為例,文字輸出的一個好處,是把我們的思考在眼前清晰地呈現出來,讓擁擠的大腦內存得到釋放,使我們不僅能夠“看見”自己的思考,還有更充足的大腦空間,來做思考這件事情。刻意思考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

從表面上看,我們只是把別人抓學生的時間,用來做底層思考而已,時間也沒少花,腦子也不輕鬆,但這樣做的優勢,在於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成長。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先做正確的事情,然後努力把事情做正確。

我是藍色winds,一個初中數學教師,專注於數學教學、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的方法論。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