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孝悌之下隐藏的控诉:并非不愿尽忠,官场实在太黑

咸熙二年(266年),司马炎将魏元帝曹奂赶下皇位,建立了史上最黑暗的大晋王朝。当然西晋在灭吴之前还是有搞头的,司马炎做了一个明君的措施,兴修公共工程,减轻赋税徭役,使百姓得到了良好的修养。

《陈情表》孝悌之下隐藏的控诉:并非不愿尽忠,官场实在太黑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任选才能上有独到之处,没有像前人一样斩草除根,而是尽力去笼络前朝有能力的旧臣,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既稳定了民心,又为新的王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蜀汉灭亡后,司马炎任命了一批蜀臣为官,虽然官职不会特别高,但已经塑造起了自己是明君、心胸豁达的形象。然而有个叫李密的臣子,总是“不识大体”,多次推辞做官,他写下一篇《陈情表》上交后,终于得到了准许,回乡侍奉自己的祖母。

李密字令伯,是四川彭山人。他的身世非常凄惨,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母亲改嫁后,他跟着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李密从小就博览群书,聪慧过人,更加以孝顺著称,事事都以祖母为先。“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母常常疾病缠身,缠绵于病榻之上,李密就在旁汤药侍奉不敢怠慢,也没有离开一步。李密出使吴国,与吴大帝和群臣讨论道义问题,众人都说愿意做弟弟,只有李密的答案与众人不同,说愿意做兄长。李密对此解释,做哥哥的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此话得到了吴国君臣的一致赞赏。

《陈情表》孝悌之下隐藏的控诉:并非不愿尽忠,官场实在太黑

后来,他的才学得到了蜀汉皇帝的肯定,担任过尚书的官职。一天西晋灭蜀国,一名叫邓艾的将军很欣赏他的才华,曾经聘请过李密担任主簿,李密拒绝了。不久后皇帝司马炎亲自下令,让他去当太子洗马(汉代一种侍从太子的文官,在晋朝改为掌管书籍)。那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高龄,身体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李密各种推辞,他在表中说明祖母的情况,言辞恳切。“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司马炎终于肯让他离开,回到家侍奉自己的祖母直到她去世。 

晋书记载下这一幕,“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司马炎送了两个奴婢去帮忙侍奉李密的祖母,并且让李密所在的郡县官员发放一些钱财当做赡养费。李密的祖母去世后,他终于没有推辞做官的理由,去了温县做县令。李密在温县时风评非常好,类似于海瑞一样的清官,执政严明公允,斗豪强地主,为百姓办实事。过去中山有许多王爷到温县晃悠,实为敛财,公费吃喝,搞得当地人民都活不下去。李密看到中山诸王们大摇大摆地进出温县,索要财物,就跟他们“讲理”,让他们再也不敢来此压榨百姓。

《陈情表》孝悌之下隐藏的控诉:并非不愿尽忠,官场实在太黑

虽然故事开头是朝廷求贤若渴,李密也应兢兢业业,共同创造晋朝盛世,实际上故事的发展却不是如此。史书记载,李密只做到了汉中太守的官职,一年后由于某原因被罢官回乡,死时64岁。这一切都源于魏晋畸形的选材任能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看中出身的高低,而把才能放在次要的位置,导致许多门阀子弟士族贵胄身居高位,而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学子被挤压在最底层,无法施展自身的才华,壮志未酬。

李密曾在《陈情表》中多次使用谦辞,表示自己是前朝旧臣,词句之间不断地美化晋朝,承认它的地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也是司马炎肯让他离开的原因之一。前朝旧臣压根没有什么地位,李密也许曾经想过一展抱负,但是他的梦被现实戳破了。史书中还记录了只言片语,朝中的权贵对李密的铁面无私早有耳闻,然而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顺服的人,惧怕他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造成朝中无人肯推荐李密的局面。李密纵使再有才能,没有士族的举荐就无法在事业上更进一步,这是晋朝官场的规矩。

《陈情表》孝悌之下隐藏的控诉:并非不愿尽忠,官场实在太黑

受到门阀制度而不得志的还有诗人陶渊明、左思等。“洛阳纸贵”的主人公左思作《咏史》诗批判揭露过这种现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当选官制度出现问题,必将腐蚀国家政治机构,政治机构腐败倒塌,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已经不远了。西晋刚刚成立时,司马炎疯狂封赏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据史书的数据粗略统计出短短几年内,司马炎共封了57个王和500多个公侯。最可怕的是司马炎的分封制,为日后留下了非常严重的隐患。炎帝死八王乱,造成了天下的一场大浩劫,同时间五胡乱华,汉族面临亡族灭顶之灾。

司马炎当然看不到这些,在他的半生的努力之下,蜀国吴国一一变成自己的疆域,国家走向统一,盛世也初现。连李密这样有风骨才学的文人,在他面前俯首称臣,多次称晋朝为“圣朝”。灭吴是晋的分水岭,他开始享乐荒废朝政,沉溺于自己的盛世中,甚至在门阀贵族的比富大赛上加油助威。他压根想不到,盛世只是昙花一现。

《陈情表》孝悌之下隐藏的控诉:并非不愿尽忠,官场实在太黑

晋朝从建立的时候已经有上天的预警,史料中记录下了司马炎在位十几年中发生过的各种天灾:“泰始四年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 ;咸宁元年,大风将树拔起,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五个郡国降霜 ;太康四年,多王去世 ,日蚀 ,衮州、河南及荆州、扬州发大水 ;咸宁四年,阴平、广武连续发生多次地震 ;太康元年,河东、高平、三河、魏郡、弘农等地下起冰雹 ;太康二年,淮南、丹阳地震......”天灾在前,人祸在后,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时代。

后世《陈情表》流传,众人耳熟能详,不仅为李密的孝心感动,也为司马炎的通情达理折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封感人肺腑的陈情书下,也许隐藏的是一颗远离朝堂纷争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