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2年后,我毅然选择去读博!如果不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

工作2年后,我毅然选择去读博!如果不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

资料图

一、有时候实现不了梦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有一句俗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形容的就是有着军旅之梦的热血青年,如果去当兵了,在部队的服役两年甚至更长,因为这两年脱离社会之外说不定你说以后会后悔;但是不会当兵,你会后悔一辈子。是的,我就是因为没去当兵后悔了一辈子的那个人。本来计划高中毕业去,结果没考上军校去了一所地方高校,本来计划大学毕业就去,结果又考上研究生,计划研究生毕业了去又录取为了公务员(后辞职转到国企)。总之,实现不了儿时的梦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尽管你过得很好。

如果说参军是第一件的话,那么读博就是第二件了。老实说读研期间我是有过读博的想法的,但是那是走进军营似乎比读博士更有吸引力,所以研究生毕业之时并没有参与考博。工作之后,心里总觉得第一件事我已经再也无法实现了(参军有年龄限制和应届生限制),但是第二件事我还是有机会实现的,正如《喜剧之王》里的那句台词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考研、考博只要有这种想法,只要没实现它在里心理就会是挥之不去,无论你是20岁、30岁、40岁,只要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读研的时候,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是25岁学术性研究生毕业的,考博的时候已经工作一年多了,入学的时候距离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过了,满了27岁一些本科直博的同学都已经毕业了。虽然是男生,但是也还是有点在意年龄的,毕竟“出名要趁早”。私下问一个朋友,我说我这会去读3-4年读出来都三十过了,他反问道,你不去三年之后你不也是三十吗?说的也是,就这样我去报名了。

工作2年后,我毅然选择去读博!如果不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

二、厚积薄发才是硬道理

原来有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现在已经过时了,由于国家经济疲软,硕士扩招,就业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叠加,现在博士报考人数猛增,尤其是985高校,在招生人数并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导致考博竞争是很激烈的。

现在985高校主流的都是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考生的现有水平,首先需要拿到进入考场的入场券。

申请考核制,一是要把自己的条件达到报考院校的招生要求,比如本硕学历层次,外国语等级,论文发表要求,参与课题情况等等,比如论文发表水平,英语水平,获奖证书这些后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

二是相关资料的准备,比如各类的证书、论文的复印件,专家推荐信,还会有很多预计不到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科研计划书和个人展示的材料,科研计划书很重要,你的实力决定了你是否考上,你的科研计划书决定了哪个导师会要你。因为到时会根据你的科研计划书,来寻找哪个学生跟她的研究方向最为契合,后期还会涉及到调剂。还有个人陈述,PPT展示,考场的临场发挥都是需要精心筹划与准备的。

申请考试制模式也是有笔试考试的,也需要进行英语和专业课的复习,一般3个月是需要的。所以笔试科目复习加上申请材料的准备,3-5个月的准备期是必要的。只要准备的细致周全,就会有条不紊,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工作2年后,我毅然选择去读博!如果不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

三、好心态是制胜法宝

从校园离开到重新走入校园,我是整整沉淀了两年,这两年进体制出体制你会体会到人情冷暖,你会有一个更稳重的心态对待社会,你会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你也会逃不了的更世俗。朋友问我,你怎么不硕博连读,白白耗费了这两年。我仔细想了下,这间隔的两年其实一点也不白费,你如果是硕博连读出来你进入社会前两年依旧是焦头烂额的,两年时间还是可以打磨出一个稳重的心态。

考博和高考、考研一样也是很需要一个稳定,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报考院校信息的收集,对于导师的联系,对于考试的把控,对于专业课的复习……都需要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比如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就需要花上半年时间来充实和加强,对于导师的沟通,需要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去理解老师需要招一个怎么样的学生,你怎么对待接下来的博士生活,怎么对待之后的路。我想在职工作之后去考博对这些心理上的感悟跟学校毕业应该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正是工作之后带给人的改变。

考博和考研一样,有的人轻而易举,有的却屡试不第,我认为一个核心的问题准确看待自己。很多学生只顾着自己埋头去考试,却没有准确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认识自己的同时就是认识别人,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找到了才能做好匹配性选择,比如报考院校的选择,是C9,还是985,还是211,还是普通;报考导师的选择,是大牛,还是中青年教师,还是海归导师。报考城市的选择,课题组,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自己的研究兴趣,个性特征……,这些都是需要在充分的进行信息比对的情况下才能做好优化设计,经过了这些系统性的分析之后,我相信考上的概率会大增。

最后送上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给大家: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