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乳孃》在濟演出,“乳孃精神”閃耀齊魯

講好紅色基因傳承的“乳山故事”

威海新聞網3月29日訊(記者 盛瀟涵 通訊員 司偉 王嘉)3月27日,春風拂面的濟南之夜,大型民族舞劇《乳孃》在省會大劇院傾情上演。90分鐘的精彩演出濃縮了一段跨越77年的感人故事,臺下觀眾熱淚盈眶,掌聲雷動。這是繼《乳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之後的省內首次演出。至此,《乳孃》已在山東、北京等地演出近20場,場場座無虛席,好評如潮。

“每一次觀看《乳孃》我都落淚。乳孃是一群最普通的老百姓,但是卻做了人間最偉大的事兒,這種大愛無疆的精神能夠時刻激勵著我們當代人要不求回報、勇於奉獻,要不忘黨恩,飲水思源。”演出結束後半個小時,濟南市民徐偉情緒久久不能平靜。

舞劇《乳孃》根據抗戰時期膠東“乳孃”哺育前線子弟兵後代和烈士遺孤真實歷史創作而成,以山東民間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通過一個乳孃家庭在硝煙戰火中經歷的“生”“離”“死”“別”,折射出了300多名冒著生命危險哺育革命後代的乳孃和保育員的英雄群體,深刻闡釋了“忠心向黨,大愛無疆”的乳孃精神,扣人心絃、深情動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省委要求“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在此背景之下,舞劇《乳孃》應時而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直擊內心的情感,達到教化傳承的目的,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最生動實踐,也是乳山市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成功案例之一。

作為革命老區和抗日根據地,乳山市紅色資源豐富,這裡既有轟轟烈烈的五大抗戰英雄群體之一、捨身相救上千名群眾的馬石山十勇士,也有默默無聞用乳汁哺育1223名革命後代的乳孃和保育員,還有從踴躍支前的兵工研發製造、被服生產到冒死救治傷病員的諸多後方醫院、製藥廠,以及為膠東乃至全國抗戰解放事業的經濟穩定作出重要貢獻的北海銀行印鈔廠等紅色遺址,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紅色遺址更是黨政軍民魚水情的生動寫照,譜寫了一段段軍愛民、民擁軍的感人樂章。

演出當天,乳山市還在省會大劇院舉行了“勿忘母恩——紅色乳山”膠東早期抗戰根據地核心主題展活動,通過歷史照片、珍貴實物、視頻專題片等形式,集中展現山東膠東地區的紅色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勿忘紅色乳孃,勿忘祖國母親,勿忘人民母親,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一張張定格歷史的照片,一件件刻滿歲月痕跡的文物,一段段生動感人的視頻,將觀眾帶入到那段艱苦卓絕、不可遺忘的歲月。秉承著“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的理念,近年來,乳山深入挖掘紅色史料,搶救性保護紅色文化,深入實施以“乳孃”為核心的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打造了以膠東育兒所、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沿線,融合許世友戰時指揮所、膠東兵工廠、印鈔廠、膠東公學、醫院、被服廠等紅色資源和紅色遺址,讓歷史說話,成為乳山紅色文化展示和各級黨員幹部接受紅色教育的重要載體。

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0萬人次來馬石山、膠東育兒所等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遺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他們當中既有黨員幹部、機關工作人員,也有企業家、學生、海外歸國人才等社會各界人士。在紅色文化的感染下,乳山先後湧現出了全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先進典型邵本道、“齊魯時代楷模”王偉等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紅色基因成為黨員幹部開拓進取的力量源泉。

紅色文化,潤物無聲。乳山堅持寓教於樂、以文化人,通過創新紅色文藝精品、守護紅色文化陣地、加強紅色教育傳承,以舞劇、呂劇、歌唱比賽等多種形式,讓紅色經典“上舞臺”“進熒屏”,創作了電影《馬石山十勇士》、紅色呂劇《乳孃》、情景劇《紅色乳孃》、大型專題片《紅色的愛》、長篇報告文學《膠東乳孃》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作品,讓紅色文化可讀可學,直抵人心,讓紅色基因在春風化雨中深入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