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浙江台州,临海市,旧时台州府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那些年,台州府城最繁华的老街,当属紫阳古街。这条老街是目前国内现存街路最长、街区最完整的一条活历史街区。老街有538 间房、16 条巷、33 条弄,旧有10 座明代科举坊,2 座宫观坊。2012 年跻身全国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称号。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 大街头

临海古城有“六街九坊三十八巷”之称。著名的紫阳街和西门街,原是台州府城中的主商业街,至今还保存着国内最完整的唐宋里坊制格局,和清代兼具防火功能,同时又具美学价值的坊墙。

古城临海成形于唐初,自宋室南迁以后,作为辅郡的台州逐渐兴旺起来,府治设立,临海更是商贸日兴,市井繁华,街巷格局已基本形成。那时临海城的大街头,今称西大街,当时的小街头,现为东大街。这两个街头与紫阳街交叉的称大街头,与继光街相交的称小街头,成为当时古城的商业网络中心。随着发展,十字街口至白塔桥一带,又成为当时古城的繁华地带。

解放以后,是台州、临海、城关镇三级政府所在地的主街道。紫阳街有街无名,是按照唐宋里坊制的称呼,分段定名,自北向南俗称为黄坊桥头、樱珠巷口、十字街口、白塔桥头、牌门周、腊巷口、炭行街、揽秀楼……上世纪四十年代,更名“中正街”,俗称“老大街”。1950年改称“解放街”。1998年,为纪念中国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改名为紫阳街。

紫阳街号“三里长街”,自南向北分6段组成,南城兴善门至税务街(水门街)称揽绣楼;税务街至更铺巷称炭行街;更铺巷至清河坊公墙称腊巷口;清河坊至迎仙坊公墙称白塔桥;迎仙坊至奉仙坊称大街头(十字街口) ;奉仙坊至黄坊桥称五凤坊。这是一条曾经十分辉煌的台州六县商贸中心,现在仍然不时热闹着的临海老城商业街。而坊墙和街路所隔离的各个地段,纵横交错,触伸形成众多的宽巷子、窄巷子、直里弄、曲里弄。街两边的房子一般为青砖灰瓦,两层木结构,大都为前店堂后作坊、上住人。街的路面从泥地、沙石地到民国初年在街中心直铺一溜白石板,民国25年(1936),又加宽至三排。整条街宽4至5米,全长1080米,北到龙顾山,南濒灵江,几乎笔直地贯穿整个府城。

走在古街,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街区的高耸避火坊墙和散落的沧桑古井。光绪十七年(1891)台州知府李鸣梧为了防止火焰蔓延,殃其千家,在大街头、小街头、白塔桥一带,先后拨款建了9堵防火公墙,每堵坊墙高三丈一尺,宽五六丈或三四丈,厚一尺半,拱门高一丈四尺,为了防火还在大街上修建济水池。如今行走在紫阳街上,举目可见横跨紫阳街的坊墙,从北到南依次为悟真坊(黄桥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横跨西大街,从东到西依次为广文坊、顺政坊、迎春坊,原有青云坊、永宁坊、新政坊等,于1981年拆毁。坊墙全部集中在街的北区。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井亭


如果说,坊墙是紫阳街的特色所在,那么,水井就是灵气所聚。据1953年调查,府城内有786口可饮用的水井,最早者为唐初所掘,较著名的有28口,以应天上二十八宿之祥。

最著名的要数紫阳街上的千佛井和紫阳井。千佛井在紫阳街南端,因井壁砖有阴刻佛像而名,与巾山西麓的千佛塔阴阳互映,又因砌有两个井栏而俗称双眼井,旁还刻立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千佛井碑。紫阳井在紫阳街樱珠巷口,原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故宅,后改建为紫阳道观。

清代齐召南有诗云:“街名缨络记台州,州城故宅紫阳楼,楼边父老多能说,曾是仙家几度留。”如今,附近的居民仍常到井边打水、洗衣、洗菜。人们缘井而居,傍坊而聚,井宅相配,井坊相应。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揽绣楼

整条长街,东边街有店面263间,17条弄堂,从南到北依次有二井巷、更铺巷、丹桂巷、登瀛巷、诸天巷、德清巷、米筛巷;西边街275间,16条弄巷,从南到北依次有三抚基、十伞巷、税务街、四顾巷、县学前(永安路)、九曲巷、牌门里、大街头、樱珠巷、三大夫等。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古庐存真坊

古街上牌坊林立,在白塔桥,有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御史周一清立“进士坊”。为天顺六年(1462)举人张琳、张奎立“双凤齐鸣”坊。在腊巷东口,有为弘治五年(1492)举人陈垣,正德九年(1514)进士福建参政陈子直立“丹桂联枝”坊。在炭行街,有为嘉靖四年(1525)举人王宣、余澐 、钱楞、李璘立“四俊坊”。有为嘉靖十三年(1534)解元广西思恩知府张志淑立“解元坊”。在税务街口,有为正德六年进士吏部郎中余宽立“文选坊”。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诸天巷

在诸天巷口,有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佥事蒋顒立“天开文运”坊。为万历四年举人蒋承勋、王士琦、秦懋约立“鸿业初试”坊。

在黄坊桥,有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蔡宗尧、吴翰、胡子重、邵良翰、应镳、金立敬、包应麟、王怀愚、叶恒嵩、余世英立“宾荐坊”。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王万祚、王立程、钱凤墀、周必超、王熙敬立“元凯坊”。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明五凤坊遗址


在五凤坊,有为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吴执御、彭世焕、王如春、章应科、徐子瑜立“五凤坊”。民国30年(1941)五凤坊被日机炸毁,今存大石柱和倚鼓,旧柱镌“明五凤坊遗址”六个大字,“文革”时又被凿除。

在樱珠巷口,有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敕旨坊”、“紫阳故里坊” 等两座紫阳宫石坊,今残存坊柱。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方一仁百年国药号

紫阳长街上高耸10座明代功名大牌坊,依次排列,随着时间圯废,至民国时期长街上还残存明代旧坊三四座,横贯市井之中。黄坊桥、白塔桥二石桥与街相连,至1966年,牌坊、清河庙、白塔桥、白塔均破坏殆尽,而白塔桥地名仍存。至今街两侧还遗存明“五凤坊”、“丹桂连枝坊”旧坊柱,清紫阳宫牌坊石、圣心医院旧址、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陈列馆、揽秀楼、台州府民俗博物馆、龙兴寺等,还有革命家王观澜故居和民国人物徐梦蛟、章少山等旧居。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老字号


紫阳街,店铺鳞次栉比,商家保持了传统的“前店后坊,前铺后户”的格局。从西头到南端,老街上有名的老店,从最鼎盛期的四五百间,到清末民初的一百多间,创立历史在百年以上的至今仍有几十家,且家业世传、诚实守信、招牌锃亮、生意兴隆。近代商市则集中白塔桥与大街头一带。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同受和老字号

悠游于街区,在五凤坊、大街头、白塔桥、诸天巷口、炭行街、揽秀楼,你走过、路过,也不妨进去转转、探幽访古。散落街上的老字号有方一仁、徐生源、岑震元、颐寿堂、洪昌中、毛永隆药店,罗义记西药店、大吉昌药店、五洲药房、科发西药店和中法大药房等11家。同受和茶食店、公生园茶食店、一洞天茶馆、稻香村糕点、王天顺马蹄酥、聚丰园菜馆、太白祥菜馆、醉春堂菜馆、同春园菜馆、冠春园食品店、安乐天饮食店、同康酱园等11家。锦顺、开泰、三合、慈成、大生布店、林达元绸缎布庄等6家。还有明昌南北货、同庆和南北货,蒋申元洋货、蒋中一洋货、王荪泰百货、应裕龙百货、曹允和烟丝、李文宽笔庄、杨茂聚五金店、江泰和油漆店、蔡永利秤店、新申日用百货……

这些百年老字号的店馆庄,至今旧地仍存,但是,大多数已几易主人。在紫阳街的百年商海竟争中,仍在营业以至延续至今的寥寥无几。在紫阳街的各路商人,纷纷跨进临海城,开店,做买卖。赚了钱者,在此建房扎根,自立门户;亏了本者,悄然离去,真可谓是几度繁荣,几度衰落……

这条街区在千百年的商品交换中,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以本土的、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特色系列。其中最受居民和游客喜欢的还是那些临街的手工作坊、饭店里现做的传统小吃名点,还有摆摊设点的特产,以及挑着厨房担子、走街串巷的那一声声吆喝和敲梆声。货郎挑着担子,漫步在悠长的青石板巷,旁边是被青苔印染上岁月痕迹的木排门,石阶和坊墙上的缝隙间不知摇曳了多少年的金黄色的狗尾巴草,老街上的门户见证了千年老街的兴衰、喧嚣、繁华和沧桑。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奉仙坊


商铺整齐,酒旗飘拂,空气里弥漫着静穆而闲适。街上的原住民大都还在,他们按照老习惯生活着,不紧不慢、我行我素、淡然怡然。当然,老人是越来越多了。握着烟斗,摇着蒲扇,坐着轮椅,翘着腿脚、端着碗茶。或闭目养神,或弯腰踢脚,或点火烧饭,或哄儿逗女,或守摊看铺,或张长李短。

古街的主人也陆陆续续增添了一些新面孔。叶落归根的返乡老人,拖儿带女的异乡人,正悄悄地进驻。从崇和门广场来到紫阳街,就像从喧闹的会场回到宁静的乡间。民国时,曾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今台州中学)任教的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这样描述它:“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和自然一样朴实”。


访古 | 临海紫阳老街,国内最长老街,高耸坊墙沧桑古井别具美韵


-清河坊街景

古街,吸引了四方来客。在古老的白塔桥饭店南侧,有两棵粗壮法国梧桐树,树旁是一家法国风格装修的酒吧。店主是一个法国中年人。在街的南端,千佛井北侧,是临海剪纸传习所、蔡永利秤店……


紫阳街尽管店主几易,店面几易,可是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没变,这就是紫阳街的灵魂,紫阳街的活力源泉所在。

这是一条活了千年的老街,如今仍然活得有滋有味、有品有位,从盛唐时代到清时期留给台州府城的气息,依然触手可及。走在街上,仿佛回到明清时期建街初时的样貌,平整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店铺牌坊,雕梁画栋的屋顶飞檐。每一根廓柱,每一片屋瓦,每一个飞檐,都成了历史文化古迹的承载者。时光的履痕,印在街巷庭坊的墙面上,印在老屋板壁剥落的窗花中,印在石门框的台门里陈旧残缺的雕梁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