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雨中游羊头山——羊头山上寻羊头

在上一篇《雨中游羊头山—— 》的小文中,胡哥说了未完待续。今天就继续我们的羊头山之旅。

位于山西长治上党区、长子县、高平市三县区交界的羊头山。因为曾经是我们的农耕始祖炎帝的活动地,以及最后终死之地而闻名。山峦周边以及附近县市都遗留有大量的炎帝活动遗址遗迹。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羊头山神农城上俯瞰。

关于羊头山与炎帝陵的说法,古书《太平寰宇记》中明确记载:“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看到没,《太平寰宇记》是北宋的地理书,关于羊头山和炎帝陵也说的是传说。

当然,对于上古神话传说,现代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胡哥认为各说各话就好,都是传说,较不得真。倒是炎帝陵,高平市还组织过专家学者进行过论证,并于这几年举办过隆重的庆典活动。

依照传说来说,羊头山是炎帝神农在此发现“嘉禾”的地方。这个说法原来只是孤例,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民族的创世史诗《黑暗传》。这里面竟然说到了羊头山:

神农尝百草,瘟疫得太平,又往七十二名山,去把五谷来找寻。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粒有一颗,寄在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

请注意,这里说的粟粒,小米。是不确切的,应该是黍,比小米粒大一些的黄米,我们这里叫做黄米或软米,煮熟后有粘性,磨成粉后做年糕、团子等食品。关于这个黍,是古代的五谷之一,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

下一篇文章胡哥会详细讲解

了解完神农和羊头山的传说,再来说羊头山名字的来历。

百度来的资料里说:羊头山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这块巨石说的是山颠的一座北魏石刻造像碑,底座状如羊头,所以叫做羊头山。

这个就有点经不起考证了。如果以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炎帝活动轨迹来说,羊头山的得名肯定早于北魏,显然谈不上因为北魏的造像碑而得名。度娘不可信。

据清乾隆版《高平县志》记载:“旧志云,上有石状如羊头……,帝尝五谷于此。”此说是因为山上有一块巨石,形状很像羊头,所以叫做羊头山。据资料记载,原来山顶上确有巨石,状若羊头,头朝南,尾朝北,但后来在抗战中,被日军飞机炸毁。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山本身的形状就像一个羊头。可是从俯瞰图上看,羊头山高高低低的几座山峰连在一起,倒是像个簸箕,看不出哪里像个羊头。

这些争论其实没啥意思。还是跟着胡哥去看看那个北魏的羊头造像碑到底长啥样子吧。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由此上山寻找羊头碑。

从神农城往东,沿着蜿蜒的山间石径向上走去。此时雨已经停了,石阶两旁的树木、野草和灌木一片油润润的。

左手边一块“神农岭”的标志牌指引着我们一路向上。路越走越窄,透过密密的杂树林,远处山下的风景层层叠叠,色调由深变浅,很美。

忽然之间,就有一丝一缕的红色闪入眼帘。那是一些善男信女在柏树枝上系着的红布条。原来,羊头碑到了。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北魏造像羊头碑。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憨态可掬的羊头。

这座羊头碑被一圈铁栅栏圈起来了,碑高约两米多,砂石质地,粗犷而不太规则的四方立柱,顶上单独顶着一个屋顶一样的石块。专业称呼是四注水,就是四面流水的意思。

石柱中上部四面凿有佛龛,内容都是一佛二弟子,佛像占地大、弟子瘦小,佛像结常见的跏趺坐。最关键的地方来了——立柱的下部,变得有些粗大,而且在一角雕刻着一只憨态可掬的绵羊头。

这只绵羊羊角弯曲、羊眼圆睁,羊嘴前突。让人难以理解它为啥要驮着一座造像碑?而且,胡哥也看过了很多的造像碑,但是这样子造型的,全国绝对是独一份的。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羊头碑附近的唐塔。

羊头碑是羊头山的最高峰,附近还有两座唐代的圆塔,远观像是一个胡萝卜套了好几层橡皮圈,也是被保护性地圈起来。其中一座还被铁丝网全面隔离保护。

想不到神农故地山西晋城的羊头山上真有一只羊头

羊头山上极目四眺满目青翠。

日光渐斜,夕阳将至。有余晖慢慢浸染过来。再看那历经一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羊头碑,依然是那么的淡定从容。虽然面目在风雨剥蚀中逐渐模糊,但身躯依然健硕。

无数个日出日落,羊头碑都沐浴在阳光中,它见证了始祖炎帝的后裔们辛勤劳作,也见证了战争与天灾的肆虐。在羊头山寻觅,找到的何止是一座羊头碑!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