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的《濟公》是港片衰敗的導火索嗎?一些內幕被曝光,港片真的死了嗎?

黑夜-酒-哃荇


所謂港片衰落的導火索,不就是指的90年代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濟公》,被臺灣省龍祥影視公司老闆王應祥3000萬買去後,票房慘敗的事情麼?

臺灣的片商們一不賺錢,就發現港片的“靈丹妙藥”不是萬試萬靈的,要求香港的製片商價格低點兒,最高不能超過1750萬。習慣了臺灣卑躬屈膝的香港製片商老爺們不予理睬,沒有我們看你們電影院能撐幾天?

在那個電影為主要精神食量的90年代,香港的片商看到了開頭,沒有看到結尾,臺灣人一轉頭就抱了好萊塢的大腿,美國人的野蠻衝撞,把一切都破壞的雞零狗碎,香港製片商傻了眼,被捧起來的驕傲自大,在失落的電影市場面前,變得格外蒼白。

縱觀香港電影的發展,80,90年代是最高峰,這也跟香港的明星們是相映相成,50年代生人的巨星周潤發,成龍,洪金寶,梁家輝,林青霞等人,逐漸的退居幕後;60年代生人的巨星,如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周星馳,張曼玉等人,有點後繼乏力;剩下的70後,80後更不用說,能撐場面的沒有幾個。

巨星們的衰落,是跟香港電影產量的衰落是一致的,最高峰的一年開工幾百部,到一年幾十部,10倍的差距。1997年之後,香港本地電影工作的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演員,導演(徐克等人),紛紛北上,那裡有更廣闊的市場,以及大片的拍攝場地,比如橫店影視中心等等,遼闊的祖國大地,讓香港導演拍出的電影不再那麼“小氣”,很多人說,港片失去了“港味”,這就是原因之一。

港片的衰落,跟內地影視工業的崛起,好萊塢影視的衝擊,世界影視重心的轉移是此消彼長的,祖國的強大,電影票房的井噴,也讓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失去了它曾經的影響力。

其實,並不是港片死了,只是老了,任何事物都有發展的週期,從幼小,到強大,再到衰落,港片就跟我們喜歡的很多明星一樣,再不復90年代電影裡年富力強,花容月色的樣子,明星們也老了,再沒以前那麼光彩照人了,哎,時光,無奈。

我是大鵬哥,喜歡就關注我!


濟州府大鵬哥


笑死了,香港電影早就衰落了,唯一堅守電影陣地的只有周星馳,哪怕你不喜歡他的表演風格或者做人做事的習慣,也不能把香港電影的沒落算在周星馳頭上。

那麼,香港電影如何沒落的呢?

一、殖民主義遺禍

臨近香港迴歸,港英當局開始全方位破壞香港的後續發展,這是英國人的惡劣習慣。

比如故意炒作房地產與股市,以利於英資財團的套現逃離,還順便給香港留個爛攤子。

對於香港電影的興旺,港英當局著手全面對好萊塢開發,所以香港電影有敗於恐龍,亡於沉船的說法。

二、片花的摧殘

80年代電影市場紅火,大量資金入場。

比如潘迪生,不過他算是非常敬業的,哪怕目的是為了捧楊紫瓊。

其他人的目的則非常直接,圈錢洗錢。

大量黑錢入場拍攝電影,順便把香港票房做高以撈取外埠票房。黑錢就被洗白了。

由於娛樂圈被黑道滲透,所以92年爆發了反黑反暴大遊行。在全世界面前丟臉的港英當局開始強力掃黑,黑道資金當然斷絕,所以臺灣十大片商立即入場補位。

這就有下一步的運作。

炒片花。

因為香港影星多,所以隨便一個導演找個大明星籤合同,再找片商賣片花。片商就依據行情墊付資金讓導演拍。之後在香港賣個三兩千萬票房,拿到臺灣東南亞就能賺錢。

由於大牌明星是票房保證,身價飛漲,二三線明星當然跟著漲,最後就擠壓了拍攝與製作成本,影片完全就是幾張明星臉,最終就是觀眾不買賬。此後,臺灣片商拋棄香港電影,轉身擁抱好萊塢去了。

三、惡意抄襲與惡性競爭

電影行情好,拍電影的就多。

可哪有那麼多出名導演及編劇呢?

所以大部分香港電影只能跟風。比如林正英的殭屍片一出,無數道長跳出來。王晶的賭神一出來,大街小巷都是同一個橋段。

這些影片甚至都無法正式上映,基本以錄像帶方式賣給東南亞等地,也能收回並不多的投資成本,卻無形中敗壞了香港電影的名聲。

原創利益得不到保障,誰還會去原創呢?

前面說,大量資金入場。不僅是拍電影,還有院線。最多時,香港擁有5條院線300多家電影院,這得需要多少電影去放映啊。

以前還能基本保證上映質量,後面就是啥都能放。對電影院老闆來說,哪怕票房少也比白開著虧錢好,大不了放映兩天再換一部。

觀眾當然不會滿意。

四、人員流失

93年開始,香港電影寒風來臨。以前每年拍幾百部,養活二三十萬從業人員。電影拍攝量逐步減少,大量人員失業,而香港僅有的兩家電視臺無法接納這麼多,最終少部分去臺灣,一部分退出,大部分北上。

反過來,人員的流失又必然造成香港電影的繼續萎縮。


四川達州


這種說法是香港著名導演王晶提出來的。是在接受鳳凰衛視媒體採訪的時候,回顧香港電影的衰落歷程,而提及的。

首先,作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王晶的說法還是很具有說服力的。香港電影最主要的外部市場,臺灣市場的崩潰,對於香港這樣一個本身市場狹小的電影基地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確實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香港電影的產量和質量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就算之後有過一小段時間的復興,和輝煌時期的巔峰時刻相比,也相去甚遠。

其次,香港電影的衰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香港迴歸前後的社會動盪。這一點,往往很少有人提及,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背景。實事求是的說,香港人對於迴歸的前景,並不看好。在97迴歸以前,有不少香港人計劃移民海外。因此大規模的拋售在港的資產,這對於香港當時的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在文化層面,也有不少人準備移民海外。娛樂圈也是如此。周星馳當時也準備移民加拿大,不過因為和黑社會有密切關聯,所以被加拿大移民局拒絕。這樣的明星其實不在少數。因此香港電影也在這一段時間面臨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資本的外逃,一個是人才的外流。97金融風暴,加劇了這些人的外逃傾向,情況更加嚴重。

再次,香港電影的繁榮與衰落,實際上都和大陸密切相關。站在香港觀察香港電影格局太小。實際上,解放以後大批大陸電影人來到香港,推動了香港電影的第1次大發展。這一時期的電影,都是國語片。之後為了適應香港當地市民文化的需求才有了粵語片。而開創香港電影第1個黃金時代的邵氏影片,其實,主力都是從大陸前往香港的。在大陸和臺灣電影因為特殊歷史條件下難以發展的情況下,香港電影為華語電影保留了火種。並且憑藉著良好的商業回報,吸引了各路人才,成為了華語電影的人才高地。90年代以後,有相當一部分人才外流。當時主要是前往美國好萊塢。但是2000年以後,隨著大陸電影市場逐步起飛,香港電影的人才,開始大規模的向大陸聚集。時至今日,香港黃金時代所形成的電影製作班底,大部分成員都已經在大陸工作。從這個角度上看,香港電影衰落了,但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融匯到大陸電影之中。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這批優秀的香港電影人,大陸電影如何在10年內迅速完成工業化?在特殊年代,因為政治原因形成市場區隔,導致各自發展,但現在隨著政治區隔日漸消除,電影行業率先完成融合,其實對中國電影來說是一件好事。

最後,香港電影是在特殊年代下獨立發展的,但隨著市場融合,這種獨立性,會越來越淡化。如果將這種,但話理解為香港電影的消失倒也不為過,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電影正在迅速發展。我們不會說上海電影死了,或者北京電影死了。當然從歷史層面來看,在民國時期,中國電影工業的中心在上海,解放後,大陸沒有電影工業中心,香港承擔起了這個職責。從現在來看,電影行業的融資和發佈中心在北京,而拍攝中心在橫店。也就是說,香港電影的衰亡,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電影工業中心的變遷。


zyb38537240


港片的沒落從某一年就註定了,。之前,日本,韓國,臺灣地區,東南亞,港片票房不錯,之後由於心理作用,有些國家和地區就把對大陸的不友好也算在了香港頭上。

第二是大陸的政策,扶持內地影視,港片要在大陸上影就必須演員和投資大陸佔比要達到一定比例,這就不是純粹的港片了,經過這一波操作,大陸的起來了,香港的壓制了。

大陸人用媒體輿論瘋狂炒作的本事香港明顯沒學會,也不屑。大陸那幫人可以把狗屎炒成黃金,用卑劣手段這方面香港還差得遠。

而且大陸學美國佬搞特效,大場面,投資大,演員片酬一步一步抬高,為了錢港臺演員都往大陸跑,演員青黃不接,人才斷層,香港的公司也沒心思培養人才了,培養人才不如投資大陸影視來錢。再加上網上很多人對港臺有情緒,港片在內地票房很難賺錢,周星馳,甄子丹,成龍,都號召不起來了。這幾人一過後,港片基本完完。香港現在應該把自己的經驗和技術,風格,等等一系列的東西,轉移到廣東,發展廣東影視業繼承香港影視,這樣才行。再在廣東培養人才,避免被某些地方的人抵制。


討厭崇洋狗


港片衰敗不是因為星爺不拍電影,也不是因為星爺拍的濟公賠錢然後臺商不敢大批投資了!

而是因為香港地方太小,前期內地製作水平上不去,而香港電影事業發展比較超前,比內地電影要高出幾個檔次,所以香港電影比較牛逼!但是現在內地老中青三代導演齊奔放,演員也是各式各樣,反觀香港,除了老一代支撐下場面,新一代有幾個大家叫上名字的?

這只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估計以後香港電影事業會越來越差,反觀國內電影事業發展會越來越好,而且要高出港臺幾個檔次。說的對的話朋友給我採納一下啊!


獨愛吃小米


香港電影的模式有問題!

香港電影有一個套路就是喜歡造星,圍繞明星來製作劇本,圍繞明星來安排導演和電影劇情。

這個商業模型,本來就脆弱,還恰巧遇到陳冠希的照相機事件,那些新生代香港明星幾乎全滅!

到了現在,有才的導演都被內地挖的差不多了,王晶這江郎才盡,也撐不起明星為中心的香港商業電影。導演也沒有培養出來,明星又斷層,最恐怖的是香港電影越來越沒有內涵,香港本來就是文化逃荒客的勝地,現在時局穩定,產生不了文化逃荒客,而香港人性又被高度經濟生活壓抑的要死,完全沒有大導演產生的土壤。這是巨大悲劇。


宏騰學車


香港電影業曾經在50/60年代出現百花齊放,造就了一大批電影導演明星,以高原創高產量一度被尊稱為東方好萊塢。但好景不長60年代末備受歐美臺灣電影的衝擊,香港開始出現了粗製濫造的“七日鮮”電影潮,低成本製作肆意抄襲風氣,也是香港電影業踏上沒落的開始!整個70/80年代香港的電影市場都被歐美電影壟斷,香港自己的本土電影為了生存,都被刻意改配上了國語以便賣往臺灣東南亞市場。雖然到了90年代中後期港產電影有點起色,但已經不能與當年電影業全盛時期同日而語。說起周星馳,他也不是什麼原創喜劇大師,看看出道的大部分電影不也是到處抄襲歐美日甚至香港同行的電影劇本橋段嗎?


Alex_HK


感覺香港電影的輝煌主要來說就是三個階段

從最開始的武俠片時代,後來的無厘頭喜劇和賭俠系列和最後的警匪片

警匪片可以說是香港電影最後的輝煌了,牛逼哄哄到國外靠翻拍拿奧斯卡的《無間道》,男人的浪漫,杜琪峰《槍火》《放逐》《黑社會》,吳宇森暴力美學……還有一個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王家衛,可是在這之後,香港電影可以說就一蹶不振,直到現在

如果按風格上來說,周星馳導致香港電影沒落顯然是不合理的,那時的香港主流電影是警匪片,而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中,除了《逃學威龍》有那麼一丟丟警匪片元素外,其他的簡直就是香港電影的非主流,讓一個喜劇片導演去背警匪片沒落的鍋顯然是不對的

而香港電影之所以沒落在我看來是香港那些大導演們變了,拋開王晶那個純商業的鬼才導演不說,最明顯的就是徐老魔,看看他現在的狄仁傑系列和《龍門飛甲》比起以前的的魔幻武俠片的差距,以前想搞情懷,現在只想要錢了,同樣題材也是一大問題,香港一直都不太擅長拍劇情片,而現在的人們都喜歡看劇情片

,不過香港電影哪兒這麼容易死啊?它只是還沒有緩過神來吧,就像一個拿慣了槍的硬漢,突然要他繡花,多難受啊



文傳小學弟


港片的衰敗,周星馳怎麼是導火索了?誰有本身誰拍去。《新喜劇之王》看不懂的人多,沒有看過就胡說八道的人更多。說明很多人太浮躁了。這些人自己也許還意識不到。《新喜劇之王》的意義超過《喜劇之王》。周星馳的電影適合反覆的看,每看一次,會有新的發現。


在路上2760890543587


如果沒有周星馳,現在誰還記得有港片??從當年的劉鎮偉~黃百鳴~吳宇森~王家衛~成龍~徐克~王晶等等,誰不是拼命在拍爛片,,,只有周星馳還堅守陣地,雖然比過去的質量下滑,但絕不能歸為爛片的行列,那是演員中還沒出現代替周星馳的人。。沈騰和黃渤,大家各有風格;周星馳的風格,模仿的一大堆,沒一個像樣的。。

香港電影衰敗,是像周星馳這種人太少了,幾乎都在吃老本~沒創新,不衰敗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