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婺源夢裡老家看一場抬閣,見識世界上最早的彩車巡遊


古徽州地區僅存的六大習俗之一,徽州抬閣,是外界很少能見到的“中國式”的彩車巡遊。相比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一年一度的新年歡慶方式“玫瑰花車巡遊”,和荷蘭最著名的“津德爾特花車節”,都早了好幾百年。徽州抬閣,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車巡遊了。

抬閣,也稱“抬閣”,或“抬角”。它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於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多項藝術於一身的特色民間傳統表演。在我國,流行抬閣的地方有山西平陽抬閣、江蘇金壇抬閣、安徽、江西的徽州抬閣,以及廣東抬閣、安陽抬閣等。流派紛雜,但萬變不離其中,均是民間一場節慶的盛會。

所謂抬閣,大多數地方都是採用一張用木頭特製的箱子,類似方桌。箱子的邊上綁上抬槓,四人或多人把箱子抬起來行走。如果只是抬一隻木箱子巡遊,那就不叫藝術了。讓人叫絕的是木箱子上一定要有故事場景的佈置,還要有鮮活的人物在箱子上表演。人物站立於箱子上,最多可以分成三層,穿上古裝戲服,一路行進,一路表演。


據史料記載,抬閣的興起,大約在我國古代的明清時期。各個地方因文化的差異,抬閣的表現方法多少會有些不同。像徽州抬閣,最早見於文字的日期,是在明朝的萬曆年間。當時安徽的休寧,已經在廟會上有抬閣表演了,而且抬閣上表演的,是由兒童來擔綱的。

起先的抬閣,只是在箱子上擺上一些祭祀用的食物,然後在民間的迎神賽會上巡遊祈福。後來漸漸發展成為一種表演藝術,有專人負責抬木箱,有專人負責在木箱上表演,還有專人負責敲鑼打鼓、吆喝開道。經常會在新年的正月,或者鄉村廟會上巡迴表演。

徽州抬閣,一般有前後四人負責抬木箱,兩旁還有兩人負責舉著長度在三米左右的木叉。木叉呈T狀,主要用來在巡遊期間,挑開道路上方的樹枝之類,讓在木箱上表演的人員可以順利通過。當巡遊休息時,兩旁的木叉,便是木箱上站立在最高層上的演員休息支撐的扶手。


徽州抬閣之所以受歡迎,主要是在木箱的製作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要有專門的木匠師傅製作一些精緻的佈景道具,如假山之類的;然後需要在木箱上做幾根柔性的支柱,以便讓站立在箱子上的演員,可以有個支撐點。這種柔性支柱,需要做到不露痕跡,即觀看的人群無法辨別出木箱上的演員,到底為何能懸空立在上面的。

而站立於木箱上表演的演員,通常是選擇6-8歲的兒童。他們需要扮相俊俏,體態輕盈,同時還要不怕吃苦。因為一旦化妝上了木箱,在上面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中間無法下來。因為這些小演員的身上,都被綁定在柔性支柱上的。一隻木箱上通常會有2個孩子,分高低站立,穿上漂亮的戲服,巡遊時一招一式都很有扮相。

因為木箱上至少有兩位小演員,抬閣巡遊時,木箱不能上下晃動。要不站在二米高的孩子,非要摔下來不可。所以那張四四方方的“閣”,便很有講究。除了做工精細之外,木箱裡通常需要放一些“壓艙石”,來增加方閣的穩定性。據有經驗的抬閣傳人說,這些石塊,並不是胡亂擺放的,需要根據站立在木箱上的演員體重、方位和角度來合理擺放石塊。


徽州抬閣,一般是根據當地傳統徽劇中的經典橋段來設計的。這次在夢裡老家表演的抬閣,就有白蛇、花木蘭、英臺趕考等。每每抬閣隊伍行進時,周邊總是擠滿了圍觀的觀眾。手中的手機、相機可以一刻不停地拍攝,畢竟大多數年輕人,很少能見到抬閣的場景了。

之所以把抬閣說成是最早的彩車巡遊,因為它們兩者的表現方式類似。只不過抬閣是名副其實的 “抬”,依靠人力來行進。加上方閣上的人物造型,在行進時表現出來的顫顫悠悠的律動美感,是彩車巡遊無法比擬的。如果你有機會去婺源,建議也去看一下抬閣表演。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