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月光族”這個詞已經過時了,現在有一新詞叫“月欠族”,更能說明一部分人的財務狀況。

網上還有一個段子,說“月欠族”分三層境界:

一敗天地:花光自己賺來的錢

二敗高堂:啃老,花老人的錢

夫妻對敗:找個伴侶一起透支

月光族、月欠族和“能賺會花”可不一樣,他們賺不到已經透支的花費,所以抗風險能力差,一旦生活遇到急需現金的時候,就陷入尷尬境地。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前些日子聽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家姐弟倆工作已多年,每月工資賺得不少,可是覺得家裡開銷不用他們補貼,自己賺的自己花就行,慢慢從月光族升級到了月欠族。

直到有一天,父親得了急病要住院,兩子女一點現金都拿不出,多虧了老母親的一點儲蓄才讓父親進了醫院。經過了這件事情,姐弟倆才意識到,以後好歹要存些錢,積少成多以備不時之需。

月欠族風險更高。先花錢,再還錢,還不出,又到別的途徑借錢,越欠越多,一些年輕人甚至因此鋌而走險。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青島某高校大學生從“校園貸”的受害者變身成為“放貸人”,最後獲刑一年三個月;廈門某院校大二女生陷入“裸貸肉償”的騙局,累計欠下75萬元,不堪還債壓力而自殺。

作為一名家長,看到社會上月光族、月欠族這麼普遍,不免會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長大是月光族或月欠族,就意味著我們將來要被啃老,那是多麼糟心的晚年啊。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不同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最高期望各不相同,而對於孩子的底線要求恐怕極為相似——希望孩子長大後能自食其力,最起碼不啃老。唯有這樣,我們才敢安心地老去。

想要孩子將來不啃老,除了從小培養他成才,使他有朝一日能憑自己的能力立足於社會,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培養孩子對待金錢正確的觀念。

那麼,如何跟孩子談錢?當孩子問家裡有多少錢時,我們可以怎樣回答?想“富養”孩子,壓力好大怎麼辦?面對這些關於“錢”的具體問題時,你的選擇就是對於孩子潛移默化的金錢教育。今天,我們先從自己容易犯的誤區開始這個話題。

誤區1:和孩子談錢太俗氣

很多爸爸媽媽會不自覺地迴避和孩子說“錢”。有的是出於,認為“錢”是個比較複雜的概念,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十分抽象的話題,考慮到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而避免與孩子提及。

另外有一些,覺得“錢”是世俗的,孩子的內心世界如果遠離這等俗物,彷彿他的內心世界會更單純美好一些。

其實,就算孩子知道了“錢”以及和錢相關的“買”、“用錢”、“貴”、“便宜”等詞的意思,也不意味著他的內心就會變得功利。因為“錢”在孩子的眼睛裡並不比身邊一把椅子更特別,知道了有“錢”這麼回事,就像知道了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只不過是對於真實生活多一點認知而已。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孩子總是充滿著好奇心,對於“錢”也一樣,很多孩子在知道了“錢”以後,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就被兩個孩子問過:

孩子:“媽媽,你有錢嗎?錢怎麼來的?”

媽媽:“我有錢啊,是媽媽工作賺來的。”

孩子:“我們家有錢嗎?”

媽媽:“有啊,家裡的東西都是用錢換來的呀。”

孩子:“我有錢嗎?”

媽媽:“你還小,小孩自己是沒有錢的。”

孩子:“媽媽,你有多少錢?”

媽媽:“我的錢啊,總數在變化,因為我有時賺錢有時花錢......”

看到我刷手機或信用卡時,他們還問過我不少“技術性”問題:

“錢是怎麼到卡片裡去的呢?”

“媽媽,那個阿姨嘀一下(掃碼)就買好了嗎?”

“等我有了手機,也可以買東西嗎?”

......

這些有“難度”的話題,怎麼回答地更有意思,就考驗大家的講解能力了。總之,“錢”在孩子的字典裡,並不像在成人的心裡那麼複雜,我們沒有必要回避談錢。

誤區2:用錢賄賂孩子

“賄賂孩子”和“激勵孩子”是不同的。

孩子本來就表現良好,因為認可他的努力而給他獎勵,是一種犒賞和激勵。所謂的用錢激勵,可以是給他買他喜歡的、或者對他有幫助的物品,可以是一次他期待的旅行或夏令營。對於青少年來說,也可以是給予他一定額度的金錢(就好比有些學校、賽事會給表現優異的孩子一定獎金)。

但如果孩子經常違反原則性問題,比如作業不完成、在學校打人、上課搗蛋等等,這時用“錢”(或錢買物品)作為交換條件,換取孩子的改正,那就成了賄賂。我見過不少賄賂孩子的家長,比如“只要你這次考試都能及格,就給你買iPhone X”、“你今天要是能練半小時鋼琴,我就付你50元錢”......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這樣用錢和孩子做交易,等於在用實際行動向孩子示範,怎樣沒原則地使用錢。我能理解家長的無奈,但是這樣做只能暫時刺激孩子改變,將來孩子會變得慾壑難填。

讓孩子知道做好自己的事是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為了錢,有些事即使得不到錢的回報,也應該做好。

誤區3:與經濟能力不符的消費

有一些父母信奉“富養孩子”,他們具體的做法是,讓孩子“要什麼有什麼”,用優越的生活提升孩子的眼界和氣質。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這樣做無可厚非。

但如果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遠遠高於家庭原本消費水準的物質享受而在省吃儉用,甚至動用到家中長輩的錢,這樣的“富養”對家庭、對孩子都沒有好處。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在我身邊,有全家大人早上吃泡飯,只有孩子每天早上吃牛排的家庭;有媽媽一年沒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卻給孩子買千元運動鞋的家庭;還有因孩子想參加遊學美國的夏令營,父母難以承受費用而讓孩子向奶奶要錢的家庭。

上述家庭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我能看到他們的父母被經濟壓力壓得疲憊不堪有苦難言的樣子。

本來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應該是為家庭增添樂趣的,但錯誤的育兒消費觀卻使家庭的經濟壓力大增,家庭氛圍怎能輕鬆呢?

正常的育兒消費觀是,在家庭經濟能力範圍內提供給孩子儘量好的物質。孩子只有從小知道花錢有度,才能避免將來成為月光族、月欠族。

誤區4:把財富歸因於運氣或違背道德

“人吶,一輩子就看運氣”、“誰誰誰天生命好、爹好什麼都好”、“某某有錢了,還不是因為......”,可能不少人有過這樣的感嘆,但在孩子面前請對於自己的言行更加謹慎一些,避免說這些。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無意中說的話,你的用詞、態度、觀念都會在他心裡留下印記。在白紙上亂塗一筆之後再怎麼擦,也不可能擦到像沒畫時那樣乾淨。

小年齡的孩子還不具備思辨能力,大人又是他接觸最多也是最信任的人,所以大人怎麼講(有時可能只是一時口快或感慨一番),孩子就怎麼信。把財富和非個人努力的因素聯繫在一起,不利於孩子正確地看待錢,也不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談錢”

如果孩子從小認為財富來自於運氣、關係,那麼長大以後需要錢的時候想到的不會是自己要更努力,而是其它輕易能來錢的方式,月光族的窘境和月欠族的風險,正合這種不勞而獲的想法。

一說到“錢”,由此可衍生出的育兒話題還真不少,一次性聊不完。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有自己的想法,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