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關係與目的論

因果關係與目的論

說到人類的認識,必然會涉及因果關係和目的論的話題。因為,這兩個問題與認識的實質密不可分。因果關係是人類的認識最基本的邏輯關係,而人類的認識是離不開邏輯的。所以,因果關係既是人類認識的萌芽,也是人類認識的基礎。比如,人類認識的起因是緣於“模仿自然就能夠重現自然”這一樸素的思想,其中已經蘊含了因果關係。模仿自然是因,重現自然是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因果關係的意識,人類就不可能從事主動的認識活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認識的實質,就是從因果關係的角度來審視其所面對的世界。不過,雖然因果關係對於人類的認識至關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在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因果關係只是關於客觀世界有機聯繫的一種理想化的關係

所謂因果關係,顧名思義,就是關於起因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人類的認識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模仿階段、抽象階段和綜合階段。因果關係作為人類認識的基礎,在這三個認識階段中的具體內涵是不一樣的。

因果關係與目的論

在模仿階段,因果關係還沒有在人們的意識中產生明確的因和果這兩個不同的邏輯概念。因果關係只是現代人對原始人模仿自然這一下意識行為的解讀。在原始人看來,他們的模仿行為僅僅是生存經驗的結果。因為,模仿成功的狩獵,確實能夠有助於獲得更多狩獵的成功。然而,原始人並不知道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是什麼,不知道正是由於他們通過模仿活動,獲得了狩獵的訓練和精神上的鼓舞,從而提高了他們狩獵成功的概率。對於原始人來說,與其說是意識到了因果關係而進行模仿活動,還不如說是因為模仿活動而使他們萌生了因果關係的意識。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才認為原始人的模仿活動對於人類的認識尤為重要。認識活動是從模仿活動中逐漸產生和分離出來的一種更具主動性的人類活動。

人類的認識處於模仿階段的時期為圖騰時期,該時期的認識特點是以某個具體

的自然物為理論的基礎與核心,以神話傳說為理論的形式。前者是模仿自然的屬性,而後者則屬於宗教的範疇。所以,在人類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因果關係是被迷信的外衣包裹著的,原始人雖然已經具有了因果關係的思維,卻沒有明確地意識到因果關係,屬於模糊的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與目的論

從公元前5世紀起,人類的認識步入經典時期,該時期的認識屬於

抽象階段。此時,古希臘人不僅已經具有了各種抽象的概念,而且還明確地建立了關於這些概念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此時的因果關係是形而上學式的非此即彼的因果關係。在這種理想的因果關係中,原因和結果都是絕對的,不存在多因和多果,更不允許互為因果。

這種絕對的因果關係不僅在具體問題的認識上有著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對人類的整體認識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導致了一維認識觀的產生。因為,絕對的因果關係是一種單向的因果關係,必然會將人類的認識引向對本體的追問,即追問世界的終極原因是什麼。於是人們詫異地發現,他們的認識只能在目的論中找到自己的歸宿。這是由於,除了目的,是不可能找到其他關於世界的終極原因了。所以,在整個經典時期,人類各種不同的認識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目的論。

比如,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說,其中就有目的因;中世紀的宗教神學把世界說成是上帝意志的體現;而經典力學的締造者牛頓,認為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動者。在這裡,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牛頓理解為是一個迷信上帝的人。出於無奈,無論牛頓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天才,他都無法獲得關於世界的

終極原因。牛頓本人就曾多次聲明,儘管世界是機械的,但關於世界的終極原因卻肯定不是機械的。於是,絕對的因果關係使人類的認識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要麼放棄對終極原因的追求,要麼就只好用目的來取代終極原因,然而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意味著承認人類認識的失敗與終結。

隨著20世紀近代物理的發展,人類的認識擴展到了微觀領域、宇觀領域和高速領域,人們驚呼因果關係不存在了,使認識的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動搖。實際上,近代物理否定的僅僅是絕對的因果關係,動搖的也只是一維的認識觀。於是,人類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即綜合時期。在這一時期,由相對的因果關係取代絕對的因果關係。這種相對的因果關係是與世界的有機性相一致的。在現實世界中,相對的因果關係是隨處可見的。

因果關係與目的論

比如,有一個著名的互為因果關係的例子,叫“囚徒的困惑”。這個例子是說,警察抓住了兩名縱火嫌疑犯,把他們關在不同的房間。警察分別對這兩個犯人說,如果一方承認放火而對方不承認,則承認的一方被判處5年監禁而不承認地一方被判處15年監禁;如果兩個人都承認放火,他們都將被判處10年監禁;反之,如果兩個人都不承認犯罪,他們就會獲得無罪釋放。於是,在不能相互串供的情況下,這兩個囚徒面臨著一個令人困惑的抉擇,即究竟哪一種選擇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呢? 藉助計算機的模擬,如果連續選擇多次的話(比如1萬次),作為最佳選擇的策略之一,囚徒乙每一次的選擇都應與囚徒甲上一次的選擇相一致。這說明,不僅囚徒乙的選擇結果依賴於囚徒甲的選擇,而且囚徒甲的選擇還將影響囚徒乙下一次的選擇。

沿著這種思路,讀者可以發現,在自己周圍存在著的各種關係都無一例外地屬於相對的因果關係,而不是業已習慣了的絕對因果關係。比如,在人際關係方面,單向地抱怨和指責的人是不在少數的。有些人經常抱怨世態炎涼,卻並沒有從自己關心旁人做起。實際上,人際關係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

於是,因果關係的相對性,使人類的認識論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二維認識觀取代了一維認識觀,由探究世界的相互作用取代了追尋世界的本體,由人為的同構系統替換了上帝的目的論。

根據相對的因果關係,“目的”只是人對互動的有機系統朝著概率最大化的方向演化的一種非理性的解釋,因為“目的”阻斷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而“同構系統”則是人對上述演化的一種理性的說明,因為“同構系統”提供了事物內部因果關係的互動機制。因此,認識的實質是從因果的角度構建互動的機制,以說明和預見互動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