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追忆印象派


要把这个问题聊清楚,首先得回到同治帝死的时候。

按制,大清实行秘密建储,即在位的皇帝挑选一名他认可的儿子作继承人,名单在其死后揭晓。

但同治帝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所以决定权最终落到了两宫皇太后,更准确的说是到了慈禧手里。

据史料记载,同治帝去世仅仅两个小时,选择继承人的紧急会议就在养心殿西暖阁举行了。参加者除了两宫皇太后,还有同治帝尚在世的五位叔父以及奕劻、景寿等重臣宗室成员。

按常理,继承人如果选同治帝同辈,应该选成年人;如果选幼童,应该选同治帝的晚辈,以过继给同治的方式继承大统。

所以,会议一开始就有人提议,应在同治帝晚辈“溥”字辈中选一人为大行皇帝立嗣。

谁最合适呢?

溥伦。

甚至有记载说,同治帝临终前曾拟遗诏,立溥伦为嗣皇帝,恭亲王奕訢辅政。

可是慈禧收缴了此道遗诏,理由是“小孩子胡闹”。

由此可见,慈禧是反对立“溥”字晚辈的。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立“溥”字辈,就要过继给同治帝为子,那么同治帝的皇后就成了皇太后,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

仿照此前太后垂帘听政的规矩,就应该是同治帝的皇后以太后身份垂帘,慈禧太后就要靠边站。

所以,“溥”字辈最终以血缘不近为由,被否决了。(最有资格的溥伦仅是同治帝堂侄。)

“溥”字晚辈被否掉,只好选“载”字同辈的。

于是慈禧端出了她的方案:以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就是她妹妹的亲生子,不满四岁的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皇帝位。

注意,慈禧为了自己能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硬是没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立嗣。

这让群臣很是不满。

于是,光绪五年同治帝下葬的时候,便发生了吏部主事吴可读“尸谏”事件。

吴可读的诉求是什么呢?

必须给同治帝立嗣。

面对如此忠烈之举,慈禧最终表态,将来光绪生育子嗣,将过继给同治帝为子。这个承诺还可以解读为,继光绪之位者将选“溥”字辈,不可能再选“载”字辈。

第一次选继承人风波后,光绪年中途还曾发生过慈禧欲废光绪,立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儁为大阿哥的闹剧,但因为中外的一直反对,15岁的溥儁没能取代光绪,登上帝位。

这事对光绪死后,谁来继位也有一定的影响。

光绪病危后,慈禧也不行了,所以继续图谋垂帘听政已不是慈禧选人的前提,她的考虑更多地集中在保证皇权平稳过渡以及皇权尽可能地落到自家人手里。

未确定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之前,很多人认为第一代恭亲王的孙子,28岁的溥伟继位的可能性很大。

支持这个看法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

光绪帝的继承人不可能再选同辈人,同治、光绪两帝都是幼年继位,再选幼童继位也有些说不过去,而溥伟无论是年龄、地位、声望以及在朝中的历练,都是最合适的。

另外,轮也该轮到他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欠恭亲王奕訢的。想当年,道光帝在选择立储时,曾考虑过老六奕訢,后来决定立皇四子后,同时又写了一份遗诏,直接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以为补偿。

现在老四家已经绝嗣了,让老六家的后代继承皇位,这也符合祖上的意愿。

再者,道光帝长大成人活过四十的三个儿子中,老七醇亲王一支出了一个皇帝(光绪),老五惇亲王一支也一度被选中过(大阿哥),再选,怎么也该轮到老六恭亲王一支了。

这是慈禧面临的第一道障碍。

还有另一道障碍。

据传,袁世凯准备拥戴奕劻的儿子载振继位。

袁世凯有新军,奕劻有八国洋人后台,两人要真壮起胆子这么干,慈禧还真不好办。

历史的现实的两方面因素综合到一起,决定了再立“载”字辈已经不可能,远有违背当初的承诺,近有奕劻势力的不服。

用给铁帽子王的承诺与奕劻达成私下交易后,慈禧理想的候选人最终落在了“溥”字辈上。

不选溥伟,那是因为恭亲王这一支曾经太强势,慈禧跟恭亲王也有恩怨,所以慈禧动用最后的权威把溥伟否掉了。

为了让皇权尽可能地还掌握在自家人手里,排除障碍后,慈禧最后还是选择了醇亲王(老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妹夫、新醇亲王载沣是慈禧外甥)一家。

立小的(溥仪),让长的(载沣)摄政,所有的障碍全部绕过,的确是慈禧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唯一别扭的就是为什么不直接立载沣?

张之洞等重臣、病危的光绪都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但慈禧对曾经承诺以及现实隐患的考虑,他们最终也都表示了理解。

虽然这个安排核心的部分依旧是慈禧的私心,但就当时的政局看,确也达到了平衡、平稳过渡的目的。

为此,美国《纽约时报》曾评论说,大清帝国在最高领导权过渡的非常时期,出乎意料地保持了稳定。

按慈禧的本意,她是本想扶载沣一程的,那样的话,载沣兴许还有成熟起来的机会,但人没算过天,刚安排完,慈禧就撒手人寰了。

所以平稳过渡最终也只是表面现象,湖面之下,尽是袁世凯这样的老狐狸。

本就平庸的载沣哪是这些老狐狸的对手。


黑句本


有人说慈禧传位给溥仪,其实就是想着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朝局。这个说法似乎有那么一点的牵强,因为慈禧选择立溥仪为帝的时候,她已经快不行了,这一点大家都清楚,相信慈禧本人更清楚,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也不会想着什么垂帘听政。

那么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非要立三岁的溥仪呢?首先第一个原因,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他和光绪是平辈,按照清朝时期的皇权继承传统,要从前一任皇帝的皇子中进行选择,载沣继承皇位不符合制度。所以不会考虑他,有趣的是,光绪皇帝也没有子嗣,因此慈禧只能继续挑选继承人。

在清朝的时候,如果说前一个皇帝没有儿子,那么就要从他最亲的兄弟的儿子中间选一个,选择载沣的儿子也是有深意的,载沣在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这个时候立他的儿子为帝,他也一定会尽力的辅佐他的儿子,不至于被外人篡位。

溥仪年纪尚小,朝中的权臣可不少,载沣可以制约他们,如果换了别人,那可不行,事实也证明后来载沣的作用非常大。除此之外,慈禧还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了一番,溥仪的母亲还是慈禧的侄女,假如说有一天慈禧自己不在了,当然她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假如说慈禧不在了,有溥仪这个皇帝在,叶赫那拉氏绝对不会被人报复,依然会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等到溥仪长大还会感恩慈禧,因为他的这个皇位是慈禧给的,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恐怕做梦也没想到,清朝那么快就彻底灭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这条题,必须要搞懂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继承大统(皇位)?是不是有才有德听慈禧的话就可以呢?不是。

这里面有个王室正枝传承问题。就是清朝“皇位继承法”。

光绪帝是怎么继承皇位的?他是由旁枝过继给咸丰帝做儿子,才继承皇位。慈禧就是光绪帝母亲了。

那么同样道理,溥仪是怎么继承皇位呢?他是过继给同治帝做儿子,才能继承皇位!

慈禧两个儿子:同治帝和光绪帝,都死了!

慈禧一个老太婆、老祖母最想干什么呢?肯定是找个孙子!给自己亲生儿子同治帝找个儿子继承皇位!只有这样,咸丰帝一脉才不会断了香火!

这就是慈禧的真实想法。

而载沣,他没有任何机会,他是载字辈,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弟弟,他肯定不能给同治帝做儿子了!

不是同治帝的儿子,慈禧会让他继承皇位吗?不会!

所以,尽管光绪帝死前给慈禧建议:国有长君(成年人),社稷之福。不要再立小孩做皇帝了。

但慈禧不听。因为关系到她家(咸丰帝)的子嗣香火传承大问题,她不可能选择载字辈!当然,在溥字辈里,也不是非溥仪不可,但考虑到载沣可以监国管事,所以就确定把溥仪接进宫过继给同治帝,继承皇位。

简单地说,清王室这条主脉:咸丰帝——同治帝(咸丰帝亲生儿子)——光绪帝(咸丰帝的过继儿子)——溥仪(同治帝的过继儿子),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

其实,同治帝死后,按例她就要给同治帝找个儿子继承皇位!是她不肯放权,因为继承人如果是同治帝的儿子,她就成了祖母、太皇太后,不能垂帘听政。这是她不能接受的。所以才让光绪帝过继给咸丰帝继承皇位。这样她就成了光绪帝母亲,还是皇太后,就可以垂帘听政,继续掌权。

当光绪帝也死了,他没有儿子。慈禧当然就要补偿给同治帝一个儿子继承皇位了!

这是时间不等人,如果慈禧还是五十多岁,她就不一定这样干,也许再找个载字辈的侄子过继给咸丰帝做儿子,她继续做母亲,以皇太后身份掌权!

是她大限已到,不能不为亲生儿子同治帝一脉着想了:所以抱溥仪入宫过继给同治帝做儿子,继承皇位。

这就是慈禧安排溥仪做皇帝的真正原因。

搞清楚了:溥仪是过继给同治帝做儿子继承皇位。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我相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我更相信“政客对于权力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作为晚晴最后一位叱咤风云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虽然已经病重,但仍然没有选择放下手中的权力,直至她将死之际,才缓缓道出最后一道懿旨“后宫不许再干政”

主少国疑,在权力漩涡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慈禧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仍然选择让年仅3岁的溥仪来成为大清的下一任统治者

自此,清朝走上了最终的末路


机关算尽太聪明——误了国家误了社稷

晚清是一部屈辱史,在这个老女人的手中,曾经还算是强大的清王朝化身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足将慈禧钉在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就更别说后来的种种了

自知病重且不久于人世的慈禧,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商定帝国未来的接班人选。此时的光绪已然在慈禧的“安排”下病入膏肓,慈禧仍然牢牢的把握着最核心的权力,那就是立储!

为了制衡奕劻以及袁世凯,慈禧需要选择载沣一系来成为帝国新的接班人,原本载沣就是光绪同父异母的弟弟,而光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再加上溥仪其母为荣禄的女儿,荣禄又是慈禧的宠臣,这又是一层亲上加亲的关系。所以慈禧选择载沣之子溥仪是丝毫没有犹豫的

至于为何不直接选载沣,第一是涉及到长幼有序,她需要考虑继承大统的合法性;第二则是她仍旧寄希望于自己能回光返照,继续稳坐大清江山

人之将死,为何不选择做一次正确的选择呢?

作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摄政王,也是当时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为何载沣没有选择自立为帝,而慈禧为何不在人生的尽头选择做一次正确的事?

人总是自私的,哪怕是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否则慈禧不会选择毒杀正值壮年的光绪皇帝。原本这只是一桩悬案,光绪的死亡之谜一直都未揭开,直到通过高科技进行验尸,才发现光绪皇帝实为被砒霜毒杀,而当时的情况下有胆量能做出这种事情的,也就只有慈禧太后了

非常巧合的是,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也驾鹤西去。或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慈禧不选择载沣为皇帝接班人,毕竟死后清算一直以来都是帝王家的传统,生前荣华富贵奢侈无度的慈禧,自然不希望自己会像多尔衮一样被死后掘坟戮尸,所以选择溥仪为帝,载沣监国既保证了大清王朝的延续,又给自己的死后安宁上了一道保险

风风光光身披数亿两白银陪葬品下葬的慈禧,在生命的尽头再度折腾了大清王朝一把,也为大清的坟墓掘好了最后一抔土。登上政治舞台的载沣父子,也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权力的斗争才是永恒的——当铁腕不再,后继者往往无力回天

慈禧是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清王朝还没有。奕劻仍然大权在握,荣盛太后的裕隆也蠢蠢欲动,手中有兵有权的袁世凯更是扮猪吃老虎。载沣纵使有大抱负,也只能跟年幼的儿子一起去想办法在这权力漩涡中自保

时人都说,载沣是宣统三年间的实际统治者,但他能做的实在是太有限了,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他辞去了摄政王一职闭门不出,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他的门上,因为他儿子仍然是名义上的皇帝,无奈之中载沣同意儿子退位,清王朝自此正式宣布灭亡

心灰意冷的载沣不再过问政事,甚至说在得知溥仪投降日本人后怒而骂其“卖国”,先后在天津、东北谪居的载沣,于解放后将醇亲王府贡献给政府以公用,1951年载沣去世

他曾“亲手”葬送大清江山,而且在其后多年复辟活动中漠不关心,或许是因为他觉得清王朝已经穷途末路、人心尽失,早已没有用心的必要了。但作为慈禧任命的接班人,他这样的行为未免有些“辜负”了慈禧的嘱托,无论如何,作为昔日的最高统治者,载沣还是很洒脱的

事实上,任谁也无法挽救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毕竟时代的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封建王朝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纵使是康熙在世、多尔衮复生,也无法挽救清王朝的败局

当然,慈禧的出现的确加剧了清朝覆灭的速度,如果不是这个女人的折腾,或许清王朝还能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毕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慈禧太后选择溥仪继承光绪帝皇位是符合礼法顺乎人情的做法,相反,选择载沣继位才说明慈禧太后老糊涂了。


首先,当年同治皇帝(清穆宗)驾崩的时候,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共同确立了以下皇位继承人挑选条件:


1、已经袭爵者不作为首选承继者。


2、在本身嫡出和本身庶出的情况中,优先选取嫡出者。


3、年纪要偏小,以方便教养。


4、有政治污点的不予考虑。


这里我为大家解释一下这四条原则。


第一条很好理解,已经袭爵的人等于是已经继承了自己生父的爵位,承担了本支家族的的义务,这样的人不宜成为首选;因为如果选择这样的人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生父和本支家族的义务。甚至如果将来这个人要追封自己生父做皇帝怎么办?所以,这样的人不能作为首选。


第二条更简单,封建王朝都讲究“立嫡不立贤”,另外这一条还隐含了一个潜规则:同治帝(清穆宗)继承人优先从道光帝的子嗣中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二系八家;之所以说是“二系”是因为道光帝生前就把自己第五个儿子奕誴过继给了惇亲王,从封建礼法上说奕誴已经不算道光帝这一支了,但是血缘上奕誴当然属于近支。


第三条年纪要偏小,以方便教养。


这一条并不是慈禧太后独断专行,慈安也是同意的。


而且慈禧和慈安在召见王公大臣时这一条也是公开宣布的,王公大臣也没有提出疑议。


之所以没有提出疑议的原因是同治皇帝太胡闹了,同治帝曾经一天之内罢黜所有军机大臣,削掉恭亲王铁帽子王爵位,甚至发脾气说干脆让恭亲王来做皇帝这种胡话;逼得慈禧和慈安不得不站出来以垂帘听政的名义把同治帝的这些“乱命”给取消掉。


也就是说王公大臣们当时受过了同治帝的胡闹,害怕选出一个年纪大的继承人和同治帝一样胡闹,所以慈禧和慈安要选择一个年纪小的皇位继承人,王公大臣们包括恭亲王都是支持的。(

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


第四条就没什么可说的。


事实上按照这四条,尤其是第二条的要求,那么皇位继承人只可能从道光帝血脉二系八家里选出来。


但是当时二系八家里的溥字辈只有一个,就是道光帝长子隐志郡王奕纬的嗣孙溥伦。


但是溥伦有两个问题,第一他当时只有三个月大,实在太小;第二他并非道光帝血脉,他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玄孙,只是过继给了奕纬,在当时惇王奕誴就明确反对由溥伦继承皇位,理由就是“溥伦疏属不可”。


既然当时二系八家里唯一溥字辈被否决,那么只能从载字辈里选了,而

当时一岁以上,十岁以下近支载字辈男性皇族只有醇王府三岁的光绪帝


即使选择了光绪帝,圣旨里也写的很清楚“皇帝(同治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大行皇帝(同治帝)为嗣。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为什么慈禧太后选择溥仪而非载沣继承光绪帝皇位。


从“皇位继承四条”来看,载沣当时已经继承了醇王爵位,那么违反了第一条,另外当时载沣都结婚生子了,自然也不符合第三条,所以载沣当时是没可能作为皇位继承人的。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载沣继位,天底下没有堂弟给堂哥当“儿子”的道理,光绪帝(德宗)姑且不论,同治帝(穆宗)肯定绝嗣了,这是慈禧这个亲妈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不符合礼法的。


而立溥仪为皇位继承人,既符合“皇位继承四条”,同时又可以让溥仪“一子祧两门”,这样穆宗和德宗的祭祀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慈禧不选择载沣而选择溥仪继承光绪帝皇位,既符合礼法也顺乎人情,没有任何问题。


兰台


慈禧在临死前,确立三岁的小娃娃溥仪为新任皇帝,而不是立像载沣这样年富力强的人为皇帝,实在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处在崩溃的边缘。这时候,正需要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起来主持政局。虽说载沣并不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但好歹他是成年人,由他来当皇帝,肯定比让一个小孩子恰当得多。为什么慈禧还是要立一个小孩子呢?

(慈禧剧照)

是慈禧想继续垂帘听政吗?

不错,慈禧立作为小孩子的同治为帝,后来又立作为小孩子的光绪为帝,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垂帘听政。只有立小孩子为皇帝,才能把权力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但是,在立溥仪为新皇帝的时候,慈禧已病入膏肓,实际上之后几个小时,慈禧就去世了。因此,说她想继续垂帘听政,这个理由似乎是不成立。

是清朝传子不传弟的传统吗?

古代皇帝传位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传统。“父死子继”是第一选择,“兄终弟及”是第二选择。清朝由于皇太极去世后,发生过多尔衮想争夺皇位的事情,因此后世确实都比较忌讳弟弟继位。再加上雍正的时候,搞了一个“秘密建储制度”,而“秘密建储制度”已经说明,皇位将在皇帝的儿子中选择。因此,光绪死后传位给载沣(光绪的弟弟),确实是不太合规矩。

但要知道,同治去世后,慈禧已经立同治的弟弟(表弟)光绪为皇帝了。也就是说,慈禧已经亲手打破了这条规矩,这个“不立弟”的说法,在慈禧那里是不存在的。

那么,慈禧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还是要把皇位传给小孩子呢?

(光绪剧照)

我觉得,慈禧之所以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一、考虑血脉相传。

慈禧一生立过三个皇帝。在立皇帝的时候,除了考虑自己有稳固的权力外,其实她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后代皇帝要有自己的血脉。同治不用说了,他是慈禧的儿子。同治去世,本来应该传给同治的儿子或者亲弟弟。但是同治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因此,慈禧只能退而求其次,立自己的亲妹妹的儿子光绪为皇帝。好歹,光绪和自己多多少少有一点血脉关系。

光绪去世后,确立谁为皇帝呢?这时候,血缘关系已经没办法考虑了。因为光绪就已经不是亲生的了。不过,虽然血缘关系没办法考虑,但是可以在名义上确定后世皇帝是自己的后代。所以,慈禧才选择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让溥仪过继给光绪,同时过继给同治。这样,溥仪作为慈禧的孙子,就可以上太庙奉祭她了。如果立载沣为皇帝,这种做法就不恰当了,不可能把载沣过继给同治啊。也就是说,要是立载沣为皇帝的话,就算是江山落到别人的手里了,她死后也得不到庙食了。

(溥仪剧照)

二、考虑历史地位。

慈禧到临死的时候,她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她的历史地位。

慈禧一生是非常复杂的,从政变上位,到签订如此众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她当然不愿意自己死后被钉在耻辱柱上。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把皇位确立在自己的后人身上。只有确立在后人身上,后人才不会那样做。因为那样做的话,也就是在否定他自己。所以需要一个孙子来继位,而不是一个侄儿,而亲眼见过慈禧乱政的那样一个侄儿载沣,更加不恰当。

三、考虑垂帘听政。

有人会说,你刚才不是说,慈禧是将死之人,不会考虑垂帘听政吗?确实,我是那样说过。不过,我是在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上来考虑的。其实,任何一个人,就算他(她)马上就要去世,他(她)也不相信自己就会死,而是认为肯定有奇迹发生,还会活过来的。

这一种想法,在慈禧那里,肯定也是一样的。

因此,慈禧就必须考虑,如果她挺过了这一关,活过来了呢?立载沣为帝的话,不是就不能继续垂帘听政了吗?

何况,当时慈禧应该是处在“回光返照”的状态。正因为是回光返照,所以她更加确信自己会继续活下去。因此才在那一刻,做出那样的决定。


张生全精彩历史


慈禧把皇位传给溥仪的时候,溥仪只有三岁,很显然慈禧传位给溥仪,就是为了好继续垂帘听政操控朝廷。

慈禧在宣布溥仪为皇帝的前一天,光绪帝还死亡了。有的人推算光绪帝是被慈禧给杀死的,但是,根据《清史稿》的记录,说光绪帝是病死的。

光绪死的时候,年龄只有三十八岁。可以说是正值壮年的时候,按理说这个年纪病死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若是得了不治之症,就会必死无疑。慈禧的亲生日子,同治皇帝二十多岁就死了,不比光绪命更短。

反正光绪的死一直都是一个历史疑案,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定论,相信以后,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了,毕竟历史一旦过去,就无法还原了。

可以说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光绪的死,对于慈禧来说是一件好事。

慈禧很早就想杀了光绪了,无奈八国联军不想让他给光绪闹掰,她只能让光绪帝继续当傀儡。你说光绪突然死了,慈禧怎能不高兴呢?

但是,慈禧也没有高兴多久,因为她在立溥仪为皇帝后,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去世了。这是慈禧始料未及的,慈禧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她并没有觉她的寿限已到了尽头。

那么慈禧为何不立载沣为皇帝呢?

溥仪的父亲就是载沣,载沣也就是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弟弟。

那时候的载沣也有三十多岁了,按道理说慈禧似乎把皇位传给载沣才更合适。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从慈禧个人的角度来考虑,载沣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载沣的年纪在这里摆着呢,若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了载沣,慈禧就要把实际的权利全部给交出去,很显然这是慈禧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所以,不得已她只能选择年纪只有三岁的溥仪来当皇帝。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她上午立了溥仪为皇帝,载沣为摄政王,下午她就去世了。

到了慈禧意识到自己不行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她即使想要立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为皇帝,也来不成了。因为她已经不省人事了。


史学达人


光绪三十四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危,光绪无子,于是慈禧太后指定光绪弟弟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同治,兼祧光绪,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末代皇帝宣统。

慈禧和咸丰皇帝有一个亲生儿子载淳,咸丰死后即位,就是同治皇帝。但同治帝寿命不长,19岁就得天花病去世了,同治无子,慈禧于是过继咸丰五弟奕寰次子载湉为子,继承了皇位,载湉就是后来有名的光绪皇帝,他与同治皇帝是堂兄弟。

光绪也没有后代,慈禧必须为他过继儿子继承皇位。光绪是“载”字辈,必须过继“溥”字辈的侄辈为子,而与光绪关系最近的就是他的弟弟载沣、载洵和载涛,继承人只能从他们的儿子中挑选。最后慈禧太后经过衡量,决定让载沣之子溥仪继承帝位。

溥仪

当然,“溥”字辈的皇室近支还有许多,譬如恭亲王奕䜣的后人。但奕寰既是慈禧的小叔子,又是她的妹夫,与慈禧太后关系比较好。当年同治皇帝去世后,慈禧就挑选了奕寰儿子载湉当了皇帝,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次慈禧又选了奕寰的孙子溥仪。不过溥仪年幼,不能亲政,便由其生父载沣以监国摄政王的名义总理朝政。

1908年,载沣与儿子溥仪(右)、溥杰(怀抱者)合影

这就是慈禧把皇位传给溥仪而不传给载沣的主要原因。


民国年间那些事


选立溥仪继承大统,这是慈禧经过一番精心打算后作出的决定。

(1908年,载沣与溥仪(右)、溥杰(怀抱婴儿)合影)

首先从身份血缘来说,溥仪是载沣之子,奕譞之孙,道光帝之重孙,光绪帝的侄子,身份可以算的上根正苗红了。而且溥仪的母亲是晚清重臣、慈禧亲信荣禄的女儿,因此慈禧立溥仪也算的上是对亲信荣禄的另一种奖赏。

从年龄来说,溥仪也很合适。当时溥仪年仅3岁,由溥仪继承皇位,既可以承祧同治(即慈禧的亲儿子)又可以承祧光绪,一举两得。要知道,当年慈禧立光绪为皇帝,名义是承祧文宗也就是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因此说,立溥仪就相当于给同治皇帝承继了子嗣。而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同样也是同治的叔伯弟弟,如果是立载沣为皇帝,那就意味着同治、光绪都将没有后人了,有悖家法传统,而且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也不是光彩的事情。正是出于为同治、光绪同时立嗣的目的,慈禧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

而且慈禧也并未亏待载沣,任命其为“摄政王”,这无疑确立了载沣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事实上,光绪、慈禧逝世后,大清的军国大政都是摄政王载沣处理的。只是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大清就完了。


老照片


慈禧是不可能传位给载沣的,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有不妥之处,慈禧从来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先来说说载沣和慈禧的关系,载沣和光绪帝是亲兄弟,但是载沣不像光绪一样和慈禧有着血缘关系,光绪皇帝是醇亲王奕譞正福晋慈禧太后的妹妹所生的长子,不仅有爱新觉罗血统,也和慈禧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正因为如此,同治皇帝死后,慈禧为了能够掌权,排除万难才将光绪皇帝扶上皇位。

为什么说慈禧是排除万难呢?论资排辈的话,光绪和同治是同一辈,也就是都是载字辈的,同治死的时候,按照道理应该立溥字辈的才符合礼法,但是溥字辈的普遍远离权力中枢,慈禧为了防止权力转移,因此就没有立溥字辈的,因为溥字辈继位的话,慈禧就是太皇太后,想要垂帘听政又得经过一番折腾,索性就不让溥字辈的继承皇位。

其实按照道理来讲,载字辈里面也并不是没有年龄大的,慈禧立光绪为帝,实际上一是看中他小,第二个就是和自己血缘亲近。

让光绪继位这个行为还是打破清朝禁止兄终弟及的传统。

当然,我们知道,后来经过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离心离德,渐行渐远,最后到了囚禁光绪,因为慈禧想要废了光绪,还跟八国联军侵华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说,立储不立明白,祸害无穷啊。

到慈禧快要不行的时候,光绪先一步走了,这个时候慈禧选定了溥仪作为皇帝继承人,实际上是符合情理的。

载淳、载湉都是载字辈,都没有后,如果再立一个载字辈的话,也就是历史上的旁支夺嫡,不符合礼法,在选择光绪的时候,慈禧是将光绪过继给咸丰皇帝,也算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这依然不能改变光绪皇位的尴尬,说到底这个皇位你虽然得到了,但也是个过度。

当时掌管礼部的大臣为了这点事成天跟慈禧闹腾,闹腾什么呢?同治皇帝不能不立嗣,有违祖制啊!

慈禧想来想去,最后答应,如果光绪生了孩子,将过继给同治皇帝,也就是说,光绪生的孩子也就不是他的孩子了,等到光绪不行的时候,慈禧放了个大招,就是这个溥仪,同时兼承同治帝和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溥仪不仅是同治的儿子,也是光绪的儿子。

从这一点上来说,载沣虽然很优秀,却因为辈分阻挡了他。

其实,即使没有溥仪,也没有载沣什么事。

载沣本来是庶出,光绪如果不是去继承皇位去,载沣连醇亲王的爵位都袭不到,1890年奕譞去世后,载沣是庶长子,承袭了“世袭罔替”的醇亲王爵位,这个爵位捡的不可谓不便宜。

这时的载沣,是铁帽子王中醇亲王,是皇帝的亲弟弟,不可谓不尊崇,然而正是这样的身份,让载沣根本无法继承王位,袭成爵位再去继承皇位,那更是旁支夺嫡,除非皇帝那一支死绝了,才会有旁支夺嫡发生。

再来说说载沣的婚姻,以及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瓜尔佳氏本是荣禄的女儿,曾被慈禧养在宫中,也是慈禧的义女,属于慈禧后宫力量中的一环,1901年载沣刚刚从德国返回还没到达北京,慈禧就将荣禄的女儿指婚给了载沣。

当时皇嗣未立,而光绪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能够选的只能是从近支宗室中挑选,经过戊戌政变、庚子事变,只有醇亲王府和慈禧最亲近,而光绪又出身醇亲王府,载沣又表现的很出色,所以,慈禧将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指婚给载沣,其实就是“借鸡生蛋”,只要载沣和瓜尔佳氏有了子嗣,那必然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之选。

在载沣和瓜尔佳氏成亲之时,《字林西报》就斩钉截铁地认为: “中国政府不立嗣则已,立则必求其与溥儁同一辈者……设醇邸有子,则入选无疑矣。

1906年载沣和慈禧的义女生了溥仪后,载沣受命管理锐建营,爵位和官职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1907年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开始参与到清朝的最高权力,1908年初担任军机大臣。

“母以子为贵”到了载沣这里成立“父以子为贵”,所以,载沣的成就不是因为其能干,而是因为他生了溥仪这个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