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了多少苦,才會嚐到多少甜

老話說,生活有五味,酸甜苦辣鹹。苦乃是生命中不能避免的一味。

常聽老一輩人說,越怕吃苦,越有苦吃。他們那一輩都是苦過來的,年輕的時候,誰沒捱過餓。

於是有人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在就是在蜜罐泡大的,什麼苦都吃不了。

其實不然,無論是什麼時代,都有努力拼搏的人。只是時代視角不同,大家看到的“苦”不一樣罷了。

以前挨一頓餓是吃苦,現在孩子挑燈夜讀何嘗不是一種吃苦?

經歷越多,越容易發現——人生總要吃苦,沒吃過苦的人是嘗不出甜味的。


01

前兩天和老朋友聊天,他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不能吃苦了,不僅如此,還老覺得別人的成功都是家裡給的。

朋友跟我說了他一個學生的事。

他的學生小徐,讀大一的時候還很有衝勁,參加了很多課外活動,每堂課都到,上課也不會玩手機,週末還會去圖書館。

大二的時候,受周圍人影響,慢慢開始頹廢。上課經常遲到,有時候來了也是直接趴著睡覺。經常熬夜打遊戲,掛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精神狀態非常不好。

朋友也找過他好幾次,他和朋友說:“老師,你看我之前很上進,每天過得都很累,但其實我也沒有考到第一名。周圍人又是談戀愛,又是打遊戲,成績沒和我差多少。為什麼我不讓自己過得輕鬆一點呢?”

朋友勸了好幾次,但他依舊我行我素,按照自己心中快意人生的方式生活。

有一天,那位同學發了條朋友圈:不用努力奮鬥的日子,真是太開心了。底下還有很多人表示認同。

網上曾一度掀起一陣頹廢熱潮,他們的觀點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很舒服。

在我看來,這句話才是真正的毒雞湯,不知欺騙了多少人。不努力真的這麼舒服嗎?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學生拼命讀書,只為考一個好大學?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努力工作,為了博得一個更好的前程呢?

那是因為他們知道,

不努力,不吃點苦,是會被社會淘汰的。

雖然苦之後不一定有甜,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人如果不努力,希望會更加渺茫,他們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泛不起漣漪。


02

張國榮說:“我很想做事,我很怕睜開眼沒事做,然後開口就說銀行有大把的錢,如果做人是這樣,就很頹廢,我不喜歡。”

很多人的夢想大抵如此,銀行有大把的錢,每天靠著利息就能度日,人生不需用力就能過得,簡直完美。

但你看看,銀行有大把錢的人,誰不是在努力拼搏呢?誰沒有吃過苦呢?那些整日吹噓不努力也能成功的人,可能過得還沒有你好。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大風颳來的。那些你眼中的成功人士,一定都努過力、吃過苦。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開發出微信這個產品之前,曾一人寫了十幾萬字的代碼,獨立運營一個郵箱網站,過了一段窩在出租屋裡的日子。

當時《人民日報》有位記者說:“張小龍說白了就是一個無業遊民,靠臨時給別人寫程序為生。”

黃渤成為影帝之前,曾為了拍一場戲,一天跑了幾十遍高架橋,鞋子都跑壞了。

郭德綱的德雲社創辦之初,觀眾只有寥寥數人,幾度做不下去。為了養活德雲社,郭德綱把自己當牲口一樣對待,不管啥活,都去幹。

……

哪個人功成名就之前,不是過著苦日子?

別用“不努力很舒服”來抹掉我們的負罪感,安心的當個鴕鳥,躲在自己的舒適區。

沒有努力的你只是看起來很舒服,生活稍有波動,便不堪一擊。


03

很多人說,年輕不要吃苦。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年輕,不要吃無意義的苦。

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A和B都是小縣城出身,倆人同在大城市打拼。倆人每天都早起,努力學習。一年後,A升了主管,B被辭退。

為什麼同樣努力,能吃苦的倆人,得到了不同結局?

A一開始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每天早起,精神狀態特別好。每天讀完英語,會提前給自己這一天定任務,下班之後也努力看視頻,學習英語。B看A起的那麼早,於是覺得自己也要吃苦,要努力,但其實每天早上起來讀一會兒英語就在與周公打架。

身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看著周圍人努力,於是也跟著做,但其實做的都是流於表面的努力。就像B,他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只知道盲目的努力。

這樣的辛苦,是毫無意義的。不要為了吃苦而刻意吃苦,做一件事,你首先要明白它的意義所在。

我不鼓勵刻意去吃苦,我希望你吃的每一分苦,未來都還你一分甜。

曾聽過吃苦三味:得技能、開眼界、修身心。

最簡單的吃苦,能讓你學得技能,安身立命。稍難之,則可開拓眼界,提升格局。

當你吃過大苦後,便可修身心,享生活。而後細品人生韻味,明白生活的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