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雨中游羊頭山——羊頭山上尋羊頭

在上一篇《雨中游羊頭山—— 》的小文中,胡哥說了未完待續。今天就繼續我們的羊頭山之旅。

位於山西長治上黨區、長子縣、高平市三縣區交界的羊頭山。因為曾經是我們的農耕始祖炎帝的活動地,以及最後終死之地而聞名。山巒周邊以及附近縣市都遺留有大量的炎帝活動遺址遺蹟。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羊頭山神農城上俯瞰。

關於羊頭山與炎帝陵的說法,古書《太平寰宇記》中明確記載:“羊頭山東南相傳為炎帝陵,……石甃尚存”。看到沒,《太平寰宇記》是北宋的地理書,關於羊頭山和炎帝陵也說的是傳說。

當然,對於上古神話傳說,現代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胡哥認為各說各話就好,都是傳說,較不得真。倒是炎帝陵,高平市還組織過專家學者進行過論證,並於這幾年舉辦過隆重的慶典活動。

依照傳說來說,羊頭山是炎帝神農在此發現“嘉禾”的地方。這個說法原來只是孤例,後來在20世紀80年代初,湖北神農架地區發現了漢民族的創世史詩《黑暗傳》。這裡面竟然說到了羊頭山:

神農嘗百草,瘟疫得太平,又往七十二名山,去把五穀來找尋。神農上了羊頭山,仔細找,仔細看,找到粟粒有一顆,寄在棗樹上,忙去開荒田,八種才能成粟谷,後人才有小米飯。

請注意,這裡說的粟粒,小米。是不確切的,應該是黍,比小米粒大一些的黃米,我們這裡叫做黃米或軟米,煮熟後有粘性,磨成粉後做年糕、糰子等食品。關於這個黍,是古代的五穀之一,還有一個神奇的功能,

下一篇文章胡哥會詳細講解

瞭解完神農和羊頭山的傳說,再來說羊頭山名字的來歷。

百度來的資料裡說:羊頭山因山之巔有羊頭狀巨石而得名。這塊巨石說的是山顛的一座北魏石刻造像碑,底座狀如羊頭,所以叫做羊頭山。

這個就有點經不起考證了。如果以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炎帝活動軌跡來說,羊頭山的得名肯定早於北魏,顯然談不上因為北魏的造像碑而得名。度娘不可信。

據清乾隆版《高平縣誌》記載:“舊志雲,上有石狀如羊頭……,帝嘗五穀於此。”此說是因為山上有一塊巨石,形狀很像羊頭,所以叫做羊頭山。據資料記載,原來山頂上確有巨石,狀若羊頭,頭朝南,尾朝北,但後來在抗戰中,被日軍飛機炸燬。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山本身的形狀就像一個羊頭。可是從俯瞰圖上看,羊頭山高高低低的幾座山峰連在一起,倒是像個簸箕,看不出哪裡像個羊頭。

這些爭論其實沒啥意思。還是跟著胡哥去看看那個北魏的羊頭造像碑到底長啥樣子吧。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由此上山尋找羊頭碑。

從神農城往東,沿著蜿蜒的山間石徑向上走去。此時雨已經停了,石階兩旁的樹木、野草和灌木一片油潤潤的。

左手邊一塊“神農嶺”的標誌牌指引著我們一路向上。路越走越窄,透過密密的雜樹林,遠處山下的風景層層疊疊,色調由深變淺,很美。

忽然之間,就有一絲一縷的紅色閃入眼簾。那是一些善男信女在柏樹枝上繫著的紅布條。原來,羊頭碑到了。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北魏造像羊頭碑。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憨態可掬的羊頭。

這座羊頭碑被一圈鐵柵欄圈起來了,碑高約兩米多,砂石質地,粗獷而不太規則的四方立柱,頂上單獨頂著一個屋頂一樣的石塊。專業稱呼是四注水,就是四面流水的意思。

石柱中上部四面鑿有佛龕,內容都是一佛二弟子,佛像佔地大、弟子瘦小,佛像結常見的跏趺坐。最關鍵的地方來了——立柱的下部,變得有些粗大,而且在一角雕刻著一隻憨態可掬的綿羊頭。

這隻綿羊羊角彎曲、羊眼圓睜,羊嘴前突。讓人難以理解它為啥要馱著一座造像碑?而且,胡哥也看過了很多的造像碑,但是這樣子造型的,全國絕對是獨一份的。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羊頭碑附近的唐塔。

羊頭碑是羊頭山的最高峰,附近還有兩座唐代的圓塔,遠觀像是一個胡蘿蔔套了好幾層橡皮圈,也是被保護性地圈起來。其中一座還被鐵絲網全面隔離保護。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羊頭山上極目四眺滿目青翠。

日光漸斜,夕陽將至。有餘暉慢慢浸染過來。再看那歷經一千多年風雨滄桑的羊頭碑,依然是那麼的淡定從容。雖然面目在風雨剝蝕中逐漸模糊,但身軀依然健碩。

無數個日出日落,羊頭碑都沐浴在陽光中,它見證了始祖炎帝的後裔們辛勤勞作,也見證了戰爭與天災的肆虐。在羊頭山尋覓,找到的何止是一座羊頭碑!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