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歲魏忠賢為何沒有唐朝宦官們的威風?

只是一隻魚


唐朝宦官如何權勢滔天

唐朝的時候,其宦官並不是一開始就權勢滔天。唐初的時候,太監都沒有接觸權力的機會。在唐玄宗之後,太監慢慢的開始有了接觸部分權力的機會。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皇帝更加牛逼,直接把禁軍的軍權都給了宦官。

藩鎮割據的外患沒有解決,又來了宦官的內憂。當宦官掌權已成大勢之時,唐朝的皇帝再想除掉這個禍患已經是無能為力了,所以唐朝後期算是被宦官把持著。


好了傷疤,又忘了疼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是想盡辦法避免前朝的弊端,來加大皇權。朱元璋雖然解決了一些前朝的弊端,但是沒有宰相來當中間人,宦官就成了明朝皇帝和臣子溝通的中間人,這就給了他們干政的權力。

若是勤政的皇帝,那麼宦官還不敢耍滑頭。碰到懶政的皇帝,太監就藉著皇帝的名頭作威作福。雖然明朝的宦官可以藉著皇帝的名頭作威作福,但是一直都沒有實際的權力。



唐朝中後期和明朝中後期的宦官相比,一個有實際的軍權,一個沒有實權。這樣比下來,明朝的宦官當然比不過唐朝的宦官,魏忠賢雖然在明朝了不起,但是由於制度的制約,還是到不了唐朝那個高度。


淡看天上月


魏忠賢人稱九千歲,權傾一時,似乎名頭很大,但在唐朝宦官大佬面前,都屬於徒子徒孫輩,根本不夠看的!沒有什麼威風可言。

魏忠賢劇照



唐朝宦官大佬的騷操作,如何碾壓明朝宦官的!

自從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第一大宦官李輔國開始,把持軍政大權之後,先後又出現了程元振,俱文珍,王守澄、仇士梁,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等人,權傾一時,宦官亂政幾乎貫穿了整個唐朝的中後期。


李輔國(704年—762年),本名姓靜忠,後賜名護國,又改輔國,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通過擁立太子當上皇帝有功,開始掌控軍政大權。

李輔國可以說是管事無鉅細,不僅國家大事由他決定,就連大臣想見皇帝,都要經常安排,而皇帝要看老皇帝,都要經他批准。還有更過分的,皇帝發往各地的詔書,國家的正式文書,都必須經他批准,上面沒有他的簽字,無法生效。

以上已經夠嘚瑟了吧,還有更嘚瑟的,是給皇帝選繼承人,李輔國和當時的張皇后意見相左,張皇后想把李輔國選的太子謀殺了,沒曾想這事情敗露了,李輔國一聽不樂意了,就要殺張皇后。

李亨和張皇后劇照



張皇后一看沒地方逃了,只能逃到皇帝那兒躲起來,皇帝也沒救得了她,人家李輔國帶人衝進皇帝寢宮,就沒客氣,當著皇帝的面就把皇后給整死了,順便也把皇帝嚇死了。

李輔國把小皇帝李亨不放在眼裡,把唐玄宗李隆基更不放在眼裡,

李隆基劇照
據傳說他把唐玄宗喜歡的300匹馬瘦得只剩下了10匹,把老頭強留在內宮,不讓他四處亂竄,讓唐玄宗憂鬱而死。


李亨死後,李輔國擁立代宗成為皇帝,代宗皇帝稱李輔國為尚父,看三國演義的兄弟們都知道,董卓曾經就有尚父之稱。

李輔國的騷操作,分分鐘碾壓魏忠賢,唐朝第1個碾壓魏忠賢的人。

程元振,京兆三原人,與李輔國同時期的有名宦官,一起擁立代宗繼位,人生開始發跡,尤其是協助皇帝殺了李輔國之後,程元振開始接替李輔國,掌控軍政大權,有李輔國這樣一個好的“帶頭人”,小程同志自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殺人放火,誅殺忠良,打壓異己,無所不作到其極。這是第二個碾壓魏忠賢的人!

宦官俱文珍,又名劉貞亮,在唐朝宦官程元振,開闢了宦官軍政一肩挑的先例,到了俱文珍時期,即貞元末年,開始死灰復燃,俱文珍大肆收買人心,尤其是掌握兵權的宦官,不開始掌控內功,看著最近的那一件事情就是逼皇帝退位。

後面還有王守澄、仇士梁,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等唐朝宦官,操作更是五花八門,甚是凌亂,讓明朝的宦官看都看不懂,魏忠賢的操作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一丁點。

明朝宦官整治是朱元璋深刻汲取唐朝教訓,開國便將宦官這個群體,控制在制度的牢籠裡,中期又以鐵卷的形式立於宮門外,進一步強化了,宦官不能幹政這條鐵律,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劉瑾,魏忠賢等一批宦官,干政的事實,但他們的行為不像唐朝時期如此的放縱,如此大膽妄為。

綜上所述,明朝的宦官雖然沒有唐朝的宦官那麼威風,權力上是有天地差別的。


少華聊史


因為明之宦官一開始只是替皇帝分擔政務的親信存在,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開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藉此打壓文臣集團,保證皇權的穩固。天啟年間,東林黨一黨獨大,嚴重威脅皇權統治,天啟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賢,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想通過閹黨奪回權力,所以造成魏忠賢的權勢滔天。作為天啟皇帝的代言人,魏忠賢確實權傾一時,這個有著“九千歲”之稱的權臣當年可謂是意氣風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再厲害的狐狸,離開了背後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威風的倚靠。他的威風來自於背後的皇帝,一旦沒有了這個靠山,也就沒有了一切。


其次,崇禎是個很聰明的人,在天啟帝病床前,就對魏忠賢表達了重視和感謝,讓魏忠賢有了“這個主子不錯”的感覺,讓魏忠賢以為他可以繼續他“權利滔天”的生活。崇禎帝上臺後,先是繼續麻痺魏忠賢,雖然不怕魏忠賢,還是害怕處理不當,出現狗急跳牆的事,畢竟宮中魏忠賢黨羽不少。

因此崇禎剛上臺的時候,對魏忠賢表現的恩寵有加,讓魏忠賢放下警惕,而且即使是後期想要向他動手的時候,也是先從他的黨羽動起,當魏忠賢感到不對的時候,崇禎又會對他說我知道這不是魏公公的錯,你放心,只是他們做的太過了,我沒辦法給魏公公你面子,不得不辦他們。就這樣魏忠賢對崇禎的警惕心一點一點放下。魏忠賢對崇禎是抱有幻想的,他以為崇禎還會器重他,得依靠他,就像天啟帝一樣。當他還在觀察崇禎,等崇禎器重他,沒有想到等來的是崇禎給他定的罪名,他輸了;


再次,大明王朝,雖然閹黨和東林黨等事件,搞得元氣大傷,但是全國上下還是以朱家為正統。魏忠賢再怎麼樣風光,也只不過一個太監,因為身份、地位等因素,魏忠賢還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歸根結底,宦官只是依附於皇權之下,只能是皇權的影子。

大多數人提起魏忠賢都是一個反面的人物,但是寧遠之役魏派啟用並不是心腹的袁崇煥,出任遼東經略一職認可東林黨人推薦的熊廷弼,魏派也並未完全的否決,可見最起碼魏氏還是忠於大明的。天啟皇帝臨終對崇禎的囑託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見魏忠賢對大明的忠心,還是被天啟看在眼裡,記在心頭,這也恰恰說明了為什麼天啟那麼重用魏忠賢。然而最終,崇禎皇帝還是沒有把天啟老哥的話當回事,在東林黨的慫恿下,收拾了魏忠賢,打破了大明政治格局的平衡,也為自己身隕、大明國滅埋下了禍根。

天啟帝死後,魏忠賢失去了他最大的靠山,新上任的崇禎皇帝聯合東林黨,開始對他下手了!彈劾他的奏章紛紛而下,天真的崇禎皇帝想要 以此立威,作為臣子的魏忠賢自然也不敢作起大風浪,作為皇權之下的棋子,既然走進了權力的漩渦,他就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可笑的是魏派一散,東林黨重新回到了大明政治舞臺的中心,崇禎帝以為東林黨忠心耿耿,認為可以御東林黨為己用,沒想到沒有魏忠賢制衡後,崇禎帝面對東林黨束手無策,不斷換首輔換六部尚書也無濟於事。幾年的時間掏空了大明的家底,黨爭的極速加劇使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縱使崇禎帝再勵精圖治也於事無補,空談誤國,就這樣的一批人把大明推向了深淵。朝堂之上,君不似君,臣不似臣,最終明亡。


瀟瀟影視分享


李世民如果知道他的不肖子孫們的作為,能從棺材裡被氣醒。唐朝的“閹亂”始於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後。

叛軍逼近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太監李輔國幫助李亨登位稱唐肅宗。安史之亂平息後,性格懦弱的唐肅宗,將軍政大權都託付給了李輔國。不僅掌握國家政事,連節度使任用也是由李輔國委派。到了唐肅宗兒子唐代宗上位後,甚至讓李輔國當上了宰相。雖然代宗對其獨攬大權十分不滿,因李輔國掌握軍權,也只能忍氣吞聲了。



自李輔國後,唐朝進入宦官專權時代,相繼出現逼宮弒君的俱文珍、王守澄,以及大宦官仇士良、田令孜等,幾乎到了晚唐已經不是李氏江山,而是權宦產業的狀態。

由此可見,自李輔國起,各代宦官大權獨攬,掌握了軍權。甚至能夠委派節度使,連皇室禁軍“神策軍”,也落到了宦官們的手中。

而明朝時,雖歷經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大太監,雖權傾一時,跟唐朝的他們的前輩們相比,還是相差甚遠的。



朱元璋時,對太監比較提防,只是幹些傳旨、跑腿之類的雜活。並將“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刻為鐵牌,掛於宮門。

而到了明英宗時期,太監已經掌握了部分權力,太監王振將鐵牌摘下。忽悠明英宗親征,被瓦剌所擒。

而大太監馮保算是個難得的好太監,跟重臣張居正是政治盟友,兩人合作的倒是融洽。

而在明熹宗時,重用魏忠賢,雖然也權勢熏天,但也只限於掌握特務機關東廠和皇帝秘書機構——司禮監。



而明朝對於軍權控制很嚴,明初設五軍都督府節制,後來軍權屬兵部節制,地方上由總兵統領,所有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即使皇帝昏庸潰爛,依然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者。



明朝閹黨雖盛,依然處於皇權的框架中,他們始終無法掌握明朝的槍桿子。


百味乾坤


宦官最初是指專供皇帝役使的官員。剛開始並非都是閹人,但是這些宦官每天居住在皇宮裡,極有可能給皇帝帶了“綠帽子”,所以,自從東漢之後,宦官便都是閹人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太監”。

皇子從小在皇宮中長大,除了御林軍是純爺們,其他的都是女人和太監,但是御林軍是皇帝的心腹,根本不可能被皇子挖牆腳,所以皇子只能把太監當成心腹,皇子兄弟們,有篡位的可能,皇子的母親及母親的家族,有可能攝政,東漢最出名的就是外戚專政了,皇子成為皇帝之後的臣子,也有可能傭兵自立,甚至把控朝堂,讓自己這個皇帝名不副實。

而太監呢?太監是閹人,不需要給子孫後代留餘陰,所以對權利也就不是那麼的熱衷,頂多非常喜歡黃白之物罷了,不會篡位,就算是篡位成功了,誰會服氣一個太監呢?費力不討好罷了,所以皇帝對太監很放心。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漢朝、唐朝、明朝就是我國曆史上太監專政較為嚴重的三個時期。但是要是說太監權利最大,甚至可以輕鬆搞定皇帝,那就必定是唐朝了。

唐朝的太監專政幾乎貫穿了唐朝的整個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特別是自稱“欺壓皇帝的老奴”李輔國,多麼有恃無恐的人才能給自己起這種稱呼,吊炸天啊!李輔國將太上皇玄宗忠心耿耿的心腹太監高力士流放,強令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最終使得成了孤家寡人的太上皇唐玄宗在寂寞、淒涼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就連當今皇帝肅宗想要看看自己的父親,都被李輔國所阻撓,最終留下一生的遺憾,從此管中窺豹,可見李輔國權利之大,當然,也有肅宗軟弱無能的原因。

當時天下所有的大事都要先經過李輔國的手,李輔國決定之後,才會呈現給肅宗,肅宗的職責就是“乖乖的嗯一聲”,如此李輔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皇帝。肅宗的江山被李輔國曲線竊取了。

明朝也有大太監“魏忠賢”,為何明朝太監的權利沒有唐朝大呢?主要區別就是兩個字“兵權”。

明朝的太監是沒有兵權的,沒有兵權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權利彷彿鏡中水月,皇帝昏庸一點,那權利就大一點,皇帝只要稍稍清醒一點,那太監的權利就可以頃刻之間被收回,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不就被剛剛上位的皇帝輕輕鬆鬆搞定了嗎?

唐朝太監可是有兵權的,唐朝大將哥舒翰為了防備吐蕃建立了一支軍隊,安史之亂的時候,這支軍隊派了一千人保衛京師,僅僅一千人就保護了皇帝,可想而知戰力卓越,因此被皇帝編為禁衛軍,還把京城周邊的土地封為這支軍隊的封地,這是多麼大的榮耀啊!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皇帝如此信任禁衛軍,禁衛軍也必定以命相保,只要出現一丁點差錯,必定提頭來見,如此皇帝幾乎可以穩穩的待在皇宮。

 但是這麼優越的環境被二傻子唐德宗李適給搞壞了,甚至還坑了之後的諸多皇帝,李適將這支部隊一分為二,左神策軍和右神策軍,分別由宦官來擔任這支軍隊的主帥。這麼重要的權利居然交給了太監,這不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嗎?果不其然,最終唐朝後期太監憑藉神策軍居然有了可以隨意切換皇帝的功能,簡直是令人啼笑皆非。唐朝就這樣被這些閹人給玩壞了,氣煞我也!


盪漾飛劍356


明朝宦官專權的特點

中國歷史上的宦官專權的形成是皇帝利用皇權賦予自己身邊宦官部分權利,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其主要原因:一是皇權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例如外戚集團、文官集團、武將集團,通過賦予宦官權利來增強自身勢力,從而對抗外來勢力威脅;二是皇帝出於平衡權利考慮,通過人為扶持宦官勢力,充當自己代言人,推向前臺對抗外來勢力,從而達到集權的目的。

歷史上的最嚴重宦官專權時期有:漢朝為對付外戚集團的而扶持的宦官勢力,唐朝為對付武將(藩鎮)割據而扶持的宦官勢力,明朝為對付文官集團(東林黨)而扶持的宦官勢力。

明朝宦官專權就屬於第二種,純粹是皇帝為了應對文官集團(東林黨)對皇權的挑戰,扶持宦官作為自己代言人來與文官集團爭權的。

那麼明朝宦官專權為什麼沒有唐朝那樣威風呢?

首先,宦官專權的權利來源是依靠皇帝的授權,通過授予宦官的權利去制衡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勢力。最終的結果是宦官的權利越來越大,擁有和外部勢力同等的權利,尾大不掉,反過來再次對皇權造成威脅。

漢朝的宦官專政,宦官勢力在消滅外戚勢力之後,一家獨大,失去制約;曾經在外戚權利爭鬥中出於下風的皇權,再次在於宦官權利爭鬥中處於下風,甚至依靠宦官的支持。

唐朝的宦官專權,通過授予宦官權利制衡武將割據同時,宦官擁有了軍權,形成新的武將專權,最終致使皇帝不得不屈服於宦官勢力。

明朝的宦官專權,皇帝通過授予宦官權利制衡文官集團,由於與文官的爭鬥主戰場發生在朝堂,宦官的權利主要來自對文官的分權,皇帝自身權利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宦官們必須依靠皇帝而存在,離開皇帝的支持,宦官與文官爭鬥中始終處在下風。

所以說,明朝的宦官專權完全是以皇帝作為後盾的,無論怎麼跋扈都很難對皇帝造成威脅。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但是對皇帝始終是非常忌憚的,離開皇帝背後支持,早都被文官們打回原形了。


蘇紀龍侃歷史


應該這麼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歷史上皇權不斷在加強,其他任何影響到皇權的勢力都在被削弱,包括太監的權力。歷史的走向同樣也表明了太監的權力一點點在削弱,尤其是明清時代,不管多麼囂張權勢多麼大的太監,宮裡只要兩尺寬的條子就可以輕鬆要了你的命,清朝更是發生過慈溪的貼身太監安德海被打死的情況,足見太監權力的式微。

朱元璋是個權力的怪獸,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太監所有的權力都要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明朝所有的制度設計都是緊緊圍繞如何鞏固皇帝的權力來設計的,可以說是朱元璋一手締造了沒有任何勢力能幹繞皇帝的體制。


唐朝皇帝還屬於帶頭大哥,本省也受到很多文臣武將和各種制度的約束,大家都皇帝感覺也就那麼回事。到了明朝皇帝就是君父說白了皇帝就是你爹,所有人都是打工仔而且是乖兒孫。這個時候所有人都覺的皇帝是神聖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也就更不可能發生太監侵害皇帝的事情發生。


昭烈名臣


唐朝宦官掌握朝政,皇帝是傀儡;明朝宦官狐假虎威,皇帝是老虎。



早在唐太宗的時候,李世民給宦官立了規矩,不許給三品以上官位,這個時候宦官是地位最為低下的時期,沒有任何影響力。 唐德宗把拱衛京城的神策軍改為由宦官領軍,皇帝的生命安全由宦官完全掌握,宦官對軍隊從監督職能轉變成統領職能,宦官開始手握軍權。



從唐憲宗以後,宦官完全掌握了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變成傀儡。唐王朝中後期102年間一共10個皇帝,除了最後一個是朱溫擁立的,其他都是宦官所決定的。

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



明朝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是對付文臣的工具。宦官的權力是皇帝給的,狐假虎威,真正的老虎是皇帝。明朝的中央集權是很厲害的,明朝宦官拼命哄著皇帝玩,皇帝不理朝政他們才有機會作威作福。皇帝一發威,宦官雖時被拋棄,始終改變不了棋子的命運。



大太監劉瑾夠被明武宗從宮門內傳張小字條就抄家滅族了。魏忠賢權傾一時氣焰囂張,可在皇帝面前只能坐以待斃引頸就戮。 明朝的宦官不論怎麼囂張和暴橫都不能威脅到皇帝寶座的穩固和皇帝的人身安全。唐朝宦官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立皇帝,還可以把自己不喜歡的皇帝廢掉或軟禁,甚至可以把他殺死。

為什麼呢?因為 明朝的宦官沒有兵權,唐朝的宦官掌握兵權。“槍桿裡邊出政權”,誰有兵權誰說了算。明朝宦官權勢無論多大,都是來自於皇帝之手,皇帝一句話就可以讓他失去所有。而且權力再大的宦官都無法掌握禁軍,沒有造反的兵權。九千歲魏忠賢再厲害,也不過是皇帝的家奴,要看皇帝的臉色吃飯。


非常道畢延河


明朝時期,宰相制度被廢除,專制主義空前強化,而明朝的宦官也就是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的產物。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宦官時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其中唐朝的宦官是權利最大,且最囂張的。

唐朝時期,宦官權利很大,原因有很多,其中唐朝的皇位繼承製不穩定是一方面的原因,唐朝的宦官也是抓住了這一個制度的空子,在唐朝的歷史上,居然有13任皇帝都是宦官立的,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宦官實力是有點強的,起碼說明了他們腦子好用,另外他們還擅長抱團,為自己的聯盟建立堅不可摧的外殼。

另外他們還掌握了一部分兵權,這個在於唐朝的藩鎮割據,使得皇帝不信任朝臣,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比較親近的人,自然獲得了皇帝的重用。

廢立皇帝,手握兵權,權利那自然是大的。

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是一個控制慾非常強的人,他廢除了丞相制度,就是想把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由於事務繁多,難免力不從心,朱元璋設置了殿閣大學士,到了明成祖時期,內閣正式成立,內閣其實不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始終沒有法定的地位,他們的權利來源於皇帝,

雖然如此,皇帝還是不放心,就讓司禮監的太監來牽制內閣,太監的權利同樣也是來源於皇帝,內閣和司禮監都是皇帝集權的產物。

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活著的時候風光無限,死了的時候,悽慘萬分。以下材料就是體現。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帝命司禮張誠及侍郎丘橓偕錦衣指揮、給事中籍居正家。誠等將至,荊州守令先期錄人口,錮其門,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門啟,餓死者十餘輩。誠等盡發其諸子兄弟藏,得黃金萬兩,白金十餘萬兩。其長子禮部主事敬修不勝刑,尋自縊死。”《明史.張居正傳》

這則材料就充分說明了皇權的至上,內閣也好,司禮監也罷,他們的榮辱全部取決於皇帝。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魏忠賢稱為九千歲,但他的權利也是皇帝給的,比起唐朝有兵權的宦官,確實只能說是一個空架子。





塵風溪川


唐代宦官專權是從唐中期開始的。安史之亂後,宦官因擁立有功而權力增大。後來又直接掌握了兵權,宦官開始干政。 宦官手裡有兵,離皇帝又最近,廢立皇帝自然如同遊戲一般!應該說,唐末,大多數的皇帝是任由宦官擺弄的!

明代在朱元璋時期,老朱規定太監是絕對不可以參政的!但明成祖奪取天下後,為了監視眾臣民和鞏固自己的皇位,他設立了大名鼎鼎的東廠,這時,宦官權勢開始增強。到了著名的“文宣之治”中的明宣宗,他為了平衡和制約內閣的權力,開始設立“內書堂”,專門教宦官讀書,這就基本掃清了宦官從政的文化障礙。產生了著名的“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簡單而言,一個是負責替皇帝寫批示,另一個則是給文件蓋章,以便於使文件生效。到了魏忠賢時,木匠皇帝忙於木工設計,文化程度也不高,哪有心思管理朝政,索性讓老魏幫忙處理,但每次,木匠皇帝都會對老魏說:“好好幹,莫欺我”,言外之意就是,若是做了不利於木匠皇帝的事,照樣盤老魏!老魏對木匠皇帝還是有敬畏之心的,所以他弄死木匠皇帝的後代(包括出生和未出生的)時,不敢“明地裡搞”!


需要注意的是,老魏的上位方式和唐末的宦官們不一樣,唐末的宦官,憑藉的是擁立有功,而老魏呢?先是生活所迫(其實是他自己所迫)橫刀自切入宮,然後在宮裡,攀附了老太監魏朝,並改姓魏,接著再次“橫刀”——奪了魏朝的相好,也就是木匠皇帝的乳母客氏!和客氏結成“對食”,最後在客氏的幫助下,他成功搭上了“木匠的車”,在施展“連哄帶騙”的技能後,成功讓皇帝授權管事,但他自己沒多少文化,無論做什麼“大事”都得讓手底下的子子孫孫們效勞!而他自己雖然大權在握,但沒掌握兵權,他自己的想法也“單純”,把木匠皇帝這麼哄下去,自己就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換了其他皇帝就不行了,所以他要做的是維護好這個木匠皇帝,不能讓他有閃失……老魏自己也有稱帝的心思,但手底下那幫人,很清楚他是什麼貨色,都不怎麼同意!何況民怨沸騰,他能稱帝或者廢帝嗎?

所以,老魏不如唐朝那幫宦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