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虎鮫 明刊本《山海經圖繪全像》

鱷魚作為一種兇猛的爬行動物,在古代一直是神奇的存在。有人認為鱷魚是龍的一種,在文獻中稱之為鼉龍、土龍、豬婆龍,這些都是鱷魚的別名。又因鱷魚是吃人的猛獸,故而附會了諸多神異屬性,聶璜《海錯圖》認為“鱷魚尾上有膠,水邊遇有人畜,即以尾擊拂之,即粘入水而食”。張華《博物志》雲:“南海有鱷魚,狀似鼉,斬其頭而幹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也就是說,鱷魚死後,其牙齒還能繼續生長,拔掉以後,還能連續長出三次。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鼉龍,《中國藥用本草》,十八世紀彩繪本

《珠璣藪》則認為“鱷魚一產百卵,及形成,有為蛇、為龜、為蛟鯊種種不同之異”,許多兇猛動物與鱷魚攀上了近親。《山海經》中“魚身蛇尾”的虎蛟也有可能是鱷魚的寫照,雖稱之為鱷魚,卻不是魚,而是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它們的祖先曾經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鱷魚 清雍正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歷史上曾活躍在中國的鱷魚主要有揚子鱷和灣鱷。揚子鱷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江畔多有霧氣瀰漫,古人見鱷魚在江邊霧氣中出沒,便認為霧氣是鱷魚嘴中吐出來的。商周時有古鄂國,是以鱷魚為圖騰的部族,後來湖北省簡稱鄂,即與古鄂國有關。灣鱷則生在廣東沿海,能在海灣的鹹水中生活。歷史上與鱷魚有關的兩個著名故事都發生在唐代,恰恰是揚子鱷和灣鱷興風作浪的寫照。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鱷魚 南懷仁《坤輿圖說》

據《獨異志》載,敦煌人李鷸在唐代開元年間就任邵州刺史,攜帶家眷乘船經過洞庭湖時,忽流鼻血,血滴在湖岸的沙上,被江中的鱷魚舔到,鱷魚立刻變幻為李鷸的樣子,言談舉止也分毫不差,據說這是精血所感而產生的變化。而李鷸本人卻被鱷妖施法囚禁在沙中,動彈不得。假李鷸帶著家眷去上任,做了幾年地方官。幾年後有道士葉靜能過洞庭湖,見沙中有一人被困,原來是李鷸,聽到了事情原委,葉靜能便寫了一道符,將符號貼在巨石之上,巨石當即飛起,直奔邵州刺史衙。假李鷸正在桌案上辦公,忽有巨石飛來,被壓在石下,現了原形,原來是一隻大鱷魚,眾人見了無不驚駭,這才知道刺史大人是鱷魚變的,而真的刺史李鷸得救之後趕往邵州,終於和家人團聚。時至今日,“舟行者不敢瀝血波中”,據說就是吸取了李鷸的教訓,似乎也有道理,血腥味確實會引來鱷魚。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潮州韓愈祠

唐代韓愈被貶潮州時,潮州有一條鱷溪,其中有鱷魚出沒,經常上岸吞吃人畜,百姓不堪其苦,這位新到任的刺史韓愈是韓愈作《祭鱷文》,歷數鱷魚的罪狀:“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其罪一在於吞食人畜,二來是與刺史相抗衡。文中下了最後通牒:“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這等於是給鱷魚下了最後通牒,他命人將祭文焚化,然後“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按唐人劉恂《嶺表錄異》所載:“祝之夕,有暴風雨起於湫中。盡數日湫水盡涸,西徙於舊湫西六十里。”潮州的鱷魚西遷到了海中,不再作怪。看來,韓愈在潮州遭遇的應該是灣鱷,它們能同時在淡水和鹹水中存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韓愈,鱷溪也改成了韓江。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鼉龍貪餌 清光緒石印版 《點石齋畫報》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海魚噬人 《圖畫日報》1909年

鱷魚遷徙之事,似與氣候變化有關,連日的暴雨使氣溫驟降,而鱷魚喜熱,於是遷徙到了別處,區區一篇文章難有傳說中的力量。後來潮州的鱷魚又捲土重來,韓愈驅鱷的故事又有了後續,其時已是宋代,陳堯佐任潮州通判,當時有百姓在江中洗澡,被鱷魚吃掉,陳堯佐聽說後,便命人用粗繩織了網,讓漁人去捕捉鱷魚,果然捉到了一頭,抬到街上,陳朗讀了自己寫的《戮鱷魚文》,隨後命人將鱷魚當中殺死。相對於韓愈,陳堯佐的方法更為直接,鱷魚的妖怪屬性已經蕩然無存,人的力量開始佔據了上風。

古人眼中的鱷魚,是一種吃人的妖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