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戰爭新視角,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1934 年,因為德國陸軍的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遲遲無法完成,當時的德軍高層為此事很發愁。為了在短時間內填補德軍裝甲部隊中產生的空白,德軍希望各軍火商提供一種重量10噸以下輕型坦克來救急,所以德國陸軍部提出發展重量 10t,裝備 20mm 火炮的裝甲車輛的計劃 。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作為填補德軍裝甲部隊空白的二號B型

1935年後期 MAN公司製造出 10輛後來定型為 PzKpfw II.a1的樣車 LAS 100坦克。其後在 1935 年到 1937 年生產了 PzKpfw II.a1/a2/a3/b 型坦克,這 4種型號都是試驗用車。這幾種型號非常相似,主要的區別在發動機和水冷系統上。1937 年 3 月,新的 c 型 PzKpfw II 坦克被製造出來,這種型號確定了PzKpfw II 坦克的標準型,以後的改進型都是基於 c 型的,c 型一共生產了2000 輛。此後,在 c 型基礎上改進的 PzKpfw II.A/B/C 型成為主要的生產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C型坦克行駛在德國街道上

1938-1939 年製造了 PzKpfw II.D/E 型,這兩種輕型坦克一般被作為快速車輛裝備輕型裝甲師。1940-1943 年,在 C 型的基礎上又發展了F和G型。所有型號的 PzKpfw II 輕型坦克都裝備 20mm 火炮,有兩種型號的 20mm 火炮:KwK 30 L/55,KwK 38 L/55。裝備非洲軍團的 PzKpfw II 都更換了適應於沙漠地區的通風和過濾器系統。1941-1942年還有一些在蘇德戰場上的 II 型坦克被改裝成噴火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F型坦克的車長打開艙蓋查看情況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蘇德戰場上被改裝的二號噴火坦克

同 I 號坦克一樣,II 號坦克首次登場是在西班牙,當時少量的 II 號坦克參戰,實戰證明,他不是裝備了 45mm 火炮的蘇聯 T-26s的對手。II 號坦克隨裝甲部隊大量使用是在波蘭和法國戰役中,後又大量在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中使用,在蘇聯戰場中較少看到它的身影。II 號坦克裝甲薄,防護能力差,而它的 20mm 火炮也證明對付其他裝甲車輛效果不佳。它在戰鬥中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但為指揮官提供了大量的經驗。同其它坦克一樣,以它的底盤發展一系列變形車如 黃鼠狼 II、Wespe 等。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調運往非洲戰場的二號C2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在東線戰場激戰中的黃鼠狼II

從 1939 年 12 月起,又開始一系列項目發展專門的戰場偵察坦克,開發了 VK 901、VK 903、VK 1601、VK 1301 等,但這些項目最終都取消了。作為這些發展的延伸,生產了 Ausf J(VK 1601)和 Ausf H(VK 903)。在 1943 年,7 輛 VK 1601(Ausf J)被裝備到東部前線的第 12 裝甲師,1944 年,其中一輛被改裝為搶救車輛。在 1944/45 年,同樣的車輛裝備到 116 裝甲師的搶修部隊。這些設計最終導致了 Panzerspahwagen Ausf L 的出現。Krupp 一直在嘗試用 II 號坦克的底盤和部件來設計自行火炮,並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用二號坦克底盤改裝的“黃蜂”自行火炮

部分 II 號坦克在諾曼底戰役時仍在服役,甚至服役到了 1945 年。Panzerkampfwagen II 也在德國的一些盟國服役,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利亞和匈牙利,戰後,還有少量在黎巴嫩軍隊中使用(可能來自羅馬利亞)。

II 型坦克 a1、a2、a3 型 產量 75 輛

由於在三號及四號戰車尚未大量裝備部隊以前,德軍只能靠一號戰車來做人員的訓練及執行任務。但是,一號戰車實在無法有效的擔任各種任務,而且其缺點太多。因此,在 1934 年 6 月,德國兵器局要求 Krupp 和 MAN 公司開發十噸級的戰車來作為銜接中型戰車的訓練車種。於是,代號為 Las 100(Landwirtschaftlicher Schlepper 農業用牽引機)的車體便開始進行研發,而該車要求配備20mm口徑的主炮和7.92mm口徑的同軸機槍。在 1934 年 7 月,Krupp 先行開發出利用一號戰車的車體發展而成的原型車,稱之為 LKA 2。不過,該戰車只是對車體稍微做了修正以搭載兩公分的主炮。到了 1935 年初,比較過各公司的成品之後, MAN廠的原型車的車體較大,動力方面也比較好,於是便雀屏中選。MAN廠獲得了底盤的訂單,而車體的上部構造和炮塔則交由 D.Benz生產,成為日後的二號戰車的預先生產型。

基本上,a1、a2 和 a3 的外型都一樣,只有少許的不同;1935 年 10 月初生產了 10 輛的 a1 型,並交由部隊進行測試。該型戰車裝有 Maybach HL57 TR 型的 130 匹馬力水冷式引擎,在武裝方面則有 2cm KwK30 L/55 型機關炮與 7.92mm MG34 型同軸機槍;至於底盤的部份,左、右邊各有三組承載輪,每一組各有兩個輪子,並各由一隻保護連桿連接著。而後面的十五輛 a1 預定生產型則換裝了新型惰輪。全部總共生產了 25 輛。 a2 型於引擎艙及戰鬥室之間加一個隔板,並將加油口的管線和濾清器重新隔間,使乘員在車內工作時能較為舒適。該車也生產了25 輛;a3 型強化了底盤承載輪及避震簧片的連結基處,共生產了 25 輛。另外,a 型的各型都換裝了功率較高的 FuG 5 型無線電機。

II 型坦克 b 型 產量 25 輛

b 型為 a 型的後續生產型,主要是更換了 Maybach HL62 TR 型的 140 匹馬力引擎及冷卻器,車體也予以延長,並廢除 a 型的圓型散熱孔而重新設計(主要的識別方式)。另外,再針對底盤進行改進,如強化承載輪、將上部支輪縮小、更換新式主動輪及換裝 MAN廠的操控系統等。修改後的 b 型搭配了新設計、有防滑紋的 30 公分寬履帶,整體性能因此提升了不少,不過其武裝仍然同a型一樣。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在街頭行駛的二號B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蘇德戰場上被擊毀的二號B型坦克

II 型坦克 C、C1、C2、C3型 產量1113輛

為了方便各位讀者閱讀,我先在這裡說明一下,II 號坦克C型總共有四個型號,分別是II 號C型、II 號C1型、II 號C2型、II 號C3型,這樣也有助於讀者的理解。

C 型是所有的二號戰車預先生產型的最後一型,它與先前的 a、b 兩型的不同之處在於承載輪改為左、右兩邊各五個,並有獨立懸架,其尺寸也加寬至 55 公分,而上部支輪亦增加到四個,履帶則採用 Kgs 67-300/90 型。這些新修正的樣式成為量產型的標準型式。至 1937 年 3 月為止,該型戰車生產了 25輛。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在阿登森林中駛向戰場的二號C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車長把身子探出以利於觀察敵情

C1 型為正式量產型的型號,並且沿用 C 型的各項設計,但更換了 ZF 公司的 SSG 46 型變速器,裝甲厚度也增加到 1.45 公分,操控裝置亦做了進一步的修正,而 C2、C3 型基本上的不同之處只有小幅度的修改。因此,在 C1~C3 型間比較難以判定;C1 型於 1937 年 7月開始生產,C2 型則於 1937 年 12 月開始生產,而 C3 型於 1938 年 6 月開始生產。總計 C~C3 型共生產約 1113 輛。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蘇德戰場上激戰中的二號C1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搭載著步兵的二號C2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正在渡河的二號C3型坦克

在波蘭的戰役時,二號戰車的脆弱裝甲很容易就被波蘭軍的反戰車武器擊破。因此,在 1940 年 5 月,納粹德國當局下令加強二號戰車的裝甲。於是,二號戰車的車體及炮塔都裝上了兩公分厚的鋼板,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車體完成修改。

II 型坦克 D/E 型 產量 43 輛

D/E 型的發展是為了偵察而研發的,德國兵器局要求 MAN 工廠增加二號戰車的速度以適應戰場上的偵察任務;該型車體幾乎是重新設計。車體的中央部份,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駕駛員及通訊員的位置。而車體前方的觀察窗也有兩個,均為上下開關式的(和四號戰車 B~D 型相同),方便駕駛員與通訊員觀察。另外,這兩個人可以從車體前方的檢修艙門進出。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D型坦克的車體幾乎是重新設計的

D/E 型的底盤採用扭力杆式避震系統,並使用大型的承載輪,左、右兩邊各有四個承載輪,每個輪子各由兩片組成。而主動輪及惰輪為新設計的樣式以配合單齒列型 30 公分寬履帶(E 型使用橡膠塊式履帶,類似半履帶裝甲車使用的那一種),並取消了支輪。再配合 Maybach HL62 TRM 型引擎,時速可達到 50 公里。但是,其整體性能仍然不佳,故在法國的戰役以前便全部改裝成噴火戰車。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D型在二號坦克系列獨特的承載設計

最後,這些戰車連同剩餘的底盤再度改裝為使用 76.2mm口徑 PAK(R)反戰車炮(ZIS-3 7.62mm反坦克加農炮)的 Marder II(黃鼠狼II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由二號D型坦克底盤改裝的黃鼠狼II型

該型戰車於 1939 年 4 月起生產至 8 月,共計 43 輛。

II 型坦克 F 型 產量 524 輛

由於德軍裝甲師的急速擴增,加上三號及四號戰車的生產緩慢,納粹德國當局便指示必須重開二號戰車的生產線,並要求修改 C型的車體,將加強裝甲的部份直接納入設計之中。其中,車體正面下部的裝甲板直接使用 3.5 公分厚的鋼板,而車體正面上部的裝甲亦改為整片式的,並增加至 3 公分厚;駕駛座的觀察窗旁則加裝偽裝用的金屬板來混淆敵人,避免敵人用反戰車武器直接對駕駛座射擊。再者,駕駛座觀察窗更新為上、下兩片對開式,關閉時則利用上方的兩個小孔進行觀察;在車體的後部方面則將通訊員出入口艙蓋更新,冷卻器檢修口艙蓋亦改成有散熱口的型式,惰輪也予以更新;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增至 3 公分,車長指揮塔(Cupola)也已經成為標準配備。後期型的底盤加裝了渦卷式避震器,使底盤更能載重,也更加平穩。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戰場上被擊毀的二號F型坦克

在武裝方面,本型戰車仍與之前型號相同。

II 型坦克 G 型 產量 12 輛

1938 年,德國兵器局提出九噸級偵察戰車的開發案,但其實尚有其它的原型車在測試-為了找出最適合裝甲部隊使用的車輛,必須開發多種車型以供比較;G 型的車體上部構造及炮塔的研發仍由 D.Benz 公司負責,而研發車體底盤的重任就落在 MAN 公司這邊了。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G型坦克

原型車於 1939 年底完成。該型戰車的引擎採用 Maybach HL66P 200 HP 型引擎,最高時速可達 50 公里;車體前方的左、右兩邊各為通信員及駕駛員,但他們並沒有各自的出入口,必須經由炮塔的上方進出;底盤的懸吊系統為扭力杆式,左、右兩側各有五具,提供給五個承載輪使用。而承載輪的樣式類似一號戰車 C 型,並配置成交錯層迭式,(這個在咱們之前一期有講過,沒看過的可以去看一下)可以提供良好的行動能力,使車身更能平穩的行進,但在冬季時卻也容易因為積雪結冰而卡住。另外,履帶為 36 公分寬的附有防滑紋型式。 不過,該型戰車因為不斷的進行修改,最後便取消了整個計劃。

到 1942 年 2 月為止只製造了 12 輛,也沒有它服役的紀錄。

II 型坦克 H 型 VK 903 一輛原型車

H 型原本是打算做為 G 型的量產車種。兩者的基本外型一樣,都將側面裝甲的厚度增加為兩公分,而其引擎也採用 Maybach HL66 P型的 200 匹馬力引擎,最高時速則提升至 60 公里。於是,MAN 廠在 1941 年時獲得了 500 輛的量產訂單,但因為行動裝置及變速器方面的問題,整個生產計劃被取消,只完成了一輛原型車。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H型唯一的一輛原型車

II 型坦克 M 型 產量 4輛

M 型是將乘員增加到四個人的開發性質的車種,速度上仍然要求像偵察戰車一樣的高速。因此,MAN 廠將 H 型的底盤及 VK 1303(未來的 L 型)的上部構造及炮塔結合起來做測試,並計劃將其搭配五公分口徑的主炮。接下來,在 H 型停止生產以後就開始 L 型的生產,並將四輛 M 型全數修改成 L 型。所以,G、H 與 M 型的車體基本上都和 L 型的相同。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被蘇聯方面繳獲的二號M型坦克

II 型坦克 J 型 產量 22 輛

J 型主要就是加強了防護力的車種,使它在偵察任務中能有較高的存活率。基本上,它採用與一號戰車 F 型相同的設計理念,將正面裝甲的厚度增加至 8 公分。另外,駕駛座及通訊員座各有一個和虎一式重戰車初期型的相同的觀察窗,車體的左、右兩邊也各有一個圓形的出入口艙門,而底盤則採用與一號戰車 F 型相同的行動裝置。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在訓練場中士兵們與二號J型坦克的合影

J 型的引擎和一號戰車 F 型同樣採用 Maybach HL45 P 型的 150 匹馬力引擎,但其最高時速卻由於車體過重而只有 31 公里;炮塔為新設計的多角型,並裝配 2cm KwK38 L/55 型機關炮及 7.92mm MG34(42)型同軸機槍。該型戰車至 1942 年 12 月為止共生產了 22輛,其中有七輛服役於東線戰場上的第十二裝甲師,其餘的則在本土作為訓練用途。

II 型坦克 L 型 產量 100 輛

1939 年 4 月 15 日,納粹德國當局下令開始研發編號為 VK 1303 的車體。之後,MAN 工廠於 1942 年 4 月完成第一輛原型車。經過測試之後,它已達到所要求的性能,並於 1942 年 8 月開始正式量產。原先的訂單預計生產 800 輛,前面的一百輛裝配兩公分口徑的主炮,其餘的則裝配50mm口徑的主炮。但最後因為50mm口徑的主炮停止生產,L 型最後只製造了一百輛裝配兩公分口徑的主炮的車型以後便停止了後續的生產。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行駛中的二號L型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依舊裝備著20mm主炮

本型戰車設計了一個較大的炮塔,將兩公分口徑的主炮裝配於炮塔的中央,而炮塔的內部則置有車長及炮手。也因為如此,原本是車長一個人擔負的炮手及指揮的任務便分了開來,改由車長和炮手各司其職。另外,炮塔的後方設有大型的出入口,主要的功用是做為彈藥補給及炮手的出入口。同時,車長及炮手各有一個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轉的全視角潛望鏡,而部份本型戰車的炮塔上亦有裝置設煙幕彈發射器。到了後期型的炮塔上,後方的出入口修改成較大的樣式。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L型坦克的內部結構

該型戰車採用 Maybach HL66 P 型的 200 匹馬力引擎,最高時速可達 60 公里。至於武裝方面則裝配了 2cm KwK38 L/55 型機關炮以及 7.92mm MG34 型同軸機槍,載彈量則為 330 發兩公分口徑機關炮彈與 2250 發的 7.92 公釐口徑機槍子彈。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二號L型坦克

1942 年 7 月,本型戰車正式採用“L 型”的制式名稱,亦稱為“Luchs”。該型戰車服役於師級裝甲偵察大隊,東、西部戰線上都有它奮戰的記錄,直到大戰結束為止。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Flamm-panzer II SdKfz 122 噴火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PzKpfw II Ausf.b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PzKpfw II Ausf.C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PzKpfw II Ausf.D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PzKpfw II Ausf.F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PzKpfw II Ausf.F指揮坦克

德國裝甲部隊裡的“臨時工”——二號坦克

PzKpfw II Ausf.L


想了解更多近代戰爭的相關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