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圣哲同学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精华或者说关键词是四个字——知雄守雌。这也是道家提倡的一种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道德经》是这么讲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所谓“为天下谿”(同“溪“)者,意思就是“处于下处”,所谓“大国者下流”。

河上公 注《道德经》是这么说的:“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则天下归之如水流入深谿也。” 这也是“上善若水”的另外一种解释。

《黄庭外景经·中部经》“常能行之可不老” 务成子 注:“知雄守雌,其德不离;知白守黑,常德不忒。”(忒,意思是差错)。

宋 人范仲淹 在《老子犹龙赋》中说到:“知雄守雌,宛讶存身之际;絶圣弃智,潜疑勿用之时。”

今天,知雄守雌已经成了成语。它的意思是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

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

“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还有一个类似的成语,叫做“大智若愚”。不过,这也应该有一个分寸,否则就是“装”了。


闲看秋风999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理解这段首先要理解“其”、“雄”、“雌”,

“其”当然是“道”,“道”又体现在万事万物上。

“雄”,万事万物总是积极争取、努力向上,总是想出人头地、出类拔萃、荣华富贵。“雌”,就是不伤害、不被敌视、不被防范等等。“为天下溪”是什么样子?溪水下面是岩石,岩石坚硬无比,不可动摇,独霸一方,这就是“雄”。但是有了溪水,岩石就不再伤害到谁,就不被敌视,就不被防范,就保护了自己。“婴儿”,不离德就好比“婴儿”,婴儿,一个鲜活的生命,生机勃勃,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但不会伤害到谁,因伤害不到谁,“婴儿”也不被伤害,这就是“守其雌”,“雌”就是“德”。“守其雌”就是守之以德。

这样就好理解了,后面的几段也可以这样去理解。


安安Anyway


员外以前看过一道友解读过这一章,所答非常精妙,就没敢答。现师友邀问,就说一下自己的体会。我们先看原文: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章是《道德经》露泄天机最厉害的地方,将道功三步清楚地宣泄出来,分别是炼精、炼气、炼神,层层递进,诚上天梯也。学仙道的不是担心没有方法,这里全有了,一步一步去实行就是了。

第一步炼精:知雄守雌,这里面有分层功夫,雄为阳,为气,雌为阴,为神,丹道贵阳,要得到这个真阳,“知阳”,先要守这个真阴,“守雌”,就是炼神,为什么要先炼神?试想神不清,心猿意马,你能做成什么事?更何况性命大事!道家邱祖更是讲七分性三分命,性功的重要可见一般。守雌炼神道家称为炼己,炼己很重要,不炼己,不敢言还丹。但你只炼神行不行?也不行,书上记载有青丝学道,皓首无成,那是孤阴,还得懂阴阳匹配,以雄制雌,以气来养这个神,神才不飞扬而雌伏,神一清,才能降神于气,真阳才现,这是雄归,雌雄有相互制伏长养的功能的。真阳归伏以后,下田如潮生,逆转全身,如溪流一样,这是“为天下溪”,接着“常德不离”,就是如鸡抱卵,绵绵密密地做这个功夫,数足以后,“复归于婴儿”,婴儿,精全之象,道家称为返童体。这是第一步的筑基功夫。

第二步炼气:知白守黑,白为金,黑为水,这里面有祖师讲又有三层功夫,火候非常的细微,大意是第一步炼出的药是后天中的先天,为水,”守黑”,守住烹炼,“知白”,从后天中的先天采回先天,这是先天之先天,真情真金,这才是真正的长生大药。那么从黑中取得真白的方法是天下公认的方法,“为天下式”,按照这个方法,绵密去做,“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为虚,虚为阳为神,这是炼气化神。

第三步炼神,知荣守辱,这非我们所及了。我们看一些成就的道家人士,经常和光同尘,济物利人,外表很粗鄙的样子,如鲁若愚,这是炼神,元神成就,“荣”是虚灵洞彻的样子,“辱”是默默的痴呆状,“为天下谷”,空空洞洞的,数足以后,“复归于朴”,归于浑朴,这是炼虚合道了。

以上是拟议之词,敬请师友指正。


十八员外


一、原文解释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说文解字:谿,山瀆无所通者,同溪,寓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之意。雄代表刚健、力量,寓意这个世界显性的东西。雌代表柔弱是生万物的,寓意世界是怎么生出来的又是如何运行的。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明白天地间万物是什么样子,如何衍生、又是如何运行的(柔弱胜刚强),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天地万物的来源、目前的状况、未来发展的态势,如此自然就能如溪水般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了!


2.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懂得天下万物如何起源、如何运行,那么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开,人就会像婴儿一样质朴。为什么老子总是将得道的状态比做婴儿的状态呢?比如老子说:婴儿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之赤子等等。我们来看看婴儿都具有那些至善的品质:一是婴儿吃饱就不会再去索取,不管你怎么喂他。可成年的人就不一样了,总想要的更多:吃要吃最好的恨不得一顿吃完,穿要穿最好的不管衣柜里有多少,总之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世人都说老子主张人应该没有任何欲望,这是极大的误解,老子只是要摒弃过度的欲望而已。比如老子就不反对婴儿饿了要吃饭这种自然的欲望,也就是说少私寡欲并不是无欲。二是婴儿就算整天哭泣声音也不沙哑,为何大人就做不到?因为婴儿精气充沛、中气十足(抱道不离)。三是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一个婴儿丢在动物群里会成为狼孩、虎孩等,原因是婴儿德厚。总之:婴儿的状态就符合大道的状态,水之德就最符合大道之德!


3.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白,可理解为显性的、浅显的表面。黑,可理解为隐性的、厚重的本质。我们知道万物表面的现象,同时有能把握住其背后的本质规律,那么就掌握住了统御天下万物的范式!

4.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说文解字:忒tè,更也。掌握了统御万物的规律、方法,那么永恒的德就不会变更,最后都会复归于天地万物初始之态。无极就是老子第一章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时的状态,太极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时的状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出自《易经》,不少人也总结说《道德经》是老子读《易经》的心得体会,是对易经的解读、简化和提炼。

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荣辱总是相伴,此消彼长。没有永远的荣也没有永远的辱。我们要明白万物为什么繁荣昌盛,也要明白何以凋谢零落。只要以时刻以凋谢零落之心准备着,便能如山川之间的山谷、河流一样能承载所有汇入的小溪小流、且能通达顺畅。俗话说流水不腐,道理大抵如是。时刻准备着失败的人才能长享荣光。



6.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能承载万物,通达顺畅,永恒的德就会充盈于万物,如此自然能复归于大道自然!

7.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朴散则为器原意是将原木制作成各种器物,这里是说永恒的德可以散化开来滋养万物以成其器,古之圣王能够作用这个法则,那么就可以统御百官、治理天下,为天下王!但这个办法毕竟把德分裂了,并不是最好的。

8.故大制不割。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守雌、守黑、守辱,抱道不离、守德不忒,不能将他们分割开来!

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

上一章讲要“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行无言之教、无为之法,这样就会合道而不离道,表面上看大智若愚、大智若迷,实则才是永恒而无往不利之法。这一章进一步补充阐释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些就是大智若迷的办法,唯有如此才能常得不忒、大制不割!

老子讲去讲来个人觉得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为人处世:要搞清楚事物本质,从整体上把握万事万物,不要从现象上、局部上去认识万事万物。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说:不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方法来看待问题,而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多么的相似!

你觉得近代西方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莱布尼兹、康德、马克思到底从《易经》《道德经》两本书里学到什么?他们又从儒家经典经书里学到什么?中国元明之际的东学西进是否真的发生?欧洲经历了黑暗的1000年中世纪后,东学西进对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影响到底几何?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预知《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请持续关注,共同学习!


圣哲同学


307《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雄:雄壮。

雌:软弱。

常:规律。

白:成功,白天。

黑:失败,黑夜。

荣:荣耀,荣誉。

辱:失意,羞辱。

朴:本质。

器,器皿,成材,万物。

官:统领。

制:制度。

忒:差错。

谷:五谷,粮食,真理,美,公义,信仰。

导读:

高山之所以雄伟,是因为把根基埋得很深。使天下的水(能量)都聚集在一起,当天下的水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客观的规律与(善)主观的规律已经不离不弃,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虽然软弱,但是功能齐全。已经具备了一切生命的特征。日出东山,月下西厢,四季交替,岁月轮回,自然成为规律,善(能量)运行在规律之中就不会出差错,就好像太极一样此消彼长,阴阳调和。既然知道开花结果是无上的荣光,就必须把种子埋在深深的土壤里,承受暗无天日的孤寂,而且死了,才能攫取天地精华,日月光辉,绽放出生命美丽的荣光。当生命之美(价值)成为天下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精神粮食,共同价值观的信仰,万物归心,天下大同,就好像回归到最原始,最纯洁,最淳朴的本质。经过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选择,经过了生死分离,千锤百炼,自强不息的洗礼,经过了开花结果,凤凰涅槃,万众瞩目的礼赞,大器晚成。为子民则家族兴旺,为官长则造福一方,善(圣人)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所以能够管理万物,并且成为万物的主人。从古至今,天地一体,万物一理,真理,道路,生命。公平,公正,公义,三位一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裘承信微读道德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此承上章行道之妙,而言圣人不以知道为难,而以守道为要妙也。古德云,学道,悟之为难。既悟,守之为难。然行道之妙,实出于守道之要耳。盖此中知字,即悟也。知雄守雌者,物无与敌谓之雄,柔伏处下谓之雌。溪,乃窊下之地。众水所归之处也。婴儿者,柔和之至也。前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然气虽胜物,物有以敌之。而道超万物,物无与敌者。故谓之雄。圣人气与道合,心超物表。无物与敌,而能顺物委蛇,与时俱化,不与物竞,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由守其雌,故众德交归,如水之就下,故为天下溪也。由乎处下如溪,故但受而不拒,应而不藏,流润而不竭,故曰常德不离。以入物而物不知,如婴儿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以能胜物而不伤,故曰复归于婴儿。知白守黑者。白,谓昭然明白。智无不知之意。黑,昏闷无知之貌。式,谓法则。忒,差谬也。谓圣人智包天地,明并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由其真知而不用其知,故无强知之过谬,故可为天下式。然强知则有谬,谬则有所不知。既有所不知,则知不极矣。今知既无谬,则知无不极,故曰复归于无极。知荣守辱者。荣,乃光荣贵高。辱,乃污辱贱下。谷,乃虚而能应者也。朴,谓朴素。乃木之未雕斲也。谓圣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贵人臣,而不自有其德。乃以污辱贱下,蒙耻含垢以守之。所谓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虚之至也。故为天下谷。由其虚,故常德乃足。德自足于中,则不缘饰于外,故复归于朴素也。以虚而能应物,故朴散则为器。圣人以此应运出世,则可以官天地府万物。故能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化行于世而无弃人弃物。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断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水灵173515282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看你守哪一面,老子始终倡导守阴柔、守下,守不争、包容的那一面。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强大的一面,都有争强取胜的欲望,也有谦和居下的一面,但有道的组织,一定守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的一面。

像溪谷一样,甘居在地势低下的地方,众流必然归注到这里,得到天下人心人归附。

溪不求物,而物自归。这就是居下的好处。

这里老子又以“溪谷”为喻,是因为溪谷甘居于下,不挑不拣,无所不包,无论好与坏照单全收,公平对待每个事物。

这也是有道之君所该具备的品德,不要对百姓加以区分,好的或坏的,倡导好的,摒弃坏的,一旦预设标准,就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平等。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能做到像溪谷一样,甘居于下,包容并蓄,众望所归,那么,他所践行的道,就是恒德,自然不会离散。

这样的恒德,自然回归到婴儿那样纯真的境界,外表柔弱,而内气却非常充足。

这里又以婴儿为喻。前文描述道的时候,也用婴儿来描述,婴儿不用智,而能合自然之智。

婴儿是什么状态?

无欲无智。

然而婴儿攥拳头的力气很大,婴儿的哭声穿透力极强,中气十足,虽然整日啼哭,嗓子不哑。

故老子倡导要回到婴儿这样单纯无暇的状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无极。】

每个人都聪明、明白的一面,却甘守糊涂、韬光养晦的一面,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则。

以这样的状态治理国家,就会回归到无为的极致境界。

毛泽东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很多时候,高明的人始终把自己放在糊涂的状态,韬光养晦,这是一种深藏的智慧;而愚笨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中庸》有句话叫:“君子暗然而日章,小人地然而日亡。”是说君子深藏不露,日日不断的努力,没觉得他怎么厉害,却日益彰明;小人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对任何事物都指手画脚,好像无所不能,而却日渐消亡。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帛书作“知其日,守其辱”。

日,是充实之意。

无论是有充实的一面,还是有荣誉的一面,都甘愿守其屈辱、忍辱负重、守其吃亏的一面。

俗话说“吃亏是福。”也是这个道理。

不争功,不争位,把自己放在低位,甘愿吃亏,这也是一种智慧,至少是生存的智慧。

鲁国的孟之反,在打反击战的时候,因为他的勇猛带领队伍冲锋获得了胜利,立了大功,而他反而不接受,进城的时候走在最后,跟别人说不是我勇猛,是这马受到了惊吓,自己跑出去了,我也没办法。

甘愿吃亏,就像天下的川谷一样处于低位,这样的恒德就完满俱足了,也就回归到质朴的境地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本初的东西,被定义之后,就成为各自具体的器具了,就像“有”一样,被定义之后,就不具有可塑性了,只具有某个方面的特长和优点了。

而本初时的“无”,则具有可塑性,可以定义成任何东西。

因此,有道之君作为管理者,作为领导,要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本性,不裂德为器,随物之本性而变,因势利导,因才施用,才能物尽其才。

这里边的守雌、守黑、守辱,其实都是守拙,都是下笨功夫,不出头,不为天下先。

其实,关键在于知道守什么?

要定义自己的底线。

曾国藩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他是一个内清外浊之人,他不想被人贴上清官之名,那样就没办法做事了,他要干大事,故也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做事,但不为自己贪一分钱。

所以,这章的关键是清楚自己守什么!

要常常返回本原,不忘初心,就是如婴儿一般返璞归真之“恒德”。


刘文新2019


为了把一个至简的大道描述的尽量明晰易懂而不失其真,老子真是煞费苦心,经常接连用好多类比予以阐述,如此这般多论述,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要守住阴阳之根本,抱一而为天下式.

这诚如老君在《道德经》另一个篇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跟孔夫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与《易经》概括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压根没那么乱七八糟的复杂,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不同学者也好专家也罢,解释越多,越偏离道体之本性,一就是道、道就是阴阳、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可以很简单,也可能被有的人认为很玄乎,终究要看各自天分悟性如何了……


茶易师


圣人依靠玄德统管天下

为了更好地解读本章,我命了这样一个题《圣人依靠玄德统管天下》。

深知高处的雄强,却安守低处的雌弱,甘愿作天下的小溪流。甘愿作天下的小溪,玄德就不会失去。玄德不会离失,就能回复到人的婴儿般本初状态。

深知哪里明亮耀眼,却安于灯火凋零的暗处,甘愿作天下的工具。甘愿作天下的工具,玄德就不会丢失;玄德不丢失,就可以回复到万物的本初状态。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能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作天下的井泉。甘愿做天下的井泉,玄德才能取用不尽。玄德取用不尽,就回复到自然的本初状态。

匠人利用素材,才能加工出各种各样的器物。圣人依靠玄德来统一天下,管理天下。

本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在低调中涵养玄德,拓展道德境界,依靠玄德滋养人生,依靠玄德统管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写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圣人不去追求世俗的强者,不去追逐世俗世界的光鲜荣耀,不去跟风炒做,而是反其道而行,追求内心的宁静,把宁静当做强大。追求平凡,把平凡当做伟大。甘守寂寞,把寂寞当做奉献。这才是道德的玄机,这才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地方。玄德无限深远,与人物欲的一面相互对待。所以减损物欲的一面,就可以接近玄德,溶入大道。

追逐物欲是人性中世俗化的一面,减损物欲是人性中道德化的一面。

雄、白、荣是乾卦的卦性,为阳,雌、黑、辱为坤卦的卦性,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人性也不过如此。人性的两面性,决定了人生的境界。(部分图片来自于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懿壬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我的理解,知道怎么能站在上风高处,却能守在下处,等于是甘心做一条小溪流。虽然是一条小溪流,但却没有离开天地自然规律的行为。这就象回归到婴儿时的纯真是一样的。

知道什么是干净,怎么样可以干净,却宁愿落得一身污浊,真的是天下人的典范。这种做法也不会跟道德发生偏差。这就相当于回到了天地初始时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知道怎么能得到荣耀,却能平静地守着卑辱,等于是甘心处身于天下最低谷。也只有在这种最低洼的地方,才会得到更多的善德。身上的德才会充足。这才是回复到了最纯净质朴的境界。

这种质朴是一种盛放德的器具,有智慧的人用之可以成为统治者。大格局的统治者都不会离开这种质朴的。

我受到的启示。很多时候,人的行为跟道德是不相符合的。人类好争,而所争来的东西往往是不合道德的。人们唾弃的东西却往往含有诸多的道德和利益。越是在那些低洼卑微汚浊的地方,越能聚积道德能量和利益。那些圣人伟人们都是那样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