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自主招生真的要“裁員”?裁的只是那波花錢買獎做獎的

2019自主招生真的要“裁員”?裁的只是那波花錢買獎做獎的

導讀

上週五教育部官方發佈了《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了2019自招要“從嚴把關”,不僅錄取人數嚴格限制,報名條件也要嚴格把控,做到寧缺毋濫。

新政發佈後我們在後臺收到了大量粉絲的留言提問,19年自招裁員裁的是哪些人,對我們競賽黨有沒有影響?今天,學科競賽網就為大家全面解讀2019自主招生新政,解答大家最為關心的幾個問題。

一、降分名額是否會減到不能讓人接受

“高校要在上一年錄取人數基礎上適度壓縮招生名額,合理確定參加高校考核和具備入選資格的考生人數,提高人才選拔質量,寧缺毋濫。”通過教育部“通知”原文裡的這段表述可以基本確定:2019自主招生降分人數將下降。

但我們關注的是,下降到多少?

要弄清這一問題,我們要先看看現在的自招降分人數是怎麼漲上來的。在2014年以前,教育部對各高校的自招人數沒有明確的限制,彼時的學科競賽省一就有保送機會,自主招生的規模也不太大。而在2014年底,教育部同時發佈兩項重磅通知:

第一,取消省一保送資格,只有國集才能保送;

第二,各高校自主招生名額不得超過當年招生總數的5%。

這兩項規定其實是很有深意的,取消省一保送,意在讓競賽黨都去走自招這條路,那麼自主招生規模一定會暴增,為了防止自招規模太過膨脹,又出臺第二項規定,將自招名額限制在5%,這兩項規定也一直延續到今天,沒有大改。

規定是這樣的,可各大高校是怎麼做的呢?我們直接來看近4年的自招錄取數據:

2019自主招生真的要“裁員”?裁的只是那波花錢買獎做獎的

可見,近四年來不論是報名人數還是最終降分人數都有幅度不小的上漲,事實上,也只有15年時,各校是本著嚴格控制在5%錄取限額以內的,而16、17年尤其是18年,各校的自招錄取人數都超過了5%的紅線。

為什麼各高校如此大膽,敢挑戰教育部的底線呢?原因是自招錄取人數實在難以準確控制。

各校有主動權的只有給出降分的人數,但並不是所有拿到降分的學生都會來本校就讀,比如:

1、高考沒考好,算上降分也夠不到該校提檔線,那這個降分名額就浪費了;

2、拿了多個學校的自招降分,但最後只能報一個,沒去的那些學校就“浪費”了一個降分名額;

3、高考超常發揮,不走自招也能上更好的學校,又造成學校自招名額浪費。

因此,各高校為了保證自招錄取夠足夠的人,每年給出自招降分的人數一定是比計劃招生人數要高的,比如2018年北航自招計劃招生200人,就給了384個人降分。

但也正是這樣的誤差,導致各校無法精確控制自招錄取人數,畢竟只要人家拿下降分夠提檔線了,你就得錄取,不能說我自招招夠人了,不要你了,這樣考生不得鬧翻天。

在15年的時候,各校還都秉著少給降分,寧缺不超,儘量控制在5%紅線以內的原則。可有的學校想多招點,就冒險多給了降分名額,最後超過了5%,教育部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畢竟確實沒法精確控制。

但這種風氣隨後一發不可收拾,16、17年各校給出的降分人數都穩步增加,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突破教育部的底線,同時越來越多的學生拿到了多校的自招降分,造成了更多高校的自招降分名額浪費,只能給出更多人降分,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到了18年,各校給出的降分人數基本都是計劃招生人數的2倍、甚至2.5倍,大量高校的自招錄取人數都突破了5%紅線,甚至紛紛接近了10%,教育部這下子不得不出手了。

但教育部的措辭還是很委婉的:“適度壓縮招生名額”,沒有明確說一定卡在5%以內,不然就罰你。教育部其實就是告訴各高校:你們搞自招雖然不能準確控制,但你們也得收著點整,超過5%一點也就算了,這都弄到接近10%了,也太不拿我的規定當回事了吧。

因此,學科競賽網預測2019年自招降分人數一定會縮減,但肯定不會有斷崖式的下跌,畢竟5%的紅線還在那裡,並沒有改動,大家儘可放心,預計19年的自招降分人數將與15年、16年類似,維持在2.4萬左右,較去年的2.8有14%左右的縮減;最差最差也就壓縮到2萬人,即28%的縮減,不會再低了。

另外縮減的這部分名額肯定不在我們競賽黨這邊,具體縮減哪裡,後文我們會再詳細探討。

二、降分是否會降得很少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的點是自招降分幅度也要改小了?

教育部通知原文中有這樣的表述:“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給予自主招生考生的優惠分值”。

由此可見,19自招降分幅度也會下調,但降到多少呢?我們還是從頭說起。

其實在自招的歷史上,降分幅度只有在2010-2014年間有過一段非常明顯的上漲過程。在2010年時,降20/30分是主流,降40分就已經非常良心了,降一本線,全國一共沒幾所高校給你降一本線。

而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我們對降一本線都習以為常了,不降的一本線的學校都讓人嫌棄“小氣”:18年提供降一本線優惠的共有59校,17年這一數據是56校,16年是50校,15年是47校。可見,近4年來各校的降分幅度增長其實比較平緩。

但教育部既然發文了,各校肯定就要相當“收斂”一點,具體降分收縮會收縮多少還不好說,或許是回到15年新政時的樣子,或許是回到13年、14年的樣子,不過有實力的大家也不必慌張,自主招生本來就是給優秀生錦上添花之用的,高考差的一塌糊塗想完全靠自主招生上最牛的大學也不太可能,要理解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三、自招“裁員”裡中槍的是誰

既然19年自招縮招已成定局,那到底哪些學生是犧牲品?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教育部最近的兩大通知中已經可以窺見。

去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大力整治競賽活動,要求全部競賽必須由正規機構舉辦,做到“0收費”,且必須經教育部審核才能舉辦。

此舉意在幹掉消滅一切不規範的“野雞”賽事,還自招一片清白。

而上星期,教育部發布的這個《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則明文規定“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

此舉意在堵住論文、專利這兩大最容易鑽自招空子的窟窿。

其實說到這,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教育部要在自招中“裁掉”的,是這兩類人:

1、花錢買野雞獎項的同學

這類能花錢買的野雞獎項不說通過教育部審核了,很多就連高校的招生老師都沒聽過,往年的話可能還會放你過初審,複試看看你有沒有真才實學,但今年政策縮緊,是絕對通不過初審的。

這部分的重災區是社會上的一批語文英語類競賽,除了有限幾個文科名賽可能還有點用,其他賽事基本就廢了,19自招除了學科競賽,科創三大賽基本沒有其他競賽捷徑。

2、主體不合格、教育部未備案的競賽獎項

除了明顯不規範的野雞賽事,還有一部分考生參加的是相對正規的賽事,但隨著教育部對競賽活動的嚴整,一部分賽事將難以為繼。

教育部去年9月的“管理辦法”對競賽活動做出嚴格限制:

首先要求競賽組織主體(主辦方)應為在中央編辦、民政部登記註冊的正式機構,必須具有法人資格;

其次,舉辦的競賽活動保持公益性,不得以盈利為目的,做到零收費;

這還不夠,所有的比賽都必須向教育部申請備案,提供一系列材料,通過教育部審核後才能繼續舉辦。

因此社會上大批競賽或主體不符合要求,或不想做不掙錢的買賣,或申報了也無法通過教育部審核,這些賽事2019年可能就辦不下去了,既然都辦不成了,那19自招還能承認你嗎?

四、哪些考生會受2019自招青睞?

那麼既然有被“裁員”的,相應的肯定也有被“提拔”的。受益的主要有以下兩批人:

1、首先我們競賽黨肯定是最大收益人。

五大學科競賽,最多再加上科創三大賽,這8個賽事應該就是19年自招唯一認可的賽事了。如果你有競賽獎項,那你在自招中將非常有競爭力,只要你院校定位適當,至少通過初審是沒什麼問題的。

2、平時成績優秀,七大報名材料準備充分的同學

但獲獎的競賽黨一共就這麼點,其他的自招名額都給誰?小編預測單科成績優秀的考生將在19年自招中爭得一席之地,畢竟自招的初衷就是找偏科的優秀人才,而平時成績就是你某科實力突出的最好證明。

因此教育部講了不能單以某個獎項、論文、專利來評判是否通過,言外之意就是要綜合看七大報名材料,優中選優。

因此,我們沒有競賽獎項,僅憑平時成績報名自招的同學,一定要特別用心準備報名材料,畢竟這類考生太多了,你的自招七大材料將直接決定你能否在19年自招初審中脫穎而出,有的材料如社會實踐報告、推薦信等現在就要著手準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