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本文轉載自【騰訊講武堂】喜歡的話大家趕緊去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只要是軍事領域的他們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問:堂主,之前和別人爭論關於殲16這種先進三代機性價比的問題,我認為用巡航導彈都比它性價比高。一架殲16的造價頂的上幾十枚巡航導彈了,還有兩名飛行員,而一次出擊攜帶量也就兩枚巡航導彈的載荷。要是對付1500公里開外的目標,殲16幾乎就沒辦法了,而巡航導彈還是可以打,對此堂主你怎麼看?我記得堂主說過,隱身機投擲制導炸彈是性價比最高的,然後是不是算得上巡航導彈了?至少比三代機扔炸彈性價比高吧!

這一點確實是如此,美國人90年代打擊敵人縱深有嚴密保護的目標,都是指望隱身機和巡航導彈,海軍的戰斧和空軍的AGM-86都是主力,歐洲國家也是把對地打擊任務更多交給了防區外打擊武器,就是為了減少有人駕駛飛機突入敵軍防空圈的需求。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戰斧齊射。海灣戰爭之後的幾次打擊伊拉克行動,美國人都是單獨仍4、5百戰斧出去,也不肯用三代機突擊。所以答案很明顯,戰斧比三代機合算。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這個道理國內也很明白,不然為啥搞這麼多導彈齊射,還不是為了集中突擊。

殲16這樣的飛機,以後主要還是作為防區外打擊武器的平臺,以及近距離對地支援和遮斷任務的執行者。遇到臺灣地區這種超高密度防空火力,還拿非隱身飛機去硬剛,那也太莽了點。

殲16現在主要優勢就是掛KD88這樣的中型防區外打擊武器能力比較強,能夠在靠近戰區的地方直接打,尤其是對不太遠的目標,這樣比用戰斧節約時間也省事。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很多年前就有人跟堂主槓,說必須買殲16的原因,是他能帶鷹擊12這樣的大型導彈,殲轟7B不行。但現在看都是假的,沒有什麼不能帶,但是浪費的時間再也回不來了。

而且KD88這樣的導彈帶有成像導引頭和高速數據鏈,能進行人在迴路中打擊,也就是可以打移動目標,不像遠程巡航導彈基本只能打固定目標。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巡航彈末端導引頭回傳信號,還是比較清晰。一枚巡航彈算350萬,一架殲16算4億人民幣,加上1000小時訓練時間的費用算1.5億,那就可以買160枚。去掉一半訓練庫存費用,也頂80枚的造價了。三代機假設在高強度對抗中損失率是3%架次,那你算算二者的實際效果價格差距會有多大。

問:雅克141的升力發動機怎麼會比F-35的升力風扇好呢?升力發動機費油不說,雅克141的樣機不就是因為降落的時候,主發動機吸入了升力發動機噴向甲板的反流廢氣突然停機才,導致飛機直接拍在甲板上炸掉了嗎!F-35使用升力風扇可沒有這個問題呀!

雅克141墜毀主要是降落太快,導致突然一下拍上了,更多屬於操作問題。實際上毛子之前類似的雅克38也服役了很多年,事故也不少,但是並不是升力發動機結構本身的缺陷。畢竟鷂子也是摔得不亦說乎,這是垂直起降飛機的宿命。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雅克38的動力佈置,和雅克141是一樣的結構形式。

升力發動機的優勢在於體積小、重量輕。比起笨重的低轉速風扇,升力發動機可以做得非常輕便。60年代德國人搞垂直起降飛機,用英國羅爾斯羅伊斯的升力發動機,以當時低劣的技術,重量也只有127公斤,推重比高達18.75,比F-119都高了接近一倍,更不要說現代技術下推比能做多高了。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雅克38的2 臺科列索夫 РД-38 型升力發動機。

8噸推力的升力風扇,重量有七、八百公斤,而同等推力的升力發動機,有400公斤就算失敗。而且風扇是大直徑的,會影響飛機阻力設計。升力發動機可以兩臺小直徑的,方便機身設計。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F-35B的升力風扇腰圍1270毫米,身高也是1270毫米,相當的肥胖。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看看F-35A的背部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再看看F-35B的背部,就因為升力風扇,背部寬大了很多,飛行員回頭都看不到正後方。

至於費油,在起飛著陸那一、兩分鐘,主發動機帶升力風扇一樣相當費油,其實沒啥區別。

問:唐主,一個國家的電力消耗不是和經濟成正比嗎?我國發電量早超美帝了,為什麼經濟差了這麼多,是我們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嗎?

不同產業,對於能源的消耗是不同的,比如谷歌那麼高的GDP,他消耗的能源比起一個大型鋼鐵廠還是小得多的,更不要說銀行、基金這樣的無煙工業了。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比如說歐洲人喜歡的低汙染、零排放產業,那就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紅燈區的櫥窗女郎為代表。旅遊業、服務業都是低能耗高產值的產業,和工業的能耗等級完全不同。

美國是早在100年前就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的統治者,工業在他的GDP裡面佔的比例已經很低,更多的就業人口和GDP都來自於第三產業,依靠服務、技術等來賺錢。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美國工業佔GDP很低,這樣就可以被其它行業拉低能耗平均值。如果不是美國人極端浪費,他們的單位GDP能耗還可以更低。

我國還處於工業化進程中,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完成工業化,製造業產值還在不斷增加,第三產業佔的比例小得多,所以更多的GDP要靠能源消耗才能生產出來。所以現在我們是世界工廠,而美國是世界警察。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2017年中國GDP總值為827122億元,第一產業佔GDP比重為7.9%;第二產業佔GDP比重為40.5%;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51.6%。我們的比例比美國人高了一倍,這就拉開了很大差距。

我們的經濟結構不是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是美國比我們領先100年,他有足夠的資格和資源佔據食物鏈的最頂端,而我們必須從底層開始慢慢往上爬。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還有一點,我國稅收能力非常低下,小微企業都是定額稅,也就是不管掙多少錢都按照固定額度交稅。這樣的小攤其實營業額很高,老闆收入比上班族高得多,但經濟統計就顯示不出來,直接拉低了GDP總額。

問:堂主哥你好,關注踢館欄目快三個年頭了,我是一個八年的退伍老兵,所以一直比較喜歡軍事類的,在以往許多踢館期刊中,感覺堂主一直是黑毛喜美。當然只是這樣說並不叫黑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實事求是嘛。但從來沒有見過你黑過美國的軍事裝備有什麼不好的,美國是超級軍事強國我們都知道,那請問堂主哥,美國有什麼你不看好的或設計比較失敗或奇葩的裝備嗎?陸海空都可以說說,謝謝

美國人失敗的裝備多了去了,只是美國人的失敗和毛子區別比較大,失敗的基本是因為戰術和技術前沿方向的研究,因為技術實現不了而放棄,或者是戰術環境變化而放棄。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要說技術過於激進而失敗,航天飛機就是典型,雖然能用但價格高上天,也就是失敗了。

這些失敗的根源,是在於美國人已經領先其他國家太多,研究的時候很難借鑑別人的思路和技術,只能自己摸索。不同於毛子,什麼東西都可以看美帝搞沒搞,美帝搞了就跟著搞一搞。

最近的失敗產品就是朱姆沃爾特嘛,這是因為項目管理失敗和目標需求變化導致的結果,21世紀初拔劍四顧心茫然,全世界都是渣渣,所以主要任務變成從海上進攻陸地,不太需要考慮高強度對抗問題,所以搞出來一個專業對岸支援艦。但是項目管理失敗超支拖期,又趕上我國這樣的對手實力增強,很難直接靠近海岸進行支援,從而項目失敗。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朱姆沃爾特的核心任務是對地攻擊,所以核心武器是2門155艦炮,而不是80個導彈發射管,對比看看他和伯克就知道,誰突出誰就重要。瀕海戰鬥艦也是戰略形式轉變倒是戰術態勢變化,船本身問題倒不大,就是太貴了。但這是產業空心化導致的,也不是設計缺陷。

但是這個項目本身又驗證了未來艦艇平臺,正在開發的提康德羅加替換艦也得用朱姆沃爾特的平臺基礎,所以也說不上絕對失敗。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CG21巡洋艦是和朱姆沃爾特、瀕海戰鬥艦並列的21世紀初美海軍3大戰鬥艦。雖然他下馬了,但任務還是存在,所以未來肯定會以某種形式復活。

美國人最大失敗主要還是70年代搞垂直起降飛機,用引射技術來提高垂直升力,結果搞了好些年都沒完成實機首飛,等於錢全浪費了,只好回頭去買比較LOW的鷂。還有十字軍戰士自行火炮,步子邁太大扯到蛋了,科曼奇和A-12都是嚴重超支導致項目失敗。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要說因為傻逼而失敗的也有,B-1B轟炸機就是。它和我們現在還買殲16差不多,都是有了同類隱身機項目還買,結果美國空軍拿著就不想用,寧可繼續搞B-52。

另外美國人半途下馬的項目很多,比如A-12、RAH-66,這是設計取值和軍費的問題。服役後迅速退役的也不少,比如A-3、A-5,這是軍種鬥爭爭奪利益的問題。X-47B被MQ-25取代,這是死保F-35C項目。這些其實也可以算失敗。

問:堂主好。1月10日是淮海戰役結束的紀念日,我有一個疑問:如果當年杜聿明率領三個兵團,按照最初的設想從徐州直接西去河南,完全不去救援被中野包圍在宿縣西南的黃維十二兵團,會不會是另一種結果?另外打完黃維兵團後,第三階段全殲杜聿明集團時,好像只剩下華野在戰鬥,沒有中野什麼事了,是因為傷亡過大還是別的什麼原因?

你這是搞反了吧,當時是杜聿明向南撤退的道路被切斷,常凱申才派黃維、李延年、劉汝明三個兵團去救,只是李延年、劉汝明耍滑頭走得慢,老實人黃維才被圍了。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淮海三大殲滅戰,第一個是碾莊的黃百韜,第二個是雙堆集的黃維,第三個才是陳官莊的杜聿明,時間順序不能錯了。

而且去河南那不是送死麼?淮河以南的國民黨軍就徐州一個孤島了,其他地方基本都被打垮。杜聿明進河南,那就分分鐘被包圍,而且還沒人來救。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淮海戰役開始前的態勢圖,國民黨軍圍繞2條鐵路線部署,解放軍主要從北、西兩個方向發起進攻。河南只剩下商丘一地,去了就是被包圍。

實際上我覺得你是沒分清楚黃百韜和黃維,之前是黃百韜第七兵團被圍,這才讓杜聿明去救黃百韜,沒有來得及過淮河向南。

但是另一方面,黃百韜是因為知道杜聿明回去救自己,才咬牙堅持,沒被粟裕迅速吃掉,這也是國民黨軍兵團級表現最好的一次被包圍戰鬥了。黃百韜如果知道杜聿明跑了,那瞬間就得崩,粟裕的華野主力還能更輕鬆的去追擊圍殲杜聿明瞭。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就是從本土東北方向的山東出發,進攻國軍最東北側的黃百韜兵團,這時候他和徐州之間隔著運河與鐵路線,但是距離並不遠,所以黃百韜覺得還可以得救。

至於救黃維?那時候杜聿明集團是純粹裹挾全徐州的女學生跑路兼開趴體,自己都顧不過來,還怎麼可能去救黃維,隔著那麼遠也救不到。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杜聿明和國民黨婦女慰問團。杜聿明被圍在雙堆集的時候,他手下52歲的徐州“剿總”辦公廳中將主任郭一予中將,還強搶了一個18歲女學生結婚。這位1975年3月被特赦,後任湖南省政協委員、省參事室參事。真是呵呵了。

問:都是20發彈匣的連發槍械,也都是當輕機槍用,麻煩堂主大哥來個BAR大戰ZB26,哪個更好?

這兩者看著比較像,但實際上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武器。

BAR是勃朗寧作為自動步槍射擊的,也就是單兵武器,是打算取代半自動步槍、手拉機的。只是一戰時期那可沒有中間威力彈藥,更不要說小口徑彈藥了,美國人制式子彈又是比二戰後全威力子彈威力大很多的.30-06子彈,M14之類沒法做單兵自動武器,威力更大的BAR自然更不行,所以就變成輕機槍用了。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1支BAR加上12個實彈匣時,其總重達到40磅左右,也就是18公斤。雖然這也能背的動,但是就很難帶其它東西,比如水壺、乾糧等等。

但是BAR本身在輕機槍裡面屬於最輕的,所以能單人使用,還能站姿射擊,也能邊走邊打,機動性是當時輕機槍裡面最好的。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站姿腰間持槍射擊,看姿勢承受後坐力的負擔還不大。

而ZB26還是正統輕機槍,主要還是靠兩腳架射擊,這問題不能用國產影視劇做佐證,那裡面連馬克沁都抱著打給你看。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ZB26機槍組,這個槍的瞄準鏡在側面,臥姿射擊才方便瞄準。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國軍的ZB26機槍組。當時國人又瘦又小,更難以承受持槍射擊的後座力。

BAR的射手叫自動步槍手,到現在美國人扛M249的也還是叫自動步槍手。

迷你踢館

問:堂主,雲爆彈爆炸之下如何防禦?

爆炸之前先攔截下來……或者躲到堅固密封環境內,這樣不會受影響。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溫壓彈的特點是覆蓋範圍大,但是對單個點的毀傷效果低於普通炸彈,所以能躲在密封的鋼筋混凝土工事裡就沒事,坦克車裡也行。

問:萬能的糖!作為骨灰級的毛黑你看不上毛熊的東東(毛妹可能除外,聽說你還未脫單),你對毛子的基礎材料研究怎麼看,整天見我兔的灰機大炮已超過毛熊,還有大批朋友YY毛庫要來修,我兔的材料方面是否超過了毛熊?

材料是很大的範疇,毛子在有些產品上還是有其優勢的,比如雜環芳綸、玄武岩纖維之類的,不過其他現在基本都不太行了。

問:問堂主,美國的裝甲車跟其他國家同類裝甲車比,為什麼都很高大!尤其是悍馬下一代車,看美國在敘利亞的版本完全脫離了悍馬的超寬車,根本就是卡車那體格

實際上並沒有,斯特瑞克就比拳擊手之類小巧不少,新的JTLV之類實際上是卡車,並不是我們一般說的吉普車,自然體積大了。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美國車就像美國妞凱特·阿普頓,什麼都大。悍馬剛開始是作為通勤車,所以不要求防護能力,越野能力好就行。在伊拉克被炸慘了之後要求下一代有,那就只能放大用卡車底盤。

問:請教堂主,有種說法是“伊斯坎傑爾”之類的短程彈道導彈,能有效對付薩德之類的雷達,因為反應時間很短,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薩德設計就是為了考慮對付這些目標,以前的攔截要依靠紅外預警衛星,所以反應速度比較慢,薩德就要求靠一個雷達完成早期預警到火控的全過程,而且適應攔截高度大。伊斯坎德爾對付美國人部署的陸基宙斯盾還靠譜點。

問:戰列艦的炮彈命中兩、三發就能幹掉一艘戰列艦,可冥河那麼大的戰鬥部打個小驅逐艦都要好幾發才幹沉。是不是說明冥河的戰鬥部設計得非常糟糕,毛黑堂主不打算黑一波嗎?

戰列艦炮彈那是穿甲彈頭,跟低速的反艦導彈本身就沒有可比性,這沒啥好黑的。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冥河是第一代反艦彈,用的還是高爆戰鬥部,所以威力肯定不行。但這又何妨呢?冷戰時期毛子反艦主力是核彈頭,冥河本來就是打驅逐艦、護衛艦的東西。要說戰鬥部差,美國捕鯨叉才是第一,那就是個垃圾。不解釋,黑了美帝就跑真刺激。

問:記得二戰德國有種(反)坦克炮,通過炮管逐漸縮小口徑的方式達到超高初速,後來因為貴金屬來源、造價和壽命等因素停產了。現代如果通過軟質彈託或者其他技術手段,生產出同樣原理的坦克炮,會不會給現有彈藥的威力再提高一個檔次呢?

這個實際上是脫殼穿甲彈出現之前的做法,他的一切能力脫殼穿甲彈都能實現,還要強得多。畢竟出膛以後彈芯不用帶著彈託一起飛,阻力和廢重都減小了。

問:堂主說說侏儒導彈吧,從已知的資料對比我兔的導彈,哪裡做的特別出色,有哪些性能差異?我國為何研製不出這麼牛的彈道導彈

侏儒導彈一是他各個部件都特別輕,二是他的燃料比衝特別高,都是要長時間捨得砸錢才能燒出來的,我們還是差的不少。

踢館|三代機和同等價格巡航導彈,哪個長遠來看更經濟?

圖:侏儒重16.8噸,射程11000公里,圓概率誤差約100米,戰鬥部重200公斤。東風21重14.7噸,射程2800公里,圓概率誤差約500米,戰鬥重約600公斤。除了戰鬥部重量,其它都是完敗。但大家都是核彈頭,侏儒是47萬噸,東風21是30萬噸,還是完敗。

問:堂主,有些戰略核潛艇的導彈是用液體燃料的,這些燃料是平時儲存在艇裡,需要的時候再加註;還是潛艇出航之前就加註好,回港以後再抽出去?

一般就是儲存在導彈彈體內的,毛子花了很長時間解決了腐蝕性燃料的耐儲存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