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峰哥谈史


在说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之前先了解宇文泰其人。

宇文泰,(507年――556年),宇文泰先祖源于南匈奴,后融合于鲜卑族宇文部,是南北朝时期汉化后的鲜卑人,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在长年的混战中,宇文泰根据鲜卑旧八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了新的府兵制。

宇文泰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全民皆兵,让老百姓轮流上岗,管有没有战争,今天种地的百姓明天就是士兵,今天的士兵明天可能就百姓,他最大优点就是调动全社会最底层老百姓保家为国的积极性,相当于打的是人民战争。

这样,1,是保障了国家在战时最大程底的调全国能参战的兵源。

2,是减轻了老百姓养兵的赋税。

对宇文泰的府兵制我有不同的看法。

经常看历史的人都知道,要说士兵轮流上岗,全民皆兵府兵制,三国里蜀臣相诸葛亮用的恰到好处,在两军交战战事吃紧关头,轮流回家的士兵都能照样回家探亲种地,感动的轮流回家的士兵们留下来拼死一战,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国时期蜀国,到南北朝时期的西魏相隔十几个朝代,几百年,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府兵制比宇文泰的府兵制早了几百年。

宇文泰的府兵制充其量是在鲜卑人的旧八制上肖加修改而异,诸葛亮的府兵制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创的府兵制。


张峰149764346


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高欢,迫于无奈,召集关陇地区的汉人加入西魏军,创立府兵制。

宇文泰把流入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原在关中的鲜卑诸部人编为6军,设立8柱国、12大将军。8柱国的设置乃模仿鲜卑拓跋部的8部制度,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6柱国,也与周国6军之制相符,最后形成了6军的军制,设6柱国军,每个柱国下设2个开府将军,每个开府下设仪同、都督等,宇文泰为全军统帅。

从柱国大将军到都督,构成了个完整的指挥体系。府兵制特点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其余兵器装备由官府供给,全国设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宇文泰时期,府兵制还处于初创时期,北周武帝下令改军士为侍官,所有士兵都由皇帝直接控制,府兵成了皇帝的禁卫军。后又广募汉民入伍,免其服役,一人充当府兵,全家编入军籍,不属州县。

隋文帝改变了这种军民异籍的制度,杨坚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历北周、隋唐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时期停废,历时200年。这种“兵农合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统一指挥和训练,生产和战斗结合的两个特点。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唐朝中期边患增加,戍期延长,加上腐败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自玄宗始,京师宿卫、边镇戍兵和地方武力都为募兵充任 。

募兵制是一种职业军人制度,由政府或者一些势力招收平民入伍,以军人为职业,长期训练,并发给军饷、军械装备。

唐五代以后,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为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

宋朝用兵基本上是招募,灾年招募流民、饥民当兵,将罪犯刺配当兵,还强行抓丁。

我们熟知的全民皆兵中的民兵,有着府兵制的影子,可见其深远影响。民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直至今天,民兵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军事制度,劳武结合,来之能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西魏大统九年(543),西魏宇文泰正式创建府兵制。大统八年(542),宇文泰开始创置六军,按相传的周制,每军12500人。当时兵源为关陇豪右的亲党和乡人,军队统帅由大小豪右充当。实质上,这是由氏族血缘关系组成的地方军队。这就是最早的“府兵”。魏初设有“柱国大将军”的官职,此衔位高权重。任柱国大将军的共有8人,8人中宇文泰权势最重,监督各军、总揽兵权;元欣因为是宗室,不过挂个空名,过问一下政事,并无实权。其余6个柱国大将军分统6军,每人各统2个大将军;6军中共有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各统2个开府将军,共24个开府将军;而每个开府将军各领1个军,实际上有24个军。这支新建的府兵到大统十六年(550)已初具规模。府兵本身的租税劳役征调,一切免除。府兵平时务农,农闲时操练。府兵的马畜粮食,一律由统军的6个柱国大将军统筹,另外每府设1个郎将,郎将负责管理征集、行役、退役等事务。兵士根据户等高下、丁口多寡、财力强弱进行选拔,户籍属于军府,不属于郡县。由于具有“私兵”性质,府兵的战斗力很强。这就是由宇文泰创建的西魏府兵制。

这一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石鱼湖中鱼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之一,它最早起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府户"。535年,北魏大将军,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杀掉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自己擅权专政。他于元统十六年,在原"府户"兵制的基础上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朝庭共设府兵五万人,除宇文泰和宗室元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实行力役为"六丁兵"的制度,即每个丁男在半年内服役一个月,一年内共服两个月。规定只有鲜卑血统的人才有当兵的权力,而汉族人没有这种权力,只能务农供应军粮。此制的建立,有利于对军队的统一指挥和管理以及中央封建集权制度的巩固,但这种人为的胡汉分界的征兵制度,显然带有很明显的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性质,不利于各民族的融容和交流,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亡。于文家族废恭帝建国北周。建德元年(572),宇文泰重孙周武帝宇文邕掌权,对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在兵制方面,改府兵制下的"军士”为"侍官",即皇帝直接亲自统领部队,军队等于是皇帝的侍从。原宇文泰在长安设置统领府兵宿卫的机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除被任命带兵出征或充当宿卫将军外,不再直接掌握兵权,削弱了过去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的军权和实力,杜绝了府兵部落化和军事割据倾向。同时,将府兵的征募范围进行扩大,允许汉人参军,但一旦入军全家就由民籍转为军籍。打破了以前胡尊汉卑的分治界限。此举符合民族融和的历史潮流和国家统一的趋势,为北周吞灭北齐,统一北中国奠定了基础。到了隋朝开皇十年五月,文帝对府兵制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原来军人由军府统领,不属州县。他们南征北战,居无定处,实际上还是兵农分离的职业兵性质。隋文帝下召,府兵全家依旧由军府统领,但一律在州县落籍,其家庭为国家应纳的赋税瑶役和普通百姓一视同仁,照章交纳。府兵制开始了向农兵合一的制度转化,即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减轻了国家财政的支出,从而用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唐朝建立初期,他的军事制度是以隋朝的府兵制为基础制定的。在中央设十二卫,为府兵的最高统帅机关。卫下设六府。设折冲府即兵府。其士兵招募的标准以身体强壮者和家庭人丁多者,年令在二十一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种田农民。官僚贵族,乡绅巨贾者少有参加。被征的士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即为战士。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甲胄和口粮。唐政府还设功勋官十二等,以刺激和鼓励士兵的作战力和气势。对杀敌立功的军士,赏受与军功相符的勋田和财产,士兵还可以通过此径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唐太宗时期,不少人自带衣粮、争欲参军。府兵制历经数朝的改革,各具所长,在当时历史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了军民合一的战略防卫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种制完全是封建地主阶为巩固自己阶级统治的目的而制定的,那时战乱频仍,百姓要自带战斗装备参加战争,再加上平时苛捐杂税繁多,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百姓苦不堪言。府兵制的基础条件是均田制的实行。但是随着农民土地被皇亲国戚、宗亲贵族及地主豪绅大量兼并和侵吞,贫富两极高度分化,均田制己名存实亡,这样,府兵制也己丧失了他继续存在的条件。到了唐朝末年就开始被逐渐废弃。此后,各朝皆都实行募兵制。


渤海绿洲


府兵制就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换句话说就是全民皆兵。府兵制度下,全国各地被分成若干的兵府,没有作战任务时,府兵就是自耕农,在自家农田里耕种,进行农业生产。而农闲时间,集体进行军事训练,等到有作战任务时,府兵需要自带干粮,兵器,自备战马前往前线服兵役,替国家作战。

府兵制兴起于西魏的宇文泰,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原沦陷,大量汉人为逃避战乱,被迫流离失所,选择衣冠南渡,北方长期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芜,新建立的西魏因此掌握了大量的荒地,为了发展经济,也为了增加人口,扩充兵源,宇文泰诏令政府出面招募流民,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流民种植,农民将赋税直接交给国家,这样不仅解决了无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如此情况下,国家才有条件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府兵制的影响就是容易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很容易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手里有了枪,就想当草头王,唐朝初期,由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拥有府兵,结果祸起萧墙,玄宗后期,随着藩镇节度使的设置,拥兵自重的安禄山发动叛乱,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藩镇割据,最终在军阀混战中退出了历史。历史又进入以府兵制为主体的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大乱不止。


德厚致远


府兵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民的正规兵役制度。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于公元542年正式制定实施,唐玄宗时期废除。后世的历朝历代对于府兵制或兴或废。所以府兵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服务于战争需要。一般在战乱年代,府兵制就会出现;

二,军、政合一,以军统政,便于管理;

三,优待军人,激发参军热情;

四,减少国家财政开支。

其缺点是:

一,不利于军队正规化;

二,使农民遭受军、政双层压迫,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三,容易使地方政府坐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

四,不利于治安稳定。

府兵制对中国的影响就是有利于统治阶级对战争条件的满足需要提供了制度上的范本。


亦喻之


府兵制是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养兵体制,隋朝时完善,唐太宗时最强盛,到唐玄宗安史之乱时被募兵制取代,流行了近二百年。府兵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朱元璋的卫所制,努尔哈赤的八旗制都有府兵制影子。

宇文泰是匈奴人,后来融入鲜卑。他主政天下时形势很严俊,东面是老对手高欢把持的东魏,南面是梁朝,军事制度比较完备,天下三分,而他控制的西魏比较弱小。宇文泰手下军队比较杂,有贺拨岳系,候莫陈崇等好几拨儿,宇文泰把武川派军人集中起来来建立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即府兵制。

兵源主要在鲜卑人中招,平时种地,农闲时练兵,战时出征。武器和马匹自备。免除府兵的徭役和赋税,在地位上高于种地农民,打仗时还可以得战利品,府兵制爆发了强大战斗力。府兵制组织形式,宇文泰仿周典建立六军。

他设八大柱国,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八大柱国互相婚姻形成关陇军人集团。宇文泰和元欣是名义上的柱国,实际上有六个柱国掌兵权,附合周朝六军制度。一个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

每个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开府。每个开府下面设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个仪同。每个仪同千人,一个柱国八千兵,总共四万八千人。府兵制有草原部落痕迹,却与原来有较大差异。宇文泰靠这支军队多次战胜强大的东魏军队。杨坚主政北周时又对其进行完善。

杨坚把相对独立的府兵并入州县,这样扩大了兵源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唐太宗李世民时府兵制达到兴盛时期,他靠这只军队东征西讨扫平突厥。到了唐玄宗安史之乱时期,流民遍地,府兵不易招收了。唐隶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只能遍地招募流民组成军队,政府提供装备,府兵制走到历史尽头。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拥兵百万,全部由朝庭供养财政负担太重。他想出一个高招,在各边防要地广建卫所。土兵平时种地练兵打仗出征。士兵机构从百户到千户到卫,层层控制。朱元璋非常高兴,不用花一分钱拥兵万精兵。到了明朝后期,卫所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加上层层盘剥,卫所士兵穷困,战斗力低下。

祟祯年间镇压起义军时,只得花钱招兵,卫所制走向解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组建了兵民合义的八旗军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清军得天下靠八旗军队的神勇。二百多年后,八旗军队贪污腐败丧失战斗力,大清帝国走向沒路。朱元璋的卫所养兵法和清朝的八旗制度都有宇文泰府兵制的影子。





关东侠客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兵制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立于大统年间,历时二百余年。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统八年(542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把当时驻守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和鲜卑诸部人,采用原鲜卑八部之制,设立八柱国大将军,开创了府兵制。府兵制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北周武帝时,改府兵为“侍官”,即皇帝的亲军,革除了鲜卑部落制遗留的相对独立、权力分散的弊端。后不断扩大征募对象,一般农户均可招募(主要是汉民)。府兵另立军籍,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隶属于州县管理。由于不断征募农民当兵,府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打仗,农闲时讲武习战,逐步向兵农合一发展。

府兵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隋唐。这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府兵制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府兵制加以改革。隋文帝下令,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原军户和一般农户均可分到田地。这使得府兵制与均田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兵于农”,扩大了兵源,大大加强了隋朝的军一事力量,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户口和赋税收入,促进了民族融和,“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

唐太宗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府兵制。首先是增加军府数量。在中央设十二卫领导全国府兵,其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军府、兵府),有上、中、下三等,等级越高,领兵越多,其下依次设团、旅、队、火。唐朝前期,全国设置军府最多时达634个。为有效拱卫京师,唐政府将40%的兵力部署在关中,其它地区较稀少,某些州县则根本没有。其次,府兵以均田农民为主。起初规定府兵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征选一次。后扩展到一般农民,征选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第三,府兵主要任务是“番上”,轮流值守,宿卫京师。按距离长安远近分别给番,多由距离京城较近的关内、河南、河东诸道府兵驻守。二为戌边或留本地服役,多由距离京城较远的府兵担任。三为参加征战,根据需要随时征调。20岁服役,至60岁免役,其间府兵本人租调皆免,伯军资、衣粮、弓、刀等仍须自备。农闲时接受训练,遇事则奉命出征,事毕继续务农。第四,实行兵将分离。由中央兵部掌握军队调遣,地方乃至十二卫都无调兵权。有战事发生,由皇帝下敕书,中央兵部从各地调集军队,临时委派将帅统领,“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府兵的调遣、征发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经上述改革,府兵制更加完善,军事为量大为加强,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及唐朝兴盛的重要因素。

唐朝将重兵布防在关中一带,其余分戍全国各要冲地区,“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有利于控制地方性事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各折冲府都尉平时只负责训练府兵,没有调兵的权力,遇有战事,由中央命将帅领兵。战事结束,兵归其府,将帅回朝交印。这杜绝了将帅拥兵自重的隐患,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巩固,但兵将之间无隶属关系,缺乏沟通,指挥不灵,影响军队。

兵农合一,这种寓兵于呢的制度,不仅保证了兵源充足,军队训练有素,也因府兵服役时自备军资、衣粮,这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军费,但人民负担颇重,往往无法承担沉重的兵役。

府兵是挑选的家富力壮者充任,农闲时又集中训练,因此,唐朝前期的府兵,兵强马壮,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国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府兵制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的土地,这种兵制还可维持,到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没有土地,府兵无力自备军资,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这是府兵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其二,战事频繁,防线延长,兵役繁重。原来戍边和出征三年一轮换,后来由于不断在边境用兵,战事频繁,士兵久戍不归。其三,之前府兵地位较高,能得到普遍尊重,但到武后时,番上卫士常被借给富豪当奴童,时人以当兵为耻。人民为躲避兵役,或逃往未设军府的州县,或自残。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兵源枯竭,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至此,府兵制名存实亡了。


沧海夕照


什么叫府兵制

按照百度的解释是: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闲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设立负责府兵选拨训练的"折冲府"。是我囯古代兵制之一,这就是府兵制。

因为从周朝至汉朝未年三国时期,传统的兵制就是上马为兵,下马为农。这个方式与百度的解释一致。

但是真正的府兵制是兵农严格分开。

佔有中原土地的鲜卑人去当兵,不种地。由汉人专门负责种地。当然,府兵可以免除赋役。鲜卑人等于是专业军人。

这是西魏权臣宇文泰首创,至唐代中期,中间经历了北周和隋唐,在北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楊坚作了重大修改: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以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只能)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到了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州县户籍,受田耕作,没有职业军人,一律为民籍,兵士由专门的军府统领。

这种形制与三国以前的兵制是一样的。
(经丝绸之路到长安的波斯人)

由西魏宇文泰倡立的这个府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宇文泰由于是西魏军队首领,眀白军队以前之所以起义、骚乱,源自于官兵认为进入中原后,北魏杰出的孝文帝拓跋宏对鲜卑政权,完全彻底的汉化而造成官兵地位下降所致。这些官兵当然.没有意识到汉化是必然趋势,为了提高国防力量对峙、战胜东魏和南方的梁陈,恢复了原来部队的部落制,即八部之制,在士兵和军官关系上,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这就是府兵制,首先的好处是一人当兵,全家免赋役,当兵为鲜卑人专利,而汉人负责种地,缴纳的税款供养府兵。

由于这种兵制使六镇的鲜卑官兵意识到自己身份地位的提高,兼有特权,所以军队战斗力提高。

关于这种兵制的结构,限于篇幅,从略,下面谈谈这种兵制的衰落。

纵观汉未,由于黄巾大起义,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为害之烈,远超任何一次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马上就是三国纷争,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华,南北朝的分裂至隋,近四百年历史,给中国社会造成惨烈的灾难,可谓空前绝后。

府兵制的优势恰是造成中华社会灾难深重的根源之一。

到了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经过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使长达四百年、被战乱完全摧毁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就是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走向"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在长安的波斯人)

当历史推进到风流儒雅的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是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人民最好的"幸福时光"。

这时的军力强大,是缘于颇有特色的府兵制,然而到了唐代中期宣布破灭。此后一直实行募兵制。

什么原因呢?

因为唐朝版图的不断扩大,战场距离越来越远,往返周期加长,要克服这个困难,必须把原来土地主人赶走,增加新的府兵,但是,对于王朝的稳定又是一个考验,而且领地人口也多,比如春兩杏花的江南,又有多少"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呢?

不如直接用银薪来招募兵员,如果不这样做,唐朝的版图将永远无法做大做强。

”安史之乱"结束了刚刚过上"幸福时光"的生活,天宝13年,"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转瞬间席捲半个中国,虽然叛乱平息,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扩大,中国又陷入分裂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所谓的十国和五代,他们的军队都是招募的鲜卑职业武士团体,又加入了中唐的突厥与晚唐的沙陀集团。成为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因为藩镇供得起这些部队。

而部队的军官基本世袭,士兵则靠粮饷生活。这样的情况到了朱元璋时代,则完全固定,府兵制永远成为历史名词。


良人执戟2


话说西魏宇文泰执政后,在军事方面创立了府兵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历史功绩、优势在于府兵制给了当时的招兵工作一剂强心针!因为众所周知,古代当兵没有现在如此好的保障,士兵大都会战死,而且还没有很好的保障。正常人家的没有男丁会去当兵争饷,但是国家对外打仗、守卫边疆有需要特别多的士兵,怎么办?只有强制征兵,而强制征兵也要有个依据,让普通老百姓感觉到公平公正!

这就是府兵制创建的背景,它公平公正的对待征兵对象,不会让老百姓感受到不公。而且府兵制是以府为军事编制基本单位的征兵制度,从六等以上的民户(民户分九等)中三丁抽一,充为府兵,共有百府。每府由郎将统领,分属于24军;每军由开府统领,分属于十二个大将军。两个将军归1个大柱国管理,宇文泰统帅6个大柱国!

府兵制的最大贡献就是保障了源源不断的兵员,在古代打仗人多就带便力量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