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認定真跡,蓋了80多個章,結果還是“贗品”?

我們都知道,王羲之是書法大家,他的行書作品《蘭亭集序》,歷來被名家所推崇,後來經李世民稱讚,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乾隆認定真跡,蓋了80多個章,結果還是“贗品”?

王羲之有個兒子叫王獻之,其實也是個書法家。

據說,當年王獻之練習書法時,有一年他認為自己的書法可以比得上父親王羲之了,就寫了個"大"字,讓王羲之看。

王羲之看了之後,加了一點,變成了"太"字,並告訴王獻之:去問你媽。

王獻之拿去給老媽一看,他媽指出王羲之加的那一點,點評道:我兒學書十一載,唯有一點像你爹。

王獻之極為慚愧,從此更近刻苦,終於有所成就。

王獻之的作品,有《中秋帖》,原本32字,後來僅剩22個字,為: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乾隆認定真跡,蓋了80多個章,結果還是“贗品”?

這個《中秋帖》,從書法角度看,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確實是難得的佳作,歷代都有人收藏,尤其是宋、明、清時期。

這一點從題跋可以看到,不過題跋落款最多的還是蓋章界的狂魔,彈幕界的鼻祖——清高宗乾隆。

乾隆不僅蓋章,還經常題字甚至寫詩詞,尤其是在右側,題了兩個大字"至寶",唯恐別人不知道似的。

乾隆認定真跡,蓋了80多個章,結果還是“贗品”?

乾隆甚至認為,這帖子是稀世珍寶。

《中秋帖》自然是寶貝,不過乾隆卻被打臉了,因為這貼根本就不是王獻之的真跡,而是宋人摹本。

此帖是用竹紙所寫,而竹紙是宋代才出現的,晉代多用麻紙;還有,這個帖中的字,豐潤圓熟、飄逸瀟灑,墨色飽滿,肯定用是軟毫無心筆寫的,但是晉代卻沒有這種筆,只有硬毫有心筆。

乾隆認定真跡,蓋了80多個章,結果還是“贗品”?

所以宋代的葉夢得明確指出上述問題,明代書法家董其昌也暗示過。

清初的吳升在《大觀錄》中也說:此帖書法古厚,墨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脾,恐是宋人臨仿。

但是乾隆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宮中很多都是假的,只有這幅是真的。乾隆還在題跋上說:"大內藏大令墨跡,多屬唐人鉤填,惟是卷真跡……"

乾隆認定真跡,蓋了80多個章,結果還是“贗品”?

後來經考證,果然是宋代摹本,就是宋書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

乾隆被打臉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反思:美育必不可少,審美一定要嚴謹,否則,在前人同時期的人都發現是摹本贗品的情況下,你還覺得是真品,是真美,那就鬧笑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