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好奇“面紗”下的臉嗎?

久聞毛姆的大名但是一直沒有拜讀過他的作品,在kindel裡翻出小說《面紗》,發現故事的背景是1920年左右的香港,很好奇外國作家筆下的20世紀初中國是什麼樣子,翻開看看吧。

你會好奇“面紗”下的臉嗎?

故事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愚蠢的女主人公凱蒂(一個社交場上的花蝴蝶)為了搶在妹妹的婚禮前匆忙結婚,婚後嫌棄丈夫(她的丈夫瓦爾特是個細菌學家,沉迷於各種實驗和學術研究,不熱衷社交活動)木訥不合群而出軌,被丈夫發現後又被其情人拋棄的狗血小說。

你會好奇“面紗”下的臉嗎?

電影《面紗》劇照

但是當故事情節發展到凱蒂和瓦爾特來到一個叫做湄潭府的地方為當地人醫治霍亂開始,就向著一個意料之外的方向改變了,一場以夫妻“二人想雙雙自殺”為基調的故事正式開始。

你會好奇“面紗”下的臉嗎?

電影《面紗》劇照

因為之前的出軌事件,兩人之間的氣氛很是尷尬,爭相食用不安全的食物、長時間泡在疫區工作,視霍亂病菌為無物,連一個剛剛認識的人(韋丁頓)都發出了“你們兩個是來自殺的嗎?”這樣的感嘆。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連死都不怕的人還有什麼會令她恐懼呢?凱蒂在彷徨無錯了幾天後,就在修道院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與新朋友韋丁頓、修道院長的交談中,逐漸看清了查理唐生(凱蒂的出軌對象)卑鄙虛榮玩弄女性的真面目,也發現了瓦爾特很多自己從未注意過的優秀品德 。

你會好奇“面紗”下的臉嗎?

電影《面紗》劇照

修道院的新工作凱蒂做的得心應手:與修女嬤嬤們相處融洽、對待修道院的中國孤兒溫柔細心,卑鄙的查理離她越來越遠,她好像慢慢喜歡上了瓦爾特,就在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瓦爾特染上了霍亂,死了~~還留下了一句莫名其妙的遺言——“死的卻是狗”。

這是什麼意思?隨著頁碼一頁一頁的翻過,我好像找到了答案,這句話出自一首敘事詩,大概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被一隻發瘋的狗咬傷,所有人都認為那人命不久矣的時候,卻是那隻狗死了,被咬傷的人在慢慢的康復。

瓦爾特是把自己比喻成了那隻狗嗎?他自認為在用自己的方式懲罰凱蒂,把她帶到一個沒有舞會、沒有社交、霍亂橫行的陌生城市,讓孤獨把她逼瘋或者不幸染上霍亂而死掉。沒想到凱蒂在這結識了新朋友,還找到了發揮自己長處的舞臺,過的充實而有意義。他太不瞭解她了、太小看她了,也許他被凱蒂震驚了,也許他後悔了,羞愧難當。在這種複雜的情緒裡瓦爾特恐怕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面對凱蒂,只有一死了之(用自己做細菌實驗,感染霍亂而死),他是真正的膽小鬼、他才是那個被懲罰的人。

對於凱蒂來說,查理的遠去、瓦爾特的死亡、離開香港、回到家人身邊,這一切都彷彿卸掉了她身上的枷鎖“所有的精神羈絆統統的見鬼去了,留下的只有一個自由奔放的靈魂。有了自由,她也有了無謂的面對未來的勇氣”

本書的結尾是凱蒂陪伴著她忽略已久的父親,迎接新生活的到來,她將不會重蹈她母親的覆轍,她要把她即將出生的孩子教育成為一個“獨立自由、無畏坦率、不依附於任何人”的人,讓她的孩子擁有和她截然不同的人生。

那麼“面紗”到底在哪兒呢?我覺得“面紗”其實覆在書中每個人物的“臉”上:虛榮淺薄是凱蒂的面紗、無趣木訥是瓦爾特的面紗、瀟灑優雅是查理的面紗、玩世不恭是韋丁頓的面紗、嚴肅古板是修道院長的面紗,那麼你會好奇“面紗”下眾人真實的“臉”嗎?請翻開這本書看一看吧。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微信號“鴨梨的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