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面粉的华丽变身,老少皆宜咥二十碗都停不下来!


面团一定要先一天晚上提前和好,关中老话说:“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媳妇不敢打,面团一定要揉到位。在反复的揉搓之中让面粉的筋道舒展开来,放置一晚上释放出面粉的天然本性。

赶早起来,拿起提前醒好的面团,用碟子边沿切成较粗的面条之后,开始盘面。盘面是个技术活,一边撒玉米面粉,一遍两手搓动,面条在两手的摆动之间华丽变身,搓好的面条整齐的码放在大盆之中,像树的年轮一样等待着下一轮的到来。

盘面需要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人站在一头将面条搓细,另一个人坐在盆子跟前,对搓好的面条进行码放,相隔在中间的是簸箕里的玉米面粉。慢时光下的配合使面条多了一份柔和。

搓细的面条开始挂杆抖撒,双手拉伸之间面条像有了灵性一般蔓延开来。

拉长,拉长,再拉长,摆动之间就需要挂到更高的地方进行二次拉长。索性挂在宽敞的农家小院里吧,继续测试它的延展性。

一排排拉好的手工挂面成排排列在院子之中,像一幅幅白色的帘子组成的画卷,人在其中略显渺小。

自然的微风很快吹干了面条,农家人对它进行切割,捆绑,打包,瞬间有了货架上面条的风范。

少许盐,少许醋,少许调料粉加酱油,再来点香油加芝麻,一两根青菜,配上纯手工挂面的筋道柔和,咸香之间味蕾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朴素的面条不需要华丽的外表,寡淡柔和的汤汁方能彰显手工挂面的筋中带柔。

家中有小孩和老人,或者坐月子的产妇时,一碗清淡可口的龙须凤尾面正好适宜,搭配西红柿和上海青,用高汤烹煮后略作调味,绵软中略带筋道,消化能力不好时的最佳选择。

用熬制几小时的肉汤,辅以调料,醋,撒上鸡蛋臊子,葱花,韭菜等,一碗地道乾县“一口香”就做成了,这是陕西乾县人待客必须美食,一碗里面只有一筷头面条,又称为“筷头面”,地道陕西乾县人轻松吃个二十几碗不成问题,这是记忆中的味道,这是乾县人过年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