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酒後不慎說漏嘴,稱有一祖傳珍寶,博物館規勸數次後無償上交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自隋朝創立科舉開始,科舉此後一直是歷代王朝最常用的人才選拔方式。通過數載寒窗苦讀,出身貧寒之人也有可能一躍入龍門,從此光耀門楣並改變命運。歲月流轉,科舉制度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廢除。科舉制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消逝在歷史長河之中。

老漢酒後不慎說漏嘴,稱有一祖傳珍寶,博物館規勸數次後無償上交

▲古代科舉場景繪畫

在從隋朝到清朝的一千餘年之中,只產生了八百多位狀元,而金殿問策時的文章更是幾乎遺失殆盡,無處可尋。幸運的是,如今在青州博物館還可以看到一份狀元試卷(臺北故宮則藏有幾份清代狀元試卷)。這份試卷的作者名為趙秉忠,乃山東青州府人士,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拔得狀元頭籌。在金鑾殿接受皇上親自考核時,趙秉忠的表現極為優異。皇上見他博覽群書且熟知掌故,心裡十分喜愛,於是當場在他的試卷上揮毫寫下“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並破例將此試卷賜予趙秉忠,命他以後懸掛家中以顯榮耀。

老漢酒後不慎說漏嘴,稱有一祖傳珍寶,博物館規勸數次後無償上交

▲萬曆皇帝朱翊鈞朝服像(局部)

趙秉忠此後官運通達,一直做到禮部尚書的高位。不過他生性耿直、嫉惡如仇,為官時剛直不阿,常為百姓做主,最後在政壇上樹敵無數,其中還包括專權的宦官閹黨。在眾多政敵的攻訐之下,趙秉忠最終罷官回鄉,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這份留有皇帝御筆的試卷,見證著趙秉忠的浮沉榮譽,因而成為趙氏一族的傳家寶,被一代又一代趙氏子孫妥善保管,一直傳到了趙秉忠第十三世孫趙渙彬的手上。趙渙彬對這份祖先遺物非常重視,將其珍藏家中,從不輕易示人。有一天,趙渙彬和朋友喝酒,無意中透漏出這個消息,而他的朋友恰好在市博物館工作,聽完便意識到這份試卷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老漢酒後不慎說漏嘴,稱有一祖傳珍寶,博物館規勸數次後無償上交

▲趙秉忠狀元卷(局部)

於是,他極力勸說趙渙彬將這份寶物捐獻給國家,而不應該將其一直私藏家中。這樣一來,既可以為相關專家提供實物參照,利於對科舉制的進一步研究,同時也可以讓全國人民都能看到趙渙彬祖先的榮耀。經過多番勸說,深明大義的趙渙彬最終被說服,同意將這件已經在族人手中傳承數百年的寶物無償捐獻給青州博物館。博物館方面接收之後,立即將此物奉為鎮館之寶。為感謝趙渙彬的大義捐獻,青州博物館還訂做了一面大紅錦旗,派副館長親自送到趙渙彬家中。街坊鄰居都聞風趕來看熱鬧,得知事情經過後,他們都對趙渙彬的行為表示極為敬佩。

老漢酒後不慎說漏嘴,稱有一祖傳珍寶,博物館規勸數次後無償上交

▲中為趙渙彬老人之子趙繼光

為何這份試卷如此珍貴呢?原來,科舉制作為統治者選用人才的主要途徑,有著嚴苛而細緻的規定。為了防止作弊,會試及殿試的所有試卷乃至於草稿紙都會由專人進行謄寫之後,才送到考官面前。但凡是狀元、榜眼等人的試卷,更是按照機密資料的級別由皇家作為密檔保存。一旦洩露,相關人員將被施以重罪,人頭落地都有可能。

老漢酒後不慎說漏嘴,稱有一祖傳珍寶,博物館規勸數次後無償上交

▲青州博物館

趙渙彬祖上的這份試卷被博物館精心修復後,終於向大眾公開展覽。該狀元試卷用黃綾子裝裱,全文共2460字,長47.6釐米,寬14.1釐米,卷首有御筆親書的“第一甲第一名”字樣,卷尾頁有九位閱卷官的硃紅簽名。在博物館陳列期間,一位安保人員還想將其盜走並賣給日本文物販子,最後被警方及時抓獲。不然的話,千年科舉史上唯一留存的明代殿試狀元試卷就要流落海外了。

《明史》《明實錄·明神宗實錄》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