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蔡元培,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笪駿


蔡元培在如今,有著非常光輝的形象,素為世人所敬重。但是,真實歷史中的他,像近代史大多數名人一樣,還是有著比較複雜的面目的。

後世給蔡元培的“人設”,是革命者、教育家、北大校長,是現代學術的守護神,這些定位大體都無問題。我以為,有問題的是,他絕不僅僅只有這些面相。

這裡面,充滿了偶然,也不乏一些黑料。特意提及這點,毫無用心要否定他,而是意在提醒說,社會與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很複雜。我們吹捧一個人,恨不得將人的所有優點都加諸其上,顯得多少有點不對頭。


從其履跡看,蔡元培走上讀書之途、革命之路,乃至成為北大校長等等,都有很多偶然因素。他本色是一讀書人,是時代的洪流衝擊著他一步步前行,一次次“轉型”。

他出身紹興,與周作人、秋瑾等同道世代文宦家庭背景不同的是,他出身比較卑微的商人之家。他的祖父是當鋪經理,其父只是錢莊老闆,兄弟三人數他自小就聰慧好學,其父始有意讓他走讀書人之路。他以此,5歲入私塾,12歲習八股,17歲中秀才,在給有錢人家做陪讀“勤工儉學”的同時,勤奮讀書,終於在21歲中舉,25歲中進士,並很快被點為翰林。他改變命運的奮鬥歷程,是非常順利的,也一度是紹興鄉人口中的勵志典範——從知堂日記中,我們得知,小他17歲的周作人,自小就對他大名耳目能詳。

他是俗稱的體制內中人,也是體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不是國事的激變,他也不會走上反政府的自送死地之途。1895年,他還在翰林院鑽研古詩詞,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他覺得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恥辱,“雖韓、魏於秦,宋於金,不如是之甚也”,極度失望,他以請假回鄉為由,開始秘密聯繫同志,逐漸走上推翻滿清的志業。

雖然,直到民國政府成立,他其實還一直掛著清政府的職銜,領著他們的工資。他實是滿清政府內部的“帶路黨”。


而後,因為革命黨內部的紛爭,他一度很厭倦,“帶薪留職”到德、法等國留學,是想安心回到讀書人本位,作一名學者的。

所以在民元前後,他既以革命家著稱,也以學者聞名,寫出了中國的第一部倫理學史,開始了最早的紅樓夢研究,等等。後來北洋政府邀請他擔任北大校長,他私心並非願意,但是出於和對手爭人才的考量,他又義不容辭上任。

所以,蔡元培的一生,是勤奮而精進,但在重大的選擇上,基本都是被時代催逼而成。看《蔡孑民先生言行錄》,他的本意,是想認真而安靜地作一名書齋內的讀書人的。就個人現實處境而言,他也完全有條件就此安享富貴。

他後開走入刀光血影的亂局,實是出於不得已,出自內心的不安,出自良知的驅使,出自救國理想的感召。這其實也是當時大多數革命黨人的共同歷程。他們這些人,蔡元培也好,魯迅也好,徐錫麟也好,秋瑾也好,章太炎也要,和太平天國那些人為了不餓死而揭竿而起不同,本身都是出身很好,多“高學歷”,多有較好的社會地位之人,完全可以安穩做大老爺,但為了家國民生,就此走上了亡命生涯。

大概也因此之故,辛亥革命黨人,至少在民國建立以前,大家一起推動革命的心態是比較單純的,也敢死敢鬥,可歌可泣,雖也紛爭不斷,但多是理念之爭,少有權力之鬥。


歷史上的蔡元培,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一副忠厚長者、溫文讀書人的形象,其實這多少有點誤讀,或者至少是片面的。

在晚清的革命黨人之中,蔡元培其實是素以果敢、好鬥著稱的,鄒魯寫同盟會史時直接說他“心狠手辣”。嚴格說來,蔡元培在作北大校長之前,他的主要身份,其實是國民黨早期的特務頭子,“黑社會”暗殺團體領袖,殺伐果決,刀口舔血,根本不是儒雅的、溫吞的讀書人那麼簡單——他這種形象的反差,倒總讓我想起後來的周公。

起初,他並非沒有想過改良道路,但自從1903年6月的《蘇報》以後,他對於滿清政府是徹底絕望,自此走向了比多數革命黨人還要堅決的武力與暗殺之路。他親力親為,成立以江浙人為主體的暗殺組織光復會,並實際參與暗殺與暴動活動。

他一直以為,中國革命只有兩種道路,一是暴動,一是暗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在同盟會內部,作為浙派首領,他的聲望和力量,其實是可以與孫中山為首的粵系分庭抗禮的,但他並無權力慾,所以往往功成身退,居身幕後。

儘管如此,1925年,孫文病逝以後,在國民黨內,他的幕後影響力還是寥寥少數幾個人可比的。 比如說,後來蔣中正的上臺,就離不開他的扶持。以至於在民國期間,一直有一種較真的說法,說汪精衛民國政府的國父是孫中山,而蔣介石民國政府的國父實質是蔡元培。呵呵。


蔡元培一生,並非沒有汙點。他此生最受人詬病的地方,在於所謂清黨,手上沾滿上了鮮血。這是他偶也有猙獰殘忍的另一個面目。

他是史上412清黨大殺的主要策劃與發起人,相當於行動的領導小組組長。他與彼時的著名文人吳稚暉一起,以國民黨元老身份起草了清黨決議,發出清黨通電,並親身主持江浙區的清黨工作,將該處的基層人員、國民黨中的我黨、及其國民黨左派,一掃而空,殺得人頭滾滾。“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口號,他疑似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在這起濫殺之中,無數無辜的、相關的兩黨精英死於非命。比如,他的老友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就是在這次行動中被用盡酷刑,然後被亂刀殘忍地砍死的。在最激烈的時候,蔡元培甚至將自己的得意門生兼同僚的柳亞子,也列入了清理的名單。

這場殺人行動,在當時,是備受譴責的。周作人是很溫和之人,也在1927年4月12日接連發文,抨擊“清黨”中的殘暴行徑,以為“南方之事全敗於清黨”,而蔡元培最難卻其責。

所以,從這個行動來看,蔡元培真是一個很矛盾之人。他在歷史上,以捨身保護學生著稱,但是同時,正如後來他自己也感嘆的,曾經的這份清黨令,幾乎殺完了他所有的好學生。


1940年春,矢志抗日、決不妥協的蔡元培,在避居的香港中道病故。

他病逝時,烽火連天,抗戰方酣,國共的分歧也此起彼伏,但雙方都對蔡的去世,極其惋惜,一致給予最高的評價,譽之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那時,兵荒馬亂,他是靈柩無法回大陸安葬,只好就地暫且安息,下葬在香港島西南角山坡的“華人永遠墳場”。他在此處的墳墓,我前些年曾專程前往憑弔。傍晚,僻處高坡上,站在千隴萬畸的亂墳堆中,心情無比複雜。

自1980年代以後,社會各界一直呼籲讓蔡先生歸骨北大,甚至都計劃好了,如所需經費出現困難,有很多校友願意無償捐獻以助成美事。但北大校方,以燕園範圍為文物之由,有倡則拒,是以蔡元培屍骨至今還寂寞孑遺在香港亂墳崗之上。

由此,我也常想,蔡元培是否歸骨北大,定然無損於蔡先生令名一絲一毫,倒是愈見今日北大精神之褊狹:一個連蔡氏骸骨都容不下的北大,還是一個由蔡先生開創出來的的兼容幷包的北大嗎?

不過,再想想,古人有所謂“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之語,他到底葬身何處,也許真的不是特別重要吧。不管他的屍骨落在哪裡,中國人都知道有個蔡元培。而他的精神遺產,也必是無盡之燈,足以代代相續,增益一切善法因緣的。

2019,3,20,晚,幾句閒談


劉愚愚


說到蔡元培,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所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和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了。一直以來,蔡元培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革命者,教育家,思想進步的開明人士。


蔡元培,字鶴卿,漢族人,1868年生於浙江紹興,25歲時,通過科舉途徑,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隨著對西學的接觸,蔡元培的思想逐漸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並傾向於教育和革命。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組織了光復會,第二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立後,光復會併入了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在擔任教育總長期間,蔡元培頒佈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確定了民主教育體制,並試圖建立健全全國國民學校。

1916年,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更發表了極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辦學方針,並積極支持李大釗等開明人士在北大教學。包括魯迅、李四光、胡適等諸多民國名人,都是得益於蔡元培的提攜才進入北大。

一直以來,蔡元培在民國知識分子階層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給大家的印象也是敦厚的長者,使人如沐春風的教育家和愛國的革命者。但是奇怪的是,在1927年北伐勝利後,擔任國民黨監察委員會委員的蔡元培卻大力支持蔣介石QD。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為了統一權力,蔣介石決心“QD”。在蔡元培擔任主席的兩次國民黨監察會議中,蔡元培大力支持蔣介石的親信吳稚暉等人提出的QD建議,並將活動定名為“護黨救國運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即開展。蔣介石利用青幫等地痞流氓,對包括共產黨員在內的革命人士進行了瘋狂的屠殺,短短一個月間,就有幾十萬革命群眾被屠殺。過程之血腥,手段之狠辣,堪稱民國以來前所未有,甚至他們喊出了“寧可錯殺3000,不可放過一個”的瘋狂口號。而且,不僅僅是共產黨,連國民黨及基層人士也大批被殺害。



蔡元培支持蔣介石QD的政治主張,的確令很多人大跌眼鏡。蔡元培一貫堅持“兼容幷包”,與許多共產黨人是關係極為良好,包括周總理等人前去法國勤工儉學,也是得益於蔡元培的提倡和組織。

不過,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也不應該站在上帝視角肆意指責。處於民國時期特殊環境的蔡元培當然也有他的侷限性,清黨期間蔡元培雖然選擇了支持QD的錯誤主張,但是他與蔣介石仍有本質的不同:蔡元培從未贊成蔣介石肆意殺害革命群眾的血腥做法,也曾積極參與營救被捕的共產黨人。而且,並在認清蔣介石的本質後,很快回到了民主革命的立場。



鳶飛九天2018


蔡元培,出身於進士,歷練於新學,傾心於教育,通過教育貢獻國家民族,是民國最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卓然於時代。

也可以說,蔡元培是民國最有名的校長,他一生曾經多次辭職,有明文記載的,他一生辭職達24次。1919年6月,這個北大校長髮布《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又一次宣佈辭職,並且非常不客氣對任命他的北洋政府說:“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請了幾個有點兒新思想的人,提倡點兒新的學理,發佈點兒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現在教育部來干涉了,國務院來干涉了,甚而什麼參議院也來干涉了,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嗎?還要我去充當這種大學的校長嗎?!”

蔡元培完全是舊式教育出來的學人,做過舉人、當過進士、點過翰林。但這個清朝的翰林,最後成了革清朝命的革命家,自隋唐興科舉以來,在一千多年的歷史裡,點過翰林的何止千或萬,但革自己王朝命的翰林,唯獨蔡元培一人而已。他是新時代的舊學者,更是舊時代的革命家。

蔡元培從紹興山陰縣走出來,舉進士、做翰林,清政府的懦弱與腐敗,讓他無意再吊在清朝這棵即將枯死的樹下,他辭官不幹,自己辦教育,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組織愛國學社,開辦女學,希望教育興國。但他辦的愛國學社,引起清政府註定,受到監視。

1903年前後,他看到俄國人對東三省有覬覦之意,創辦了《俄事警聞》報,提醒國人防範俄國的侵略。不久,他參加楊篤生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還與陶成章等人一起創立了光復會,任中國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從此,他由清王朝的翰林,徹底轉變成了一個革命黨。

關於這段歷史,蔡元培曾經在《我在教育界的經驗》一文中回憶說:“自三十六歲以後,我已決意參加革命工作。覺得革命只有兩途:一是暴動,一是暗殺,在愛國學社會中竭力助成軍事訓練,算是預備下暴力的種子。”然而,蔡元培畢竟是舊學深厚、思想開放的知識分子,有革命之心,也有冷靜的理智,所以,後來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教育家。

在蔡元培的教育經歷中,任過唐紹儀內閣的教育部長,任過北洋政府的北大校長,他任北大校長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這句話至今給人警醒,令人振聾發聵。

北大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當時,生源很雜,有學生,也有大人,有老爺,還有不少紈絝子弟,學習者有之,嫖娼賭錢者也有之,為糾正學風,蔡元培發起進德會,要求會員恪守不嫖、不賭、不納妾的基本戒條;又設立評議會,實行教授治校。蔡元培一輩子都在從事教育,一輩子都在為國家培養人才,一輩子都在為國家強大做堅實的基礎工作,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有些至今還給人啟迪。


帝國的臉譜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在當下的文章中,往往強調他忠厚長者的一面,因為他確實與蔣介石、魯迅、胡適等人均保持了終身友誼,卻忽略了,蔡元培也有老於世故、工於心計的一面。

畢竟蔡元培也是政治家,在政治場中,沒有起碼的技巧,是很難屹立不搖的。

1、兼收幷蓄帶有其他含義

蔡元培先生第一次出長北大時,提出了兼收幷蓄的方針,這被認為劃時代的貢獻,但事實上,不能僅從教育本身來看這四個字,蔡元培先生這麼說,還有其他含義。

圖片說明:清末,在德國留學期間的蔡元培。圖片來源:fotoe/視覺中國

蔡元培出任前,北大由“嚴復幫”把持,這些人多有舊學功底。嚴復本人科舉屢屢失敗,他的文章寫得不好,他的《天演論》幸得名師吳汝綸的潤色,吳是桐城派大師,嚴復曾跟著他學古文,遂使《天演論》一炮走紅。

圖片說明:吳汝綸是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晚年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曾為嚴復補習古文,經他潤色的《天演論》傳誦一時,據周作人說,他和魯迅經常背誦其中文字,二人均能背一半以上。

嚴復雖是近代啟蒙第一人,但他一生對舊學充滿自卑感,反而成為舊學的忠粉。

“嚴復幫”主要是福建人,如林琴南、辜鴻銘等,此外還有以林損為代表的溫州幫。

蔡元培提出兼收幷蓄,其實是放出明確信號:他嚮往新學,但不會打擊“嚴復幫”,二者可以並存。

圖片說明:今人多誇張辜鴻銘之怪,辜鴻銘本在張之洞幕下,但長期未得提拔,進入北大後,成為嚴復的班底。此人說話誇張,自稱拿了21個洋博士,會10幾種外語,還是八國聯軍頭目瓦德西的師傅,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等,其實均是胡說,辜鴻銘只有碩士文憑,會英、法、拉丁等語言,瓦德西比他還大,且瓦德西出身貴族,怎麼可能給他當學生。蔡元培長北大後,辜鴻銘甚至給學生開小灶,生怕自己教的學生成績差,可惜後來還是被排擠出北大,因收入銳減,晚景淒涼。

辜鴻銘神話多是林語堂上世紀30年代才編出來的,因林與辜是老鄉,且經歷相似。

2、蔡元培利用“浙派”排擠“嚴復幫”

蔡元培進入北大後,重點發展“皖派”和“浙派”。

皖派以陳獨秀為代表,有胡適、劉文典等。

浙派則有周作人、湯爾和、沈尹默、馬裕藻、馬敘倫、沈兼士、錢玄同、朱希祖等。

在他們努力下,特別是在陳獨秀的衝擊下,“嚴復幫”大失方寸。需知,林琴南是支持白話文的,清末時還曾參與白話報的主編工作,在1919年前,他雖然以文言文著稱,但被認為是文壇領袖。

在陳獨秀不斷的挑釁下,終至林琴南方寸大亂,加上被踢出北大,故寫小說惡罵蔡元培。蔡元培雖表面上未予追究,但從心理上對浙派更加倚重。

圖片說明:湯爾和將蔡元培玩弄於股掌之間,最終利用謠言將陳獨秀轟出北大,在日據時期,他積極參與偽北大建設,被時人視為漢奸。

然而,蔡元培比較誠實,遠不如湯爾和、沈兼士、馬敘倫等人老謀深算。到後來,浙派關起門來成為一個小團體,蔡元培凡事均被其左右,遂有後來將陳獨秀轟出北大事。

嚴復先生曾說:“蔡孑民(即蔡元培)人格甚高,然於世事……偏喜新理,而不識其時之未至,則人雖良士,亦與汪精衛、李石曾、王儒堂、章枚叔諸公同歸於神經病一流而已,於世事不但無補,且有害也。”

3、蔡元培並不淡薄功名

蔡元培為人不喜細務,所以能被湯爾和等人所利用。五四運動爆發後,蔡元培為抗命,憤然辭職。

當時蔡元培的頂頭上司是傅增湘,傅是著名藏書家,時任教育部長,而魯迅正在教育部當僉事。他在文章中曾提到傅增湘到京師圖書館看宋版書,最後還了盒子,卻沒有書。當時魯迅負責,嚇得夠嗆,忙追問,幸傅增湘尚未出圖書館門,他轉頭斥責自己的奴僕:讓你們放回去,居然不放回去,真是混賬。

魯迅至少兩次在文章中寫到這件事,只是用F來替代傅增湘。這就是著名的“盜書”典故。

圖片說明:魯迅反感傅增湘,還有一層原因,魯迅也藏書,一度缺錢,求人收購,傅增湘看了,給了一個奇低的價錢,魯迅大怒,以後與傅增湘的關係遂不睦。

對於盜書,魯迅曾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中國的東西,只要是公物,懂行的會將它偷完,不懂行的會將它毀壞完。

傅增湘對蔡元培其實是很支持的,否則蔡不可能一再抗命。蔡辭職,固然有與學生髮生毆鬥、感覺受辱的一面,也有以進為退的意思。

蔡元培離開北大時,自稱“胃痾”,是一句靈活性很強的話,此外,當時代理校政的蔣夢麟、英文科主任胡適等人均視蔡為校長,北大當時會計課負責人是蔡的內弟。其實是欲擒故縱。

民國政府任命詩人蔣智由替代蔡元培,蔡元培馬上給蔣寫信,慶祝他上任,其實是探口風,蔣當然明白,立刻在《晨報》上發表聲明,稱:“校長之職,雖異仕途,亦決不投身其中,致受牽率。”

蔣智由是非常明智的,後來民國政府讓胡仁源當北大校長,結果被驅除出校,北大學生拒絕承認他,北大教職員也聲明“除蔡元培外,絕不承認第二人”。

4、為殺回北大,與李石曾交惡

國民黨有所謂四大元老,即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

他們在國民黨成立、發展過程中做出過較大貢獻,他們非商即文,不太介入政治,時人視之為新“商山四皓”。

曾留學法國的李石曾因拿到了法國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主導權,和胡適一樣(胡適在英國退還庚款委員會中任職),成為當時財力雄厚、足以號令文教界的關鍵人物。

國民黨北伐成功後,李石曾和蔡元培都主張採取法國的大學區制,就是將全國分成幾個大學區,分別設一所大學,一些中學和小學,中學和小學歸屬大學校長統領。

這一方法的優點在於大大節省辦公經費,後來中法大學即採取了此法。

可這就涉及要取消北京當時許多大學,併為中國大學,這讓擁有歷史的北京大學極為不滿。

蔡、李力推大學區制,因為蔡想回北京當中國大學校長,他沒想到,李石曾也有此意,但李一直隱瞞了自己的想法,到關鍵時刻才攤牌,蔡、李多年友誼因此崩潰。

圖片說明: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後來創辦了中法大學。

在關鍵時刻,吳稚暉耍滑頭,突然轉向支持李石曾,蔡元培被迫退出。李石曾在北京設立了中國大學籌備處。沒想到,北大學生衝擊至,將籌備處搗毀,還毆打了相關工作人員。李石曾僥倖逃脫,此議遂罷。

圖片說明: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他文章極為犀利,以罵著稱,遠比魯迅文筆要激烈得多,但營養卻較少。吳稚暉後來曾為偏向李石曾而向蔡元培道歉,藉口說:我是希望四人之間不出現分裂。但事實上,蔡元培此後與李石曾來往甚少,胡適對李石曾也非常反感,在信中稱李是“膚淺之人”,併力主蔡元培當中國大學校長。

從此番波折中,頗可見蔡元培先生也並不是毫無主見的木頭人。

5、蔡元培晚年淡出政治

在四一二大屠殺前,蔣介石請四大元老提出意見,蔡元培積極支持蔣,其中原因,至今難明,或有迴歸政壇之意。

但四一二大屠殺後,蔡元培又淡薄功名,因他在政界、學界、教育界廣有人脈,所以後期行事以人為善。

胡適整理北大,將浙派一一排擠出校時,蔡元培未再幹預。

魯迅困窘時,蔡元培給魯迅找了個撰述員的閒差,不需上班,也沒有工作任務,每月幹拿100大洋,這筆錢魯迅領了很多年。魯迅後來與宋慶齡等建立聯繫,也是蔡元培幫的忙。魯迅在私人信件中曾說:我對我那位老鄉,其實不以為然,他糊塗得可以。

圖片說明:蕭伯納訪華時,在蔡元培的介紹下,魯迅和蕭見了一面,當時媒體稱魯迅是“中國的蕭伯納”,後來記者問蕭怎麼看,蕭說接觸時間很短,可能魯迅也是個幽默的人吧。魯迅對這次見面也不是太興奮。

然而,在表面上,魯迅從不曾說蔡元培的壞話,蔡元培幫助很多左派作家脫難,柔石被捕時,魯迅找過蔡元培,後來丁玲被捕,也是託蔡元培幫忙,蔡最終救下了丁玲的命。

蔡元培中晚年只做善事,不求功名,特別是從來不拿民主之類概念壓蔣,這讓蔣介石也很感動,蔡去世時,蔣說,像蔡元培這樣忠厚的讀書人,以後再也沒有了。此話包含了對胡適的不滿。

毫無疑問,蔡元培先生為中國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也存在性格短板,也做過一些糊塗事,提出這寫無損於蔡先生的偉大。


老虎他爹


蔡元培先生(1868~1940)中國民主革命家、愛國教育家、科學家,中國知識界的卓越前驅。先生生前編有《蔡元培選集》。

先生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省紹興府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1898年棄官南下,投身於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同章炳麟等發起創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並創辦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次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留學,入萊比錫大學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回國。

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反對清末欽定教育宗旨,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主張教育應是造成現世幸福的教育,世界觀教育是追求實體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則為達到實體世界之手段。這種教育觀點後來成為政府制定教育方針的依據。

先生任職期間,曾提出修改學制、小學男女同校、廢除“讀經”等改革措施。同年7月,因不滿袁世凱專制,退出內閣。1913年赴法國考察教育。1915年,與吳玉章等倡辦留法勤工儉學會。1916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

先生在北大任職時,提倡學術研究與學術民主,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幷包,實行民主管理與教授治校,並提出諸多措施整頓校風,使經過改造的“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教育中心。

1919年5月4日爆發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先生則積極支持廣大學生的示威遊行、總罷課等愛國行動,不遺餘力營救北京各大專院校被捕學生。由於軍閥政府的打壓,後被迫辭職,先生又赴歐美考察教育。

1927年後,先生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監察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長等要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先生主張抗日,曾於宋慶齡、楊杏佛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

1940年3月5日。先生在香港病逝。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去了唁電慰問。

要問蔡元培先生他是怎樣的人?他是:“學術界的泰斗,人世間的楷模”!





國粹繁榮絢麗日


蔡校長/偉大的教育家/楷模/永遠的蔡校長/


萬156673355


現代中國教育的奠基人!


清風俠10147091


最標準漢奸納粹法西斯分子蔡元培,曰本扶植鐵桿漢奸集團中鐵桿漢奸之一,破壞晚清君主立憲,暗殺立憲進步大臣恐怖分子,毀滅北洋民主政府,畢生積極從事破壞中國走向民主的賣國漢奸國民黨的法西斯黨天下納粹分子!



蔡元培先生:可謂文武雙全,身處亂世,上馬殺賊,下馬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