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扫平江东,当年曹操却只给他一个都尉小官,是表示鄙视吗

赤壁之战十年前,即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本书的主人公孙权虚岁十七,他是大汉帝国吴郡富春县人氏,搁在当代,该在浙江的某所高中念高二,不久即将为高考而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然而他却生活在汉末乱世——一个让后人很纠结的时代——不知是该庆幸还是不幸,他就是这乱世的一份子。

孙策扫平江东,当年曹操却只给他一个都尉小官,是表示鄙视吗

这些年,他的兄长孙策已经完全平定江东,孙权沾了哥哥的光,先是被推荐做了“孝廉”,接着在十五岁那年当上了阳羡县的县长。要知道,曹操直到二十岁,才“举孝廉”,当上了洛阳县的北部尉,负责洛阳北区的治安。而未来成为孙权妹夫的刘备,在十五岁那年完全依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外出求学”,和公孙瓒一起做了海内大儒卢植的学生。很久以后,才凭借军功做上了安喜县的公安局长(县尉),那时,他已经奔三了。

建安三年,阳羡县长孙权接到了哥哥孙策的命令,让他到吴郡的大本营相会。孙权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十万火急赶到吴郡,才知道哥哥叫他来,是让他见一个叫做刘琬的北方人。

刘琬的官方身份,乃是帝国朝廷的钦差;但是他又是孙策之父孙坚的老同事、老朋友。所以私底下,刘琬是以故人的身份,前来看望有出息的孙家侄儿。

孙策扫平江东,当年曹操却只给他一个都尉小官,是表示鄙视吗

刘琬并不是江东迎来的第一个钦差。去年,也就是建安二年,江东迎来了第一位钦差:议郎王浦,他带来了大汉天子的圣旨,册命孙策为骑都尉,并且继承父亲孙坚的爵位:乌程侯。

“这是天子对你的嘉勉,亦是司空大人的一番美意。”

王浦所说的司空就是曹操,建安元年秋天,他费尽周折,把落难的天子迎接到了许县。当时的天下群雄,正忙着抢地盘,几乎没有关注这件事。直到曹操为自己册封了大将军的头衔,地位甚至超过了袁绍。这位袁大名士一直以大哥自居、把曹操当小弟看待,如今却要屈居小弟之下,他不由得雷霆大怒:

“曹阿瞒从前落魄的时候,好几次差点丧命,都是我出手相救。如今他得势了,居然假借天子的名义对我发号施令?”

这话辗转传到曹操耳朵里,曹小弟明白:袁大哥很不爽,而以当下的实力而言,十个曹操也不是袁绍的对手。曹操害怕了,他向袁绍服软,让出了大将军的位置,自己只做“司空行车骑将军”。

看上去袁绍胜利了,可是朝廷的实权还在曹操手里。当上了大将军的袁绍不可能离开河北根据地来河南的许县上班,所以在许县的朝廷里,毕竟还是曹操说了算。可见袁绍的胜利是虚幻的,曹操的胜利却是实实在在的。

和专心河北的袁绍相比,曹操的视野是广阔的,他的主战场在中原,却没有忽略江东。议郎王浦的到来,显然是他的意思,嘉奖孙策,目的在于拉拢这位江湖新人,让他为自己所用。

孙策扫平江东,当年曹操却只给他一个都尉小官,是表示鄙视吗

然而孙策却有些不满足,他觉得骑都尉的职务有点低,想要一个将军的头衔抬高自己的身价。

“伯符的虚荣心是否太强了?”

周瑜笑,诸将之中,唯有他最能领会孙策的心思。他知道,孙策这么做,可不仅仅是虚荣心作怪,问题的要害在于:孙策本身年龄太小、资历又浅,如果官位很卑微,统御江东便会很困难。一个将军的头衔,虽然不会为孙策增加一兵一卒,却足以提升孙策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巩固他和部下的上下级关系。

王浦是个滑头的官僚,对自己的处境很拎得清。他立刻改口:“其实圣意尚未宣读完毕,天子还有一道口谕。”结果,在骑都尉、乌程侯之外,孙策又多了一个代理明汉将军的头衔。

王浦刚回去一年不到,刘琬便又来了。朝廷的钦差来得如此殷勤,孙策不免心中嘀咕:难道是胁迫王浦索讨将军称号一事败露,朝廷兴师问罪来了?

正是怀着如是忐忑不安的心情,孙策迎接了钦差入城,在明汉将军府中拜受圣旨。因为预测圣意会对自己不利,孙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

“如果圣意不合,唯有如此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