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蔡元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笪骏


蔡元培在如今,有着非常光辉的形象,素为世人所敬重。但是,真实历史中的他,像近代史大多数名人一样,还是有着比较复杂的面目的。

后世给蔡元培的“人设”,是革命者、教育家、北大校长,是现代学术的守护神,这些定位大体都无问题。我以为,有问题的是,他绝不仅仅只有这些面相。

这里面,充满了偶然,也不乏一些黑料。特意提及这点,毫无用心要否定他,而是意在提醒说,社会与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很复杂。我们吹捧一个人,恨不得将人的所有优点都加诸其上,显得多少有点不对头。


从其履迹看,蔡元培走上读书之途、革命之路,乃至成为北大校长等等,都有很多偶然因素。他本色是一读书人,是时代的洪流冲击着他一步步前行,一次次“转型”。

他出身绍兴,与周作人、秋瑾等同道世代文宦家庭背景不同的是,他出身比较卑微的商人之家。他的祖父是当铺经理,其父只是钱庄老板,兄弟三人数他自小就聪慧好学,其父始有意让他走读书人之路。他以此,5岁入私塾,12岁习八股,17岁中秀才,在给有钱人家做陪读“勤工俭学”的同时,勤奋读书,终于在21岁中举,25岁中进士,并很快被点为翰林。他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是非常顺利的,也一度是绍兴乡人口中的励志典范——从知堂日记中,我们得知,小他17岁的周作人,自小就对他大名耳目能详。

他是俗称的体制内中人,也是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不是国事的激变,他也不会走上反政府的自送死地之途。1895年,他还在翰林院钻研古诗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他觉得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耻辱,“虽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极度失望,他以请假回乡为由,开始秘密联系同志,逐渐走上推翻满清的志业。

虽然,直到民国政府成立,他其实还一直挂着清政府的职衔,领着他们的工资。他实是满清政府内部的“带路党”。


而后,因为革命党内部的纷争,他一度很厌倦,“带薪留职”到德、法等国留学,是想安心回到读书人本位,作一名学者的。

所以在民元前后,他既以革命家著称,也以学者闻名,写出了中国的第一部伦理学史,开始了最早的红楼梦研究,等等。后来北洋政府邀请他担任北大校长,他私心并非愿意,但是出于和对手争人才的考量,他又义不容辞上任。

所以,蔡元培的一生,是勤奋而精进,但在重大的选择上,基本都是被时代催逼而成。看《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他的本意,是想认真而安静地作一名书斋内的读书人的。就个人现实处境而言,他也完全有条件就此安享富贵。

他后开走入刀光血影的乱局,实是出于不得已,出自内心的不安,出自良知的驱使,出自救国理想的感召。这其实也是当时大多数革命党人的共同历程。他们这些人,蔡元培也好,鲁迅也好,徐锡麟也好,秋瑾也好,章太炎也要,和太平天国那些人为了不饿死而揭竿而起不同,本身都是出身很好,多“高学历”,多有较好的社会地位之人,完全可以安稳做大老爷,但为了家国民生,就此走上了亡命生涯。

大概也因此之故,辛亥革命党人,至少在民国建立以前,大家一起推动革命的心态是比较单纯的,也敢死敢斗,可歌可泣,虽也纷争不断,但多是理念之争,少有权力之斗。


历史上的蔡元培,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一副忠厚长者、温文读书人的形象,其实这多少有点误读,或者至少是片面的。

在晚清的革命党人之中,蔡元培其实是素以果敢、好斗著称的,邹鲁写同盟会史时直接说他“心狠手辣”。严格说来,蔡元培在作北大校长之前,他的主要身份,其实是国民党早期的特务头子,“黑社会”暗杀团体领袖,杀伐果决,刀口舔血,根本不是儒雅的、温吞的读书人那么简单——他这种形象的反差,倒总让我想起后来的周公。

起初,他并非没有想过改良道路,但自从1903年6月的《苏报》以后,他对于满清政府是彻底绝望,自此走向了比多数革命党人还要坚决的武力与暗杀之路。他亲力亲为,成立以江浙人为主体的暗杀组织光复会,并实际参与暗杀与暴动活动。

他一直以为,中国革命只有两种道路,一是暴动,一是暗杀。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同盟会内部,作为浙派首领,他的声望和力量,其实是可以与孙中山为首的粤系分庭抗礼的,但他并无权力欲,所以往往功成身退,居身幕后。

尽管如此,1925年,孙文病逝以后,在国民党内,他的幕后影响力还是寥寥少数几个人可比的。 比如说,后来蒋中正的上台,就离不开他的扶持。以至于在民国期间,一直有一种较真的说法,说汪精卫民国政府的国父是孙中山,而蒋介石民国政府的国父实质是蔡元培。呵呵。


蔡元培一生,并非没有污点。他此生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所谓清党,手上沾满上了鲜血。这是他偶也有狰狞残忍的另一个面目。

他是史上412清党大杀的主要策划与发起人,相当于行动的领导小组组长。他与彼时的著名文人吴稚晖一起,以国民党元老身份起草了清党决议,发出清党通电,并亲身主持江浙区的清党工作,将该处的基层人员、国民党中的我党、及其国民党左派,一扫而空,杀得人头滚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他疑似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在这起滥杀之中,无数无辜的、相关的两党精英死于非命。比如,他的老友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就是在这次行动中被用尽酷刑,然后被乱刀残忍地砍死的。在最激烈的时候,蔡元培甚至将自己的得意门生兼同僚的柳亚子,也列入了清理的名单。

这场杀人行动,在当时,是备受谴责的。周作人是很温和之人,也在1927年4月12日接连发文,抨击“清党”中的残暴行径,以为“南方之事全败于清党”,而蔡元培最难却其责。

所以,从这个行动来看,蔡元培真是一个很矛盾之人。他在历史上,以舍身保护学生著称,但是同时,正如后来他自己也感叹的,曾经的这份清党令,几乎杀完了他所有的好学生。


1940年春,矢志抗日、决不妥协的蔡元培,在避居的香港中道病故。

他病逝时,烽火连天,抗战方酣,国共的分歧也此起彼伏,但双方都对蔡的去世,极其惋惜,一致给予最高的评价,誉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那时,兵荒马乱,他是灵柩无法回大陆安葬,只好就地暂且安息,下葬在香港岛西南角山坡的“华人永远坟场”。他在此处的坟墓,我前些年曾专程前往凭吊。傍晚,僻处高坡上,站在千陇万畸的乱坟堆中,心情无比复杂。

自1980年代以后,社会各界一直呼吁让蔡先生归骨北大,甚至都计划好了,如所需经费出现困难,有很多校友愿意无偿捐献以助成美事。但北大校方,以燕园范围为文物之由,有倡则拒,是以蔡元培尸骨至今还寂寞孑遗在香港乱坟岗之上。

由此,我也常想,蔡元培是否归骨北大,定然无损于蔡先生令名一丝一毫,倒是愈见今日北大精神之褊狭:一个连蔡氏骸骨都容不下的北大,还是一个由蔡先生开创出来的的兼容并包的北大吗?

不过,再想想,古人有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之语,他到底葬身何处,也许真的不是特别重要吧。不管他的尸骨落在哪里,中国人都知道有个蔡元培。而他的精神遗产,也必是无尽之灯,足以代代相续,增益一切善法因缘的。

2019,3,20,晚,几句闲谈


刘愚愚


说到蔡元培,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和提倡的新文化运动了。一直以来,蔡元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革命者,教育家,思想进步的开明人士。


蔡元培,字鹤卿,汉族人,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25岁时,通过科举途径,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随着对西学的接触,蔡元培的思想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并倾向于教育和革命。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了光复会,第二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后,光复会并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担任教育总长期间,蔡元培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确定了民主教育体制,并试图建立健全全国国民学校。

1916年,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更发表了极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开明人士在北大教学。包括鲁迅、李四光、胡适等诸多民国名人,都是得益于蔡元培的提携才进入北大。

一直以来,蔡元培在民国知识分子阶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给大家的印象也是敦厚的长者,使人如沐春风的教育家和爱国的革命者。但是奇怪的是,在1927年北伐胜利后,担任国民党监察委员会委员的蔡元培却大力支持蒋介石QD。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为了统一权力,蒋介石决心“QD”。在蔡元培担任主席的两次国民党监察会议中,蔡元培大力支持蒋介石的亲信吴稚晖等人提出的QD建议,并将活动定名为“护党救国运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即开展。蒋介石利用青帮等地痞流氓,对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革命人士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短短一个月间,就有几十万革命群众被屠杀。过程之血腥,手段之狠辣,堪称民国以来前所未有,甚至他们喊出了“宁可错杀3000,不可放过一个”的疯狂口号。而且,不仅仅是共产党,连国民党及基层人士也大批被杀害。



蔡元培支持蒋介石QD的政治主张,的确令很多人大跌眼镜。蔡元培一贯坚持“兼容并包”,与许多共产党人是关系极为良好,包括周总理等人前去法国勤工俭学,也是得益于蔡元培的提倡和组织。

不过,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也不应该站在上帝视角肆意指责。处于民国时期特殊环境的蔡元培当然也有他的局限性,清党期间蔡元培虽然选择了支持QD的错误主张,但是他与蒋介石仍有本质的不同:蔡元培从未赞成蒋介石肆意杀害革命群众的血腥做法,也曾积极参与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而且,并在认清蒋介石的本质后,很快回到了民主革命的立场。



鸢飞九天2018


蔡元培,出身于进士,历练于新学,倾心于教育,通过教育贡献国家民族,是民国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卓然于时代。

也可以说,蔡元培是民国最有名的校长,他一生曾经多次辞职,有明文记载的,他一生辞职达24次。1919年6月,这个北大校长发布《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又一次宣布辞职,并且非常不客气对任命他的北洋政府说:“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有点儿新思想的人,提倡点儿新的学理,发布点儿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现在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当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蔡元培完全是旧式教育出来的学人,做过举人、当过进士、点过翰林。但这个清朝的翰林,最后成了革清朝命的革命家,自隋唐兴科举以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里,点过翰林的何止千或万,但革自己王朝命的翰林,唯独蔡元培一人而已。他是新时代的旧学者,更是旧时代的革命家。

蔡元培从绍兴山阴县走出来,举进士、做翰林,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让他无意再吊在清朝这棵即将枯死的树下,他辞官不干,自己办教育,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组织爱国学社,开办女学,希望教育兴国。但他办的爱国学社,引起清政府注定,受到监视。

1903年前后,他看到俄国人对东三省有觊觎之意,创办了《俄事警闻》报,提醒国人防范俄国的侵略。不久,他参加杨笃生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还与陶成章等人一起创立了光复会,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从此,他由清王朝的翰林,彻底转变成了一个革命党。

关于这段历史,蔡元培曾经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回忆说:“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意参加革命工作。觉得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在爱国学社会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预备下暴力的种子。”然而,蔡元培毕竟是旧学深厚、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有革命之心,也有冷静的理智,所以,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家。

在蔡元培的教育经历中,任过唐绍仪内阁的教育部长,任过北洋政府的北大校长,他任北大校长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句话至今给人警醒,令人振聋发聩。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当时,生源很杂,有学生,也有大人,有老爷,还有不少纨绔子弟,学习者有之,嫖娼赌钱者也有之,为纠正学风,蔡元培发起进德会,要求会员恪守不嫖、不赌、不纳妾的基本戒条;又设立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蔡元培一辈子都在从事教育,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强大做坚实的基础工作,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有些至今还给人启迪。


帝国的脸谱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当下的文章中,往往强调他忠厚长者的一面,因为他确实与蒋介石、鲁迅、胡适等人均保持了终身友谊,却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于世故、工于心计的一面。

毕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场中,没有起码的技巧,是很难屹立不摇的。

1、兼收并蓄带有其他含义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长北大时,提出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被认为划时代的贡献,但事实上,不能仅从教育本身来看这四个字,蔡元培先生这么说,还有其他含义。

图片说明:清末,在德国留学期间的蔡元培。图片来源:fotoe/视觉中国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严复帮”把持,这些人多有旧学功底。严复本人科举屡屡失败,他的文章写得不好,他的《天演论》幸得名师吴汝纶的润色,吴是桐城派大师,严复曾跟着他学古文,遂使《天演论》一炮走红。

图片说明:吴汝纶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曾为严复补习古文,经他润色的《天演论》传诵一时,据周作人说,他和鲁迅经常背诵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严复虽是近代启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对旧学充满自卑感,反而成为旧学的忠粉。

“严复帮”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鸿铭等,此外还有以林损为代表的温州帮。

蔡元培提出兼收并蓄,其实是放出明确信号:他向往新学,但不会打击“严复帮”,二者可以并存。

图片说明:今人多夸张辜鸿铭之怪,辜鸿铭本在张之洞幕下,但长期未得提拔,进入北大后,成为严复的班底。此人说话夸张,自称拿了21个洋博士,会10几种外语,还是八国联军头目瓦德西的师傅,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其实均是胡说,辜鸿铭只有硕士文凭,会英、法、拉丁等语言,瓦德西比他还大,且瓦德西出身贵族,怎么可能给他当学生。蔡元培长北大后,辜鸿铭甚至给学生开小灶,生怕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差,可惜后来还是被排挤出北大,因收入锐减,晚景凄凉。

辜鸿铭神话多是林语堂上世纪30年代才编出来的,因林与辜是老乡,且经历相似。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挤“严复帮”

蔡元培进入北大后,重点发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陈独秀为代表,有胡适、刘文典等。

浙派则有周作人、汤尔和、沈尹默、马裕藻、马叙伦、沈兼士、钱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们努力下,特别是在陈独秀的冲击下,“严复帮”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话文的,清末时还曾参与白话报的主编工作,在1919年前,他虽然以文言文著称,但被认为是文坛领袖。

在陈独秀不断的挑衅下,终至林琴南方寸大乱,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写小说恶骂蔡元培。蔡元培虽表面上未予追究,但从心理上对浙派更加倚重。

图片说明:汤尔和将蔡元培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利用谣言将陈独秀轰出北大,在日据时期,他积极参与伪北大建设,被时人视为汉奸。

然而,蔡元培比较诚实,远不如汤尔和、沈兼士、马叙伦等人老谋深算。到后来,浙派关起门来成为一个小团体,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后来将陈独秀轰出北大事。

严复先生曾说:“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于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识其时之未至,则人虽良士,亦与汪精卫、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诸公同归于神经病一流而已,于世事不但无补,且有害也。”

3、蔡元培并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为人不喜细务,所以能被汤尔和等人所利用。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命,愤然辞职。

当时蔡元培的顶头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书家,时任教育部长,而鲁迅正在教育部当佥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师图书馆看宋版书,最后还了盒子,却没有书。当时鲁迅负责,吓得够呛,忙追问,幸傅增湘尚未出图书馆门,他转头斥责自己的奴仆:让你们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账。

鲁迅至少两次在文章中写到这件事,只是用F来替代傅增湘。这就是著名的“盗书”典故。

图片说明:鲁迅反感傅增湘,还有一层原因,鲁迅也藏书,一度缺钱,求人收购,傅增湘看了,给了一个奇低的价钱,鲁迅大怒,以后与傅增湘的关系遂不睦。

对于盗书,鲁迅曾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中国的东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会将它偷完,不懂行的会将它毁坏完。

傅增湘对蔡元培其实是很支持的,否则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辞职,固然有与学生发生殴斗、感觉受辱的一面,也有以进为退的意思。

蔡元培离开北大时,自称“胃疴”,是一句灵活性很强的话,此外,当时代理校政的蒋梦麟、英文科主任胡适等人均视蔡为校长,北大当时会计课负责人是蔡的内弟。其实是欲擒故纵。

民国政府任命诗人蒋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马上给蒋写信,庆祝他上任,其实是探口风,蒋当然明白,立刻在《晨报》上发表声明,称:“校长之职,虽异仕途,亦决不投身其中,致受牵率。”

蒋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后来民国政府让胡仁源当北大校长,结果被驱除出校,北大学生拒绝承认他,北大教职员也声明“除蔡元培外,绝不承认第二人”。

4、为杀回北大,与李石曾交恶

国民党有所谓四大元老,即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

他们在国民党成立、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较大贡献,他们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时人视之为新“商山四皓”。

曾留学法国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国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主导权,和胡适一样(胡适在英国退还庚款委员会中任职),成为当时财力雄厚、足以号令文教界的关键人物。

国民党北伐成功后,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张采取法国的大学区制,就是将全国分成几个大学区,分别设一所大学,一些中学和小学,中学和小学归属大学校长统领。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大大节省办公经费,后来中法大学即采取了此法。

可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当时许多大学,并为中国大学,这让拥有历史的北京大学极为不满。

蔡、李力推大学区制,因为蔡想回北京当中国大学校长,他没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隐瞒了自己的想法,到关键时刻才摊牌,蔡、李多年友谊因此崩溃。

图片说明:国民党元老李石曾,后来创办了中法大学。

在关键时刻,吴稚晖耍滑头,突然转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设立了中国大学筹备处。没想到,北大学生冲击至,将筹备处捣毁,还殴打了相关工作人员。李石曾侥幸逃脱,此议遂罢。

图片说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他文章极为犀利,以骂著称,远比鲁迅文笔要激烈得多,但营养却较少。吴稚晖后来曾为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借口说:我是希望四人之间不出现分裂。但事实上,蔡元培此后与李石曾来往甚少,胡适对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称李是“肤浅之人”,并力主蔡元培当中国大学校长。

从此番波折中,颇可见蔡元培先生也并不是毫无主见的木头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杀前,蒋介石请四大元老提出意见,蔡元培积极支持蒋,其中原因,至今难明,或有回归政坛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杀后,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学界、教育界广有人脉,所以后期行事以人为善。

胡适整理北大,将浙派一一排挤出校时,蔡元培未再干预。

鲁迅困窘时,蔡元培给鲁迅找了个撰述员的闲差,不需上班,也没有工作任务,每月干拿100大洋,这笔钱鲁迅领了很多年。鲁迅后来与宋庆龄等建立联系,也是蔡元培帮的忙。鲁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说:我对我那位老乡,其实不以为然,他糊涂得可以。

图片说明:萧伯纳访华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鲁迅和萧见了一面,当时媒体称鲁迅是“中国的萧伯纳”,后来记者问萧怎么看,萧说接触时间很短,可能鲁迅也是个幽默的人吧。鲁迅对这次见面也不是太兴奋。

然而,在表面上,鲁迅从不曾说蔡元培的坏话,蔡元培帮助很多左派作家脱难,柔石被捕时,鲁迅找过蔡元培,后来丁玲被捕,也是托蔡元培帮忙,蔡最终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别是从来不拿民主之类概念压蒋,这让蒋介石也很感动,蔡去世时,蒋说,像蔡元培这样忠厚的读书人,以后再也没有了。此话包含了对胡适的不满。

毫无疑问,蔡元培先生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过一些糊涂事,提出这写无损于蔡先生的伟大。


老虎他爹


蔡元培先生(1868~1940)中国民主革命家、爱国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先生生前编有《蔡元培选集》。

先生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省绍兴府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投身于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同章炳麟等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并创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

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反对清末钦定教育宗旨,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主张教育应是造成现世幸福的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追求实体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则为达到实体世界之手段。这种教育观点后来成为政府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先生任职期间,曾提出修改学制、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专制,退出内阁。1913年赴法国考察教育。1915年,与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

先生在北大任职时,提倡学术研究与学术民主,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实行民主管理与教授治校,并提出诸多措施整顿校风,使经过改造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教育中心。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先生则积极支持广大学生的示威游行、总罢课等爱国行动,不遗余力营救北京各大专院校被捕学生。由于军阀政府的打压,后被迫辞职,先生又赴欧美考察教育。

1927年后,先生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监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长等要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先生主张抗日,曾于宋庆龄、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

1940年3月5日。先生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去了唁电慰问。

要问蔡元培先生他是怎样的人?他是:“学术界的泰斗,人世间的楷模”!





国粹繁荣绚丽日


蔡校长/伟大的教育家/楷模/永远的蔡校长/


万156673355


现代中国教育的奠基人!


清风侠10147091


最标准汉奸纳粹法西斯分子蔡元培,曰本扶植铁杆汉奸集团中铁杆汉奸之一,破坏晚清君主立宪,暗杀立宪进步大臣恐怖分子,毁灭北洋民主政府,毕生积极从事破坏中国走向民主的卖国汉奸国民党的法西斯党天下纳粹分子!



蔡元培先生:可謂文武雙全,身處亂世,上馬殺賊,下馬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