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攻打的敌人是谁?

歪妹儿侃动漫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边疆并不太平,隔三差五就有北蛮子来骚扰,弄得皇帝很是头疼。于是朝中大臣与皇帝一商议,北蛮子必须得狠狠地打他一下,让他知道痛才行。

这时候的北蛮子,也就是现在蒙古那一块,可以说他是一个大杂种民族。它有鲜卑的血统,又可称呼其为突厥,当时准确的称呼为柔然。


就这么着,朝廷下了军帖到民间征幕丁壮,并且规定每户人家必须出丁一名。这时候,我们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家,本应该是他爹爹花弧应征才对。花弧年轻的时候,也是刀马娴熟的武人,更为早年军中千夫长。但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不是,莫说木兰不让他去,就是自己去了,如今的年岁,恐怕连大刀都拎不起来了,只能每日眼看着朝廷军帖上报道日子一天天到来,顾影叹息。

木兰想,父亲是上不了战场了。自己小弟又还是个孩子,更不能去了。想来想来,木兰突然想到了自己。自己打小随着父亲习武,也算是弓马娴熟,寻常男子,三两个应付不在话下。于是,木兰暗下决心,她要替父从军。

木兰把自己想法告诉爹爹后,爹爹最后也只能同意她的想法。就这样,木兰女扮男装上了战场。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柔然终不还。

木兰替父从军,一去便是13个年岁。


木兰在军中,不仅克服了诸多不便,还作战睿智勇猛,杀敌无数,十分得元帅喜欢,晋升其为将军。

一天夜里,木兰夜巡军中,突见林中飞鸟惊散,料定必是敌军前来偷营,禀报元帅,一起上演了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

果然,柔然统领也不堪多年与北魏的战斗,便想着长途奔袭,速战速决,但是很不凑巧,北北魏军大败。此战,活捉柔然统领,北魏大获全胜,从此边关太平。元帅十分欣赏木兰,上奏皇帝加封其为尚书郎,又要把自己待字闺中的女儿许配给她。大殿之上,木兰不爱官爵,不爱美人,只求皇帝能够准予其早日返回故乡,孝顺自己的老父亲,言辞诚恳令人动容。皇帝感其赤诚,并赐千金与绫罗绸缎等,准予其还乡。


木兰回到家中,小弟已经魁然而立,无人知是木兰来。从此,木兰又改回了女儿态,穿女衣,画女妆,做女红,无人知是巾帼郎。

元帅十分不甘心,不愿意放弃木兰这位乘龙快婿,便追到了木兰老家,但是再没有找到当年那位骁勇无敌的木兰将军。


不书公子


在讨论花木兰的敌人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花木兰应征入伍,到底是在为谁打仗?

如果木兰一方的身份清晰了,她的对手的身份也就自然明确了。

首先,《木兰辞》中同时出现了“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诗句。

木兰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Khaqan)双重身份的人,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位公元5—6世纪的北魏君主。

事实上,早在公元4世纪,可汗一号已存在于慕容廆时期的鲜卑诸部间。在讲述北魏拓跋氏先世的《嘎仙洞铭文》中,更是明确写有“皇祖先可寒”的字样,可寒即可汗是也。同时,北魏君主也接受了中原皇帝的身份,如《魏书·序纪》记“文皇帝,讳沙漠汗”就是典型案例。

其次,按照《木兰辞》提供的几处地名,包括“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等,黑山、燕山都在内蒙古中部,这一地区是北魏与柔然人多次战争的主战场。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朝廷更是曾三次大规模用兵柔然,是为“可汗大点兵”的实际背景。

除此以外,为了抵御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围设有六镇。花木兰很有可能就是一位来自六镇的军户女子。

总而言之,花木兰可能来自北魏六镇,她替父从军攻打的对象可能是柔然。


HuiNanHistory


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大概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



于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境问题,决定征兵打仗,当时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这便是花木兰替父充军的故事!

所以,当时花木兰从军攻打的是北方的柔然人!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概活跃在南北朝时期。



至于其起源,《魏书》当中说它是东胡和匈奴的后裔,还说它是先世源于出于大魏,也就是说柔然是鲜卑的一支。当然,还有东胡、鲜卑、塞外、杂胡等等诸多的说法。

柔然这个部落应该是鲜卑、匈奴、突厥等等许多民族和部落柔和组成的,反正多效合一的混合品种。



柔然族于5世纪至6世纪达到兴盛,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常对北魏用兵,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成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胁。



于是两国在公元五世纪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社仑、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

花木兰从军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而在与北朝相持百于年之后,柔然汗国最终为新崛起的突厥而攻灭,柔然这个民族也因为国家的消亡逐渐与鲜卑,汉人等融合同化,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白话历史君


《花木兰》是一首脍炙人口叙事诗,它描写花木兰代父从军,英勇杀敌的动人事迹。花木兰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影视在民间广泛传送。那么,花木兰攻打的敌人是谁呢?这就需要我们剥丝抽茧,于迷雾中坚轮廓,于平淡中见神奇。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所谓的北朝就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大约在公元420到公元589年。北朝先后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它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政权,所以《木兰辞》才有“可汗大点兵”的诗句。

而花木兰生活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北魏时期,因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北方控制力减小许多,不显山不露水的柔然逐渐在蒙古族强大起来,并时常进攻北魏的边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征兵讨伐柔然。北魏是个少数民族政权,依然沿袭全民皆兵的传统,所以才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诗句。由于花木兰的父亲年迈,她又没有长兄,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这一仗一打就是十年之久,很是慷慨悲壮。诗中也对此作了形象描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胜利归来的两句诗,也验证了她攻打的敌人是柔然: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按理说天子是汉族皇帝的专称,鲜卑人怎么会用这样的称呼!这正是孝文帝推行汉化的结果。由此可以推论出花木兰所处的年代应该在孝文帝时,或者稍后一些。

宗上所述,花木兰攻打的应该是柔然。不管怎么说,花木兰已经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关于花木兰的身世,唯一参考资料就是《木兰辞》这首诗歌。因此任何一个考证者都必须从这首诗歌入手,从而拨草寻蛇,捋出一条线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为何要“当户织”。织就是织布织缎。为何要织,为了给国家交税。大唐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调就是缴纳布匹绸缎。“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2丈、绵3两( 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义务工,参加国家修桥铺路等公共基础建设和建陵寝造长城等大型项目建设。“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 。为何代役用绢布而不是粮食,因为在大唐绢布也作货币使用,属于硬通货。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即军中文告,贴在墙上的关于军事信息的布告。简明扼要的写清楚为什么打仗,跟谁打仗,相当于战争动员令。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书就是征兵花名册。一般来说,书写花木兰父亲名字的军书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为何需要十二卷,原来花木兰家族属于北魏六镇治下的军户,六镇居民属于游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册,名叫“比丁”,也叫记名字。凡男子年满十六岁即记名入兵籍,至六十岁退役。木兰父亲十六岁入兵籍,经过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岁,没到退伍年龄,因此需要继续服役。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阿爷就是父亲。唐人称呼父亲为阿爷,耶耶,哥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大唐实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种民兵性质的义务兵役制。农忙务农,农闲训练,开战入伍。府兵在服役期间本人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陌刀、长枪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每一火(一火十人)还得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这就是花木兰一家人为啥要买马的原因所在。至于武器铠甲等等装备,都在兵器库存着,标着服役者的姓名编号,平时库房有专人保管,只在训练和出征时才会发放。因此不用临时买,只要去兵器库领取即可。

东市西市是长安城的两大集贸市场,长安城没有南市北市。当然花木兰不是长安人,她也不是在长安城买东西。后世的东西一词就来自唐时的东市西市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说的很清楚,花木兰从家乡出发,一天走到黄河边。第二天从黄河边出发,一天走到黑山。打仗地点就在黑山。在黑山只听到阵营中燕山胡骑嘶鸣。啾啾,凄切尖细的声音。为何战马的声音会凄切尖细,因为唐军都是训练有素的沙场战士。懂得控制骏马嘶鸣。这里的燕山胡骑是唐军的骑兵,并非敌人的骑兵。

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 十二月,唐遣大将薛仁贵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俘虏契丹首领阿不固,解至洛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就是薛仁贵,壮士就是花木兰。花木兰没有当过将军,她的"孝烈将军"是后来英雄事迹突出之后武则天追封的。武则天当了皇帝,为了提高妇女地位,更为了证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于是树立了花木兰这一榜样,号召全国妇女学习。于是大周上下掀起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风气,女儿们出门一律男装胡服,骑马射猎,强劲之风尽显。

这里的百战,十年都是艺术修辞,唐朝没有十年的服兵役期,最多三年就会轮换。唐朝末期就是因为士兵们服役期太长不能回家导致哗变,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花木兰不可能在外打仗十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唐高宗时长安缺粮,因此每隔几年就会带着朝臣去洛阳居住,被人称为“逐粮天子”。明堂就是办公场所。这里的明堂为隋炀帝所建,后来武则天为了称帝,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新唐书/高宗纪》:显庆五年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己卯,如东都。

《新唐书/薛仁贵传》:(显庆五年)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执其王阿卜固献东都。

就是说,唐高宗李治是在东都洛阳的明堂里接见了薛仁贵和花木兰等人,对有功将士进行了赏赐,而且举行了献俘礼。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尚书郎指尚书省的员外郎,从六品,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就是说,这个职务比较忙,既要批审文件,还得晚上值班。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成员。上面有尚书左右丞(四品),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员外郎是尚书左右丞的副手。

这个职位一般由男子担任,很少有女子。公元677年(仪凤二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掌管宫中诏命。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就是说,花木兰是武则天要的人,不是唐高宗。武则天当时是皇后,人称“天后”,喜欢重用有才有勇的女子。花木兰是个最合适的人选,还能当贴身侍卫,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尚书郎是尚书令,相当于宰相,其实哪跟哪。用脚趾头都能想出来不可能。如果花木兰真是回来给个宰相,那得多大功劳啊。侯君集平高昌那么大功劳,回来想当宰相李世民还不愿意给呢。

千里足即明驼。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写道:“驼,性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多误作鸣字。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

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明驼使》写道:“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

唐代为何看重明驼,原来在北魏时,孝文帝元宏准备定天下四大姓,陇西成纪李姓怕不入围,星夜骑着明驼从甘肃天水跑到洛阳,但还是晚了一步,因为四姓已经定了。(北魏四姓为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李氏深以为恨,自称“驼李”。

所以才有木兰提出希望李治特批一匹明驼回家的请求,这匹明驼不仅是一匹骆驼,更重要的是荣誉和待遇。骑着这匹明驼回家看父母,想想什么情况,比你现在开辆跑车回家拉风多了。

这就叫荣归故里,也就是项羽说的“衣锦不能夜行”。每个人都有荣归故里的情结,花木兰也不例外。

有人说李治和武则天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其实此说欠考虑。一来花木兰要见的是皇帝,如果不表明身份,被发现就是欺君之罪,要杀头的。不管你立了多大功。二来即使想瞒也瞒不住。因为花木兰是军人,军人想要见到皇帝需要过政审和安检两道关卡。安检这关需要换衣,由皇帝的安保人员亲自在旁监督,以示你没有身怀利器,以免对皇帝造成伤害。如果发生了“图穷匕首见”之类的危险事件,谁都负不起责,要灭族的。因此李治和武则天是知道花木兰女儿身的,所以武则天才要她在身边做个秘书兼保安的工作。但是花木兰拒绝了,想回家。

武则天没有强求。特批了一匹明驼,让她回家了。


唐风宋月


花木兰按照课本里讲的,应该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她住的地方离黄河不远,他们的统治者不是皇帝是可汗,结合这个看她应该是北魏人。

另外花木兰对骑行装备很熟悉,身为一个女子不经训练就可以骑马奔赴前线,她应该是个鲜卑人,结合她家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所,还会养猪来看,很可能是孝文帝推行汉化后的鲜卑人。

花木兰打仗的地方在燕山一带,当时柔然风头正劲,常和北魏有冲突,她应该就是和柔然在打仗,而且打了很多年,之后花木兰和战友们迎来了一场比较关键的大胜仗才得以退役。

当时北魏为了抵抗柔然,在北方建有长城和六个军事重镇,花木兰作为一个戍边官兵,她可能在镇上有自己的居所,没事就是日常劳作,有战争就马上去打仗,所以没有被人发现是女扮男装。


神经叉


从《木兰辞》的诗句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键语句,比如说织布、可汗点兵、购买战马武器以及天子、理容等方面推测出,木兰其实居住于内地的汉化鲜卑妇女。当然,这个木兰具体姓名,具体所处时代等,并不可考,说不好听的,木兰的故事属于虚构。

因为在男权至上的古典时代,男女分工不同,在朝堂上指点江山以及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荣誉,那是属于男性的;而女性要么是贤妻良母要么是贞洁烈妇,始终都是男性的附属品,说句不好听的,古典时代女性就是繁殖的工具。

而花木兰、杨门女将等女性建功立业的情况能出现,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朝堂上的文臣武将都不行了,都难当大任了。所以在野的文人故意通过写几个传说中存在现实不存在的女性英雄来嘲讽当权者不够爷们。这种事在近代也曾经有过,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女士在九一八事变后就给常凯申送了一套她穿过的裙子,并表示以我旧时裳,换汝征衣去。

所以,说穿了这种故事能流行,就是男权社会嘲笑这个天下更无一个是男儿罢了,而且多集中于一个王朝的衰落期或者是总是打败仗的情况下,当然编故事的只会凭借一时的口舌之快而不会去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

当然,花木兰作战的对象是柔然,历史上北魏没少和柔然开打,最后柔然也消逝污历史长河当中。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花木兰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其替父从军的美名更是千古流传,为世人所歌颂,敬仰!

花木兰所处时代为南北朝时期,从《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及得胜归来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推测,花木兰所属的国家,应当是一个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由此可以推测其为北魏!


而关于花木兰要对抗的敌人,在《木兰诗》中同样有指出“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见,花木兰其实是离开中原,渡过黄河,一路向北,到达燕山前线去抵御敌人!

当时的北魏政权,有两个主要敌人,一个在其南方,也就是南朝,而另一个就是在其北方的柔然!

很明显,花木兰一路向北,是要去抵御柔然人的入侵,历史上,柔然是蒙古草原上继匈奴和鲜卑之后崛起的又一个强大部族!


柔然本是鲜卑别部,鲜卑拓拔部崛起后,意在中原,对草原的控制大不如前,柔然人趁机崛起!

并在之后,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并立的局面,在公元410年到425年左右,柔然的国力达到巅峰时期,对北魏鲜卑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从402至487近80年的时间里,柔然和北魏发生了20次战争,平均四年就会爆发一次战争!

可以相信,当初的花木兰,就曾在燕山前线,与前来入侵的柔然军队进行战斗,并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

凯旋后的花木兰受到北魏皇帝的接见,得知花木兰的女儿之身,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便赦免其欺君之罪,并拒绝皇帝的封赏,而请求回到家乡孝敬父母!

由此,其美名广为流。

后来,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汶与川


在隋唐演义里有提及花木兰,他是罗艺长子罗成的妻子及大姨子。当时花木兰投军的对象是窦建德,由于窦建德建立过夏国,所以窦建德也算当过皇帝的。当时窦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权,受到了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突厥的王被称为可汗,突厥进攻窦建德,窦建德就组织兵力去抵御突厥,花木兰就是这个时候从军的。

花木兰当时是给窦建德的女儿当侍卫的。花木兰的女儿身实际上很早就被窦公主识破了,只是没有声张而已,窦公主是轻文好武的女中豪杰,十分赏识花木兰,才会一直把她带在身边,这也就可以理解为啥花木兰住军帐十几年都没有被识破身份的原因,因为她住的是公主的营房。

后来,窦建德跟罗艺有冲突,双方曾爆发战争,罗成便是在这个时候与窦公主相识的,双方在交战中蹦出了爱的火花,互相射箭为誓。不过呢,窦公主却突然身染重疾得病死了。临死前不想有负于罗成,便把那把箭交给了花木兰,让她代替她去嫁给罗成。所以花木兰就这么被罗成给娶走了。后来花木兰回娘家省亲的时候被地主强行霸占,宁死不从自尽死了,罗成大怒带领燕云十八骑屠城,后来罗成又娶了花木兰的妹妹花又兰,两人幸福到老。


优己


古典诗歌《木兰辞》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受到历代人们的传颂。然而对于木兰其人其事的传说非常多,孰是孰非,至今仍无定论。

有人说木兰是宋州(商丘)人,也有人说是黄州人。有的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人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北魏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



《木兰辞》产生于北魏,其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入侵的反掠夺战争。作者在诗中不仅歌颂了木兰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弃官还乡表现了她不羡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


柔然是北方继匈奴和鲜卑后崛起的一支游牧部落,游牧区域位于北魏的北部,主要位于今蒙古国和贝加尔湖一带,西抵阿尔泰山西部,东达鄂尔古纳河。天气不好时靠劫掠度日,因此时常南下抢掠。木兰就应该是生活在北魏境内的女子,替父从军抗击柔然。

柔然在历史中存在时间极短,不久后就被柔然人称为“锻奴"的突厥所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