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在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腹地,有这样一个集镇,它的名字非常好听,并且独一无二,它风景优美,古老质朴,在川陕众多古镇中独树一帜,但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喜神坝。喜神坝集镇是原喜神坝乡政府所在地,也是陕川公路(省道211)通往四川的最后一个集镇。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蜀门秦关

从陕西南郑区县城沿着211省道,一路经过青树镇、红庙镇、喜神坝乡(现已属于红庙镇),就到了四川南江县,在川陕交界处,建有“蜀门秦关”字样的门楼,门楼于2003年建成,是川陕两省的分界线,由陕入川称为“蜀门”,由川入陕称为“秦关”。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出入川陕的一座重要关隘,曾筑有关墙平台,古名“天上”,清代诗人熊一飞曾作诗《晓过天上》:“马自云中出,人从天上来”,便出自这里。

蜀门秦关门楼两侧对联为:

云中出马,跨世经年,驭万乘可驰古今;

天上来人,腾霞驾雾,据一关而锁蜀秦。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川陕界石碑

喜神坝这个地名来源颇有戏剧性,民间相传,三国时期,张飞行军统兵此地,说这么好的一块坝子,神仙见到都喜欢,就叫“喜神坝”,为此喜神地名文化运用至今。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现在的喜神坝乡卫生院

喜神坝集市的街道不很宽敞。陕川公路(省道211)穿过集市,给原本不大的集市平添了一份热闹,增加一份人缘。集市有一条与公路基本平行的街道和三条与公路相连的横街,商店、饭店、车站、茶馆、信用社、学校盘居其间。集镇上新的建筑已是砖混结构2—3层的小楼,旧的便是那种硬列子土木结构的房屋。土木结构的房子,多半是青瓦屋面,园木支撑的屋架,精雕细刻的格式窗和木制板门。这种木质,既不变形,也很少虫蛀。老街上现存的老房老街还昭示着这个集镇昔日的繁荣。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2009年的喜神坝街道

县志记载,喜神坝原名梅子坝,但是无任何史料考证梅子坝的来历,我想大概是这片原是长着梅林的地方吧,喜神坝集镇形成于清朝年间,在清末民初,喜神坝就是南郑地区较大的集镇了,而喜神坝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由陕入川的第一个集镇,川陕的交流从这里开始。

1958年,喜神坝西沟地区归属于红庙区,后来改为红庙乡(红光人民公社),喜神坝依然属于红庙乡。

1961年,红庙乡设为红庙区工委,喜神坝人民公社归属于红庙区工委。

1963年,红庙复设区,喜神坝公社归属于红庙区。

1984年,喜神坝公社变为喜神坝乡,仍归红庙镇管辖。

2011年,喜神坝乡被撤并入红庙镇(红庙镇于1985年设镇),喜神坝乡镇建制彻底消失。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2009年的喜神坝集镇一角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木制板门,原来在青树镇也大量存在

喜神坝山不显高,也没有什么名人古刹,但堪称一绝的是街旁的小河,河水清清,给这个小小的山间集市注入了灵气,也给来此小憩的南来北往客人留下了念想。河床上躺卧着若干块石头,无论是远眺还是近视,它们都酷似一尊尊坦胸的佛像。日晒或雨淋,依然是一种乐陶陶的神情。河水湛绿,绿得就象清明前采的茶尖儿。河水绕着佛像肚脐眼以下流淌,象是在洗涤这些乐神们的凡尘俗事。河上有两座石拱桥,若站在河中端详,别有一番洞天。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喜神坝小学后面的小河

作为米仓山腹部的一个集镇,自然风光秀丽,在喜神坝,米仓山和光雾山的美景可一览无余。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大山腹地中的蜿蜒公路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夏天的喜神坝西沟

喜神坝现在改名为新建村,不知道是哪个领导的主意,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名就这样消失在以后的地图上,实在是十分可惜,好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依然采用喜神坝,没有用新建村这个名字。在撤乡并镇的滚滚洪流中,多少乡镇都淹没在了历史中,后来人只有通过县志才知道这些赋予传奇色彩的名字,不得不说这是让人遗憾的事情。

中国乡镇∣米仓古腹地的古老集镇,由陕入川最后一站:南郑喜神坝

古老的集镇终将变成红砖白瓦,希望红庙镇和南郑区能将喜神坝发展地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