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旧时繁华的北大街

北大街商市,是以130米长的北大街为轴心的地区。它四面环水,形如莲花,南面有吊桥与连蓉门(老北门)相通。唐贞观三年(629),商市北面建造了莲蓉桥。起始,有贩夫走卒在此游动;继之,市面渐成气候,造了简单的房屋,出现了坐商;房屋连缀成片,形成了街巷。商市西面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造长安桥,东面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建成黄泥桥。清代初期北大街周围四座桥皆为石级拱桥,其中以莲蓉桥规模最大。

无锡是我国四大米市之一。米市之名,首见于明万历二年(1574)的《无锡县志》:“米市在北门大桥。”大桥即莲蓉桥的俗称。当时的米市,规模很小,“只是米户沿桥拦内侧设摊,与四乡布户、丝户及城中居民进行一些小额交易”(《无锡市志·粮食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种小额交易,后来发展成无锡的支柱产业,造就了著名的八段米市。

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清代,长安桥及桥畔的布行巷(后改称布行弄),已成为土布的集散地。本邑乡镇和江阴的船只运来布匹易钱易米,运粮船卸去粮食后带去布匹,布市和米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运转。当时的无锡,“百货奇集,因之倾动四方,省直之商贾,闽浙之珍奇,远代的骨董,五等四民之服食器用,货随店分,人随货聚”(王永积:《锡山景物略》)

它在近现代史上曾两次遭受兵燹。第一次是清咸同年间,太平军从江阴巷、弯巷攻打北大街,清军则据守莲蓉桥。冷兵器加火铳、土炮,双方反复厮杀,伤亡惨重,最后太平军攻下无锡。三年后,李鹤章淮军攻打太平军,莲蓉桥又经反复争夺,北大街房屋大多毁于战火。战后,吊桥、黄泥桥、莲蓉桥和北大街都重建。重建后的街道宽3米,用65青砖砌成人字形街面。

第二次在抗战时期。日军于民国1937年11月25日占领无锡后,多处纵火,将北大街在内的商业精华地区,尽付一炬。1938年莲蓉桥和吊桥改建成平坡水泥桥,重建的北大街宽8米,中间为弹石路面,人行道用65青砖砌成。

虽然北大街商市遭受战争重创,但重建后的基本格局未变,仍是“一街”、“三沿河”、“一浜”和“五弄”。一街即北大街,三沿河即桃枣沿河、麻饼沿河和芋头沿河,一浜即游山船浜,五弄即笆斗弄、布行弄、坛头弄、小邾弄和游弄。


无锡旧时繁华的北大街

北大街是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南起吊桥,北至莲蓉桥。时和绸缎庄胡寿康老人绘制的民国1928年北大街商店分布图上,当时有商店58家,包括绸缎、百货、中药、西药、银楼、南货、茶食、火腿、茶叶、槽坊、土烟和油漆等行业。

北大街上最大的行业是绸缎庄(店),计有时和、日新、祥余、永昌、大丰、懋纶、云裳、鼎余、方瑞和等11家。130米的街道,就有11家,密度之大,堪称奇迹。同行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年四季都在大减价,春季大减价刚过,就是夏季大减价,接着是中秋节大减价,然后又是迎接元旦和欢度春节大减价。一家实行加一放尺,另一家就会加二甚至加三放尺。几家大绸布庄还会在报纸上登广告,实行联合大减价。竞争愈演愈烈,把锡城多数绸布店卷进去了,终于在1930年前后掀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商战。“时和”的胡寿康老人回忆说:“竞争空前激烈,‘时和’到处搜罗又便宜又实惠的产品,照成本出售,有7分钱一尺的印花雪丁布,8分钱一尺的元洋纱,还有净贴2分钱一尺的纺绸,等等。购买者都趋之若鹜,极受追捧。”翻开当年的旧报纸,可看到几家大绸布庄的利润变化:1926年“以懋纶为最佳,约可盈余2万余元……时和、九余、世泰盛各盈余1万余元”(1927年2月6日《锡报》)。以后几年,盈利此起彼伏,至1934年“盈利者当推时和、日新等获利约二万元以上,世泰盛、懋纶等亦可盈利万元左右,其余大多数均可维持”(1935年2月9日《锡报》)。可见,时和、日新的盈利已超过世泰盛、懋纶一倍。这场持续多年的商战,造就了绸布业的“三巨头一霸主”。三巨头是创办于光绪三年(1877)的“世泰盛”,创办于光绪十八年(1892)的“懋纶”,创办于民国14年(1925)的后起之秀“日新”一霸主是创办于同治六年(1867)的“时和”。

北大街的百货业是仅次于绸布业的大行业。计有裕康、永康、利康、实生、祥和、周信泰、福兴祥、同泰昌等8家。五口通商后,各种舶来品登陆中国,诸如“洋装”、“洋袜”、“洋伞”、“洋皂”、“洋油”、“洋火”等等,不胜枚举。世界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和北冰洋,号称五大洋。国人便把海外来的洋货,统称“五洋百货”,经营这些商品的店家,便称为百货店。裕康百货店是北大街也是本邑最大的一家百货店,商品琳琅满目,除铜锡器之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当时“裕康”等百货店出售的不少商品,已非洋货而是国货了,如蜜蜂牌、英雄牌绒线,沪产名牌衬衫、汗衫以及锡城生产的毛巾、袜子等等。

1928年,北大街有同丰、大吉春两家国药店。这两家加上原在北大街后迁至城内打铁桥的李同丰参药号,号称无锡三大国药号。“同丰”建于咸丰三年(1853),相传系开发漠河金矿的乡贤李金镛创办。“同丰”兼做批发和零售,销售面向四乡和江阴、宜兴等小药店。“同丰”出售的参茸很有名。拳头商品“老山台须”,产地为东北吉林二道江的老山参,确是“道地药材”。大吉春参药店创建于同治二年(1863),以丸散、饮片、膏子药闻名,尤以人参再造丸为最。

北大街的西药房有大陆、中英、太和、正威和新华等5家。与锡城其他街道比较,这里是西药房集中的地方。大陆大药房始创于光绪元年(1875),老板李少棠,是无锡最早的西药房。按传统,国人习惯吃中药,欧风东渐后西药传入中土,国人对其认识有一个过程,因此,那时西药店的营业额较小,为维持生计,一般还兼售照相器材、洋酒和化妆品等洋货。大陆大药房除出售欧美和上海新谊、新亚药厂的西药外,还独家经营美国柯达的照相器材。据1934年的《无锡工商业名录》说:1934年起,无锡西药开始景气,大药房都以经营西药为主体了。

银楼有新宝丰、元元、宝兴和宝丰裕四家。新宝丰银楼是无锡三大银楼之一(另二家是恒孚和杨庆和银楼)。宝丰裕银楼也颇有名,其老板钱志鹏曾担任同业公会理事长。说是银楼,其实主要是卖买黄金饰品的。那时的习俗,即使是下层社会的民众也会省吃俭用积攒钱,买点黄金饰品,因为黄金是硬通货,不受纸币贬值的影响。


无锡旧时繁华的北大街

那时,北大街有万大和正大两家南货店。“万大”老板缪栋臣、缪殿芳父子,曾相继担承同业公会理事长,故在相当长时间内,“万大”是南货业的领头羊。当时结婚酒席,一般是请厨师自办的居多。酒席的鲜货向菜场购买,干货则向南货店购买。缪氏父子交游广,信息灵,经常能接到婚宴菜单,普通的一席约合一石米价,上乘的要二、三石米价,利润颇丰。

北大街还有两家老字号:老谈源盛秤店和孙思泉香铺。老谈源盛秤店在江阴巷,北大街是分店。“老谈源盛”确实是一家老店,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世纪40年代)。清咸丰七年(1857),锡金两县官府规定,都要以“老谈源盛”的标秤作为标准定制,可见其质量之过硬。孙思泉香铺的总店在城内观前街,这里也是分店。该店主营的是香,品种包括线香、安息香、香斗、末香、檀香等。作坊设在北栅街一条小弄内。各种香制成后都含有一定水分,那时没有烘干设备,都是放在作场外的空地上晒干的,故这条小弄的空气中便迷漫着馥郁的香味,居民便给小弄取了香弄的名字。在锡城的香店中,“孙思泉”的生意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