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对张作霖?

CJ-J


作为民国时期最强大的地方实力派之一的奉系军阀,也避免不了旧军队中派系林立的顽疾。

奉军的派系大概有这么几个:

第一、绿林派

也称作元老派,最早跟随张作霖从土匪时期干起来的人物,比如汤玉麟、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这些人。特点是资历深、地位高、部队少。

第二、士官派

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在奉军中担任中基层军官的人物,比如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邹作华、邢士廉。特点是仰仗大帅张作霖,掌握一部分奉军的主力部队。

第三、陆大派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同样也在奉军的中基层军官中任职,也掌握一部分奉军主力。和士官派不同的是,这些人把宝押在了少帅张学良这个“储君”身上。

奉军内部派系斗争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后两派上。比如两次直奉战争中,都是张学良和郭松龄出力最多,特别是在第一次作战时,就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率部殿后,拼死挡住直军的进攻,使得奉军主力得以从容而退。

但是战后由于士官派的人有张作霖罩着,士官派的杨宇霆、姜登选先后当上了江苏和安徽督办,陆大派连毛也没捞上。这让郭松龄大为恼火,最后还是张学良出面安慰了下来。

在大战略问题上,郭松龄主张暂时好好经营东三省这块地盘,等有机会了再向关内发展。但是杨宇霆这些士官派则力主全全力以赴向南方发展,并且得到张作霖的支持。但是当奉军开进关内拿下华北再向南发展时,因为军纪败坏得不到人民支持,再加上作战指挥失误,在长江边被从直系分裂出来的孙传芳指挥的五省联军打得一败涂地,丢了江苏和安徽两省外加3个师的兵力,元气大伤。

张作霖当然不甘心失败,命令郭松龄带兵去把丢了的地盘夺回来。碰巧这时郭松龄看到一份张作霖与日本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就使得这位作风正派尤其是把名族气节看得至高无上的军人心中积压已久的仇恨在一瞬间爆发了。

趁着张作霖与冯玉祥在华北大战的机会,郭松龄于1924年11月22日他发出要求张作霖下野的通电,并且带领自己指挥下的奉军精锐部队5万大军向南进攻。


大将军威武K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可怕,我觉得有才无德肯定能占据一席之位,而郭松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是很多时候野心都是被一点一点地驱使起来的,而郭松龄的倒戈反奉,跟张学良的放纵时分不开的。

郭松龄,机敏狡诈的郭鬼子,早年曾经追随过孙中山等人参加革命,深受三民主义的熏陶,回到奉天后任东北讲武堂的武术教官,在这里偶然结识了张学良,张大公子和张作霖不一样,张学良这个人说到底还是有些理想主义的,因此他也十分佩服和敬重郭松龄这样深受过革命主义影响的。但是张作霖不一样,张作霖这一代的老军阀们,并没有家国概念,只有利益和地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张作霖的股肱之臣,杨宇霆,这个在奉系内部和郭松龄水火不容的小诸葛。从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张学良掌权后立即东北易帜,而杨宇霆坚决反对就可以看出来,杨宇霆能在张作霖时代得到重用,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试想一下,张作霖若不被炸死,会主动东北易帜,令国家统一吗?不会。宁愿媾合日本人玩自立,都不会在东北悬挂青天白日旗。而杨宇霆,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杨宇霆拒绝东北易帜的留影合念,他的心腹常荫槐更是拒绝在公馆内悬挂青天白日旗。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股肱重臣,但是到了张学良时代,他就必须死,其根本原因还是道不同难以为谋,他打心眼里就是看不上张学良这个二世祖的。同样的,郭松龄能和张学良亦师亦友,那他在张作霖时代,就只能备受冷落,因为心狠厚黑的张大帅,也同样看不上一个满嘴为国为民的理想主义者。因此郭松龄要么等张学良掌权后权倾东北,要么就倒戈反奉(至于他为何选择了第二条路,我们稍后再说)这是奉军内部新老两代权利交接时,张作霖和张学良这两个人的三观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不同的意识其实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郭鬼子这个人,有理想有想法,再加上张学良对他的盲目重用,不知道加以任何的威慑和驭人手段,使得这个人徒增野心。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学良和郭松龄带领东路军第二梯队在山海关狙击战,成为了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唯一的胜利,张作霖更是因此方能安然退回奉天。那年,张学良虚岁23,也是第一次参加战争,从后续张学良的军事天赋可以看出,这场战斗大概真的不是这个张大公子这个花花公子指挥的,那指挥这场战斗的只能是郭松龄。

郭松龄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奉军内部也有不少陆大毕业的,逐渐形成了一个派系:陆大派。而因为和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也逐渐成为了陆大派的代表人物。而此时,奉军内部分为三个派系:以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汤玉麟张作相等人形成的老派,在奉军内部位高权重;还有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和张学良尤为亲近;还有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都有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背景),是张作霖的股肱之臣。

而郭松龄和杨宇霆的矛盾,差不多就是奉军内部新老两代权力交接时,由于意识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而升级这个矛盾的,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大胜后爆发的地盘之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和张学良的第三军,和姜登选韩麟春(此二人皆是士官派的中坚)的第一军联合击溃直系主力获得胜利。大胜后,张作霖预先想要郭松龄去接管安徽,姜登选接管江苏,这样陆大派和士官派正好平衡。谁知杨宇霆此时跳了出来,想要江苏,结果姜登选就去了安徽。

郭松龄,自以为功高未赏,可是张学良把七万精锐交给了他全盘处置。而且,郭松龄退出关内先稳定发展东北的政策也被张作霖忽略,而不久之后,杨宇霆姜登选二人又将江苏安徽两地丢失,令郭松龄大为光火,此时其实已经表露出对张作霖的不满,想要倒戈反奉的心思了。

可是,张学良这个二世祖,并没有在意。

最后,将这个矛盾彻底激化的,是张作霖想要付出一部分代价,以得到日本人的军火支持,和南方的北伐军开战,这令郭松龄这个深受过三民主义熏陶的理想主义者,彻底走上了倒戈反奉的道路。这也就明白了,为何郭松龄不等张学良掌权后,再去施展抱负,大概在郭松龄的眼里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吧。

没有张学良的放纵和盲目信任,倘若张学良驭人手段再高明一些,郭松龄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赏罚不明利益不均就心生怨恨,听闻张作霖为了和南方北伐军交战去亲日,这只不过是内心怨恨爆发的催化剂罢了。他是陆大派的代表,和张学良亦师亦友,更是奉军内部掌握七万大军的高阶将领,明明有的是机会和方式去争取改变这一切,但是他并没有,反而选择了一种最激烈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高举你是卖国贼我是为民除害的大旗,去麻痹自己作出此般忘恩负义的事情,反而觉得是理所应当。

带着张家的七万精锐,吃着张家的饭,打着张学良的名义,去推倒张家。甚至说,姜登选这个士官派的中坚,心中感念毕竟袍泽一场孤身力劝郭松龄,竟然都被郭松龄枪击活活闷死在棺中!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才无德,又行事偏激,偏偏还有想法和信仰的话,那大概就是一颗炸弹。

郭松龄的倒戈反奉,张家父子的节节败退,为求保命不惜以签订丧失东北主权的密约向日本人借兵,事后张作霖公然毁约留人话柄,日本人觉得张作霖太过跋扈便谋划了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重伤惨死,张学良仓促掌权,新老两代权利交接太过突然,而郭松龄的倒戈又令张学良在奉军内部成为了一个笑话,众多亲信班底更是在倒戈中损失惨重,无威望无亲信无势力,根基羸弱。虽然张学良掌权以后立即东北易帜和北伐军止战,又杀人立威,大小军阀抱团取暖拥立少主令日本关东军不敢轻举妄动,可毕竟张学良无论是手腕还是威严还是厚黑,作为一个决策领导人而言,他都跟他老子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曾经张作霖时代的奉军,这只东北虎,最终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败落。


木剑温不胜


郭松龄本身就是个颇具野心的人物,据有关介绍郭相貌冷峻,性格偏激,不拘言笑。虽号称郭子仪后人,但实际他的出身低微。虽然有才具,但在军界混了很多年没成气候。后投奔奉系,得遇张学良方得一展才具。

  张作霖在郭松龄造反失败后曾骂郭:“郭鬼子这个鳖羔子,到沈阳来,打个行李卷,只有两个茶碗还有一个没把的。小六子说他是个人才,能吃苦耐劳,我一次就给他两千块大洋,给他安家。那时候他感激的把他妈给我当老婆他都愿意。

  其实绿林出身的大帅张作霖开始就不太喜欢郭。据东北军老人回忆:“郭氏为人刚愎自用,作风跋扈专断,不为张作霖所重,独赖张学良多方向其父讲好话,终于使郭得以畅行其意志。”

  郭松龄之所以起兵反张作霖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其本身有才具,也有一定抱负。其夫人的支持也不可忽视。

  2,郭虽受张学良重用,尤其入关作战战功极大(一二次直奉战争中只有张学良郭松龄部屡建大功),但最后却总被别人摘果子(当时按照功劳拟以郭出任安徽督军,但被姜登选获任)。郭内心极其不满。

  3,张作霖想凭借东北支持,举东北一隅之力问鼎中原,做北洋政府领袖。郭则主张退出关内,发展东北经济,保境安民。不为张作霖所喜。

  4,郭与张作霖手下红人杨宇霆关系恶劣,相互抵牾。杨宇霆对郭极尽排挤之能事。

  5,郭与冯玉祥的私下联盟加强了其信心,但没想到老冯他们太不给力。

  综合以上因素,郭是准备取张作霖而代之,从他随着战事顺利说的话就可看出。开始说起事目的是让老帅退位,推少帅上位;后来公开表示请张学良出国学习一段,自己代理几年,一展经纶抱负。但没想到张作霖在日本人支持下反败为胜,但也埋下了张作霖被炸的种子。

  郭被平息后,张对日本人要求履约的催促拖三推四,最终被关东军炸死。某种意义上说,郭间接促成了张作霖之死,更间接改变了东北局势。

  设若郭不起兵,张作霖不死,东三省不会很快形成被日本占领的局面。张学良也曾表示:若茂宸在,局势不至于此。某种意义上郭也是改变东北历史的人物之一。


赵燕云


这个问题,最搞不懂的也许是张作霖。

按照张作霖的逻辑:一个人对我好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怎么可以背叛?所以,郭松龄发动兵变叛他,大老张气得不行,当众骂道:“郭鬼子哪那个鳖羔子,到沈阳来,打个行李卷,有两个茶碗还有一个没把,小六子说他是人才,能吃苦耐劳,我一次就给了他两千大洋,给他安家……”

郭松龄为何恩将仇报?

郭松龄夫妇死后暴尸被群众围观(图注)

简单说4个字“拥少反老”——拥立小六子,反对小六子的老子。郭松龄专门写信给小六子解释过:“公待龄以恩遇,龄报公以忠诚。”

郭松龄说这话不是虚伪,而是真心。如果他造反成功,把张作霖搞倒了,不会取代张家自立,而是拥立少帅。可惜,郭松龄很傻很天真,你一个部下,怎么可能让张家父子反目?

郭松龄兵败身死,被张作霖公开暴尸几天,还拍了照片散发全军,以警告那些不忠之人。这样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脑洞大开的历史


能造反的人,自然不是软蛋熊包,手里没点家底儿,也干不成事儿。郭鬼子落难之际投奔了张作霖,羽翼丰满了以后,反倒跟老张真刀真枪地干了一场,只是由于队友老冯不给力,加上日本人从中阻挠,最终失败了。

按照传统思维,郭松龄无疑是吃里爬外。但深究其来,这事儿还挺复杂。郭松龄早年间,是个激进的同盟会会员,还曾参加过护法运动。不过,早年间都不太得志,最终辗转到了张作霖手下。

按照张作霖事后的一阵痛骂来讲,初到老张阵营中的郭松龄,确实很惨:

“郭鬼子这个鳖羔子,到沈阳来,打个行李卷,有两个茶碗还有一个没把的……那时候他感激得把他妈给我当老婆他都愿意!”——张作霖骂郭松龄语

但虽然如此,郭松龄当的还是国民政府名下的官,这一点郭松龄一直都这么想。他觉得,民国了,民主了,张家再有势力,也是国民政府的部下。所以,他与张作霖奉行的那套“关二爷”的旧思想,并不合拍。

郭松龄不满意的关键点在于,张作霖重用杨宇霆等人,觉得冷淡了自己。当时他怀着怨气被派到日本办事,又得知张作霖秘密与日本方面谈判,有出卖国家利益的事实。所以,回国后就联络各方准备反张。

当时愿意跟郭鬼子一块干的,还有冯玉祥、李景林。不过,这两个队友虽然给郭松龄长了不少胆子,但关键时候没起到啥作用。后来,李景林在老婆孩子的劝说下,不反了,而老冯则跑天津去抢地盘。留下郭松龄单方面与张作霖交战,最后张作霖在日本人的暗中帮助下,平定了郭松龄的叛乱。

总结下郭鬼子起兵的原因:

  1. 他脑子里感激张作霖,但一直觉得自己是国民政府的官,尤其对张作霖与日本秘密谈判不满;

  2. 冯玉祥、李景林等人答应地很爽快,三个人还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使得郭鬼子觉得自己势力够了;

  3. 论军事才能来讲,郭鬼子足以同张作霖一战,一般人还真不是他对手,只是他忽略了日本会插手此事。


史海烂柯人


1925年郭松龄通电全国联合西北军冯玉祥和李景林以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讨伐杨宇霆,逼大帅张作霖下野,指挥其属七万奉军精锐在滦洲起兵一路北上,郭松龄反奉的原因




派系之间的不和

郭松龄属于“陆大派”,主要分为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主要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主要有常荫槐、韩麟春、姜登选等人和老派,老派主要是当年和张作霖起家的绿林前辈,代表人物有:张作相、冯德麟、汤玉麟、张景惠、吴俊升,以及张宗昌、马占山等人。其中杨宇霆一直以来都受张作霖的重视,曾经联合徐树铮为奉系抢夺北洋政府购买的价值1800万元的近3万条步枪,也是为奉军做出了卓越贡献,后与一直与郭松龄不和,到处为难郭松龄,但是杨宇霆虽然军事才能比不过你郭松龄,但是作为大帅的左膀右臂在奉军内部一直声望很高,还喜欢搞自己的圈子。

第二次直奉战争分脏不均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打败奉军军阀吴佩孚,也使得直系军阀完全退出了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大局入关,接手北京政权,地盘也一直扩大到了江苏,奉系实力也达到了顶峰,到了分地盘的时候,郭松龄所属部队战功显赫,两次奇袭九门口,为奉军的胜利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本来是打算给姜登选坐江苏督军的,郭松龄坐安徽督军,但是后来杨宇霆也要来江苏,张作霖只好让姜登选去了安徽,到头来郭松龄什么也没捞着,这件事郭松龄也一直心存不满,后来杨、姜因丢失江苏和安徽,便说道:“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日本访问

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与其夫人作为奉军的代表去日本访问,在日本郭松龄更是得知张作霖要大批购买军火,准备要和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决一死战,郭松龄早年也跟随过孙中山先生,一直向往先生的“三民主义”,觉得张作霖这种行为必然会阻碍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发展。

思想超前

前面也说过郭松龄以前也是参加过同盟会的,其思想与杨宇霆的“士官派”不同,杨宇霆一直和老帅想的一样,想借助日本入主关外,而郭松龄一直想停止内战,大力发展东北军维护国家权益,郭松龄也和老帅说过,停止内战,大力发展军工教育,意思就要张作霖别再想关外的事了,把自己地盘把把好。可是老帅也并没有予以采纳,其实在当时那个军阀混战的大环境下,张作霖也是迫不得已,作为一个中国人也不愿意打自己的同胞,而在张作霖的统治下,大帅行走与日本沙俄两大帝国之间,在缝隙中生存,大力创办教育,更是创办了在亚洲地区第一的兵工厂,虽然郭松龄还是个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的将领,但是为人还是心胸狭隘,和老帅还是比不起来的,个人见解,如果不是郭松龄不倒戈,也不会一直带来老帅和日本签署协议,请求关东军阵压,再到最后因为老帅与日本人赖账,日本人意识到张作霖已经做不了自己在东北利益的傀儡,而发起的“皇姑屯事件”使得东北在张学良接受后,使得内部关系更加复杂。


中外历史奇谈


既然已经用了“野心勃勃”四个字形容郭松龄,又何必再问郭松龄为何反奉?

张作霖从一介草莽崛起成为一个枭雄,成为北洋政府的最后以为当家人,能力自然如何自然不必说,老张的这份能耐也绝不是小张所能比拟。

张作霖能够成为奉系头头,自然少不了他的那帮老兄弟们的支持,可是张作霖没什么文化,他的那帮老兄弟又能比他好到哪去?所以张作霖后来招揽了曾经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杨宇霆,让杨宇霆辅佐自己。杨宇霆在张作霖和以张作相为首的“元老派”的扶持下,逐渐成为了奉系的一根支柱,围绕着杨宇霆的得势又形成了所谓的“士官派”,甚至到后来,“士官派”的风头更是盖过了“元老派”。

但是,不管是“元老派”还是“士官派”,他们所代表的都是张作霖,不是张学良。

这时候张作霖偏偏又将张学良推到了台前,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为了能够让张学良以后接班的时候拥有更强的资本和威望,张作霖开始培养张学良,也让张学良开始发展“自己人”。

张学良最信任、最器重、最依赖的是谁呢?毫无疑问是郭松龄,张学良自己也说过,“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茂宸是郭松龄的字。

郭松龄曾经读过中国陆军大学,几经周折之后,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教官。郭松龄也是恰逢其时,他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教官的时候,张学良正在讲武堂学习,于是郭因此得以结识了奉系“太子爷”张学良并得到了张的赏识。因为张学良的赏识,郭松龄得以进入奉军担任军官,1921年被张作霖任命为第八旅旅长,然后与张学良第三旅组成一个司令部。

张作霖的想法很简单,张学良肯定是要继承自己的位置,那么就不能没有自己的心腹,郭松龄与张学良交好,也是张学良举荐的,又确实有真本事,所以将郭松龄留给张学良是最好不过了。

郭松龄凭着张学良的信任和重用,放手施为,将张学良手里的兵打造成了奉军精锐。当时只懂得风花雪月、花天酒地的张学良对郭松龄采取了近乎放纵的态度,虽然是因为信任郭松龄,可终究“郭茂宸不是张汉卿,张汉卿也不是郭茂宸”,郭松龄在张学良的放纵下,羽翼逐渐丰满,最后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所谓“陆大派”,与“元老派”、“士官派”抗衡、相争。

在我看来,郭松龄在骨子里是高傲的,他也在骨子里看不起张作霖。他看不起张作霖的出身草莽,更不满张作霖对杨宇霆的重用,这是郭松龄后来反奉的一个原因。

一个以少帅为首的利益集团正在与一个以老帅为首的利益集团发生冲撞,可是不管是老帅还是少帅却都不好插手,因为少帅是老帅的继承人,“陆大派”和“士官派”也都是在为老张家服务,不管是支持哪一方都将招致另一方的不满。

“陆大派”相比于“元老派”和“士官派”显然显得更为激进,郭松龄也急于让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能够实现,所以,面对相对保守的老帅,他的耐心也在逐渐消失。

但是,毕竟还有少帅在,所以郭松龄也只能继续忍,只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让郭松龄提前爆发了。

郭松龄不满于张作霖对日“软弱”由来已久,可是偏偏张作霖又不得不采取暧昧的态度与日本人周旋。

1925年日本举行秋操,张作霖收到了邀请函后派郭松龄去日本观礼。郭松龄这一去,便带回来了反奉的决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张作霖正在与日本人接触,试图从日本人手里获取武器装备,然后攻打冯玉祥。当郭松龄抵达东京后,日本参谋本部便派人来找郭松龄,谈及了奉张与日本密约的签订问题,郭松龄因此知道了张作霖要向日本人妥协以换取日本人的军火的事,心火突突突地便窜上来了,好你个张作霖,竟然出卖国家利益!

这是郭松龄最终下定决心反奉的导火索。

当时在东京观礼的还有冯玉祥系的韩复榘,于是通过韩复榘和冯玉祥搭上了桥,最终两人决定联合反奉。

郭松龄选择与冯玉祥合作,显然是因为不了解冯的为人,结果郭打奉张,冯为了拿下直隶偷袭了郭冯联盟中的李景林,最后更是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

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行军打战的时候找了一个专门坑队友的队友更是要命,郭松龄找了一个“倒戈将军”当队友,等于是挖坑埋自己。

郭松龄反奉失败也有他自己后来膨胀了的原因,本来是打着张学良的旗号打张作霖的,可是等到张学良来劝他罢兵的时候,他直接无视了张学良,这无疑于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旗帜。

当然,郭松龄的失败说到底还是因为日本人的介入,否则的话,东北很可能在1926年已经改姓郭了。

郭松龄反奉也不只是因为自己的勃勃野心,更有国家情怀与民族情怀。当然要说没有野心也不可能,没有野心如何成事?


吾与吾国


郭松龄,(1883~1928)字茂宸。辽宁沈阳东陵深井子人。奉系军阀大帅张作霖手下得力爱将。少帅张学良的亦师亦友。

那么作为张作霖身边的红人,张学良的恩师,郭松龄为什么会倒戈反奉?



这事还得从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说起,当时奉系军阀内部发生了强烈的地盘之争。大帅张作霖派姜登选区去接管江苏。郭松龄去接管安徽。当时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于是杨便去了江苏,把姜登选弄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个空,当时郭松龄在直奉大战中的功劳是可圈可点。无论怎样论功行赏,都有自己的事。于是对杨宇霆怀恨在心。也对大帅张作霖的做法感到不满。


奉系军阀内部,出现了几大派系分为元老派,革新派和陆大派。也逐渐形成了各派之间的纷争。老派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有张作相,汤玉麟,张景惠,孙立臣,吴俊升等人组成。而新派则是由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常荫槐,王树常,于国翰等人组成。杨宇霆在新派中被视为领袖。

那么陆大派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包括张学良在内,由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员组成。郭松龄呢一贯主张:精兵强卒,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而杨宇霆则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应向中原地区发展,并且仗着老帅张作霖的信任,傲慢至极,专横跋扈,目中无人。而郭松龄属于那种不善言笑,特别严肃,心胸还比较狭窄的那种人。因此二人历来是不怎么和睦。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925年,郭松龄做为奉军代表,访问日本期间。得知大帅张作霖与日本政府秘密签约,张作霖曾以合约条件,向日本索要军火,用来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此事激起了郭松龄的气氛,并向同在日本访问的国民军代表韩复榘表示:国家到了这种危难的地步,张作霖还以个人权利,以权谋私,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做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如果张作霖若敢攻打国民军,我就打他。并且请韩复榘转达自己的合作意向。

后来郭松龄被张作霖电召回了奉天,随后即被派往天津部署,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到达天津后,秘密派遣亲信到冯玉祥处。经过频繁接触后。准备伺机武装反奉。

1925年11月13日,张学良召集郭松龄,李景林等人在天津开会,传达大帅张作霖的口令。商议进攻国民军的计划。,郭松龄在会上当场公然抗命。公开发表陈述不可与国民军开战。大战在即,郭松龄仅如此表现。张作霖无奈,似乎觉察到了郭松龄的异常。于是电令郭速回奉天听候命令。郭松龄接到电报后,立即派人去包头与冯玉祥接头,并与冯及李景林达成共识,双方协助支持反奉。

11月19日晚,郭松龄在天津国民饭店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公开表示对张作霖,杨宇霆所做行为的不满。并以军团长张学良的名义,下令部队撤退到滦州。

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来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了三大主张,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要求祸国殃民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祸首杨宇霆。三拥护张学良为首领,并改革东北三省。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将所部整编为五个军,亲自任总司令。大约7万人的部队像奉天开拔。拉开了反奉大战的序幕。



后来郭松龄在反奉战斗中,由于李景林背盟,冯玉祥违约的因素,孤军奋战。最后导致反奉失败。被张作霖活捉后处决,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


任驰赢天下


郭松龄和奉系军阀之间的那点事

关于民国时期纵横最看不上的两个人,一个是冯玉祥,另一个就是这个郭松龄,在题目中单纯用了一个野心勃勃,其实有引导答者的嫌疑,郭松龄反奉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件,并不是简简单单用野心勃勃四个字就能概括了的。

郭松龄思想进步,早年间曾经参加同盟会,参与革命活动,后来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失败,最后回到奉天,在加入奉军之前的表现,只能说有点生不逢时,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除此之外,郭松龄个人素养还不错,不贪污受贿,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在战术上也有一定的思想,在东北讲武堂教学期间,结识了当时在此学习的张学良,获得张学良的赏识。

张学良对郭松龄尤为佩服,在毕业之后极力向张作霖推荐,东北当时也正处于快速发展当中,正是缺乏人才,因此,张作霖就让郭松龄和张学良搭班子,一起带兵打仗。

总体来说郭松龄这个人也算有点本事,张氏父子对郭松龄也算倚重,尤其是张学良更是将部队交给郭松龄掌管,然而,张氏父子得到的却是郭松龄最后倒打一耙,差点让奉军魂飞魄散。

那么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奉呢?

如果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话,就用杨宇霆的话说,就是张学良给惯的!

张学良这个人对朋友好的有点过分了,只要他认为是可以交的人,那就掏心窝子,将自己的部队全部交给郭松龄,其实郭松龄在结识张学良之前是个啥啊?

啥也不是,很多人吹嘘郭松龄战绩彪炳,实际上根本没有打过什么出色的战役,当然,整个奉军也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战绩,会点步炮协同作战就感觉自己了不起了。

说到底就是张学良一个劲的在吹嘘郭松龄,说郭都厉害的抗不了了,自己当甩手掌柜,最后酿成大祸。

尤其第二次直奉大战,是张作霖厉兵秣马,整军经武的成绩,其实是杨宇霆和王文江一起搞的,跟郭松龄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进行论功行赏,虽然表面上没有给郭松龄一个都督,但是还是将奉军最精锐的七万人交给他打理,在张作霖看来,这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吗?

但是郭松龄不这么看,他认为整个第二次直奉大战都是他的功劳,张作霖都应该把位置让给他。

有一种矛盾叫做不可调和,在郭松龄这种人身上,其实根本就没有满足的时候,表面上充满革命理想,实际上思想过于激进,手段过于极端,我们平时交朋友的时候,也切忌不要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尤其是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人,说不定哪天在背后就捅你刀。

郭松龄为何敢起兵反奉?

其实,关于郭松龄反奉的故事已经说烂了,但是郭松龄为何敢起兵反奉,这一点上我猜大家研究的都不多。

毕竟郭松龄只有七万多人,为何就敢和还有二十多万兵的张作霖干,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吗?

其实,原因还是在于冯玉祥,以及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妻子,她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红色的嫌疑。郭松龄反奉实际上正是在冯玉祥的支持下才敢干的,纵横认为,正是冯玉祥给予了郭松龄一定的信息,才让郭松龄大起胆子的,只不过郭松龄前脚出关,后脚就被冯玉祥给卖了。

当时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三方达成协议,一同反奉,结果冯玉祥这个人专门喜欢从人背后搞事情,在后面去打李景林,致使李景林和郭松龄决裂,郭松龄孤军深入,最终兵败被杀。

郭松龄死后三个月,冯玉祥就去苏联考察,回国后就在苏联的支持下拉起了一支四十万人的队伍,所以,纵横推测当时冯玉祥给郭松龄传达的信息应该是,一旦郭松龄反奉,可以得到来自苏联方面的支持,只要反奉成功,东北、华北尽皆是苏联掌控。

为什么苏联可能会支持郭松龄反奉,很简单,张作霖是个标准的亲日派,刚刚建立起来的苏联必须保证自己的南部边境是一个亲苏的政权,这是苏联从建立开始一直到1949年一直致力于的事情!

这也是郭松龄在行军途中遇到日本关东军的阻拦依然没有害怕的根本原因,有了苏联的支持,还怕什么狗日的小日本,只不过最后苏联考虑到日本的威胁,没敢最后从东北出兵帮助郭松龄罢了。


史论纵横


其实,郭松龄和张作霖这两个人能够混在一起,也着实让人感到十分惊讶。

张作霖是一个军阀主义者,不论你如何去说,张作霖如何英明,如何能干,但他是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军阀为了自己的地盘利益,不惜出卖一些其他的利益,只不过比起其他军阀来讲,张作霖稍微有一些良心,但这些良心一旦牵扯到自己利益的时候,那就被狗吃了差不多。

相比较而言,郭松龄这个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早期是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了护法运动,是一个坚定的家国主义分子,什么意思,他的心里面国家的地位要超过自己,要超过自己的主子!

当然,这两个人混在一起也是有些机缘巧合,包括张作霖自己也经常调侃这件事情,但是毫无疑问,二者之间理想的不同信念的不同,造下的双方只是暂时性的合作,而不是纯粹的主仆之间的关系。

郭松龄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张作霖能够把它精锐的部队全部交给他,一方面是他跟张学良之间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自己本身有点本事。张作霖确实也信得过他,但是问题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朝廷的地方就有势力分派。

就比如说朴槿惠的父亲,韩国的前任总统朴正熙,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手底下之间派别之间的关系,最后自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张作霖也一样。面对手底下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和一颗颗野心,你不可能一碗水都端平,你总得使用一些权术,但是权术一旦使用了,最好不要让其他人知道,知道了,那所有人的内心就感觉不平衡了,即便是你把水稍微朝那个地方端一点儿,那个人也感觉心里不舒服。

让郭松龄感到吃了苍蝇一样难受的人,就是张作霖的铁杆儿杨宇霆,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实上他是最了解张作霖的,也是最真心替张作霖办事儿的人。当时张学良要易帜,这个人站出来直接反对,我不想让你这么做东北是属于我们的,怎么能够交给国民党怎么能够还给国家,这是他的心里话!郭松龄是什么人?他是希望东北归还给国家!

两个人从信念上来讲就有着本质的不同,导致两个人形同陌路,绝对不会尿到一个壶里面去。张作霖一开始觉得让两个人互相制衡,或许没错,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杨宇霆做事情做的太绝了!硬生生让张作霖成了西楚霸王。

什么意思?西楚霸王项羽有一个毛病,大家都知道,就是他想给他的有功之城颁发一个玉章,代表他的官职的话,那个玉章就算在自己手里面摸圆了,他都不会给别人,杨宇霆让郭松龄没有拿到他应该拿到的东西,那这事儿就大了。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郭松龄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的是东北归于国家管理中国是一体的,但是张作霖和日本人谈判这一点,郭松林他在升职以后,尤其跟张学良接触以后,对于这种事情,那见得太多了,张作霖是出了厂的模子已经定型了,但是张学良还没有定型,至少从他最后选择归顺蒋介石这点上来讲,张学良是有一定的国家情分在里面的,所以说大不了就等嘛,等张学良登基以后让张学良跟国家谈判,让东北回到国家的怀抱里面。

结果没有等来张作霖的死去。张学良的登基反而等来了另外一个人。冯玉祥,冯玉祥是著名的投降将军,但是这个人策反其他人的本事也是特别强,没有人知道郭松龄为什么这么着急,但是他确实谋反了。

张作霖一听郭松龄谋反了,赶紧瘫在地上说了一句,完喽,这账没得打喽,因为郭松林掌握的是当时东北最精锐的7万大军,张作霖拿什么跟郭松龄去打?

就在这个时候,天降正义。冯玉祥又投降了,冯玉祥直接断了郭松龄的后路,把天津给拿下来,天津可存着郭松林所有的粮食,还有军饷啊!张作霖一听有戏,赶紧派出自己的军队,沿着铁路线给我层层设防,拖也得给我拖到今年冬天。

但是即便如此,郭松林凭借着自己军事上的才能,硬生生的打到了张作霖,把自己府库内的所有财宝全部搬了出去!这个时候,日本人找到了张作霖,他们找张作霖的原因也很简单,找郭松林谈判过松林死活不答应,所以日本人去找张作霖,张作霖同意日本人了,东北是自己的财富丢了那以后归了国家,我不就亏了吗?我是军阀,我只为自己考虑!

结果日本人派出自己的军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层层阻挡,郭松龄的大军,郭松林又不敢跟日本人开战,只能够绕着日本人打结果打着打着就快到沈阳城下了,日本人直接撕开伪装太自己手底下所谓的退役士兵直接加入了张作霖的军队。郭松龄的军队一溃千里。

之后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郭松龄跟他妻子被张作霖枪毙以后暴尸荒野,连续展示了三天。

但是即便如此,郭松林在自己最接近成功的那一刻,也只是要求张作霖退位让张学良上台,也许张学良选择向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投降也是受了郭松龄的影响,发动西安事变也是受了郭松龄的影响,至于说讲东三省直接拱手相让,或许是受了自己父亲的影响,郭松龄不死,张学良或许有种辛苦不会退让一步,但是郭松龄一死,张学良真的是谁都不想信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