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是有多氾濫,才會成為大多數孩子行為難題的終極原因?

在最開始做研發的時候,我們貼過一大面牆的便利貼,把目前市面上蒐集來的熱門早教概念都放上去,其中有一個便是

“感覺統合”,簡稱為“感統”。從當時的市場調查結果看,感統是高頻率被提及的名詞,甚至有份關於感覺統合的報告提到了一個數字:“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

這幾年來也陸陸續續收到了媽媽們給我的留言,甚至是我身邊的媽媽朋友們的各種諮詢:

“老師說我家孩子感統失調,我該怎麼辦?”在幼兒園上的好好,老師在期末測評裡給了這個評價。 “老師說,感統失調的孩子一輩子也好不了的,只是這個毛病會換了其他形式而已”,早教機構的老師,給孩子家長大白話描述感統失調對孩子的影響。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好動不安、擔心愛哭、粘人、情緒不好、任性不聽話,以及動作不協調等多種表現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紛紛告訴你,“因為你的孩子感統失調”

列舉這些感統失調的常見行為表現似乎會讓父母們很焦慮,很著急,因為感覺這些所有的表現孩子們都存在?

但是換一句話說,如果有一個異常問題,它的

覆蓋面積幾乎達到了生活中99%以上的時候,那基本上可以百分百的確定,這個概念絕對氾濫了。

今天和大家談談“感覺統合”中大家的理解誤區,也分享下從發展心理學角度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覺得家裡的孩子有疑似“感統失調”的行為,這才是最有用的解決建議。


感覺統合是什麼?

是否存在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其實要理解並不難,簡單來說就是七種感覺,從外部感覺的聽覺(耳朵)、視覺(眼睛)、觸覺(皮膚)、嗅覺(鼻子)和味覺(舌頭),到內部感覺的失重感(內耳)和本體感(肌肉和關節),這些都是我們接受內外刺激的重要渠道。這些信息刺激我們進行加工分析,從而讓我們合理運作起來。

這也是孩子

信息輸入——加工——分析的過程。如果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了細微偏差的話,就有可能出現“失調”的表現

感統失調是有多氾濫,才會成為大多數孩子行為難題的終極原因?

所以單從症狀表現來看,感覺統合的失調錶現是存在的。因為每個人的感覺強度都會有不同的差別。

我之前也在文章裡分享過Joshua的例子,他有段時間對於任何粘稠質的東西極度厭惡,比如動力沙、麵糰、水彩顏料和海灘的沙池等,這種極端反應,其實也曾讓我很是困擾。

存在感覺統合的失調錶現,並不等於孩子得了一種叫“感覺統合失調的疾病”。它的定性目前還存在很大的爭議。

比如從嬰幼兒精神衛生和發展障礙診斷裡的確有這個疾病的分類,但是評估標註非常嚴格,國際上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並不承認感覺統合失調是一種疾病,只是認為它是其他疾病的伴隨表現,比如多動症自閉症這些。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其實只是孩子的感覺通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化和不成熟的表現。比如一個飲食環境比較單一的孩子,很容易對多元化食物的出現比較明顯的抗拒,而有時候孩子出現很怕上幼兒園,只是因為對環境的未知出現恐懼感而已。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家仔細觀察孩子的表現,可以採取措施幫助孩子去克服感覺發展中出現的不適,但並不需要為此而焦慮不堪,甚至報名以干預、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為訓練方向的早教機構。


「感覺接觸盤」

瞭解孩子的感覺敏感度

當孩子出現某一方面感覺的差異和不成熟程度的時候,我們會更傾向於用“敏感”來描述這個現象。因為孩子的感覺牽扯到七個層面,我們也可以藉助一些工具來幫助父母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感覺敏感程度高與低。

比如專業上常用的“感覺接觸盤”,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在家隨手即用的小量表,可以對照著觀察孩子通常在哪些感覺上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刺激,在受到刺激之後,情緒和身體的反應大不大。

專業上的量表比較複雜,我精簡成一個表格讓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實際實操起來,便是:

感統失調是有多氾濫,才會成為大多數孩子行為難題的終極原因?

除了我們常見的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五感之外,可能失重感和本體感的定義大家會模糊一點,失重感就是說孩子在摔倒、旋轉時,失去平衡、失重的感覺,比如某些孩子會特別喜歡爬升爬下、玩滑滑梯,藉此來尋求刺激的感覺。

本體感就是空間、方位、速度的感覺,在這方面敏感的孩子,可能特別不喜歡別人撞到自己、或對於靠近的小狗反應特別大。

感統失調是有多氾濫,才會成為大多數孩子行為難題的終極原因?

操作起來並不難,當你羅列的實例越多的時候,孩子在這一感覺領域上的敏感度則會越高。如果你發現孩子在某個感覺領域上只有一個或者兩個特定的敏感場景,這種我們更多的只是歸類於專項敏感,連感覺敏感都稱呼不上。

「恐懼輕推法」

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脫敏

之前我家孩子對動力沙、海灘沙石和麵團、水彩顏料等極其敏感的時候,我主要是採用了“恐懼輕推”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慢慢引導孩子去靠近恐懼的事物,然後幫助培育彼此的內心舒適區,讓孩子逐漸地接受不適感,整合感覺敏感度。

我記得《遊戲力》科恩也有介紹過輕推法用來作為孩子的情緒調節和疏導,而在遊戲治療中,這個也常常是克服恐懼和壓力的有效方法。實際操作的時候,這個辦法並沒有明顯的年齡限制,從0歲到18歲的青少年都可以,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年紀越大,對溝通和心理學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感統失調是有多氾濫,才會成為大多數孩子行為難題的終極原因?

我介紹的主要是針對0~3歲孩子的情況。我會在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裡都選一個典型的場景來分別闡述。

比如外部感覺領域,觸覺範圍內對動力沙、海灘沙石和麵團、水彩顏料等黏糊糊材質都出現過敏感,比如內部感覺領域,當孩子們對陌生的環境出現比較大的抗拒,猶豫不前甚至出現躲避行為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嘗試感受下這個方法的具體運用。

第一步是選擇比較舒服的環境,在孩子舒適的心情下開始這個遊戲。如果孩子的情緒和身體狀態並沒有處在合適的時機,其實會影響這個這個活動的效益。所以比較好的時機是孩子早上睡醒,吃完早飯後,或者是午覺後(如果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可以選擇在2點半左右),睡前和傍晚就不建議開展這個活動了。

針對外部感覺上的敏感,你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先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能夠從視覺上感受到這些材料,並且不會具有“侵略性”。我一般會設定好一個主題,比如和孩子玩動力沙的時候,我會用“這是我們的城堡時間”,然後給父母自己一堆材料,也給孩子分配一堆材料。

針對內部感覺上的敏感,你需要帶孩子去到實際的場所。比如樓下小區,環境是孩子熟悉的,但孩子今天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卻是隨機和未知的。這個環境氛圍會降低孩子內心的未知恐懼度。或者是在家裡,但邀請親戚或者比較相熟的朋友(孩子不一定認識)來做客,都是有一點挑戰性,但是又不至於具有“侵略性”。

感統失調是有多氾濫,才會成為大多數孩子行為難題的終極原因?

第二步是提供示範接觸材料的過程,觀察孩子的表現。這個時候要記得觀察孩子的表情,如果孩子出現太明顯的抗拒,那麼可以先父母自行加入到材料體驗的過程中,也就是說“示範接觸材料的過程”,你可以針對性地從幾個角度來談,以我當時給孩子引入動力沙為例:

- 視覺:我看到這盤動力沙的顏色是大地色,和我們平時踩在腳底的土地顏色一模一樣(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形成關聯)。

- 觸覺:我把動力沙抓在手裡,摩擦它的感覺,冰涼的、粘粘的,是一種比較奇怪的感覺(代入孩子可能有的感受,去嘗試“定義”孩子的情緒特徵)。

- 聽覺:它還有沙沙聲,非常微妙,從漏斗上倒下去的過程我聽到了它的聲音(邊做動作邊描述聲音,讓孩子感覺到這個材料在其他領域上的差異性)。

這個過程擴大了孩子的心理舒適區。同樣針對內部感覺上的敏感,你也可以從七種感覺的不同層面去描述,然後觀察孩子到底在哪一部分敏感,對哪部分好奇,對哪部分無反應。

第三步是邀請孩子參與體驗,但是不能強迫和著急。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挑戰性的任務卡讓孩子去參與到整個體驗活動中,比如邀請孩子在觀看父母玩動力沙的過程中,幫忙拿一個勺子,或者用手來託著接住掉落的沙,這些都是最早期邀請任務卡中比較簡單的入門。或者說讓孩子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群體之前,讓孩子幫忙拿個小樹葉給某個小朋友等,我們可以簡單地幫助孩子找到一個“參與”的小切口,足夠小,並且孩子足夠能理解。

這個過程,最考驗的就是父母的心態是否平和、穩定。很多時候最難的不是設計什麼活動或者遊戲來幫助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當孩子出現拒絕和變數的時候,我們能否接受這種“脫離自己預期”的差異性,也願意配合孩子的腳步來調整。

我當時陪孩子改善這種敏感度的時候,針對外部感覺的不適感大概花了差不多半年,每週得花上2~3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在玩,然後冷場吆喝(心也要大,臉皮也要厚哈哈),因為你會發現一個孩子如果對動力沙敏感,很多時候對面團、水彩顏料也同樣敏感,所以需要父母變著法讓孩子在同一領域中去猶豫、觀察、質疑,並最終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而針對內部感覺的不適感,卻每次大概只15分鐘左右,一點點地推進了一個月,單獨針對性地調整某一個小範圍,比如不能開口打招呼是一個小範圍,但不願意和孩子玩是一個大範圍,我們在實際中要找到切口,而不是籠統對之。這裡主要是看孩子的反應程度,以及你判斷能否再進行更多的延長。



因為自己也是正統學院裡出來的,所以我堅持的理念一定是科學

雖然也同樣在做以啟蒙和陪伴為核心的親子課程研發,這些都需要在早教、心理領域浸泡的經驗,但我很反對通過故弄玄虛,用偷換概念的方法來製造恐慌,最終越學越焦慮,越操作越艱難。這根本不利於真正培育好的親子關係和孩子的能力。

在心理學上,的確有感覺統合這個分類,但並不代表感覺統合失調就是孩子所有問題和行為差異化的問題終結者,更不代表我們要焦慮地給每一個孩子貼標籤,這種早教機構的宣傳口號,只是鼓勵了家長在出現教養困境的時候,找到一個不負責任的推脫話術:

“都是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一輩子也好不了,只是會不停換個形式考驗你”。

孩子的早教啟蒙的確有很多重要節點,這是契合孩子發育里程碑,符合心理學依據的。在好的節點,穩健的環境,對孩子的發展一定是有正向效益的。不過這個出發點,一定是我們對孩子的觀察、理解和培育,我們父母能否用最初的心,去看孩子的每一寸的成長,這也許就是我們作為父母最核心的立場和要義。

所以,下一次當有早教機構推銷人員跑來告訴你,“我覺得你孩子感統失調呢”,你要記得把這個文章也一起給他看看。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