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在川陝交界處的米倉山腹地,有這樣一個集鎮,它的名字非常好聽,並且獨一無二,它風景優美,古老質樸,在川陝眾多古鎮中獨樹一幟,但卻鮮為人知,這就是喜神壩。喜神壩集鎮是原喜神壩鄉政府所在地,也是陝川公路(省道211)通往四川的最後一個集鎮。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蜀門秦關

從陝西南鄭區縣城沿著211省道,一路經過青樹鎮、紅廟鎮、喜神壩鄉(現已屬於紅廟鎮),就到了四川南江縣,在川陝交界處,建有“蜀門秦關”字樣的門樓,門樓於2003年建成,是川陝兩省的分界線,由陝入川稱為“蜀門”,由川入陝稱為“秦關”。自秦漢以來這裡就是出入川陝的一座重要關隘,曾築有關牆平臺,古名“天上”,清代詩人熊一飛曾作詩《曉過天上》:“馬自雲中出,人從天上來”,便出自這裡。

蜀門秦關門樓兩側對聯為:

雲中出馬,跨世經年,馭萬乘可馳古今;

天上來人,騰霞駕霧,據一關而鎖蜀秦。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川陝界石碑

喜神壩這個地名來源頗有戲劇性,民間相傳,三國時期,張飛行軍統兵此地,說這麼好的一塊壩子,神仙見到都喜歡,就叫“喜神壩”,為此喜神地名文化運用至今。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現在的喜神壩鄉衛生院

喜神壩集市的街道不很寬敞。陝川公路(省道211)穿過集市,給原本不大的集市平添了一份熱鬧,增加一份人緣。集市有一條與公路基本平行的街道和三條與公路相連的橫街,商店、飯店、車站、茶館、信用社、學校盤居其間。集鎮上新的建築已是磚混結構2—3層的小樓,舊的便是那種硬列子土木結構的房屋。土木結構的房子,多半是青瓦屋面,園木支撐的屋架,精雕細刻的格式窗和木製板門。這種木質,既不變形,也很少蟲蛀。老街上現存的老房老街還昭示著這個集鎮昔日的繁榮。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2009年的喜神壩街道

縣誌記載,喜神壩原名梅子壩,但是無任何史料考證梅子壩的來歷,我想大概是這片原是長著梅林的地方吧,喜神壩集鎮形成於清朝年間,在清末民初,喜神壩就是南鄭地區較大的集鎮了,而喜神壩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是由陝入川的第一個集鎮,川陝的交流從這裡開始。

1958年,喜神壩西溝地區歸屬於紅廟區,後來改為紅廟鄉(紅光人民公社),喜神壩依然屬於紅廟鄉。

1961年,紅廟鄉設為紅廟區工委,喜神壩人民公社歸屬於紅廟區工委。

1963年,紅廟復設區,喜神壩公社歸屬於紅廟區。

1984年,喜神壩公社變為喜神壩鄉,仍歸紅廟鎮管轄。

2011年,喜神壩鄉被撤併入紅廟鎮(紅廟鎮於1985年設鎮),喜神壩鄉鎮建制徹底消失。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2009年的喜神壩集鎮一角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木製板門,原來在青樹鎮也大量存在

喜神壩山不顯高,也沒有什麼名人古剎,但堪稱一絕的是街旁的小河,河水清清,給這個小小的山間集市注入了靈氣,也給來此小憩的南來北往客人留下了念想。河床上躺臥著若干塊石頭,無論是遠眺還是近視,它們都酷似一尊尊坦胸的佛像。日曬或雨淋,依然是一種樂陶陶的神情。河水湛綠,綠得就象清明前採的茶尖兒。河水繞著佛像肚臍眼以下流淌,象是在洗滌這些樂神們的凡塵俗事。河上有兩座石拱橋,若站在河中端詳,別有一番洞天。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喜神壩小學後面的小河

作為米倉山腹部的一個集鎮,自然風光秀麗,在喜神壩,米倉山和光霧山的美景可一覽無餘。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大山腹地中的蜿蜒公路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夏天的喜神壩西溝

喜神壩現在改名為新建村,不知道是哪個領導的主意,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地名就這樣消失在以後的地圖上,實在是十分可惜,好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收費站依然採用喜神壩,沒有用新建村這個名字。在撤鄉並鎮的滾滾洪流中,多少鄉鎮都淹沒在了歷史中,後來人只有通過縣誌才知道這些賦予傳奇色彩的名字,不得不說這是讓人遺憾的事情。

中國鄉鎮∣米倉古腹地的古老集鎮,由陝入川最後一站:南鄭喜神壩

古老的集鎮終將變成紅磚白瓦,希望紅廟鎮和南鄭區能將喜神壩發展地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