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城市记忆:工业大道 永远的“老八路”


临沂城市记忆:工业大道 永远的“老八路”


仍保留着临西八路门牌的“老八路”

门牌还在,人已老

如今的工业大道,南北贯通,工业发达。北起工贸开发区,南至金雀山路。由南至北徒步而行,不时地会被重型汽车的轰隆声所惊扰。本想感受一下老人们口中谈起的荒凉与平静,却又总是被眼前的热闹惊醒。看来只有从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脸上,才能读出那年、那月的种种。

老人们说,在上世纪50年代,这是还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这里渐渐修起了路。当初这条路称“临西八路”,是根据临西路的序数而得名。那时候,从解放路往南的道路因为聚集了钢铁厂、国棉八厂、针织厂等重要的企业,因而修得比较宽阔。而且道路也不像现在这样笔直向南, 而是在国棉八厂的附近开始向西倾斜,一直通到钢铁厂的门前。

工业大道改造以后,向南取直的部分,是临沂监狱的生活和办公区。以前连在一起的监狱大院,被工业大道一分为二。路西还是生活办公区,路东经过改造如今建起了天河家园,是临沂监狱的职工宿舍区。

有了新路,原来的道路依然存在。对在附近生活过的居民来说,原本向西倾斜的路就成了“老八路”。至今这条路上的单位和企业的大门上仍然挂着“临西八路xx号”的门牌。看着曾经如此熟悉的门牌,一位监狱退休的老职工不禁感叹:“几十年原来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门牌还是当初的门牌,人却已经老了。”


岁月留痕


工业大道的南端是梨杭。最早来到这里的是临沂监狱。1959年,当时还称“劳改队”的临沂监狱,首先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建起了监狱、办公区、生活区,并对外称“山东临沂生建机械厂”。

后来的钢铁厂,最早也是监狱的企业,通过犯人劳动炼铁。“大跃进”时期,土法上马的小高炉“遍地开花”。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些小高炉便纷纷下马了。到1968年,因为经济建设对钢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省革委批准,在此地建了钢铁厂,并交由地方管理。

临沂监狱办公区里还有许多老房子,经常可见老职工们在院子里散步、聊天。同他们交谈,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以前那些沧桑的岁月。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起他工作时候的情形,深感同现在相比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的办公室也不过是几排简陋的平房。周围都是麦地,十分荒凉。监狱只有一辆美国吉普,这在当时可是最高级的汽车。到城里办事情,一般是骑着自行车去的。一个科室才一辆自行车,大家只好轮流骑。

老人总是很善良的,看到今天的变化,心里觉得很满足了,共同回忆当年的艰苦生活反而成了他们交流感情的另一种方式。

沸腾过的梦

每个人都曾有过关于美好的梦想。能够成为一名工人是过去特殊年代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工业大道南部算是临沂的老工业区了。钢铁厂、国棉八厂、针织厂曾在人们心中有过重要的地位。

国棉八厂,原为青岛国棉八厂临沂分厂,1967年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半成品“坯布”。

现在已经退休在家的李阿姨,对工厂有着特殊的感情。李阿姨当年是纺织学校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基层来学习提高。毕业以后,分配到了国棉八厂,她二话不说背着行李就来了。

她还清楚地记得来工厂报到的第一天。李阿姨从长途汽车站下车,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么荒凉的地方。”她花了1.12元租了一辆黄包车, 到工厂报到。

在大城市上学的李阿姨一开始很难适应四周的荒芜。不过很快李阿姨就踏实地工作了。过了几年,在同事的介绍下,李阿姨同钢铁厂的一名工人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他们的婚礼仪式很简单。当时的住房条件并不宽裕,他们就在国棉八厂的一间宿舍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李阿姨的两个孩子都是在这间宿舍里出生的。

那时候附近没有医院,生孩子都要到城里的地区医院。从国棉八厂用三轮车一路颠簸到医院,李阿姨觉得这条路好长好长。孩子出生56天, 李阿姨就把孩子送到厂里的幼儿园里,自己下车间上班了。只能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到幼儿园喂一下孩子。

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李阿姨也退休在家,她的丈夫很早以前就不在钢铁厂工作了。这几十年,老两口也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也有过失落和彷徨,但重要的是他们走过了风雨依然恩爱。

李阿姨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保守吧,选择了就认定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再苦再难也从未想过放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

现在的国棉八厂已经更名为雅禾纺织,它对面同一时期的针织厂更名为真情集团,生产的内衣产品,远销海外。

早年,针织厂生产的运动衫曾如此普遍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种深蓝色的运动衣。下身的裤子两边还有两道白色的条纹。特别是开运动会的时候,穿着它,不知会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

工业大道上的这些老厂,经历了风风雨雨,有了很多变化。但它们曾带给我们许多关于生活的记忆,让我们激动不已。


临沂城市记忆:工业大道 永远的“老八路”


古炮楼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沧桑

被人遗忘的角落


岁月可以让人变老,也能使一条路由新路变成只有在回忆的时候才会被人们提起的旧路。

在银雀山路同工业大道交汇处,是前、后岗头。有一段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公路就从村子中穿过。现在这条路通往工业大道的路口,隐没在菜市场里了。

听村里90多岁的老人讲,这条路是当年日本人侵占临沂城时修的。据老人回忆,这里原本是村里的高粱地。当时正值高粱开始结实的时候。日本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高粱砍了,修了这条路。老人说到这里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气愤,对农民来说粮食可是命根子。他们把粮食破坏了,不知有多少村民被饿死。上年纪的人都称这条路为“临滕路”,说是出了西城门唯一的一条通滕县的公路。

年轻一点的人说,解放以后这条路也曾经被称为“解放路”。当时的解放路从长途汽车站以西,向南到老临沂飞机场,又斜着向北从村子里经过,所以,这条路当地村民又称为“解放路”。

当年路两旁都已是参天大树,村里的孩子路过这里还不忘捡上一点柴火回家做饭。如今这条路主要作为村里的公路使用。当年路两边的大树,也被砍伐殆尽。这条路真的成了一条快要被遗忘的路。

顺着道路进村,进到深处,一座三层的炮楼,孤独地立在那里。据说这座炮楼是村里的一户“大家门”建了用来抵御“响马”的。村里的老人都指着说,这楼有75年的历史了。

话说上世纪初期,村子附近经常有土匪前来骚扰。一些有钱的“大家门”就在自己的院子里建起了这座炮楼。

我们惊叹于当年建筑技艺的高超,经历着近一个世纪的风雨的打磨, 除了一点烟熏火燎的痕迹使这座炮楼没有丝毫的疲惫之态。

推开已经锈迹斑斑的铁门,里面堆放了些农家的杂物。木质的窗棂被人们用砖在外面堵死了,只有一屡微弱的光线顽强地透过缝隙射到屋里,屋子昏暗一片。

现在第二层还有农家暂时住在里面,三层早已荒废很久,难以进入。记者来到炮楼的时候,住在二层的大嫂正在烙煎饼,滚滚的浓烟使整个炮楼笼罩在腾腾雾气中。

住在附近的一位大妈慢慢地走过来,同烙煎饼的大嫂聊天,闲话家常般讲述着炮楼的历史。原来炮楼虽然建起来了,还是没有能够阻挡住土匪的马蹄。他们挟持了这户人家的家人,为了赎人,他们只好卖田卖地凑银两。没落的富户只好住到了炮楼里。

解放以后,炮楼成了集体财产。这里曾作为大队部、村委使用了很长时间。

从村子里出来,街道的熙熙攘攘开始展露了出来。记得在监狱采访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指着手上的一条明显的疤痕,说以前道路坑坑洼洼,骑着自行车上班,简直像跳舞一样。对面来了车根本来不及躲避, 结果就在手上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夕阳沉沉地向西方落去,华灯初上的工业大道又是另外一番热闹的情景。与白天的大气与厚重相比,夜晚的道路在霓虹灯的映照下显出了别样的精致。有了临沂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相信不久的将来,工业大道会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美好的前景正在这里频频招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