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聖哲同學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精華或者說關鍵詞是四個字——知雄守雌。這也是道家提倡的一種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道德經》是這麼講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所謂“為天下谿”(同“溪“)者,意思就是“處於下處”,所謂“大國者下流”。

河上公 注《道德經》是這麼說的:“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谿也。” 這也是“上善若水”的另外一種解釋。

《黃庭外景經·中部經》“常能行之可不老” 務成子 注:“知雄守雌,其德不離;知白守黑,常德不忒。”(忒,意思是差錯)。

宋 人范仲淹 在《老子猶龍賦》中說到:“知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際;絶聖棄智,潛疑勿用之時。”

今天,知雄守雌已經成了成語。它的意思是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

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

“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還有一個類似的成語,叫做“大智若愚”。不過,這也應該有一個分寸,否則就是“裝”了。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要理解這段首先要理解“其”、“雄”、“雌”,

“其”當然是“道”,“道”又體現在萬事萬物上。

“雄”,萬事萬物總是積極爭取、努力向上,總是想出人頭地、出類拔萃、榮華富貴。“雌”,就是不傷害、不被敵視、不被防範等等。“為天下溪”是什麼樣子?溪水下面是岩石,岩石堅硬無比,不可動搖,獨霸一方,這就是“雄”。但是有了溪水,岩石就不再傷害到誰,就不被敵視,就不被防範,就保護了自己。“嬰兒”,不離德就好比“嬰兒”,嬰兒,一個鮮活的生命,生機勃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但不會傷害到誰,因傷害不到誰,“嬰兒”也不被傷害,這就是“守其雌”,“雌”就是“德”。“守其雌”就是守之以德。

這樣就好理解了,後面的幾段也可以這樣去理解。


安安Anyway


員外以前看過一道友解讀過這一章,所答非常精妙,就沒敢答。現師友邀問,就說一下自己的體會。我們先看原文: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這章是《道德經》露洩天機最厲害的地方,將道功三步清楚地宣洩出來,分別是煉精、煉氣、煉神,層層遞進,誠上天梯也。學仙道的不是擔心沒有方法,這裡全有了,一步一步去實行就是了。

第一步煉精:知雄守雌,這裡面有分層功夫,雄為陽,為氣,雌為陰,為神,丹道貴陽,要得到這個真陽,“知陽”,先要守這個真陰,“守雌”,就是煉神,為什麼要先煉神?試想神不清,心猿意馬,你能做成什麼事?更何況性命大事!道家邱祖更是講七分性三分命,性功的重要可見一般。守雌煉神道家稱為煉己,煉己很重要,不煉己,不敢言還丹。但你只煉神行不行?也不行,書上記載有青絲學道,皓首無成,那是孤陰,還得懂陰陽匹配,以雄制雌,以氣來養這個神,神才不飛揚而雌伏,神一清,才能降神於氣,真陽才現,這是雄歸,雌雄有相互制伏長養的功能的。真陽歸伏以後,下田如潮生,逆轉全身,如溪流一樣,這是“為天下溪”,接著“常德不離”,就是如雞抱卵,綿綿密密地做這個功夫,數足以後,“復歸於嬰兒”,嬰兒,精全之象,道家稱為返童體。這是第一步的築基功夫。

第二步煉氣:知白守黑,白為金,黑為水,這裡面有祖師講又有三層功夫,火候非常的細微,大意是第一步煉出的藥是後天中的先天,為水,”守黑”,守住烹煉,“知白”,從後天中的先天採回先天,這是先天之先天,真情真金,這才是真正的長生大藥。那麼從黑中取得真白的方法是天下公認的方法,“為天下式”,按照這個方法,綿密去做,“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極為虛,虛為陽為神,這是煉氣化神。

第三步煉神,知榮守辱,這非我們所及了。我們看一些成就的道家人士,經常和光同塵,濟物利人,外表很粗鄙的樣子,如魯若愚,這是煉神,元神成就,“榮”是虛靈洞徹的樣子,“辱”是默默的痴呆狀,“為天下谷”,空空洞洞的,數足以後,“復歸於樸”,歸於渾樸,這是煉虛合道了。

以上是擬議之詞,敬請師友指正。


十八員外


一、原文解釋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說文解字:谿,山瀆無所通者,同溪,寓意生生不息、延綿不絕之意。雄代表剛健、力量,寓意這個世界顯性的東西。雌代表柔弱是生萬物的,寓意世界是怎麼生出來的又是如何運行的。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明白天地間萬物是什麼樣子,如何衍生、又是如何運行的(柔弱勝剛強),那麼我們就能知道天地萬物的來源、目前的狀況、未來發展的態勢,如此自然就能如溪水般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了!


2.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懂得天下萬物如何起源、如何運行,那麼永恆的德就不會離開,人就會像嬰兒一樣質樸。為什麼老子總是將得道的狀態比做嬰兒的狀態呢?比如老子說:嬰兒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之赤子等等。我們來看看嬰兒都具有那些至善的品質:一是嬰兒吃飽就不會再去索取,不管你怎麼喂他。可成年的人就不一樣了,總想要的更多:吃要吃最好的恨不得一頓吃完,穿要穿最好的不管衣櫃裡有多少,總之慾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世人都說老子主張人應該沒有任何慾望,這是極大的誤解,老子只是要摒棄過度的慾望而已。比如老子就不反對嬰兒餓了要吃飯這種自然的慾望,也就是說少私寡慾並不是無慾。二是嬰兒就算整天哭泣聲音也不沙啞,為何大人就做不到?因為嬰兒精氣充沛、中氣十足(抱道不離)。三是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一個嬰兒丟在動物群裡會成為狼孩、虎孩等,原因是嬰兒德厚。總之:嬰兒的狀態就符合大道的狀態,水之德就最符合大道之德!


3.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白,可理解為顯性的、淺顯的表面。黑,可理解為隱性的、厚重的本質。我們知道萬物表面的現象,同時有能把握住其背後的本質規律,那麼就掌握住了統御天下萬物的範式!

4.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說文解字:忒tè,更也。掌握了統御萬物的規律、方法,那麼永恆的德就不會變更,最後都會復歸於天地萬物初始之態。無極就是老子第一章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時的狀態,太極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時的狀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出自《易經》,不少人也總結說《道德經》是老子讀《易經》的心得體會,是對易經的解讀、簡化和提煉。

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辱總是相伴,此消彼長。沒有永遠的榮也沒有永遠的辱。我們要明白萬物為什麼繁榮昌盛,也要明白何以凋謝零落。只要以時刻以凋謝零落之心準備著,便能如山川之間的山谷、河流一樣能承載所有匯入的小溪小流、且能通達順暢。俗話說流水不腐,道理大抵如是。時刻準備著失敗的人才能長享榮光。



6.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能承載萬物,通達順暢,永恆的德就會充盈於萬物,如此自然能復歸於大道自然!

7.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散則為器原意是將原木製作成各種器物,這裡是說永恆的德可以散化開來滋養萬物以成其器,古之聖王能夠作用這個法則,那麼就可以統御百官、治理天下,為天下王!但這個辦法畢竟把德分裂了,並不是最好的。

8.故大制不割。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守雌、守黑、守辱,抱道不離、守德不忒,不能將他們分割開來!

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上一章講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行無言之教、無為之法,這樣就會合道而不離道,表面上看大智若愚、大智若迷,實則才是永恆而無往不利之法。這一章進一步補充闡釋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這些就是大智若迷的辦法,唯有如此才能常得不忒、大制不割!

老子講去講來個人覺得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為人處世:要搞清楚事物本質,從整體上把握萬事萬物,不要從現象上、局部上去認識萬事萬物。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說:不要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方法來看待問題,而是要用聯繫的、發展的、辯證的方法來研究問題。多麼的相似!

你覺得近代西方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萊布尼茲、康德、馬克思到底從《易經》《道德經》兩本書裡學到什麼?他們又從儒家經典經書裡學到什麼?中國元明之際的東學西進是否真的發生?歐洲經歷了黑暗的1000年中世紀後,東學西進對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影響到底幾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預知《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請持續關注,共同學習!


聖哲同學


307《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雄:雄壯。

雌:軟弱。

常:規律。

白:成功,白天。

黑:失敗,黑夜。

榮:榮耀,榮譽。

辱:失意,羞辱。

樸:本質。

器,器皿,成材,萬物。

官:統領。

制:制度。

忒:差錯。

谷:五穀,糧食,真理,美,公義,信仰。

導讀:

高山之所以雄偉,是因為把根基埋得很深。使天下的水(能量)都聚集在一起,當天下的水都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客觀的規律與(善)主觀的規律已經不離不棄,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雖然軟弱,但是功能齊全。已經具備了一切生命的特徵。日出東山,月下西廂,四季交替,歲月輪迴,自然成為規律,善(能量)運行在規律之中就不會出差錯,就好像太極一樣此消彼長,陰陽調和。既然知道開花結果是無上的榮光,就必須把種子埋在深深的土壤裡,承受暗無天日的孤寂,而且死了,才能攫取天地精華,日月光輝,綻放出生命美麗的榮光。當生命之美(價值)成為天下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精神糧食,共同價值觀的信仰,萬物歸心,天下大同,就好像迴歸到最原始,最純潔,最淳樸的本質。經過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選擇,經過了生死分離,千錘百煉,自強不息的洗禮,經過了開花結果,鳳凰涅槃,萬眾矚目的禮讚,大器晚成。為子民則家族興旺,為官長則造福一方,善(聖人)就是按照這樣的規律,所以能夠管理萬物,並且成為萬物的主人。從古至今,天地一體,萬物一理,真理,道路,生命。公平,公正,公義,三位一體,從來就沒有分開過。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此承上章行道之妙,而言聖人不以知道為難,而以守道為要妙也。古德雲,學道,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然行道之妙,實出於守道之要耳。蓋此中知字,即悟也。知雄守雌者,物無與敵謂之雄,柔伏處下謂之雌。溪,乃窊下之地。眾水所歸之處也。嬰兒者,柔和之至也。前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然氣雖勝物,物有以敵之。而道超萬物,物無與敵者。故謂之雄。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而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由守其雌,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故為天下溪也。由乎處下如溪,故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曰常德不離。以入物而物不知,如嬰兒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以能勝物而不傷,故曰復歸於嬰兒。知白守黑者。白,謂昭然明白。智無不知之意。黑,昏悶無知之貌。式,謂法則。忒,差謬也。謂聖人智包天地,明並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謂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由其真知而不用其知,故無強知之過謬,故可為天下式。然強知則有謬,謬則有所不知。既有所不知,則知不極矣。今知既無謬,則知無不極,故曰復歸於無極。知榮守辱者。榮,乃光榮貴高。辱,乃汙辱賤下。谷,乃虛而能應者也。樸,謂樸素。乃木之未雕斲也。謂聖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貴人臣,而不自有其德。乃以汙辱賤下,蒙恥含垢以守之。所謂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虛之至也。故為天下谷。由其虛,故常德乃足。德自足於中,則不緣飾於外,故復歸於樸素也。以虛而能應物,故樸散則為器。聖人以此應運出世,則可以官天地府萬物。故能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化行於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斷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水靈173515282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關鍵看你守哪一面,老子始終倡導守陰柔、守下,守不爭、包容的那一面。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強大的一面,都有爭強取勝的慾望,也有謙和居下的一面,但有道的組織,一定守不與人爭雄,反而甘心守雌的一面。

像溪谷一樣,甘居在地勢低下的地方,眾流必然歸注到這裡,得到天下人心人歸附。

溪不求物,而物自歸。這就是居下的好處。

這裡老子又以“溪谷”為喻,是因為溪谷甘居於下,不挑不揀,無所不包,無論好與壞照單全收,公平對待每個事物。

這也是有道之君所該具備的品德,不要對百姓加以區分,好的或壞的,倡導好的,摒棄壞的,一旦預設標準,就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平等。

【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能做到像溪谷一樣,甘居於下,包容並蓄,眾望所歸,那麼,他所踐行的道,就是恆德,自然不會離散。

這樣的恆德,自然迴歸到嬰兒那樣純真的境界,外表柔弱,而內氣卻非常充足。

這裡又以嬰兒為喻。前文描述道的時候,也用嬰兒來描述,嬰兒不用智,而能合自然之智。

嬰兒是什麼狀態?

無慾無智。

然而嬰兒攥拳頭的力氣很大,嬰兒的哭聲穿透力極強,中氣十足,雖然整日啼哭,嗓子不啞。

故老子倡導要回到嬰兒這樣單純無暇的狀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無極。】

每個人都聰明、明白的一面,卻甘守糊塗、韜光養晦的一面,以此作為天下的法則。

以這樣的狀態治理國家,就會迴歸到無為的極致境界。

毛澤東說,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很多時候,高明的人始終把自己放在糊塗的狀態,韜光養晦,這是一種深藏的智慧;而愚笨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自作聰明。

《中庸》有句話叫:“君子闇然而日章,小人地然而日亡。”是說君子深藏不露,日日不斷的努力,沒覺得他怎麼厲害,卻日益彰明;小人呢,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對任何事物都指手畫腳,好像無所不能,而卻日漸消亡。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帛書作“知其日,守其辱”。

日,是充實之意。

無論是有充實的一面,還是有榮譽的一面,都甘願守其屈辱、忍辱負重、守其吃虧的一面。

俗話說“吃虧是福。”也是這個道理。

不爭功,不爭位,把自己放在低位,甘願吃虧,這也是一種智慧,至少是生存的智慧。

魯國的孟之反,在打反擊戰的時候,因為他的勇猛帶領隊伍衝鋒獲得了勝利,立了大功,而他反而不接受,進城的時候走在最後,跟別人說不是我勇猛,是這馬受到了驚嚇,自己跑出去了,我也沒辦法。

甘願吃虧,就像天下的川穀一樣處於低位,這樣的恆德就完滿俱足了,也就回歸到質樸的境地了。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本初的東西,被定義之後,就成為各自具體的器具了,就像“有”一樣,被定義之後,就不具有可塑性了,只具有某個方面的特長和優點了。

而本初時的“無”,則具有可塑性,可以定義成任何東西。

因此,有道之君作為管理者,作為領導,要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本性,不裂德為器,隨物之本性而變,因勢利導,因才施用,才能物盡其才。

這裡邊的守雌、守黑、守辱,其實都是守拙,都是下笨功夫,不出頭,不為天下先。

其實,關鍵在於知道守什麼?

要定義自己的底線。

曾國藩之所以備受爭議,是因為他是一個內清外濁之人,他不想被人貼上清官之名,那樣就沒辦法做事了,他要幹大事,故也按照官場的潛規則做事,但不為自己貪一分錢。

所以,這章的關鍵是清楚自己守什麼!

要常常返回本原,不忘初心,就是如嬰兒一般返璞歸真之“恆德”。


劉文新2019


為了把一個至簡的大道描述的儘量明晰易懂而不失其真,老子真是煞費苦心,經常接連用好多類比予以闡述,如此這般多論述,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要守住陰陽之根本,抱一而為天下式.

這誠如老君在《道德經》另一個篇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跟孔夫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與《易經》概括來說,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說的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壓根沒那麼亂七八糟的複雜,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不同學者也好專家也罷,解釋越多,越偏離道體之本性,一就是道、道就是陰陽、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可以很簡單,也可能被有的人認為很玄乎,終究要看各自天分悟性如何了……


茶易師


聖人依靠玄德統管天下

為了更好地解讀本章,我命了這樣一個題《聖人依靠玄德統管天下》。

深知高處的雄強,卻安守低處的雌弱,甘願作天下的小溪流。甘願作天下的小溪,玄德就不會失去。玄德不會離失,就能回覆到人的嬰兒般本初狀態。

深知哪裡明亮耀眼,卻安於燈火凋零的暗處,甘願作天下的工具。甘願作天下的工具,玄德就不會丟失;玄德不丟失,就可以回覆到萬物的本初狀態。

深知什麼是榮耀,卻能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作天下的井泉。甘願做天下的井泉,玄德才能取用不盡。玄德取用不盡,就回復到自然的本初狀態。

匠人利用素材,才能加工出各種各樣的器物。聖人依靠玄德來統一天下,管理天下。

本章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做人要低調,低調,再低調。在低調中涵養玄德,拓展道德境界,依靠玄德滋養人生,依靠玄德統管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章中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聖人不去追求世俗的強者,不去追逐世俗世界的光鮮榮耀,不去跟風炒做,而是反其道而行,追求內心的寧靜,把寧靜當做強大。追求平凡,把平凡當做偉大。甘守寂寞,把寂寞當做奉獻。這才是道德的玄機,這才是道德發揮作用的地方。玄德無限深遠,與人物慾的一面相互對待。所以減損物慾的一面,就可以接近玄德,溶入大道。

追逐物慾是人性中世俗化的一面,減損物慾是人性中道德化的一面。

雄、白、榮是乾卦的卦性,為陽,雌、黑、辱為坤卦的卦性,為陰。萬物負陰而抱陽,人性也不過如此。人性的兩面性,決定了人生的境界。(部分圖片來自於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劉懿壬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我的理解,知道怎麼能站在上風高處,卻能守在下處,等於是甘心做一條小溪流。雖然是一條小溪流,但卻沒有離開天地自然規律的行為。這就象迴歸到嬰兒時的純真是一樣的。

知道什麼是乾淨,怎麼樣可以乾淨,卻寧願落得一身汙濁,真的是天下人的典範。這種做法也不會跟道德發生偏差。這就相當於回到了天地初始時的狀態。

知道什麼是榮耀,知道怎麼能得到榮耀,卻能平靜地守著卑辱,等於是甘心處身於天下最低谷。也只有在這種最低窪的地方,才會得到更多的善德。身上的德才會充足。這才是回覆到了最純淨質樸的境界。

這種質樸是一種盛放德的器具,有智慧的人用之可以成為統治者。大格局的統治者都不會離開這種質樸的。

我受到的啟示。很多時候,人的行為跟道德是不相符合的。人類好爭,而所爭來的東西往往是不合道德的。人們唾棄的東西卻往往含有諸多的道德和利益。越是在那些低窪卑微汚濁的地方,越能聚積道德能量和利益。那些聖人偉人們都是那樣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