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能超越日本嗎?

快樂男孩98390


中國工業能夠超過日本,但是短期之內有點困難。



中國是工業大國,日本是工業強國,中國工業的強大更多的是體現在體量上,中國工業發展起步較慢,是從50年代才正式開始,當時由於與美國西方國家交惡,所以面臨著技術封鎖,不與中國進行貿易。站在西方的角度看,技術封鎖也是很正常,畢竟還要靠技術賺錢呢,怎麼可能白白給人。

為了自力更生,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開始進行全面的工業建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生產所有種類工業品的國家,這一點是世界各國普遍承認的,即使工業強國美國都做不到,因為美國在工業發展過程中把一些低端產業向外轉移,只進行高端產業。


因為起步晚,所以在高精尖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凡是尖端科技,包括飛機發動機,機床,重型機械,醫療設備等還需要大量進口。

日本相比於中國起步更早,甚至可以從明治維新開始的全盤西化算起,日本提出脫亞入歐,全面向歐洲學習,工業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在二戰期間就已經有了製造航母的能力,雖然數量不如美國,但是質量上有與美國一較高低的資本。

二戰末期,日本在戰敗前夜做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派文科生上戰場,讓理科生留下來進行戰後重建。

1957年,剛剛結束二戰的日本雖然窮困潦倒,但是卻咬牙堅持全部免費的義務教育,並且大量購買外國的專利技術,更新升級自己的產業,逐步走向高端。

未來我們能否超過日本?雖然可能性是有的,但是路並不好走。

日本人口結構變化

日本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危機,這將會導致日本經濟面臨嚴重的衰退,短期內提高生育率是不現實的,日本為了振興經濟,採取了重視教育和加大科研投入的方式。

日本在21世紀初期曾提出過50年內要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到2018年,已經獲得了18枚,距離完成目標似乎已不太遠。

在科研經費方面,2018年科研經費排行榜前五十名的公司當中,日本有6家,而我國只有一家華為,所以華為能在通信領域與美國高通競爭,不花大價錢投入研究,拿什麼跟高通競爭?

高投入的結果通常是高回報,日本把錢花在科研,而我們只靠一個華為顯然不行,這也是為什麼競爭不過日本的重要原因。

日本經濟在1995年到達巔峰,而後泡沫破裂,日本的房地產崩潰,痛定思痛,日本開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而我們目前還在重複走日本90年代失敗的老路,過分倚重房地產、互聯網等虛擬經濟,一個網紅一年賺到的錢可能是科研人員一輩子賺不到的,誰還有心思靜下心來創造真正的財富?


要想超過日本,必須要多一些“華為”,多一點“西湖大學”,重視教育,重視科研,否則很難超過日本,因為雖然可能性存在,但是未必能轉化為現實。

非洲也有可能成為世界最發達的洲,最強盛的地區,能實現嗎?


視野新觀


這個問題其實很傻。我們問的是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其實答案很明顯:根本不存在中國工業能不能趕上日本的問題,而是日本還有沒有機會跟我們PK工業的問題。 我們中國的工業水平,完完全全就是世界第一,暴打日本的存在好吧?



事實上,現階段中國GDP差不多是日本三倍,而中國二產業佔比極大,是日本1.5-2倍,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規模達到了日本5-6倍,如果拋去日本“僅剩”的看家支柱汽車工業,那麼中日人均工業產值已經拉平。而日本現在GDP主要來自旅遊、文化產業(動漫,AV,老師們)、金融、保險等,工業佔比還在逐漸走低,實際上越來越不再像一個工業國家。 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已經是日本仰望和追趕不及的存在,而且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看一下數據:

1937年,日本發電量約300億度,中國發電量約25億度。

1997年,日本發電量約1萬億度,中國發電量約1.15萬億度。

2017年,日本發電量約1萬億度,中國發電量約6.2萬億度。

1937年,日本鋼產量約550萬噸,中國鋼產量約60萬噸。

1997年,日本鋼產量約1.05億噸,中國鋼產量亦約1.05億噸。

2017年,日本鋼產量約0.95億噸,中國鋼產量約8.35億噸。

1937年,日本軍艦排水量約135萬噸,中國不到1萬噸。

1997年,日本軍艦排水量約27萬噸,中國軍艦排水量亦約27萬噸 。

2017年,日本軍艦排水量約45萬噸,中國軍艦排水量約145萬噸。

以上數據還在急速拉大過程中。到了2027年,如果中國發電量是日本15倍,鋼產量是日本20倍,也並不過分。 一句話,淹都把日本淹死了。。。


如果大家看不懂,大家可以搜一下各國曆年發電量視頻、各國曆年鋼產量視頻、各國曆年汽車產量視頻、各國曆年GDP排名視頻。。。。

結論很簡單,1937年,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並不是毫無根據的。然而,現在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相比1937年,正好調了一個頭,也就是說日本工業實力只有我國零頭……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不幫忙的話,我們現在叫囂“三個月滅亡日本”差不多。

有些精日分子在這裡說,我們一年鋼產量產8億噸,都是粗鋼,日本一年產1億噸,都是特種鋼。。。



反駁這些精日分子的言論並不難。拋開三年前我們特種鋼已經向日本出口(也就是日本鍊鋼技術已經落後於我國,不信可以查海關相關數據,特種鋼我國對日本出口量已大於進口量)這一事實,我們談一個關鍵的數據,那就是:工業完整度。

工業完整度,中國排名世界第一,超過美國——當然不能說中國工業實力強於美國,第一,中國工業完整度是100%,美國是94%,相差不大,第二,美國工業技術,工業科技遠強於中國,第三,美國有一幫小弟,中國沒有——但日本就慘了點。

日本工業完整度是多少?說出來嚇死眾人:不及格。甚至比伊朗、印度都低。

中國的工業完整度滿分,日本的工業完整度不及格,這意味著什麼?至少40%的工業領域,日本已經徹底放棄了與中國的競爭。然而那剩下的60%能贏嗎?答案也未必。



說到這裡,有人就又看不懂了,我看到的是“豐田本田滿街跑,索尼松下大法好,廠裡買的日本設備就是比國產設備經久耐用,一堆人去了日本爭著買電飯煲”……怎麼能說我們的工業比日本強那麼多??

答案很簡單,你看到的現象,是“民用方面日本產品做得比我們好”,這並不是工業實力和科技的展示,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以及長期積澱的品牌效應決定的。真正的工業實力,實際上是“能不能做得出來”,而絕不是“做出來比誰做得好”。

譬如說美國的導彈衛星,航天飛機,航空母艦,F22戰鬥機,乃至Windows,Android操作系統,CPU、GPU處理芯片,絕大多數都是比我們“造得出”和“造不出”的關係,沒有任何替代產品可言,國產芯片國產操作系統絕對頂不上去——美國東西不給誰,誰就分分鐘休克(看看中興)。這才真是核心科技和工業實力的表現。



日本有這種底氣嗎?沒有。事實上日本的東西,絕大多數只不過是比我們“造得好”和“造不好”的關係,日本擅長像精密機床、汽車發動機變速箱、光學鏡頭、音響、耳機。。。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我們都能造,雖然品質不如人,但湊合用沒問題。離開日本設備、日本元器件,我們哪個公司會立即休克?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假設日本企業不對我們出口發動機,我們的企業在逼迫之下國產發動機馬上就能頂上去——至於好不好用是另一回事。

而且反過來說,我們的東西,大到超高壓輸電、五代機、吹沙造島、超高橋、凍土高鐵、深海採油等相關技術,小到微信、支付寶、美圖秀秀、CAXA,抖音(tiktok)……正是“我們造得出”和“日本造不出”的關係。故中國工業碾壓日本毫無異議。



插一句,別覺得美圖秀秀、抖音之類就是個玩具,實際上抖音的出現,正是我國軟件工業實力,對日本碾壓虐殺級別的體現……日本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軟件程序,這也是日本芯片比我國更爛,日本人工智能這麼多年走不出實驗室的關鍵問題之所在。

話歸正題。

再仔細研究一下日本會發現,日本極其擅長的“比我們造得好”的東西,大都並非高技術或者工業價值的體現,而是通過反覆調教簡單原理下的產品性能最優最大化——德國產品也如此。

舉個例子,日本汽車發動機、變速箱製造水平沒得說,但這算什麼高科技嗎?不是。相關原理圖,修車工都明白,機械製造專業的大學生都能畫。但能造得像日本人那麼好嗎?不容易。日本發動機之所以抗造,省油,是因為“年復一年的對每一個細節的調校改進”。



日本單反,日本耳機世界聞名。但光學鏡頭和功放耳機算什麼高科技嗎?明顯不是,這明顯也是種“大學生甚至高中生就能看懂原理”的東西。同樣,雖然原理簡單,但國產品牌能做到日本品牌的效果嗎?有點難。



再舉個更明顯的,儘管不是日本的例子:香奈兒的新款包包兩萬塊錢一個,靴子一萬塊錢一雙,國產包包和靴子能賣這麼貴嗎?做夢呢? 但香奈兒包能賣幾萬塊是我們幾百倍,就能說明法國服裝工業實力是我們幾百倍嗎?呵呵噠……


問題是,坐過美國車的都知道,福特之類動不動各種斷軸,異味異響,臭氣熏天,油老虎更是聞名於世,特斯拉這種百萬豪車,粗製濫造更不是新聞,接縫寬得能插進去手指頭,車門上連個儲物格都不設計……駕乘體驗,美國車比豐田本田,雷克薩斯之類差得遠,有時候甚至不如國產車。但能憑這些說美國科技不夠先進甚至比日本落後很多嗎?不能。



我們來看看真正涉及工業尖端的玩意兒:譬如說火箭衛星,導彈航母,大飛機,高鐵,新能源,新材料,尖端科技實驗室,乃至計算機操作系統、芯片……日本分分鐘被我國打回原型,更不要說跟他們美國主子去比了。

關於科技實力,我們再看一次大數據:



2017年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排名,中國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遠高於日本,是日本三倍左右。。別跟我說什麼造假,在Nature,Science,Cell上的文章,衝擊因子擺著,全世界都盯著,沒假可造。



2017年科研前沿熱度排名,中國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印度差不多。



歷年科研經費排名,日本呵呵,我們1/3。。。

從圖上能看出來,2000年,中國科研經費投入是日本1/5不到,然而2018年,僅僅過了不到20年,已經是日本的三倍左右。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科技這東西,現在已經不是牛頓、伽利略或者法拉第那種個別天才一拍腦瓜就可以獲得重大收益的年代,現在需要的是持續大規模的投入,投入到了就自然有成果。 那麼這幾年中日科研經費的三倍差距,體現在哪裡?

中國在貴州有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組,日本沒有。關於射電天體物理的實驗,中國能做,日本不能做。



中國在秦嶺有亞洲最大的風洞實驗室,日本沒有。關於一些大型設備的超高速實驗,疲勞試驗,中國能做,日本不能做。

中國在武漢有P4實驗室,日本沒有。關於危險病毒的實驗,中國能做,日本不能做。。。



中國在天上還有太空實驗室,需要零重力環境下的實驗,中國可以做,日本?還是跟它們的核彈一樣,計算機模擬吧……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大家也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日本的現在的實驗室都是上世紀的老東西了,二十年來幾乎沒有新建實驗室,實驗設備投入少得可憐,怎麼跟中國競爭?

所以,中國C919大飛機上天了,日本連支線飛機都搗鼓不出來。



中國在東海爭議地區採油,日本沒有打超深井的技術只能抗議。



中國凍土高鐵都穩定運行了,日本好不容易給英國修了一段鐵路,試運行就漏水……



這些真正科技前沿的東西,現在也就是中美兩家有完整的實力。——不要盲目自大!!我們比美國差得遠!!——日本不能說一點都沒有(譬如說攝像機CMOS),但基本上就是邊角料,不能形成完備的高科技工業體系。你可以說什麼“日本關鍵零件”,“日本核心組件”,但這種“關鍵零件論”恰恰說明日本工業鏈是崩潰的——為什麼日本電容世界第一,所有的電腦板卡都要用日系電容,但電腦板卡工業日本卻一竅不通呢?吹了半天日本手機攝像頭世界第一,但日本手機在哪裡?有多少份額呢?



能做牛逼電容卻做不了板卡,能壟斷攝像頭卻不會做手機,這根恰恰是日本工業日漸式微的典型現象。當然有些精日分子會傻乎乎的說,日本核心技術帶來核心利潤……如果真的有核心利潤,日本電子企業年年忙著破產清算,不是賣大樓就是砍業務部門,這是幾個意思??

當然有些人說的諾貝爾獎,日本比中國拿得多,完全不假。不過我想說的是,拿諾貝爾獎說事的,基本上都缺點最簡單的常識。屠呦呦研究出青蒿素來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包括我都還是卵細胞狀態,得獎呢?當年的卵細胞都快變成中年人了……



一句話,諾獎,獎勵的成果,一般都是20-30年前的東西。30年前是1989年,彼時日本科研經費是英法德意歐洲諸強之和,而那時候中國科研經費只有日本1/20左右,支持一下鄉鎮企業就不錯了,諾獎正是那個時候中日經濟差距的最真實寫照。

而從之前圖上可以看出,中國科研經費超過日本,迄今也就10年時間。儘管10年時間足夠讓中國科研經費達到日本3倍,足夠讓中國有日本望塵莫及的實驗室、實驗設備、論文數量、科研成果。。。但指望轉換成諾獎數量,至少還得等20-30年。這個我們拭目以待。

更重要的一點,中國在各方面已經超過日本的前提下,還有比日本更快的發展速度。也就是說,中日科技已經差距很大,以後越拉越大。這是日本非常絕望的。

故結論很簡單,日本很先進,是一種錯覺。我們可以去購買日本的產品,我要學習日本的工匠精神,學習日本酒店精緻的服務,日本街道片紙不見的素質,但沒有必要羨慕日本的科技,那不過是我們淘汰的貨色而已。

最後給大家一段話:有人會問為啥中國戰機能上天、航母能下海,衛星能定位,高科技不缺,汽車發動機卻造不好,耳機音響甚至馬桶蓋眼藥水這些簡單東西還被日本吊著打,這又是為何?難道我們真的沒有匠心精神嗎??

一句話就夠了:作為一箇中國企業家,我為什麼要把目標設置在造出來的產品比日本同行更好用上?差不多能賺點錢就行了,有日本人翻來覆去折騰細節那時間,我把整個地區的地塊都考察完了。。。眾所周知,地產興邦,實業敗家,產品只要符合國家標準,不至於被罰,湊活用就行了,想賺錢,公司成立地產部門,炒房炒地皮才是王道啊……


Magic6981045


看到下面的一些評論說我跪地生根刻舟求劍,真的你這樣說我內心毫無波瀾可言。這樣的評論更加讓我確信100年能趕超日本是樂觀推斷的結論。

作為一個機械專業畢業的學生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願浮誇的風氣能遠離大眾,還大家一個真相。看到前面有人數據一擺,一頓猛吹。看著都想笑。先說我認為的結論:樂觀一點看中國工業距離日本有三十年的差距。

我看很多人用中國是製造大國,日本是製造強國來定位兩國工業水平。我認為中國是一個徹徹底底外胖內虛的胖子。

首先工業要有原材料吧,鋼鋁銅的冶煉和加工方面,不怕中國鋼產量世界第一,優質鋼材就得買日本的。其次,冶煉設備方面,我在一家銅加工企業見到過一臺70年代從日本進口的全自動銅錠生產機器。公司的技術人員告訴我們,就是2016年買來最好的國產設備,在加工效率和質量上還比不過這臺70年代的日本的設備。這就是差距。

再其次,工業得用機床的吧,到過這麼多企業哪家沒有日本的機床?國產機床有很少而且國產機床的系統還是日本的。日本好的機床會加定位系統,一旦你移動了電機直接鎖死。別人還可以遠程監控到你的年生產效率從你公司的產品在市場流通情況來判斷你是否給軍方使用或者替軍方加工了什麼。一旦發現你有這種行為,列入他們的黑名單,日本將不會再賣設備給了,哪怕你有錢也買不到。

再來說說,工業中的控制器,我們沒有自主研發的plc,目前有少部分山寨貨。如果這些山寨貨是真吃投透了日本的技術,那是值得高興的事,就怕是別人故意給了個黑盒子,我們就包裝了一下,跑出來說是自主研發就可怕了。

最後,來說說我們自己,機械本科生就業挺好的,但是待遇和工作環境太差,晉升途徑缺少。導致很多機械畢業生跳槽去搞編程和做銷售。一線的工人又極其缺乏理論知識。加工出來的東西在高精度要求下根本沒辦法使用。高校的研究以論文為導向,且偏材料的佔大多數,根本無人去解決企業之真痛,國家之急需。簡單的舉個例子:稀土我國目前沒有任何能力和辦法可以提純。日本人以白菜價格買中國稀土原材料,再以黃金價格賣給中國。未來如何超越?日本不會等著我們發展,真正要在大方向上全面去超越日本,也許100年。以中國目前作坊式加工為主體的現狀下,考慮中國高校評價指標以論文為導向的情況下,100年或許我太樂觀了。

我在增加一部分內容,準備前面說下我所知道的。在此之前,我先引用《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的一句話:(內容來源於網絡,侵刪)

前面說了加工精度和機床的問題,機械加工的源頭是原材料的質量。所以我們再說下原材料的工藝問題,我們的鋼材質量遠不如日本,其主要在於的我們的工藝的落後,這一爐的鋼和上一爐的鋼材的質量可能有比較大的差異。以鐵碳相圖為例,國外的相圖建立在上百年的數據累積下得到,我們沒有的這麼大的數據積累,只能靠經驗。人家靠數據,我們靠經驗這就是差距。

材料的問題:給你圖紙你也造不出來

機械加工並非只有精度問題,還有屈服強度、抗拉強度、疲勞強度等,這些都是機械設計的問題。但如果沒有好的材料。這些也只能是紙上的草稿。舉個例子:我們的高鐵動車上要用一種永不鬆動的螺絲。這種螺絲來自日本。這種螺絲鎖緊原理都對外公佈的,圖紙都能給你。不怕你模仿,不怕你會山寨。你倒是造個給我看看。這種給圖紙我們都造不出的還有發動機。我們這麼多年,這麼大投入,造出來的發動機。油耗高、壽命短、造價高。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這歸根到底問題出在材料的工藝、原材料的質量問題。

軟件的問題:一直被忽視,從未被正視

21世紀的製造業和軟件是息息相關的。在機械領域先說二維軟件:Auto CAD佔市場的主導地位。清華在他的基礎上二次開發過一個天河CAD,在別人的地上建房子,然並卵。真正可喜的廣州有一家中望CAD(名字多好,中國的希望),從底層研發出來了。

國產的還有一個CAXA,也不錯。二維軟件雖然市場份額少,但好歹有自己的技術。

三維領域,上面的CAXA是可以用的。不過沒用過。主流的是UG NX、solidworks、Pro\\E(CERO)、CATIA都是國外的。性能強悍,國產可以用不堪一擊來形容。

在仿真分析、優化設計領域ansys、abaqus、comsol等,無論是通用仿真軟件還是專用仿真,我們啥也沒有。

從業人員的問題:人才流失、從業人員專業素養缺乏,房價讓所有人浮躁

一個機械專業的畢業生從畢業開始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獨擋一面。這需要一個好的平臺、有一個好的師傅教導、更需要你有一個機會能參與設計研發。這樣的機會太少了。由於這些年製造業的低迷,企業一方面想引進本科的學生,另一方面又無法提供對應學習平臺和上升的途徑,更缺乏花5年時間培養的耐心(怕跳槽,白培養)。所以索性不培養,轉向社招和勞動更加低廉的專科和學徒。學機械的孩子家裡都不太好,我剛進大學的時候,申請貧困補助的特別多。我們輔導員說:如果不是家裡開廠,家裡對大學專業懂點的誰會讓自己孩子學機械?說實話,我將來也不會。

廣東地區給你3500元包吃住,(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叫法:儲備幹部)在一線的苦累髒不說,就算倒夜班能忍。你就告訴我,你靠什麼成家立業。你可能同齡的女孩子都見不到幾個。房價的虛高、晉升途徑的缺乏導致畢業生看不到職業的希望。所以轉投做程序員或是機械銷售。

而德國的工人無論從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還是工作環境都優於我們國家太多太多。

指揮棒的問題:論文是一把雙刃劍

除國家重點研發、少部分企業有能力財力搞研發之外,我國目前科研主要依託高校。高校的老師和研究生。老師申請項目靠論文,學生畢業考論文。論文說實在的,挺好的、相對來說比較公平,可以衡量出科研實力。但是出現的問題是大家專注如何快速灌水發文章,而忽視了科研的本質是用於提升國家的科研實力,利國利民。多少人為了科研而科研,為了文章而文章。科研與市場結合是個大問題,這其中的巨大資源浪費,觸目驚心。

高校教育的問題: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當論文稱為幾乎唯一的衡量標準以後,當升職評職稱與論文掛鉤以後,有的老師把科研文章放第一,教書育人當成任務。又有多少老師還有心思教書育人呢?此外,由於高校年輕老師都是文章派,對於我們機械這樣動手能力的專業,往往理論一套一套,可是無法理論結合實際。直白點說,有部分老師適合搞研究不適合教書,

高可靠實驗、檢測裝備主要依靠進口

這方面更是不堪入目。安捷倫的示波器、應力偏光分析儀,就連高精度電阻,我們都是進口。算了,不說了。

企業乏力:利潤低,財力無法支撐研發

這幾年,製造業不景氣,利潤地下。能活下來都不錯了。包括一些公家企業能拿錢高研發的都是少數。

總結

從原材料的質量到機床加工精度到軟件自主研發水平到從業人員待遇和專業素質,到國家層面的論文指向再到高校教育的現狀,最後到企業的研發實力。我們國家雖是竭盡所能來扶持和幫助製造業,但是目前效果並非立杆見影。真正的趕超和國家真正的強大仍需幾代人甚至是十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奮鬥。我的論調雖和主流論調有諸多衝突,但我看到的事實,不是從何而來的數據,更不想擊垮國人信心。只有清楚認識差距,才能有更好的超越。莫讓浮誇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母豬賽大象”這種論調再次成為主導。盲目的自大萬萬不可取。

ps:下面很多評論,說我假裝內行、也說我精日的。我點開他們主頁,發現都是一些不在製造業的人發出的評論,我不與他們計較。希望在行業內的各領域同仁能給我支持。




研途學長


提問者,如果你還是中國人的話,就不要刪我的文章!

此提問本身有問題,是肯定日本工業比我們強,這是一個偽命題,請問你用的什麼標準?

除了色情業沒日本發達,中國工業本身就已超過日本。

我們還需要日本什麼東西?什麼東西我們中國不能造?不影響一般生活的東西,沒必要處處爭第一,航天技術,航海技術,自動化生產線我們可以互相學習,但是沒必要一切都在超越,很多品質差一點同樣可以,一個產品,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它是有多種因素一起完成的,非單一技術吹毛求痴。

我國製造業總量與規模遠己超過日本,很多方面比日本更先進,有些行業未必需要第一、第二之分,只要不是高科技,或者必要必須,何必超。比如我國鐵路無縫焊接己改造完畢,日本呢?火車還有碰撞聲,比如地磚生產,塑料包裝,日用品,五金,服裝鞋帽遠超日本,馬桶有必要超嗎?

這個世界不必事事都是第一,這矛和盾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揚長避短,只要能夠制敵,堅定不移走自己的中國道路。我們說個題外話,你說香港這麼發達?為什麼香港的大樓外那麼多老舊的空調窗機,你說日本這麼發達?為什麼一個西紅柿要五元錢?一個大蒜要十元?失達就是生產力和創造力太大,產品過剩,遠遠超過需求,是不是應該這樣理解呢?

超炮彈總量,還是超種類,阻擊步槍質量?重慶建設集團的狙擊步槍已經奪得世界冠軍

中國的航天,核彈你來超啊?

我們承認某些技術日本比我們先進,但是向汽車摩托車這種產品,沒必要非要搞那麼高標準,就這個破玩意兒,不就是個發動機?四個輪子,能開能用就行。

問你個問題,現在我們中國耍朋友,別人問你房子有沒有車子?有沒有?什麼都沒有,住在農村的房子,住在老小區,開一個十幾年前的車,麵包車,那個叫發達嗎?小妹妹都騙不了,你說你發達,就搞幾條街我們來看一看鮮花綠草,發達不就有錢麼?把那個高鐵在哪鐵路啊,換一下,不要開面包車,開了個老掉牙的皇冠,日本的豐田霸道,凌志270,這麼老土的樣子,我不開的,我們中國農民都不開那個車。

我有家人在重慶專門生產軍工和出口的摩擦片,就是跟德國和日本的汽車配套,出口這兩個國家,不要說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在這些方面並不一定比日本差。

我們中國人不要老上別人的當,其實那個汽車和摩托車的發動機並不是那麼複雜,重慶就完全可以生產,產品的質量不相上下,打個比方,那個活塞環,早在20多年前鈴木汽車的活塞環,很多都是重慶製造的,我還印了好多這種包裝,很多奸商把他們包裝成進口的,發往全國各地,人家賺了錢,早就是房地產老闆。

我們重慶工業製造技術齊全,早年也跟日本合作,有日本的鈴木,本田,雅馬哈,還有輕軌,那個缸體的鑄造啊!還有那些模具,精加工,塑料燈具,玻璃,儀表,那些汽車座椅,在重慶是家常便飯,農村的院子都可以裝摩托車,裝汽車,不要把那麼搞得那麼神秘!能過去騎過鈴木摩托車的,開個桑塔納的,現在想起來算個什麼東西?

一個14億人口的中國,經濟總量第二,本身就代表已經超過了日本。

很多人把日本的垃圾處理當成宣傳工具,我不同意分時段拋垃圾的做法,而且呢,放垃圾的地方,並沒有垃圾站,垃圾桶,另外沒有足夠的清潔工人。

只想告訴某些人,你們的垃圾處理的設備落後了,我們現在有專門的處理體系,包括垃圾發電站,我們的清潔工人對路面,包括公路,公園,河道全覆蓋責任到人。

我們在這裡談學生的服裝,交通設施,交通安全的問題,實際上我們國家的那個小孩的服裝啊,有好多樣式,春夏秋冬都不一樣,每個學校都不一樣,根據氣候根據年齡選擇不同的樣式,更適合青少年的發展。

我們的學生有住讀和走讀,沒有那種遠距離,要乘地鐵的,交通肯定比日本發達,本人認為生活的目的是越來越舒適越好,沒有必要讓小孩子過著苦難的生活去讀書,有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已經退休,可以送小孩上下學,這是一種親情感,享受這個過程,你體會得到嗎?

中國的城市交通管理相當發達,全部都有標誌標線和攝像頭,根本不可能闖紅燈,在中國闖紅燈,要扣六分,罰500到1000,行人也不可能闖紅燈,行人也要罰款的,只有無牌的電動車可能,最近都在嚴格管理。

道路施工和建築施工管理,正規的單位相當嚴格,腳手架全封閉,圍檔,水碼,噴水,出工地都要洗車,封閉式渣車,有國標市標,達不到標準要停工的,我就是做建築的專門搭架的。

請告訴我美好生活應該怎樣?吃穿住行,水電氣暖,天空與環境,中國人日本人都來曬一曬!

可憐又可恨,日本己在沒落中,千萬不要相信有多發達!日本離開了中國窮途末路,中國沒有日本,同樣可以發展,日本人口越來越少,但是中國14億人口,這就是一個偉大的力量。

撐著在裝逼,科技與軍工還將就!日本人不勤奮、不拼命就活不下去!

日本市政破爛,生存環境惡劣,戴口罩多,無綠化花草,缺乏統一規劃與改造,小孩如童子軍,學生做援交,女優,被迫做色情業,無恥到極點,老人孤獨還要工作,沒人情味,晚婚晚育自殺多,壓力大,說什麼發達有錢?如何體現?一根黃瓜6元人民幣,日子怎麼過,到日本打工收入一萬左右,稅收重,高房租,物價高中國5倍,怎麼活?一個跪著盤腿的戰敗國,永遠在美國基地監視下,只能做代工,在中國及東南亞崛起的情況下,東芝被中國收購,理光,佳能等光學相機破產,汽車產業,電子產業,建築機械,機電被中國代替,請問日本還能發展什麼?

有錢還開面包車嗎?有錢還騎26吋單車,騎電動託兩個孩子上學嗎?有錢不知道把房子內外裝飾更好,弄點花草?有錢還有煤油取暖,笑死人,一個造車的國家買不起車,開不起車,能叫發達嗎?一個破爛東京,連三線城市都趕不上。有哪一樣跟中國比?比什麼,中國人氣質都不同!自信滿滿站得直!

一個島國,石油天然氣,礦產沒有,山地多,寒冷,多地震颱風,旅遊資源貧乏,所以日本沒希望!

不要攻擊中國,今非昔比,好好做好友邦,真誠合作,互惠互利,才是日本最好出路!

當年日本人對簽署廣場協議是樂觀的,日元升值意味著日本人變得更有錢,不僅可以買買買,也許還能買下整個美國,盲目樂觀中帶有一絲絲的瘋狂。

得意忘形來形容當年的日本人心態一點都沒有問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已經出現頹勢,日本人希望通過產業升級,購買國外優質資產提高技術門檻讓日本企業東山再起…。原因很簡單,美國與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同時與歐洲也有類似協議,所以在日本人看來十分公平,世界貿易格局變化不大,錢多了肯定好辦事,日本產業工人比歐美人更勤勞。

哪知道日本製造業已經處於巔峰,向上已經遇到了天花板,廣場協議以後,日元加速升值,導致亞洲四小龍製造業迅速崛起,美國歐洲製造業開始向四小龍轉移,日本出口份額迅速被取代,日本企業不得不跟隨歐美將製造業向亞洲四小龍轉移…。

日本人從瘋狂中買買買突然發現自己已經進入衰退,製造業逐年下降…。本世紀初日本一位大臣說過,除了家用汽車,日本再也沒有產業可以與他國競爭了。











南金林鋼管架


這個問題一出我收藏了好久,中國是一個工業大國,目前算不上工業強國,主要是工業技術起步的太晚,以下我說一些大實話可以查證,可能大夥覺得我詆譭自己的國家,說真的以前我也還真看不起小日本,但是知道一些事情後,我覺得有必要虛心學習,關於日本工業有多麼發達、科技多強給你們去科普一下,點醒大家。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要不是美國30年前廣場協議宰了日本一刀,日本經濟已經快要逼近美國了)亞洲唯一算的上真正的高度發達國家,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人均GDP 3.9萬美金,和 英 法 德 人均GDP 一個水平。那麼作為 一個資源匱乏,國土面積又小的國家,為什麼綜合國力能比肩英法德?原因就在於日本工業 十分發達。

說到日本工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車,攝像機等產品。這裡作為一個機械工程系的學生,要說一個大家平時很少接觸到的東西機床,記得剛上大一那年,我們的老師就說過 "中國至今都造不出 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高精密機床,想買人家日本的,日本不賣,因為這是戰略性設備。美國佬也不希望日本把高精密機床賣給中國“ 這句話說完,我們班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機床有何用? 機床 有 “工業之母”的 稱號 現在的軍工,飛機,火箭,導彈,汽車,坦克,軍艦,潛艇 以及 高精密儀器 都離不開 機床的加工。 日本的機床有多吊呢? 日本機床說世界第二,沒人敢說世界第一。 先來一個世界最高dmn值機床主軸,來自日本精工。


我這麼說日本的機床,可能大家沒有感覺到日本機床的有多厲害,那我告訴大家。 美國的 F22 猛禽戰機發動機是 SNK(新日本工機)的5軸龍鏜銑 超精密加工 出來的。難道只有美國的 F22 戰機需要日本機床超精密加工嗎? 歐洲的 布加迪威航W16,法拉利V8發動機同樣來自日本松浦機械5軸自動加工中心。


全球超精密加工領域中精度最高的母機,來自日本捷太科特Jtket的AHN15-3D自由曲面金剛石加工機,從加工精度上講 吊打了 美國 軍用 級機床 LLNL的LODTM和DTM-3 和 英國的軍用級機床 CUPE的OAGM2500,加工精度比這三臺 英美 最頂尖的機床 還要高出近8倍


日本工業機器人同樣厲害,中國之前收購了德國庫卡,庫卡可是德國最牛,全球第二的工業機器人公司,那麼第一是誰? 第一來自日本的 發那科(FANUC)。 實力也是 可以教德國庫卡做人的、全球工業機器人排行,前5名裡,有3家來自日本。

1.發那科(FANUC) 日本

2.庫卡(KUKA) 德國

3.ABB 瑞士

4.安川電機(YASKAWA) 日本

5.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日本
全球工業機器人份額,日本佔據了全球市場的 半壁江山,70%的份額被日本佔據。目前中國的中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需要量很大,日本發那科進軍中國市場,幾乎佔領中國的中高端市場。 美的收購德國庫卡也是一種戰略性收購。


老牌工業強國大部分都分佈在歐洲北美,都是以前的西方列強,比如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典,葡萄牙,荷蘭,西班牙,俄國,而亞洲卻只有一個日本。

以上;我們大中國是不是還需要加倍努力,真不能小看小日本。加油我的國!


一個養鯤的男人


事情無絕對,萬一哪天日本沉沒超越日本也不是沒可能,但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工業要超越日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批評一下很多答主對本題的回答,他們總是拿高鐵、鋼產量、工業品總產值什麼的來證明中國超越日本,我只想說一句話:如果中國人連數量和質量都分不清楚,超越日本只是夢話!

目前除了少數以國家主導的領域,中國比日本領先,絕大部分工業領域日本是遙遙領先的,小到電容電阻大到汽車輪船高鐵核電站火箭、從日用化工到醫療器械、從農業種植到生物醫藥等等各方面從日本都是領先的,這種領先幾乎是全方面的,不是韓國那種某一方面發達。很多人拿高鐵說事,請自己去搜索一下高鐵的核心部件到底還有多少是日德的,有多少所謂的國產是進口日德零件在中國組裝一下就號稱國產?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但質量呢?絕大部分都是用來修建的螺紋鋼!敢說中國鋼鐵工業世界第一強嗎?

最近三十多年中國發展很快,但這種快是在承接發達國家中低端產業轉移,依靠低廉勞動力、人口優勢、環境汙染、破壞性開發資源等等獲得的,如今這條路已經走到盡頭,中國必須轉型,向產業高端發起衝擊,所以說,以後中國的發展目標是佔據以美日歐為競爭對手的高端產業鏈。

日本為何在二戰時期就能造航母,工業產品質量為何在發達國家有很好口碑?這與日本的人才培養、科研體制、人民素質、政府職能等等分不開的,日本人做事精益求精,去過日本的都知道日本人在細節上的極致追求,而細節決定成敗,為何他們能生產人類最精密的儀器?這就是原因,反觀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差不多先生”,所以中國先天缺少精工的土壤。

教育差距就更不要說,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全面落後,不管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教材、師資力量、學術廉潔程度等等各方面日本都要領先很多。看看日本最近二十年得了多少諾貝爾獎就知道了,中國幾乎所有的科研還在處於研究學習別人的成果,沒有原創,要麼抄襲造假騙經費,這些問題不解決,超越無從談起。

班上有兩個同學,一個是尖子生,常年考試都在95分以上,另一個之前成績很差常年30分左右,後來成績差的挨著尖子生坐,學習人家的學習方法,不懂就問尖子生,成績有了飛速提高,短短几個月就從30分提高到80分,而尖子生還是很努力,但成績還是在95分徘徊,很難再前進,於是差生覺得,以自己之前成績提高的速度,很快就能超過尖子生,然而直到畢業他也沒有實現……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吧


tigerwings


事實上,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毫無疑問,中國工業已經趕上日本,但日本仍然沒有機會與我們談論PK產業。 我們在中國的工業水平是世界上最好的。

事實上,現階段中國的GDP幾乎是日本的三倍,中國的兩個產業佔很大比例,是日本的1.5-2倍。 也就是說,如果把它從日本扔掉,中國的工業規模已達到日本的5-6倍。 只有汽車工業的剩餘物,中國和日本的人均工業產值被夷為平地。 日本目前的GDP主要來自旅遊,文化產業(動漫,AV,教師),金融,保險等,產業比重仍在逐步降低,實際上它已不再像工業國。 換句話說,中國的工業已經是日本的存在並且正在迎頭趕上,而且差距正在擴大。


智慧城市研究


我堅信中國製造業是一定能夠超越日本的,但是,需要時間,需要具備的條件尚多。

1.目前我們與日本的差距 以精密機床為例,一臺精密機床的構成是,控制系統、滾珠絲槓,伺服電機,主軸以上部分是機床中值錢的部分,約佔機床成本的70%。還有機床的外罩,床身,立柱等鑄件,明電照明部分和排銷器。這些是機床的不值錢部分,大約佔機床成本的15%左右。其它15%是人工費管理費。而我國在值錢的那部分中的製造水平,可以說沒有世界一流的東西,也沒有與日本同行能夠相比的東西。連能與日本相比的軸承都沒有。這是現實,這是事實!機器人也是如此。汽車是不是這樣呢?建築機械是不是這樣呢?建築機械中的液壓系統,至今不得不依賴進口產品。我們要面對現狀。

2. 三十年來的努力 在機床方面,三十年前連臺灣省,韓國人都看不起咱們。現在他們還敢在中國機床目前大聲說話嗎?五軸機床也有國產的了,只是精度指標,可靠性,故障率,加工效率等等指標方面都與日本還沒法比。就是靠價格便宜去爭取市場。我相信在上述指標方面我們有能力趕上的。

3. 在產品設計和創新方面我們的努力也越來越強。目前3D打印機的水平我國已經是世界領先。

超越日本在戰術上我們應該謙虛地學習,管理人員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幹好一個主業。


莒國之子


中國工業當然能超越日本,只是需要時間,時間長短由多方面因素決定,比如我們的結構調整是否既能在保持經濟合力增速的情況下,同時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我們的教育體制,尤其是大學教育的改革是否能最大程度激發科研人員的研究動能,而不再是文山會海,行政評級佔據太多時間;我們的產學研結構,是否能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科研人員得到合理報酬,同時轉換成生產力是否能打出市場。


關於中國工業能否超越日本,其實有一個很好的產業例子,那就是中國的高鐵。可以說中國的高鐵從無到有,到逐漸發展壯大,到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成為中國的一張世界名片,高鐵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和模範。


起初中國最早期的高鐵無疑是借鑑了日本川崎重工和西門子的技術,一些核心零部件和技術借鑑於他人。隨後,日本人,德國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中國的消化吸收能力非常強,此外中國擁有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從借鑑到自己領悟出其中的道道,到超越原創者,中國從2008年第一條武廣高鐵正式開通,到現在也不過10年的時間。


現在中國正在研發時速600公里的高鐵,以及擁有獨自技術的磁懸浮列車。在大飛機領域,中國也已經進行了近一年的試飛,再加上太空技術,月球登陸背面等,中國的工業底子越來越厚實。


日本與中國相比,其實受美國掌控影響,日本一些技術發展並不如中國,比如太空技術,大飛機制造技術。當然日本工業的底子仍然很強,在半導體、材料科學、鍛造工藝、大型重工、鋼鐵、汽車、電子領域,日本仍然佔據優勢,這是日本人過去70年來,甚至明治維新時代以來的積累。日本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屢次獲得諾貝爾獎,就是日本過去數十年打造了較強的科研科技的一個明證。我們不能對此忽視,輕蔑,而應該積極學習,尋求合作共贏。


中國的國運決定了中國必須建立齊全,強大的工業體系,但外智也很重要。像華為手機,在全世界擁有數萬名各國的科學家、研究者,大家為做出一個最好的產品去努力奮鬥。可見,中國工業也好,科技也好,要超越世界強國,還是那八個字,自力更生,合作共贏。


目前中國的對外投資也好,貿易也好,還是市場模式輸出,消費品,以及一些基礎電子元器件輸出佔據了大頭,而日本對外投資和擴展市場則是以技術,科技為導向。兩國目前還有廣大的合作空間,如果兩國能彼此配合,不但對中國的工業及科技進步有幫助,對日本擴張海外市場也有同樣幫助。



北京不冷東京熱


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日本之所以強大,僅僅是因為日本比中國先走了一步而已。

他們就以為是人種的優勢,很長時間我們也認為是。

等我們2010與他們平齊以後,我們就發現他們也不神秘,跟我們一樣是凡人而已。

工業發展到現在,大家都已經發力,先後優勢已經拉平,今後要體現的就是耐力。

在耐力比拼下,規模成為第一要素,在這一方面,日本拿什麼跟中國競爭?一個數量級的差距啊!

以前日本優勢的產業,絕大部分已經被中國碾壓,如高鐵,電視,僅有幾個如相機,汽車還保持著優勢,相機這一塊,日本現在也基本淪為供貨商,技術上中國不是不能幹,是暫時沒有比較優勢而已,汽車行業,中國也不是沒有基礎,中國的汽車工業築基階段已經完成,萬事俱備,只等中央將汽車業中的國企壟斷地位打破,中國立馬就會具備碾壓他的能力。形象的說就差小孩打針的那點陣痛而已。

在新的產業,比如無人機,網絡,共享經濟等等都需要在初始階段有規模的市場進行催化,日本就無法跟中國競爭,因為他根本就形成不了行業發展必須的規模。

在高鐵領域體現的最明顯,日本高鐵比中國先發展幾十年,中國起步的時候,日本具有碾壓中國的能力,僅僅是規模,就讓中國具備了強勢的後發優勢,短短几年的時間,中國就有了最完備的技術,最大里程的經驗,遠遠甩開日本幾條街。

美日歐害怕中國的是什麼?不就是規模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