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資源or利用資源,哪一種人更成功?

擁有資源or利用資源,哪一種人更成功?

我想要更多錢,想要更多知識,想要更多好看的衣服……,人為什麼總是求多?聽吳伯凡老師說,究其原因,是因為人恐懼,怕哪天餓死,所以拼命多儲備錢,怕哪天自己跟人交流聽不懂別人說什麼,所以想要更多知識,怕自己出門穿的醜,跌了身份,所以要經常買衣服。時時刻刻害怕,出於對未知的恐懼,我們不斷攫取資源以備不時之需。

回想一下,求多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嗎?工作的時候,我們總是求更多的資源、渠道、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擁有更多東西真能把事情做成嗎?

擁有更多資源=獲得更好的結果?今天分享一篇萬維鋼老師的內容,追逐者的絕境。

今天咱們說一本二月份剛剛出版的新書,《儉省:釋放“少”的潛能,取得“多”的成就》( Stretch: Unlock the Power of Less -and Achieve More Than You Ever Imagined ),作者是萊斯大學管理學教授斯科特·索南史恩 Scott Sonenshein。

現代社會有一個大家默認,但是一般不會明確說出來的主流價值觀,那就是要追求更多 —— 個人想要更多的財富,公司想要更多的資源,多就代表成功。這個價值觀一旦說出來,我們就覺得不太合理,所以現在對它有一些批評的意見。在此之前,主流的意見,我看大概有兩派。

一派是傳統的消極避世思想。有的說人類一味追求發展,地球環境根本承受不了,所以我們應該節制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有的說那些追逐財富的個人都已經迷失了自我,還不如迴歸家庭,應該多談“愛”,少談“錢”。甚至有極端的觀點認為,人類工業文明就是地球的癌症,再不停止發展就會導致巨大的災難,等等等。

還有一派是近幾年才開始流行的一種“極簡主義”生活方式。這一派要求我們把所有不常用的東西都扔了,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修身養性,這樣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這兩派思想我都不以為然。現代社會組織的整個前提就是要發展,發展已經是現代人的本能追求,你想停止發展可能嗎?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用發展解決。極端環保主義者、宗教人士,鼓吹不發展,其實是一種撒嬌式的情懷。而所謂“極簡主義”,最多隻能算作是一個小眾的生活姿態,這個姿態甚至有點違反人性,非常做作 —— 當你處處想著怎麼“極簡”的時候,你已經把太多精力浪費在了這件小事上。

所以儘管有很多人呼籲限制發展,有很多書鼓吹極簡生活,我從來沒見哪個國家真的限制發展,也沒遇到過哪個人真的在過極簡的生活。

過分追求“多”,好像是不對的。可到底哪裡不對呢?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呢?

1.簡單道理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但還是非得動用一個商學院教授才能把它說明白。這就是索南史恩這本《儉省》要做的事情。

Stretch 這個詞對應的中文意思,除了“儉省”之外,還有“拉伸”。我覺得對這個詞最形象的解釋就是你要做一件衣服,可是感覺手裡的布不太夠用,要買新布吧可能有點浪費,結果把手裡的布拉一拉抻一抻,正好夠用。

極端環保派和極簡主義者各說對了一半。一味求多,的確是不可持續的 —— 但是這個不可持續只是你自己的不可持續,一旦不持續最多就是你自己的公司倒閉,對大環境不會有什麼大危害,市場機制很善於懲罰不可持續的東西。少擁有一點東西,也的確能讓東西發揮最大的效用 —— 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味求“少”,發展才是目的。

索南史恩的觀點,就是 —— 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維模式,儘可能利用手裡現有的資源發展。道理就這麼簡單。

那既然是發條微博都能說清楚的道理,為什麼還非得讓一個商學院教授寫本書呢?一個原因可能是商學院教授擅長講“案例” —— 這本書裡有非常多的案例可以當故事聽。

更重要的是,索南史恩在書裡總結了一些實用的方法,告訴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利用現有的資源發展。所以我打算用幾篇文章連載的方式說說這本書。

今天先說說這個一味求多的思維模式。

2.追逐者

有人曾經對歐洲兩千個專業人士做過一次跟蹤研究。首先,在這些人剛剛獲得碩士學位、即將走上職場的時候,研究者讓他們填寫了一份問卷調查,其中判斷題包括“我想掙很多錢”、“我想獲得很高的職業聲望”等等,測試他們的個人野心。

三年以後,研究者回訪這些專業人士,發現當初野心越大的人,掙的錢的確更多。特別想掙錢的人也特別能掙錢,結果很不錯。

但是七年以後,研究者再次回訪這些專業人士,發現結果變了。當初特別想掙錢的人,現在的收入反而還比當初那些沒有強烈掙錢願望的人少了。而且他們的職業滿意度也不行 —— 現在他們普遍有一種失望的情緒。

可能早期的希望太大,導致後期的失望也大,結果反而沒幹勁了。

想掙錢,是現代社會最容易理解的願望,人們追求“更多” —— 更多的收入、更大的辦公室、更高的職位、更好的汽車等等,有這種強烈願望的人,索南史恩稱之為“追逐者”。

追逐者,追逐外界的東西。索南史恩說,這個追逐心態,有三種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跟別人比。我們時刻都想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相對位置,相對位置很多時候比絕對位置還重要。我掙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比同事多掙或者少掙了多少錢。而且這個攀比還常常是往* 上 *比,這就是為什麼奧運會銀牌得主總是很不高興。

所以有年薪上千萬美元的互聯網創業公司CEO表示,他的幸福感並不怎麼高,因為在硅谷他根本不算什麼。

第二個來源是我們總是認為要想辦成更多的事兒,就得動用更多的資源。我們常常忽略自己已經有的資源的價值。關於這一點咱們下次再說。

第三個來源是,我們單純就是想要“更多”。實驗室裡讓受試者聽音樂,你可以好好享受音樂,也可以打斷音樂,聽一段噪音 —— 每聽若干次噪音,你就能贏取一塊巧克力。研究者事先聲明,所有巧克力必須在遊戲結束後當場吃掉,不能帶走 —— 結果還是每個受試者都贏取了遠遠超過自己胃口的巧克力。

想要更多,這大概是短缺時代的一個思維烙印吧。那麼企業家在做公司決策的時候,是不是能更理性一點呢?

3.買買買

今年的一個大新聞是縱橫互聯網二十多年的雅虎公司,分拆了。女CEO梅耶爾成了眾矢之的,而人們對她的一個重大指責,就是花錢太過大手大腳。咱們摘錄一段《華爾街日報》的報道 ——

……2015年前三季度雅虎運營費用比2014年同期大漲20%,原因在於梅耶爾與Mozilla、甲骨文簽署了昂貴的協議,但結果卻沒有為雅虎搜索引擎帶來預期的流量,導致公司營收不但沒有上升反而降了4%。另外,梅耶爾本人也承認自己在2013年初豪擲10億美元買下輕博客平臺Tumblr是一個失敗決定。……梅耶爾三年前扔出去的10億美元如今已經縮水四分之一。

“買買買”是梅耶爾經營公司的一貫風格,她擔任雅虎CEO以來收購的大小公司簡直不計其數。

這可不是梅耶爾的女性購物慾起了什麼作用,這是互聯網公司的一個共同心態的作用 —— 燒錢 。

索南史恩在書裡說,早在梅耶爾去雅虎之前,她在Google的辦公室的門上,就貼了一句話:“收入能解決所有問題”。鑑於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實際收入比花費少很多,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其實是“錢能解決所有問題”。

索南史恩給的一個案例是 Pets.com。運營第一年,這個公司花費了1200萬美元做廣告,而這些廣告帶來的銷售收入只有62萬美元。運營第二年,公司花費超過一百萬美元在超級碗做了個30秒廣告,吸引用戶流量 —— 然後用一個低於成本的價格把東西賣給吸引來的用戶。當時公司上下在紙面上都是百萬富翁。結果兩年燒光3億美元,股價從11美元降到22美分被清算資產。

這個玩法,在互聯網公司中一點都不罕見,並不是CEO們都瘋了。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價值觀是過分重視用戶總數和流量,根本不怎麼在乎實際盈利。這個理念就是先圈地再說 —— 花錢慢的CEO甚至面臨投資者的壓力,他花錢越快,公司的估值才能越高。

這個互聯網創業公司動力學就是儘量動用更多的資源,一直到沒有資源可用為止。

索南史恩把這個心態,總結為一個公式:

擁有更多資源 = 獲得更好的結果

而他認為,真正要把事情辦好,需要的是另一個公式:

更好地利用資源 = 獲得更好的結果

關注vx號:元細胞,讓自己有趣一點,快樂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