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进军北京为何选择了走长城外塞北居庸关的最北线路?

lee_oui221093207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就率领大顺军挥师北上,只用了两个月就攻破了京师,推翻了明王朝。

1643年10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此时的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经过一番准备,李自成决定进军京师。1944年正月,大顺军兵分两路进军,一路作为主力,由李自成亲自统领;另一路作为偏师,由刘芳亮统领。

在此之前,大顺军和明军在河南汝州一带激战一场,大败明军孙传庭部,为大顺军进军京师打下了基础。刘芳亮这路军,从山西南部兵分两路推进,一路从山西境内向东北方向推进,攻取潞安府(今山西长治),经黎城从太行八径之一的滏口陉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郸。太行八陉虽然是穿行于太行山脉中的险道,但险道出奇兵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些地方的战事不胜枚举,如秦赵长平之战、韩信背水一战等等。

刘芳亮部另一路军进攻路线为:河南---河北---京师。明军士气低落,刘芳亮部一路势如破竹,攻占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彰德府(今河南安阳)、直隶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然后进逼保定府。

保定,为京畿重地,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保定在历史上的地位绝非河北现在的省会石家庄可比,保定一破,京师就失去南部屏障。

李自成率领的主力部队则直接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一路北上经过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镇)、绛州(今山西新绛)、平阳府(今山西临汾)、汾州府(今山西汾阳),逼近太原。明朝时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的衙门在太原,太原相当于山西的省会,地位相当高。太原位于山西腹地,是中原地区的北部门户,也是京城的西面屏障,可称之为北京后院。太原若失,山西则不保,京城就处于危险之中。虽然山西和京师之间隔着巍巍太行山,但并非密不透风,太行八陉就是穿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北、京师等地的要道。太原往东就有一陉---井陉,可达太行山东麓石家庄。

太原城高池阔,防御坚固,但是仍然在两天之内被大顺军攻破了。为何?因为有内应,老百姓盼着闯王来,来了不纳粮。有了内应里应外合,再坚固的城池也不在话下。太原城破,山西巡抚自杀,晋王朱由桂被俘。李自成在太原经过一番休整,率军继续北上,攻克忻州、代州(今山西代县),逼近长城重关宁武关。

山西总兵周遇吉顽强抵抗了两日,还是被大顺军击败。此战以后,明军的士气彻底被打垮,驻守长城关隘的明军望风而降,李自成的大顺军基本上一路无阻从军都陉过居庸关进抵昌平州,然后开始进攻京师。大顺军也是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攻破了京城,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大顺军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攻下京师,一方面是战术正确,兵分两路再合击,京师失去西、南两面的屏障,唯一能指望的只能从辽东调兵勤王,但是山海关外还有清军虎视眈眈,也指望不上。崇祯皇帝若不是彻底绝望,应该不至于自杀。

另一方面,大顺军气势如虹,民心所向,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而反观明军则士气低落,除了少数抵抗较顽强外,大都不战而降了。大顺军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摧枯拉朽般攻下京师也就不奇怪了。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崇祯十七年一月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然后开始分兵两路开始东征。主力经河南-山西,自南向北,由晋西南向北走大同镇,而后东取宣府镇,最后经居庸关入关,直下北京。这一路经过地区,经过之前崇祯十五年三战开封等一系列硬仗,明军在华北关内的主力消耗殆尽。

这个路线应该是顺军为避免与明军硬拼而选择的,但是在宁武关遇到周遇吉的拼死抵抗,战况激烈,顺军虽攻克宁武,但伤亡达7万余人,周遇吉部全部殉国。差点把李自成逼疯了,竟然实施了屠城。这个时候顺军必须要避免再打硬仗,走东线,太行山娘子关,走正定,必然又是恶仗。往北,明军九边,宣大军镇,赫赫战力,闯王毕竟没疯,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另一路刘芳亮率领的偏师,在晋南豫北进入北直隶南部汇合,然后北上攻取大名、河间、保定诸府,威胁京师。谁知道这个节骨眼上,明廷上下却疯了,大同总兵居然来降了,紧接着宣府降了,一路绿灯,于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条绝佳的路线出现了 ,拿下居庸关直接就到了北京城下,这个时候明廷再想起号召四方勤王,已然晚了。

而偏师刘芳亮部仍按计划向东进军到邯郸,北直隶方向,反而起到了牵制京师西部明军的作用,最后逼降了“代帝亲征”的山西籍阁臣李建泰等。

所以李自成部入京路线的形成是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面临的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形成的,而出长城破居庸关不是既定方针。这其中原因包含了李自成部队的流寇性质,粮草不足,实际作战兵力不大,需要避开明军主力,各地明廷军民人心变化差异太大等等诸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