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南說夢:功名大業

齊高帝征伐一生,唯獨治國時間過於短暫,終究有好多理想沒有實現,只有子嗣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了,就此剛剛建立起來的蕭齊政權面臨著一次交接班的重要時刻,所幸的是齊高帝早早確立了兒子蕭賾為王朝的繼承人。那麼蕭賾的人生到底是如何演繹的呢?且看齊武帝仁治天下。

蕭賾,生於劉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母親是與齊高帝一生為伴的劉智容,相傳劉智容在即將生產之時曾夢見長龍盤踞於屋頂,齊高帝遂為其取小名“龍兒”。那個時候的齊高帝還在劉宋政權裡擔任一名中上級軍官,蕭賾也是自己父親手下的鍛造之才。南朝士族和貴族集團基本都是信奉的“龍生龍、鳳生鳳”的等級發展制度,除了劉宋短暫實行了寒門參政的政策以外,基本延續了魏晉以來的士族門閥壟斷制度,所以蕭賾順利參加劉宋的基層政權,初期擔任了尋陽國侍郎、州西曹書佐、贛縣縣令等職務,這些職務倒不是讓蕭賾有多大的升職基礎,而是讓蕭賾起政於民間,瞭解眾多的民間疾苦和基層願景,這對於蕭賾日後治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舊南說夢:功名大業

蕭賾前期主要還是追隨父親的足跡,去建功立業,去完成蕭氏集團的期許。蕭賾一生主要經歷過劉宋政權的三次平叛,這三次平叛中蕭賾逐漸脫離父親的功業影子,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功勳,也為自己獲得了諸多支持。第一次是劉子勳叛亂,前有篇對此次叛亂進行了簡述,幾乎劉宋政權的多數地方政權都擁護劉子勳,蕭賾卻看透了世事,年紀輕輕的他明白自己的父親身處建康的處境,所以他堅決反對了劉子勳的叛亂,就此也招致了南康相沈肅之的羈押,蕭賾十分明白自己只有被羈押起來才有可能躲避這場叛亂。果然如他所想,族人蕭祖欣率領部曲急闖南康大牢,一番廝殺下來才救出了蕭賾。蕭賾被救出後立馬糾合招募的幾千兵卒再攻南康,不僅收拾了固守南康的戴凱之,而且積極出兵攻伐張應期,使領劉子勳命來戰的談秀之都聞訊而退。蕭賾初試鋒芒就打出了聲威,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不僅讓他進京擔任尚書庫部郎、徵北中兵參軍還封他為西陽縣子,兼任南東莞太守、越騎校尉、正員郎、劉韞撫軍長史、襄陽太守等等,這些都是劉彧褒獎蕭賾的恩賞,可是蕭賾一一拒絕了,因為他的心性和見識都告訴他不可以擔任職務,所以後來蕭賾辭退了這些職務,只是轉任了寧朔將軍、廣興相。第二次是桂陽王劉休範叛亂,聞訊而來的蕭賾率軍急攻尋陽,在抵達北嶠之時叛亂已經平定了。雖然此次平叛蕭賾並沒有建立過多的功績,但是劉昱還是對他進行了封賞,蕭賾還是堅持不受,他選擇了回到自己的郡屬,後來轉任司徒右長史、黃門郎等職。第三次是沈攸之叛亂,此時的蕭賾已經在晉熙王劉燮身邊擔任了左衛將軍,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統軍大將了,所以面對沈攸之的叛亂,蕭賾不等朝廷頒佈命令,率先率軍佔據盆口城的有利地形以待與之戰,聽聞兒子有這番作為蕭道成長聲感嘆:真不愧是我的兒子!甚至有時蕭道成都覺得自己恐怕在軍事上有不如兒子的地方。雖然後來蕭賾請戰沒有被朝廷採納,但是他依然派遣偏師馳援郢城,這才使他可以節制調度諸多大將,此時的蕭賾才是真正站在了政權的頂端。對於這次的封賞蕭賾卻沒有拒絕,只是要是朝廷逐一封賞的他都收入囊中,因為平定沈攸之的叛亂之後意味著父親已經將劉宋牢牢地掌控在了手中,沒有任何人可以和父親匹敵,那麼這個時候蕭賾接受封賞甚至討要封賞他都無所顧忌,從前的謹慎小心現在幾乎都不存在了,所以此時的蕭賾是建立了碩碩功勳的皇位繼承人,蕭道成也看到了兒子這一點。因此,很多史學者認為齊武帝的諡號並不對,因為他治國仁慈勤儉,並沒有和“武”字相符合的功績,其實在其登基之前已經建立了功業,所以諡號並沒有出錯。

舊南說夢:功名大業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四月,蕭道成接受禪位稱帝之後冊封蕭賾為皇太子,四年後的三月初八蕭道成因病去世,蕭賾順理成為南齊的第二位皇帝,是為齊武帝,開啟了十二年的永明之治。要說齊武帝的治國,我認為超過了其父親齊高帝,一是父親的治國時間過短而無法顯現,二是齊武帝的內外政策均使劉宋以來的沉痾得到徹底改變,國富民安。齊武帝即位之初對於愛惜民力、寬仁治人這一點十分明確,他明知經歷了劉宋末期之亂之後南朝幾乎傷痛處處,齊武帝很關心百姓疾苦,就此頒詔:“比歲未稔,貧窮不少,京師二岸,多有其弊。遣中書舍人優量賑恤。”不久,再次下詔說,“水雨頻降,潮流薦滿,二岸居民,多所淹漬。遣中書舍人與兩縣官長優量賑恤。”可見在齊武帝心中的大事是什麼了!再則,永明二年(公元484年),齊武帝要求大赦囚徒,遣使這些囚徒參與生產,提振基礎經濟,同時齊武帝對於百姓中的鰥寡和貧窮之人大加賑濟。由此,他積極獎勵農桑,遇之災年齊武帝就減免租稅,以至於永明四年(公元486年)齊武帝再次下詔說:“揚、南徐二州,今年戶租三分二取見布,一分取錢。來歲以後,遠近諸州輸錢處,並減布直,匹準四百,依舊折半,以為永制。”在文化教育方面,齊武帝下令多辦學校,要挑選有學問之士充之任教,積極培養人們的文化和德行。在經濟建設方面,齊武帝堅持以富國富民為先,大行勤儉節約之風,對於魏晉以來的奢靡之風極力反對,對婚喪嫁娶之事齊武帝甚至要求辦理相關禮節要積極提倡節儉,關於自己的身後事齊武帝的詔書算得上是千古第一,詔曰:“我識滅之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純烏犀導,應諸器悉不得用寶物及織成等,唯裝復袷衣各一通。常所服身刀長短二口鐵環者,隨我入梓宮。祭敬之典,本在因心,東鄰殺牛,不如西家禴祭。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乾飯、酒脯而已。天下貴賤,鹹同此制。未山陵前,朔望設菜食。陵墓萬世所宅,意嘗恨休安陵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諸主六宮,並不須從山陵。內殿鳳華、壽昌、耀靈三處,是吾所治制。”這便是南齊明君的真正魅力所在,至少他篤定理想就堅持到底,以人民為先、以富國為土、以節儉為道、以仁義為重。

舊南說夢:功名大業

當然,齊武帝也不是沒有失敗,更不能說他沒有犯錯誤。說到失敗,那就是校籍政策。父親蕭道成認為劉宋時期的士族戶籍出現了很多虛假申報的情況,對於國家服役納稅十分不利,為了愛惜民力同時也保證國家的賦稅來源,齊高帝決心實行校籍政策,那些“突擊”入籍的人員需要一一核對,對其戶籍的真實性進行有效甄別,不屬於士族集團的戶籍齊高帝要求進行“卻籍”,也就是回到原籍甚至發配戍邊,使之不能享受免除稅役的特殊政策。齊武帝按照父親身前的部署對於校籍政策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但是他出現了一系列的失敗,我看史書覺得至少齊武帝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反思。一是他用人有問題,校籍官權力太大沒有節制,對於別人的戶籍甄別擁有絕對的判定之權,政策在執行層面出現了一大堆的腐敗問題;二是校籍的範圍和方式有問題,齊高帝、齊武帝兩代君主對於校籍政策極為看重,當實行該政策的時候沒有按照輕重緩急來辦,校籍政策的對象幾乎是全南朝的士族集團,可是南齊政權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是緊緊依靠這些士族集團,所以當政策一出來的時候就招致了眾多庶族地主的反對;三是對校籍政策的配套措施沒有根本建立起來,齊武帝只想明晰戶籍,但是對於那些“卻籍”的人該如何妥善安置,對於士族集團的利益該如何保證,對於士族戶籍該如何規範等等這些存在欠考慮的地方。所以,一番政策下來不僅沒有達到齊武帝想要的效果,反而招致了一場叛亂。公元485年浙江富陽庶族地主唐寓之不服校籍政策起兵謀反,雖說齊武帝以雷霆手段快速平定了此次叛亂,但是他深知校籍政策走到此處基本無法達到最初的效果,所以再三思慮之下齊武帝還是選擇了放棄。公元490年齊武帝明確表示妥協,下詔天下“卻籍”無效,對那些因為“卻籍”而發配戍邊的人員准許還鄉,恢復了劉宋升明年間的戶籍所注的原狀。南齊前期的校籍政策至此遭遇夭折,齊武帝也遭受了成業以來的最大失利,成為他畢生的遺憾。

舊南說夢:功名大業

如果說校籍政策讓齊武帝在治國方面遭受失利,那麼對於繼位人的選擇上齊武帝才埋下了真正的禍根。

兩代帝王,十六年的清明政治局面將在子嗣的不孝亂常中走向衰敗。

這些都不是齊武帝所想,可也是他所不能改變的。

且看下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