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因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而得名。曇石山文化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崗。閩江中下游為中心連接閩臺兩省的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

曇石山原名“墰石山”,是福建省閩侯縣城近郊的一座小山丘,東距福州市區約20公里。在福州話中,“墰”,即“海邊礁石”之意,此山並不似北方名山大川巍峨險峻,只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紡錘形”小山丘,南北長約430米,東西最寬處也不過150米。如此尋常的小山丘,卻因為1954年的一次意外發現,改寫了福建的歷史。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那是1954年的1月7日,曇石山下曇石村的村民們正在山上取土,修築村子周圍的閩江防洪堤壩。突然有人大喊“快來看啊,挖到寶貝了!”幾個樣式古舊奇特的瓦罐和一些形制規整、明顯帶有人工打磨痕跡的石器,赫然出現在挖開的土層中。在這些“寶貝”裡,一件刃部鋒利的石斧格外打眼,當地的村民對它也並不陌生。以前,大雨沖刷過後的泥濘路面上,也冒出過幾把這樣的石斧,因為來歷不明,又與雷雨相關,當地人都把這種石斧叫做“雷公斧”,但從地底下挖出來還是頭一遭,而那些模樣古怪的瓦罐此前卻不多見,莫非曇石山上真的有寶貝?種種猜測在村民中流傳開來,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引起了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的注意。他們立刻派人到現場進行了勘探工作。勘探的結果令專家們欣喜不已——這竟然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距今大概有5000年左右。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發現將補寫出一個福建之前的“福建”。

曇石山文化遺址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後,其規模將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佔地42.5畝,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遺址博物苑,它將曇石山第八次考古遺址現場保護並直接展示給觀眾,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博物館內展出1954年以來曇石山遺址八次考古發掘的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是福建省原始社會曇石山人勞動生息的縮影;黃土文化展覽廳,展現奴隸社會先秦閩族精美的仿銅印紋陶器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考古遺址廳,第八次發掘的30餘座墓葬、陶窯和壕溝等考古遺蹟和文物按原貌展出,讓觀眾有親臨考古現場之感。

曇石山文化遺址有六樣堪稱“中華之最”的寶貝。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中華第一燈,在125號墓葬中,出土時,陶燈放在墓主人頭頂,類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長明燈”,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堪稱“中華第一燈”。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人顴骨, 137號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其中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現在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可以證明,日本文化不僅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臺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是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提線陶簋,在131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為全國罕見。

豎立坑中的殉葬男奴,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然是活埋時掙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18件陶釜,陶釜相當於現代的砂鍋。在131號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在這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曇石山文化不僅是福建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對曇石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類文物的體質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研究已經不斷深入,並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但對被認為是“閩人” 祖先的曇石山人的民俗生活,卻至今仍認識不一。但是基本可以得到以下幾點: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1.靠山面海,氣候溫暖、植被茂盛、海產和野生動物豐富的閩江口海灣,是4000多年前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人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曇石山人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也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民俗社會生活。

2.在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下,曇石山人不僅利用採集、漁撈、狩獵獲得天然的動植物作為食物來源,而且在長期的生產中懂得了對動植物的利用,形成和發展了園圃農業和原始養殖業。園圃農業的出現,不僅給曇石山人提供了更為穩定和充足的食物來源,為曇石山人由流動轉向定居創造了條件,而且使曇石山人開始出現了階級分化。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3.“貝丘遺址”顯示了水產生物在曇石山人生活飲食中的重要地位,但園圃農業的出現和發展顯然改變了曇石山人的食物結構。植物性食物(包括農業所獲和採集所獲)在曇石山人的飲食中應該居於主導地位,但水產和狩獵所獲仍相當重要。飲食方式已經發展到了煮制熟食階段,並可能已經懂得了食鹽的利用。

4.曇石山人社會中可能曾經盛行過一種僅限於男子的、以拔牙以示成年的風俗,這既是對生理現象的一種認識,也是對即將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成員的一種考驗。拔的牙通常是上顎左右側門齒和犬齒。由於拔的是健康的牙齒,所以能夠忍受拔牙的痛苦,就表示很有勇氣,可以面對生活上的艱難挑戰。拔牙的方法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打牙,鑿牙,就是很用力的把牙齒敲下來;另一種是用麻繩和木棒把要拔的牙齒用力絞緊,在使勁拔起。

福建從這裡開始 曇石山文化

5.曇石山遺址大量的割肢葬現象表明,曇石山人不僅有了靈魂觀念,而且有了利用巫術控制非正常死亡亡靈的信仰。而大量的破損顱骨則顯示,曇石山人可能曾經因為他們生活的富饒的土地,遭受過一場恐怖的外族襲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