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首都是安陽殷墟還是朝歌城?

中國文字博物館



有幾個問題可能需要先說一下——第一,“首都”這個叫法,是現代詞彙。商朝的時候,稱“亳”或者“大(天)邑商”,現在學界的規範說法是“商王都”;第二,“殷墟”,是指殷商遺址,並非地名;第三,安陽和“朝歌”是一個地方,盤庚遷殷后王都沒再遷徙;第四,商朝,自建立中央王國開始,前後有七個王都,不只兩個。一,商王朝起始時間,有兩個說法。古本《竹書紀年》稱,商代“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就是公元前1553-前1027年;現代學者多認為商代共526年——前1572-前1027年,這與孟子的說法一致。這五百餘年時間裡,經歷了從“天乙”即大乙“湯”開始至帝辛“紂”的十七世三十一王。湯滅夏之前,商族有過六王。
二,成湯經過多年戰爭,先翦伐夏諸侯,再在鳴條之地打敗夏桀。三千諸侯擁立成湯為天子。湯遷九鼎於亳,商王朝建立。這是商朝第一個王都。結合考古發現,學者們認為,此“亳”當在河南偃師商城遺址。具體考證很詳盡,不必贅述。 三,有意思的是,在河南鄭州也發現了一處“鄭州商城遺址”。此處遺址開建時間還早於偃師商城,分好幾個地質層,後期的規模大於偃師遺址。學者們對於商朝王都的判定標準是一致的——文獻記載、都邑規模加王室宗廟。對此,有“王都與別都說”、“數都並存說”、“主都輔都說”。比較被接受的,是認為此處曾是商族建國前的城邑,偃師遺址成為王都後,這裡又被擴建,王都遂遷徙至此。自成湯建國,至中丁,共有七王居於這兩個王都。這個階段,學者們稱為早商時期。
四,然後中丁遷都於隞(áo),文獻中還稱囂或敖。古時,隞囂同音,實際是一個地方。關於隞的地望,有三種說法,其中的滎陽隞地說得到了考古證實,其處於滎陽西北20公里的石佛鄉小雙橋,這裡發現了大型中商初期遺址。中丁至盤庚的九王,被稱為中商時期。這個時期,遷都頻繁——即史稱“九王五遷”。 五,中丁之後,經歷卜壬(外壬),到戔甲(河亶甲),又遷都於相。關於相於何處,也有三種說法,多數學者贊同“內黃說”,一些學者還更具體地認為在內黃和安陽之間。

六,戔甲之後的商王祖乙,把王都遷至邢。史上關於“邢”的地望有四種解釋。商代有邢國和邢侯,周朝仍有邢國,均於現在邢臺之地。學者們認為祖乙之王都即在今邢臺。邢臺葛家莊中商遺址應為邢都。

七,祖乙之後,又經歷祖辛、羌甲、祖丁,到南庚,再次遷王都至奄。根據文獻,奄於曲阜奄國之地。但目前考古發掘的證據似還不夠充足。遷隞、遷相、遷邢,三個王都均沿黃河遷徙。南庚遷奄,則打破了以往的規律,還待考古的進一步證實。 八,南庚經陽甲,至盤庚再次遷都至殷——一般認為,位於安陽小屯。好在殷墟發掘已經提供了足夠證據。自盤庚之後,經小辛、小乙、武丁、祖己、祖庚、祖甲、康丁、武乙、帝辛(紂),商朝王都再未變動。當然,都城中心有所變遷,但均未離開殷地。古本《竹書紀年》說,帝辛登基後,繼續擴大王都,大興土木,在南面建了朝歌,朝歌是別宮離館。商史著名學者宋鎮豪、王震中說,現在勘查發掘商朝殷王都已達36萬平方米,還沒擴展到朝歌,但朝歌屬於王都核心的一部分是可以確定的。從盤庚到帝辛這個階段,被稱後商時期。

九,算下來,商朝前後有七個王都。前兩個,正在國力強盛時期。尤其是從偃師遷往鄭州,屬於“改善居住條件”。後面的五次遷都,都是迫不得已。這源於商朝中期九位商王的“內憂”——不尊祖宗“父死子繼”的規矩,激烈爭奪王位造成了“九世之亂”;內憂帶來“外患”——周邊方國諸侯趁亂而不服轄制,甚至乘虛而入,挑起戰事。 搶奪到王位的新商王,一為避開舊王勢力反抗;二為逃躲方國諸侯侵襲,只好遷都了。


一老沈一


商朝首都是安陽殷墟還是朝歌城?

提到商朝,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暴君紂王,然後是妲己,再然後可能就是朝歌了。

只是大家是都清楚,商朝作為一個綿延5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不可能只有一個都城。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商朝的都城多次進行遷移。甚至有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間,就遷移好幾次都城,這也沒辦法,喜歡搬家。

商朝的祖先是契。傳說是簡狄吞吃了玄鳥蛋,而生的。玄鳥是什麼?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燕子,看來簡狄很貪吃啊。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契實際上是五帝之一的帝嚳與簡狄的兒子,所以說,契一出生就是“王子”。

契的封地是商邑,有說是契的父親帝嚳封給他的,也有說是他的弟弟帝堯,封給他的,也有說是契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封給他的。

總之,商邑這個地方,成為了契的封地,契的子孫後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越來越壯大,成為“商”部落。

契的六世孫,王亥,實際上就是商部落的第七個君主,他非常的聰明,開創了貿易,慢慢的,人們就將從事貿易行業的人稱為“商人”。商人有錢呀,慢慢的“商”商部落開始發展壯大,漸漸地開始威脅到當時的夏朝的統治。

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帶領當時的各方諸侯,經過鳴條大戰,滅亡了夏朝。並且最終經過諸侯大會,被推舉為了天子,建立了商朝。

商湯一開始都城是商丘,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睢陽區西南,後來為了滅亡夏朝,將都城遷到了毫,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

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了“北蒙”,並且改名為殷,這就是著名的“盤庚遷殷”。從這時候起,商朝才被稱為殷商,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安陽殷虛。

至於朝歌,在現在的河南省淇縣,是殷商末期,紂王在建立的行都,一開始叫沬邑,後來改稱朝歌。

所以商朝的都城其實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個。就是一開始商湯所建立的都城“毫”,再就是商王盤庚所建立的“殷”,最後是紂王所建立的“朝歌”。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殷墟是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後定的都城,在殷墟發現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十分豐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地層、出土青銅、玉器等遺物,以及甲骨文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史記》中記載:洹水南,殷墟上。所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這點事無疑的,不過商朝共分三個階段,早期和中期商城遷都頻繁,盤庚遷殷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等我都城是計較固定的,殷墟就屬於這第三個階段等我都城,歷史文獻以及考古器物和甲骨文字材料都證明了這點,另外,商朝還有一個都城叫朝歌,《史記》明確記載了周武王攻打朝歌城,商紂王與周武王決戰於牧野的事情,所以朝歌應該是存在的,但是很可以目前沒有關於朝歌的考古材料,據文獻記載,紂王將都城沫邑(今河南鶴壁)改名為朝歌,沫邑是商朝最後四位統治者的都城,至於殷墟和朝歌是不是同一地方,目前來看應該不是的,但是兩個都曾是商朝的都城,只是殷墟有事實材料證明,而朝歌目前僅限於文獻記載。


喜歡歷史的學生


本人在此提出一個自己關於商代積年的觀點:

《紀年》雲,始癸亥,終戊寅。自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此語應該出於《紀年》之整理編輯者之記錄之言。

本人經過計算認為,商代始年應為前1618年。所取牧野之戰之年帝辛三十三年正月甲子日亡為商代之末年。(本人推算該年為前1051年庚寅)。則,商代之積年便為567年。


15053348832


鶴璧曾經是安陽轄區湯陰縣的一個鄉鎮,所以說無論朝歌殷墟,安陽是商朝首都是準確無誤,但安鶴分家制造了爭議。臨漳也曾屬於安陽管轄,人為的行政區劃讓鄴城歸屬也充滿了爭議。鶴璧臨漳勝更有說服力,怪只怪安陽的命運太過悲慘,被肢解的過於嚴重。


長空高歌


根據目前能看到的史料記載:商朝共延續500多年,歷經三十多位國君,其國都變遷之頻繁堪居中國曆代之最。

根據《史記 殷本紀第三》記載:“成湯,自契至湯八遷”。西漢時的學者孔子的第十一世孫孔安國說:“十四世凡八徙國都。”,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商朝立國之後,曾經頻繁的遷移國都,這個商國最早是立國在今河南商丘一代,但是後世又從商丘一帶遷出,直到傳位到第十九任君王盤庚的時候,才選取了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地方安穩下來,商君盤庚最終定都的地方是哪兒呢?

在《竹書紀年》中有記載:“盤庚,名旬。十四年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這裡出現的“殷”也就是目前我們所說的河南安陽一帶。在《尚書》、《史記》等傳世文獻中都稱呼商朝為“殷”,也就是後世經常在史書中看到的“殷商”起源也在這兒,為什麼呢?因為商都定在“殷”的時期比較長,有273年之久。

那麼朝歌是怎麼來的呢?根據《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北蒙我們知道就是後來的“殷”,“沫邑”就是後世的朝歌,而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武丁開始在朝歌建都,後來遷移到了殷,那朝歌就廢了,但是商朝在殷定都一段時間之後,因為貴族階級的政治鬥爭或是為了百姓休養生息的緣故又有幾次遷都,在《史記》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

商都最後幾位帝王定都朝歌是非常確切的事兒,包括在武王伐紂時,正史就有周朝聯合其他諸侯趁著朝歌兵力空虛之際發兵來攻打的記載,朝歌指的就是現在河南鶴壁西南方。

所以說,商朝曾經在“殷”定都過,同樣也在“朝歌”定都過,這兩個地方都曾經是商朝的國都。


撫劍偷聽琴



原野2462216


商代的都城很多,以商湯為界,有“前八後五”之稱,殷墟僅僅是商代後期著名的都城而已。

至於朝歌,因封神榜中的鹿臺而得名,應該算是商代的“離宮別館”。在中國古代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室遊覽的“離宮別館”。

而唐高祖李淵原來在山西當官,後來隋晉陽監裴寂讓晉陽行宮中的兩個妃子陪他睡了一覺,迫使他不得不起兵造反,而這裡的晉陽行宮也就相當於“離宮別館”。


旅遊看開封


商胡盤庚遷都至安陽,之前商都有七遷或八遷之說,最先都傲,傲在鄭州西南,有說在滎陽東南,無定論,後遷至現鄭州,鄭州現存有商都古城牆,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後又遷至湖北隨州,也出土了不少商代文物。後又遷至河南商丘,商丘因是商都而得名。至於其他還有河北嵩城,別的我就不知道了。商後期又開闢了牧野作為狩獵和商王休閒之地,在今新鄉及其東部廣闊平原上,因建朝歌,朝歌成了帝王常去的地方。帝辛即紂王就常駐於此,武王就是在此伐討,商才滅亡。


松竹155670448


3000多年了,歷史太久遠專家都是推斷,有待於考究,但是商都這東西太多,只要有點遺址的敢說誰不是,誰說不是,誰拿證據,如果全國就這一個就不用爭了,叫沒有爭議,還有些地市自身歷史都搞不清楚,為爭名份,奪註冊冠名,去研究更遠歷史,顛倒黑白,這事常見,所以歷史只能研究,不能政治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