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誕生考

香港電影誕生考

現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內地的電影市場交融在一起,三地具有特色的電影生態,電影人互動空前頻繁。內地作為華語電影的主要市場,影響著港臺地區電影的發展。

歷史回到半個多世紀前,港臺電影也是從內地衍生發展起來,共享傳統文化。

電影院還沒有出現之前,露天場地、咖啡館、餐廳常常放映剛剛誕生的電影,實際上多數只是在世界各地拍攝的“短視頻”,倒退120年,現在流行的短視頻也都被叫做“電影”。1897年,香港就有了電影放映活動,在茶樓、傳統戲院、露天等地方。

在電影語言尚未成熟之際,世界各地的電影最初都是從傳統舞臺藝術(話劇、魔術表演、戲曲、雜耍等)或現實生活取材。1913年,黎民偉反串出演的[莊子試妻],即改編自流行於廣東和香港的粵劇《莊周夢蝴蝶》,通常被認為是香港出品的首部電影

香港電影誕生考

黎民偉反串出演[莊子試妻]

1930年代,黎民偉但杜宇、羅明佑等人組建聯華影業公司,總部設在香港。第二年,聯華影業的業務中心轉到上海,旗下有導演孫瑜、費穆、史東山、卜萬蒼、蔡楚生,演員阮玲玉、黎莉莉等。

在關錦鵬執導的傳記片[阮玲玉]中,可以看到當時的上海和香港,就像現在的上海和北京,聚集了大量電影人才和公司,是電影製作和發行的中心。

香港電影誕生考

[阮玲玉]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張曼玉成為柏林影后

抗日戰爭時期,大量上海電影人南遷香港,加上香港既有的電影人才和產業,香港電影迎來第一個繁榮期,時間大概是1934—1941年。當時的香港電影國語片和粵語片並行發展,許多故事取材粵劇,粵曲名伶亦涉足電影。

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香港電影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至1946年隨著大批電影人返港,開始恢復。

戰前的香港電影多數帶有社會教育或愛國意義。這與當時香港市民主要由底層移民組成有關,並且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陰影籠罩全國。

戰後初期,香港電影導演一部分是舊時的上海影人為主,如導演朱石麟([清宮秘史],1948)、卜萬蒼([國魂],1948),演員周旋、王丹鳳等;另一部分雖不是上海影人一派,但是在中國內地成長,尤其受到北方文化影響,如

張徹、胡金銓、李翰祥、王天林等導演,創造了戰後香港電影的第一次高潮。

香港電影誕生考

(左圖)[清宮秘史]由南下影人為主的永華影業公司出品,導演朱石麟執導,主演舒適、周旋皆為老上海影人

1950年代可以稱作是香港電影的恢復探索期,這個時候沒有絕對的電影巨頭。

返港的電影人仍在舊思維模式下進行創作,流行社會寫實片和製作成本低廉的粵語片,新人導演尚未成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主力。

變化出現在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建立專屬製片廠,一躍成為霸佔香港影壇二十多年的大電影公司。

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是從上海起家,1925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次年,中學畢業的邵逸夫便開始和兄長在南洋開拓市場,發行電影、購入戲院,並在1930年成立邵氏兄弟(新加坡)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在1934年移師香港,拍攝粵語片起家,1950年代更名邵氏父子公司,主拍國語片,因為業務不佳,邵逸夫才決定回到香港,組建邵氏兄弟(香港)公司。

香港電影誕生考

天一影片公司

這個時候,邵氏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新加坡的國泰機構。

國泰1950年代初來香港發展,最初從事發行,很快涉足製片業務,也是以當時流行的粵語片為主。

1955年,國泰集團創辦人陸運濤接管永華片廠,第二年與國泰合併改組為電影懋業公司。鼎盛期的電懋培養了林黛、葛蘭等明星,但是因為包括陸運濤在內的高層在1964年遭遇空難,電懋事業急轉直下,失去與邵氏的競爭力,1972年結束在港的電影製作。

香港電影誕生考

電影懋業有限公司

邵氏的主要競爭對手變為鄒文懷創辦的嘉禾電影公司

從戰後到嘉禾成立的最初幾年,香港電影完成了從社教片(故事主要圍繞社會、家庭倫理展開,通俗娛樂)為主向商業類型片為主的轉變,新導演紛紛湧現,功夫、黑幫、武俠電影漸次成為最受歡迎的片種。

香港電影誕生考

在當時的環境下,產生了另外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由於香港屬於移民城市,南北方人混居,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矛盾時有發生,因此出現了一種所謂的“南北電影”,以南北方人在一起的生活為主題,多為喜劇。出名的作品有王天林執導的[南北和]、[南北一家親]。

香港電影誕生考

王天林執導的[南北和],以南北生活衝突製造笑料,在1960年代初引起很大反響

隨著時間推移,香港形成獨特的商業文化生態,電影類型也發生變化。影片賣至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地區,中國臺灣也是香港電影爭奪的主要市場。

抗日戰爭勝利之前,臺灣電影在日本政府控制下,發展緩慢。戰後初期,由於經濟和政治的原因,電影產業也不成規模。

1960年代,在社會寫實主義路線的指導下,臺灣電影開始起步,文藝愛情片風行,香港電影在臺灣也非常流行,李翰祥、胡金銓都曾去臺灣發展。

雖然那時的臺灣電影人不像香港電影人,許多是從內地開始拍片,但是李行、白景瑞、瓊瑤等六七十年代臺灣電影的代表,都出生成長在內地,他們執導或編劇的電影能夠看到很重的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基因。

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香港和臺灣同內地一樣,發展出自己的電影工業和文化,回顧那些作品,希望藉此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看到電影與現實生活的關聯。

香港電影誕生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