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掌和棍子立威,註定是失敗的!

很多家長認為威信就是威嚴,於是動不動就對孩子大發脾氣,怒斥孩子,甚至用巴掌和棍子立威,以為孩子怕他,就是有威信的表現。

曾聽到幾位家長聊天,一位家長說:“對孩子越厲害,孩子就越聽話。”其他幾位家長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們對孩子輕則罵,重則打,使孩子在高壓下服從父母的意志。

表面上看,孩子明顯乖了很多,可實際上,父母靠打罵來建立威信的做法是靠不住的,靠打罵教育出來的孩子將來會更加叛逆。

原因很簡單,對於3歲孩子來說,父母屬於絕對強勢的一方,孩子為了逃避皮肉之苦,不得不屈從於父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口服心不服”

等到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逐漸完善,加上身體發育起來後,孩子就有了反抗父母的信心和勇氣,於是,他們會把多年積壓在心頭的壓抑、負面情緒爆發出來。到那時,父母將會對孩子失去控制。

用巴掌和棍子立威,註定是失敗的!


所以說,用巴掌和棍子立威的父母,註定是失敗的。因為那樣得到的不是威信,而是威嚇,只能嚇唬嚇唬3歲小孩。與之相反,有些家長採用另一種極端的立威的辦法——收買孩子,即對孩子施以小恩小惠,以取得孩子的信任,好讓孩子聽父母的話。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父母這樣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吵,媽媽給你買冰淇淋吃。”“如果你聽話,爸爸週末帶你去遊樂場玩。”這種做法對孩子只能起到短暫的安慰效果,卻無法持續起作用。

而且長此以往,還會使孩子形成唯利是圖的壞習慣,追求物質刺激。等到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威信就會蕩然無存。所以說,用金錢和物質收買孩子來立威的做法,註定也是失敗的。

那麼,父母在孩子心中正確立威的辦法是什麼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威信的含義,所謂威信,本質上是指威嚴與信譽,嚴而有信,信輔以嚴。它主要是指父母在孩子心中佔有的地位,父母說話對孩子的影響力。

用巴掌和棍子立威,註定是失敗的!


真正的威信是建立在父母與孩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的。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父母樹立威信其實並不難。因為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往往是英雄般的人物,他們相信父母做的和說的,承認父母的“統治”權。關鍵是看父母如何從生活點滴中去維護自己的威信。具體來說,父母應做到這樣幾點:

(1)父母要品行端正,給孩子做好榜樣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是無聲的教育,是真正的權威來源。

父母言而有信,孩子自然不會滿口謊言,欺騙他人。父母表裡如一,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孩子自然不會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父母之間相互尊重,恩愛有加,孩子自然會內心安定,幸福快樂。

這些都是無聲的教育,父母怎樣做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落實於行動之上。

中國古代有個曾子殺豬的故事,講的是曾子的妻子為安慰兒子,說要給兒子殺豬吃。兒子很高興地答應了。可曾子的妻子說完就忘掉了,但曾子聽見了,記在心上。於是,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個故事充分說明,父母要做好榜樣,不可欺騙、哄騙孩子。父母立威立信,關鍵在於如何取信於孩子。

用巴掌和棍子立威,註定是失敗的!


(2)父母要情緒穩定,切勿喜怒無常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情緒對孩子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會影響到孩子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的心情。如果父母情緒穩定,那麼孩子就容易獲得安全感。

如果父母喜怒無常,一會兒溫柔有加,一會兒又橫眉冷對,甚至拳腳相加。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起伏不定,孩子會時刻擔憂著下一秒父母又會有怎樣的意外舉動。

生活中,有些父母高興時,孩子提什麼要求他們都答應,或對孩子非常親暱,跟孩子打成一片。可不高興時,就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見孩子吵鬧,就對孩子吼叫;見孩子不聽話,就“批評教育”。

特別是一些夫妻,兩人之間吵架,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氣。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還會讓父母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產生效仿心理,忍不住發脾氣,大喊大叫,情緒控制力差。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為了更好地樹立威信。父母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不要表現得過於明顯,高興要適度,生氣要適可而止,切勿喜怒無常,陰晴不定。

用巴掌和棍子立威,註定是失敗的!


(3)愛與嚴結合,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愛,即父母要關愛孩子,從生活的點滴之中充分表達對孩子的愛。比如,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多與孩子談心,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的煩惱,幫孩子釋疑解惑。

嚴,即對待孩子的錯誤,要嚴厲管教,不能因為愛孩子,就忽視孩子的錯誤行為,縱容孩子為所欲為。比如,孩子偷拿東西,惡意搞破壞,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那樣做是不對的。

通過嚴教,幫孩子建立其是非觀,讓孩子清楚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在批評教育之後,父母還應給孩子安撫,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批評教育你,並不是不愛你,而是告訴你怎麼做人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