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年中的自然資源改革發展

閱讀提示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回看70年壯麗史詩,展望中國新時代,我們將繼續攜手闊步前行。即日起,本報開設《壯麗70年·闊步新時代》專欄,全方位報道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土地、礦產、地質、測繪、海洋、林草等自然資源各領域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形成的寶貴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然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果,唱響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



1959年3月28日,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在西藏終結,西藏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從此邁上光明和幸福的道路。民主改革60年來,西藏自治區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雪域高原發生翻天覆地的鉅變。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91倍,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公路通車裡程達9.74萬公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286元,貧困發生率降至8%以下,自然保護區面積佔西藏國土面積的34.35%……

滄桑鉅變中,西藏自然資源工作的改革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章節。

浸染血淚的土地成充滿希望的田野

家住日喀則市白朗縣嘎東鎮馬義村的扎康,剛剛購買了一輛嶄新的農用拖拉機,為春耕做好了準備。他滿面笑容地告訴記者,兩年前村裡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不僅使他家多了15畝耕地,還提高了收成,去年增加收入2200元。

過去長期以來,馬義村的農田不規則地零星分佈,田間道路和水利設施都不健全,耕種灌溉困難,基本上屬於靠天吃飯,收成不高。馬義村的土地整治項目,整理開發土地747.75畝,並配套農田水利、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林工程,使56戶、240餘人受益。如今,這裡農田集中連片,道路縱橫,村居漂亮整潔。扎康說:“現在種田省勁兒多了,生活也比過去好多了,很快我就能買上小轎車了。”

“十二五”以來,西藏共安排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項目91個,總投資約64954萬元,建設規模33.59萬畝。通過項目實施,對田、水、路、林進行綜合整治,耕地質量明顯提升,農業生產條件極大改善,耕地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前年,馬義村的村民還有一件喜事,他們都拿到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承包的土地從此有了“身份證”。60年前,這些土地還是農奴主的私有財產,浸染著農奴的血淚。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主的土地所有制,西藏百萬農奴第一次成為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主人,煥發出了空前的生產和生活熱情,這也迅速改變了西藏的社會面貌和生活條件。如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一戶一檔”登記在案,彰示了他們不可侵犯的權益。

壯麗70年 | 看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年中的自然資源改革發展

3月27日,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四季吉祥村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迎來一場瑞雪。本報記者 胡志華 攝

今年年初,西藏基本完成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本次確權使用先進測繪技術,查清了承包耕地權屬界限和空間位置,共調查耕地面積518萬畝,查清地塊439萬塊,穩定了土地承包關係,切實保障了群眾對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權。

農村土地確權工作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截至2018年6月底,全區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3.9萬畝,促進了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激發了農牧區發展活力,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促進了農牧業現代化發展。

與此同時,西藏自2016年頒發首批不動產權證書以來,持續推進不動產權證書發放工作,在全區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全面落地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工作流程,改善工作作風,不動產登記更加高效便民,目前已累計發放各類不動產權證書和證明15.88萬本(份)。

為使藏族人民早日實現小康生活,近年來,自治區用好用活各類土地政策助推脫貧攻堅。2018年,全區共完成31個增減掛鉤項目區的規劃編制實施、立項審批和在線備案,完成增減掛鉤跨省域調劑節餘指標5810餘畝,調劑資金17億餘元,為深度貧困區脫貧攻堅助力,幫扶藏族人民共同邁上小康之路。

為支撐西藏跨越式發展,自治區各級自然資源部門積極主動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服務保障,加強與項目建設單位的溝通銜接,及時掌握本區域內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提前介入開展勘測定界、徵地補償等前期準備工作。“十二五”以來,經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的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為24.97萬畝,有力保障了全區重點建設項目、民生項目、脫貧攻堅項目的用地需求。如今,自治區正在積極做好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規劃建設服務保障。

是“聚寶盆” 更是不容玷汙的聖地

初春的甲瑪礦區,群山巍峨,瓦藍的天空悠閒地飄著朵朵白雲。與人們傳統印象中塵土飛揚的礦山開採場景截然不同,這裡更像是一座公園。近年來,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為改善礦區環境,投資2340萬元修建了9.5公里的甲瑪綠色旅遊公路,在道路兩旁栽種了8000餘棵金絲柳和各類花草;投資3300萬元實施礦區水土保持和植樹復草綠化工程,並運用膜下滴灌技術,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大大減少傳統噴灌造成的水土流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在西藏的礦山中落地生根。

在發展過程中,西藏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自治區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廣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加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促進礦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要求;大力倡導綠色勘查,嚴格落實勘查施工環境保護和汙染防治措施,落實礦產勘查工作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科學部署和實施地質勘查工作,消除環境汙染和誘發地質災害的隱患。

礦業在西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輸血型”向“造血型”的轉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礦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西藏的資源優勢迅速向經濟優勢轉化。2010年7月,甲瑪礦區一期開發工程建成投產後,日處理銅多金屬礦石6000噸,僅5個月就上繳稅款2600多萬元,使墨竹工卡縣稅收進入“億元俱樂部”的行列。

同時,西藏建立起資源開發收益助力脫貧攻堅新機制,通過當地礦產資源開發,探索建立農牧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受益的資產收益扶貧長效機制,鼓勵貧困地區和礦山企業組建開發共同體,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贏機制。

然而,新中國成立初期,西藏自治區除少量的硼砂、煤礦、建築用砂石開採外,其他礦產資源的開發一片空白。西藏有計劃的地質工作始於1951年,只開展了少量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60年來,西藏先後完成了1∶100萬和1∶25萬區域地質調查、1∶100萬航磁測量、1∶100萬區域重力測量等工作,基礎地質工作程度的不斷提升,為支持自治區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地質依據。全區累計發現礦床、礦點及礦化點3000多處,累計查明鉻鐵礦礦石量近1000萬噸,查明金屬量銅6000萬噸以上、鉛鋅2000萬噸以上、鉬250萬噸以上、金100噸以上。玉龍、驅龍、甲瑪、多龍礦集區的銅礦資源均達到了超大型礦床規模,扎西康鉛鋅礦、努日鎢鉬銅礦、巴達金多金屬礦、龍木措鹽湖鋰硼鉀礦等一批礦產地達到了中大型礦床規模,為建設國家級礦產資源產業基地提供了資源保障。

西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也有複雜的地質環境,地震活動頻繁,氣候複雜多變,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60年來,西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切實保障了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全部要求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全區所有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全面完成,基本摸清地質災害數量、分佈及影響程度,截至2018年底,全區共發現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1550處;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後複查,及時發現隱患和排除隱患;發揮全區2957名群測群防員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對重要隱患點增設必要的專業監測設備,促進群測群防與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健全;對全區有重大隱患、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實施工程治理,消除災害隱患。

從“無圖區”到地理信息數字化覆蓋區

在西藏測繪院,記者看到不少先進的新“傢伙”,無人機、影像掃描儀、圖形編輯工作站、遙感影像處理系統等高新技術軟硬件設備應有盡有。多年來,西藏測繪工作堅持科技興測,持續推動測繪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測繪科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自治區基礎測繪數字化生產基地已經建成,為信息化測繪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然而,西藏的測繪工作從無到有,經歷了艱辛的發展歷程,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智慧。1951年7月,解放軍進藏測量隊兵分三路從昌都向拉薩推進,邊行軍邊測繪,開啟了西藏測繪的歷史。1971年,解放軍總參測繪局實施了青藏高原無圖區測繪大會戰,參測部隊每年達2000多人,歷時5年完成了西藏全境1∶10萬地形圖測制,從而結束了西藏高原歷史上無現代意義實測地圖的歷史。在這一銘刻史冊的工程中,共有42名測繪官兵在青藏高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76年,西藏自治區測繪局正式成立,由此揭開了西藏測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長期以來,西藏測繪部門立足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承擔起了守護地理信息資源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區省級基礎測繪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並得到持續快速發展。測繪基準框架建設取得積極成果,“十一五”以來,持續實施西藏自治區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建設,佈設測量全區衛星定位大地控制點678點,聯測高等級海拔高程測量線路總長10080千米,初步建成覆蓋全區主要國省道交通沿線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網,為自治區各項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提供了高精度空間定位基準成果。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取得了重要突破,2009年以來,共測制4514幅1∶1萬系列數字測繪產品,覆蓋青藏鐵(公)路沿線和藏東國道沿線及部分邊境城鎮共約15萬平方千米;“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西部1∶5萬空白區測圖專項工程,1∶5萬地形圖首次實現對自治區全部國土的完整覆蓋。

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不斷豐富,極大地提升了基礎測繪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能力。“十二五”以來,測繪部門為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國家機關決策以及社會公益性事業提供測繪保障服務700餘次;先後為全區省、縣、鄉三級行政界線勘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青藏鐵路、兩橋一遂工程、機場改造)、全區草場承包、全區礦業權實地核查、全區二次土地調查等重大項目提供測繪技術服務;在易貢特大泥石流災害、那曲雪災、當雄地震、“4·25”地震等突發自然災害的應急搶險和災後重建中,通過各類地圖提供、測繪無人機影像獲取和專題地圖製作等多種形式提供了及時有力的測繪保障服務。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自治區基礎地理信息分發服務系統、自治區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陸續建成,實現了基礎地理信息以數據庫為核心的數據管理、成果管理和網絡化服務為一體的服務模式。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西藏是人間的一方淨土,這裡有聖潔的雪山和湖泊,這裡有淳樸善良的人民。在這裡,你會感嘆大自然造物之美,會感嘆生命的神奇。這裡曾經長期處在農奴主的黑暗統治下,是60年前的民主改革為雪域高原帶來嶄新的陽光,帶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

60年來,西藏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和艱苦的努力,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得那麼堅定。步入新時代,這片大地迎來新的希望,這希望正被春風吹過一座座山,吹過山上的一道道經幡……

(王少勇 胡志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