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呈現】
如圖,已知拋物線y=ax²+bx+c(a≠0)的對稱軸為直線x=一1,且經過A(1,0),C(0,3)兩點,與x軸的另一個交點為B.
(1)若直線y=mx+n經過B,C兩點,求直線BC和拋物線的解析式;
(2)在拋物線的對稱軸x=一1上找一點M,使點M到點A的距離與到點C的距離之和最小,求點M的座標;
(3)設點P為拋物線的對稱軸x=一1上的一個動點,求使△BPC為直角三角形的點P的座標.
【分析】(1)利用待定係數法可求兩函數的解析式,由於簡單隻寫答案.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一x²一2x+3,直線BC的解析式為y=x+3.
(2)是典型的將軍飲馬問題.由於點A(1,0)與點B(一3,0)關於對稱軸直線x=一1對稱,則直線BC與直線×=一1的交點,就是使MA十MC最小的點M,∴把x=一1代入直線y=x+3,得y=2,∴所求的點M為(一1,2).
(3)這才是本文的重點,此問是二次函數背景下的直角三角形存在性問題,遇到此類問題該如何考慮呢?
【策略】抓住運動中的不變量,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充分研究題目中給定的信息,甚至挖掘"隱藏"的不變量,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轉化的思想,使題目分類明確,轉化信息,用已掌握的、熟練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本題中∠OBC=45°這個"隱藏"的信息非常有用.
【方法】常見的方法,大了說,就是:代數法與幾何法.代數法,就是設出未知數,依據條件表示相關的量,進而列出方程進行求解.若題是多動點問題,代數法表示出相關的量可能未知數的次數高,或者未知數多,計算量大,理論上行得通,但考查上時間如金,往往不採用;若是單動點問題,相關的量已知或易於表示,未知數少易於解答同時分類簡單明晰.幾何法,能夠很好的利用題中的信息,運用相關的定理,簡化了計算量,但往往分類情況多且需一一畫圖,大多時候往往是代數,幾何混合解題,既分類明晰,又計算簡捷,體現了數與形的完善結合,正所謂,數缺形時少直觀,形缺數時難入微。
【代數法】
設P點座標為(一1,t),又B點座標為(一3,0),C點座標為(0,3),∴BC²=18,PB²=(一1+3)²+t²=4+t²,PC²=(一1)²+(t一3)²=t²一6t+10.
若B為直角頂點,則BC²+PB²=PC²,即18+4+t²=t²一6t+10,解得t=一2;
若C為直角頂點,則BC²+PC²=PB²,即18+t²一6t+10=4+t²,解得t=4;
若P為直角頂點,則PB²+PC²=BC²,即4+t²+t²一6t+10=18,解得t1=3/2+√17/2,t2=3/2一√17/2.
綜上所述,滿足條件的點P共有4個,分別為(一1,一2)或(一1,4)或(一1,3/2+√17/2)或(一1,3/2一√17/2).
【幾何法】
因點P在對稱軸直線x=一1上,又由於△BPC為直角三角形,故可分三種情況討論:
(一).當點B為直角頂點時,點P在直線BC下方的對稱軸上,如圖,
設對稱軸x=一1與x軸交於E點,∵OB=OC=3,∴∠OBC=∠OCB=45°,緊抓這一不變量,而∠CBP=90°,∴∠PBE=45°,可得△BEP為等腰直角三角形,∴BE=PE=OB一OE=2,∴P點座標為(一1,2).
(二)當點C為直角頂點時,點P為直線BC上方的對稱軸上,如圖
設對稱軸直線x=一1與x軸交於點E,與直線BC交於點M,由於∠OBC=45°,則∠BME=∠CMP=45°,則△BEM為等腰直角三角形,BE=ME=2,過點C作CN⊥對稱軸於N,則△CNM,與△PCM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M=2CN=2,則PE=PM+EM=4,∴P點座標為(一1,4).
(三)當點P為直角頂點時,點P可以在BC上方的對稱軸上,也可在BC下方的對稱軸上.
當點P在BC上方的對稱軸上時,如圖,
過點P作PK⊥y軸於K,由於△BEP,△PKC,△BOC都為直角三角形,可考慮用勾股定理解題,設P點座標為(一1,t),(t>3),則KC=t一3,易知BE=2,PE=t,PK=1,∴BC²=OB²+OC²=BP²+CP²,而BP²=BE²+PE²,CP²=PK²+CK²,∴OB²+OC²=BE²+PE²+PK²+CK²,即3²+3²=2²+t²+1²+(t一3)²,解得t1=3/2+√17/2,t2=3/2一√17/2(捨去).∴P點座標為(一1,3/2十√17/2).
另,可過P作MN∥x軸交y軸於N,過點B作y軸的平行線交MN於M,如圖
這時在MN這一條線上出現了三個直角,可用一線三垂直模型來解決,易知△MBP∽△NPC,設P點座標為(一1,t),則MP=2,PN=1,NC=t一3,MB=t,∴MB/PN=MP/NC,即t/1=2/(t一3),∴t²一3t一2=0,解得t1=3/2十√17/2,t2=3/2一√17/2(捨去),∴P點座標為(一1,3/2+√17/2).
當點P在直線BC下方的對稱軸上時,如圖
設對稱軸與x軸交於E點,由於∠BCP∠CBO=45°,∴P點在E點下方,作PN⊥y軸於N,設P點座標為(一1,t),(t<0),CN=3一t,易知BC²=BP²+PC²,BP²=BE²+EP²,PC²=PN²+CN²,∴BC²=BE²+EP²+PN²+CN²,即18=2²+(一t)²+1²+(3一t)²,解得t1=3/2一√17/2,t2=3/2+√17/2(捨去),∴P點座標為(一1,3/2一√17/2).
另,可過P作MN∥x軸交y軸於N,過B點作y軸的平行線交MN於M,如圖
易知△MBP∽△NPC,設P(一1,t),(t<0),則MP=2,PN=1,NC=3一t,BM=一t,∴MB/PN=MP/NC,即一t/1=2/(3一t),解得t1=3/2一√17/2,t2=3/2+√17/2(捨去),∴P點座標為(一1,3/2一√17/2).
綜上,P點座標為(一1,一2)或(一1,4)或(一1,3/2+√17/2)或(一1,3/2一√17/2).
【總結】代數法,幾何法,各有千秋,一般相互結合甚是完美,同學們認真體會.
閱讀更多 一個數學愛好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