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郑岳像

郑岳出身贫寒而能自励,心存安民救世的志向;仕途坎坷,虽有重用而终未能尽用、大用。他孤高劲节,为人刚直,敢于抑逆风纪不正的地方藩王朱宸濠及朝中太监,屡遭权倖嫉恨、群小构陷,虽多次罢黜,却仍清廉自守,不改其志,以义命自安。

郑岳(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明兴化府莆田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因受诬陷致仕后,有感于故乡莆阳历代文献丰盛,遗文散落,未有完整的典籍,编写《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五卷,被《四库全书》收录刊行。大史学家、邑人柯维骐撰写《郑岳传》附后,堪称“一郡大观,千年胜事”。 《莆阳文献》成为当今莆阳地方史的杠鼎之作。

履职有方

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郑氏蒲板祠堂,北宋始建,明嘉靖五年由郑岳重建,后又重修

郑岳是莆阳儒宗、“开莆来学”先导——郑露的后人,他七岁丧父,依赖母兄养育抚教,力学奋志,二十六岁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秩满考绩,因病归莆葬父,后补任刑部主事。

有一回郑岳升堂判决囚犯,锦衣卫千户(卫所长官)张福,仗势越坐,位居朝官董天赐之上。郑岳不满其恃权显威,上疏弹劾其违反朝廷礼制,进而指出朝廷的失体表现,因而得罪朝中贵威,触怒了孝宗,被诏下锦衣卫狱。最后依例用钱赎杖复职。不久,郑岳升任刑部员外郎。

当时北方防务疏松,侍郎许进奉命前往大同(今属山西)督师。朝廷贵戚及近臣,厌恶许进为人刚方,议欲取代之。前副总兵赵昶因军败被罢职,贿求重新起用,而京军屡次出击但无建树,朝廷又议再遣出战。郑岳上疏说:许进不可代,赵旭不可用,京军不可出。被朝论所称道。

郑岳擢任湖广按察佥事后,制止当地皇族仗势侵占民田,制止因土司忿争仇杀所谓“叛乱”的扩大化,及时追查盗铸土官印信,追捕人贩子,惩治贪贿滥法的常德府知府,赈济逢荆、岳两地饥民。因政绩优异,正德元年(1506),郑岳擢任广西兵备副使。他率兵平定叛乱,抚谕土官,加强防御,稳定局势,连受朝廷褒赐。不久,调任广东副使,“滞狱为空,治称第一”。正德八年(1513),擢升江西按察使。

孤直罹祸

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孝思"匾为明弘治时皇家御赐郑岳之匾

封地在江西洪州(今南昌)的地方藩王——宁王朱宸濠,结交太监刘瑾,横行无道,欺压民众,干扰执法。郑岳到任后,力振风纪,被朱宸濠所忌恨。郑岳擢任江西左、右布政使,掌控一省军政。宁王宸濠强取民田计有亿万,百姓建立寨子以求自保。朱宸濠想出兵攻击,被郑岳坚决制止。正巧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相互攻击,郑岳奉命调查处理此事。李梦阳依仗朱宸濠,捉拿郑岳的亲信官吏及家人,污蔑郑岳儿子郑泓接受贿赂,以此要挟郑岳。朱宸濠上奏朝廷,拘捕拷打郑泓。巡抚任汉因顾虑不能做出决断,皇帝派遣大理卿与给事中一同察问此案。正当郑岳因耿直迂戇、积忤罹祸之时,同僚为避祸自保,或慑于势,或啗于利,出卖良心,落井下石,附和伪证,又因朱宸濠从中作梗,郑岳濒临绝境,命悬一线。时任广东按察使的福建长乐人林廷选得知曾经的部属郑岳受难,鼎力救助,留下黄金十两供应生活费用。第二年,林廷选擢任工部尚书赴任时,特地取道江西,当面说服朱宸濠释放郑岳及其家人,并一同回闽。后来林廷选去世,郑岳写《行状》称他为“生死骨肉,其有德于我甚厚”。最终郑岳被罢官为民。正德十四年(1519)八月,朱宸濠因谋反被擒赐死,李梦阳也因涉案被削籍。经群臣百官推荐,朝廷起用郑岳为四川布政使,但郑岳因母丧守制未能赴任。

郑岳曾在忧患中作《蒙难录》记述此事,后又作诗书怀,抒发自己心怀“相期抗颓靡,抚心悯元元”的安民救世志向,却被“谈笑伏兵戎”的奸邪小人所构陷;感叹皇帝“聩聩绝聪听”,以至“毁誉随爱憎,吉凶竟难凭”而抱冤叹息;抒发“厉贞乃终吉,斋心悟玄理”、以义命自安的情怀。

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即位,任用旧臣,辅佐新政,起用郑岳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到任时,江西人民拥道聚观,争相举手加额庆贺。上任后,郑岳奏请朝廷处置讨伐朱宸濠叛反的善后事宜,赈恤蒙受兵灾郡县,评定讨伐军功,追贈死难之臣,为因受胁迫帮助朱宸濠叛反而坐罪的千余家百姓开罪。

郑岳曾写诗抒发自己心怀壮志,白头报国的情怀:“十年落迹归溪山,漱石眼云只一闲。黄纸到门翻局促,白头临事重疏顽。别怀况值三秋候,感遇真超百代间。向夕阳问飞鸟,迫霄凌云几时还。”(《正德辛已再起巡抚江西书怀》)

严明法治

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蒲坂村灌安社的崇报专祠,朝廷褒扬郑岳为家乡兴修水利的功绩而建的专祠

之后不久,郑岳擢升为大理寺卿。挚友、邑人林俊也以古稀之年奉诏出任刑部尚书,一同辅佐新政。郑岳执法刑罚谨慎公平,力求避免因情行法、畸重畸轻的偏差。

嘉清元年(1522)正月,甘肃总兵李隆以权谋私,因巡抚许铭处事持正,使他不能获利而怀恨,李隆唆使部卒火烧公署,打死许铭并焚尸,迫使监守太监董文忠诬告许铭因剋减军粮激发事变。郑岳奉命会同镇抚审讯,査明案情,斩首李隆,惩处董文忠,严正处置这一恶性案件。

郑岳也关心农事,他赴陕西时途经京畿、河南等地,观察江河流势,感叹“平畴广土,无川洋之利”。回朝后上疏建言,让当地百姓向江南人学习开田筑堤,凿渠灌溉,开发沃土,治理水患,专理农事。被邑人、大史家柯维骐称为“足国(富国)之计”。

嘉靖元年(1522),针对内臣干预执法,近侍犯法朝廷却宽贷轻处的严重问题,郑岳上疏申明职掌,劝谏“陛下宜远鉴前代之规,近守祖宗之法,自今内官、内侍等有犯,悉听部院问拟,发大理寺审录,则可以昭圣朝平明之治矣”。郑岳并非揽权自负,而是申明法纪,坚守公平执法的原则。但因议论“大礼”忤逆旨意,被罚俸两个月。

不久郑岳再次升任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平定山西大同驻军兵变,制止一些将领为太监的弟、侄冒名报功、越级升职的不正之举,被内侍崔文等权倖所嫉恨,群小乘机诬告构陷。嘉靖四年(1525)六月,御史聂豹捕风捉影,却以传闻论劾郑岳。郑岳上疏辩白,并请求致仕。即便郑岳归莆近十五年,其间六度被推荐起用,但都因受阻而未能重用。

对于自己因受诬陷而致仕,郑岳也曾赋诗书怀:“久侧班行乏寸裨,故山归去自嫌迟。敢从柳下称三黜,偶近关西谢四知。适意江湖终远逝,忘机鸥鸟断深疑。沧州吾道依然在,岁晚藏修副夙期。”《请致仕书感》一诗自况虽多次罢黜,仍清廉自守,不改其志。

辞官归田

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崇报专祠石碑

郑岳致仕居家期间,与族人修建蒲坂郑氏祖祠,增加祭田,在南湖修建郑氏祠堂,纪念始祖郑露倡学之功,整修先世坟墓。对于开渠造桥等有益于乡里的公用设施,郑岳不惜费用,热心倡建。嘉靖八年(1529)春,郑岳亲自向知府叶观、通判王万年、观察推官郭繁提议,重修何家桥、中渠桥和石溪桥,做到“财不出于官,劳不及于众”。

郑岳居乡,与林俊、柯维骐过往密切。嘉靖六年(1527)冬,郑岳倡议仿效唐白居易结社故事,成立逸老会,以登临唱咏为乐,成员有林茂达(南京大理寺卿,时年七十五)、林嘉绩(处士,时年六十七)、吴希由(四川按察副使,时年六十七)、林季琼(御史,时年六十五)、宋元翰(知县,时年六十五)、林有年(贵州按察副使,时年六十四),都是乡国德望之辈。逸老会立规,宴席不过五味,菜果羹脯不限,酒五七行,不强劝酒,以示真率情怀。郑岳作记称,逸老会并非单纯的宴游之乐,而是为改变当时的奢侈陋俗示范助力。

编修文献

敢于制约皇家藩王的郑岳编写出莆田地方史的扛鼎之作《莆阳文献》

郑岳《山斋文集》复印

郑岳致仕归里后,有感于莆阳历代文献丰盛,遗文散落,未有完整的典籍。居乡的林俊、方良永、黄巩都有同感。郑岳以宋端仪手录莆阳先辈遗文六册为依据,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自梁、陈至明的著作诗文,编辑为13卷;又取名人事迹成为列传74卷。嘉靖四年(1525)夏成书,取名《莆阳文献》。五十年后,柯维骐撰写《郑岳传》附后,堪称“一郡大观,千年胜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倭灾几乎尽焚,仅存一部。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邑人、广东按察副使黄起龙,担心书稿湮灭,付梓重刊,得以传世,成为当今莆阳地方史的杠鼎之作。

嘉靖十八年(1539),郑岳因病去世,年72岁。郑岳一生勤于著述,著有《蒙难录》《西行记》《南还录《山斋净稿》《山斋吟稿》《山斋续稿》《奏议》《驳稿》及《莆阳文献》《莆阳志略》等。因雕板焚毁于倭灾,所存不过数种,现存《山斋文集》,凡诗7卷,文17卷,仅为原集不及十之二三。据《四库全书•提要》评价,郑岳诗文畅达醞藉,深于讽喻之体。虽条畅有余,奇丽不足,但质实平易,不染涂饰钩棘之伪。

郑岳出身贫寒而能自励,仕途坎坷,虽有重用而终未能尽用、大用。这是历史上一切孤高劲节、忠君报国之臣的共同轨迹。正如郑岳在江西抑逆地方藩王——宁王朱宸濠而被构禁获释后,咏诗书怀所言:“杜栎辞剪伐,兰膏坐销镕(栎树因不材无人砍伐,兰草因可炼膏美发而被人销熔)。巧拙各有宜,所贵保初终。缅怀见素翁(林俊),进退何从容。盛名难久居,林壑寄幽踪。幸兹返初服,云岑老相从。”(《复回省城待报,幽中书怀》)。

参考《明史•列传第九十一》及阮其山等人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