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前半生太當回事兒

徐靖知

  • 江湖人稱老徐,38歲,座標常州,創業者。
  • 牛成果:曾拿下單客戶3.8億訂單,也曾無奈辭職,但終究成全了自己。
  • 牛絕招: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別把你的前半生太當回事兒


愁的滋味

最近,《我的前半生》熱播。馬伊俐突然間不得不面對自己看似華麗實則蒼白的前半生,好在最終從只會買買買的家庭主婦逆襲成職場白骨精。女主前半生的轉折似乎與她的“作”不無關係,但是有的人前半生曲折動盪,卻是因為躺槍,比如說老徐。

老徐生於中原歷史名鎮巨陵,據傳春秋楚王虛葬於此,其陵巍峨,故為巨陵。從小,爺爺抗日誌士的威武形象,讓他熱血噴張;而奶奶大家閨秀的氣度,又讓他溫文爾雅。老徐本不是天資稟賦,但是小學二年級時突然開竅,後來上大學也比較順利。

大學裡老徐主攻英語,業餘時間開始全面釋放自己,嘗試到學生會任職、做英語角、籌建英語廣播臺、做晚會主持人等等,一時間在大學校園裡小出風頭。但除了練好英語,談好女朋友,老徐仍是一臉稚嫩、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不知道職業規劃是個什麼鬼。

別把你的前半生太當回事兒

愁更愁

學業順利的老徐,職場路卻是三波三折。

一波:畢業竟競得留校名額,若不是校方以莫名理由食言、毀約,老徐還真的就和王立群教授做同事了。(他哪知道自己多年後如此喜歡古物、歷史)

一折:老徐因禍得福,進入了昔日冰箱巨頭新飛電器做總經辦翻譯,估計想當年我家第一臺新飛冰箱就有老徐的貢獻。

二波:老徐通過一年與高管及外部客戶的接觸,他發現自己喜歡做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又不想丟掉英語,所以他轉去了出口銷售。老徐是個像爺爺一樣的純爺們,勇於承擔。當時部門裡有個週期長、風險大的項目沒人願意接,老徐二話不說成了扛把子。這個項目的合作方居然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紅牛”,並且老徐初次就收穫了900多萬的海外訂單,老徐終於給自己的職場路奠定了好的基礎。

二折:初露鋒芒後,老徐被調到國內銷售,又把瀕臨關停的廣東中山市場做了起來,還接手開拓珠海市場。他在這個企業裡深耕了7年,正當意氣奮發時,外資的併購重組讓這個企業紛繁複雜。電視劇中馬伊俐遇到第三者插足離了婚,現實中老徐受不了內耗頻發離了職。

三波:恰逢銷售老大跳槽至常州某家電私企任總裁,人馬不足,向老徐伸出橄欖枝,他帶著新生的無畏,帶著尋找自己理想的熱情,來到了常州。6年間,他主抓項目管理、外貿營銷,從小項目開始,一點點培植,直至拿下世界知名品牌“伊萊克斯”3.8億的定單。

三折:無奈創始人的理念和價值觀,又讓這家公司輪迴到了併購重組的局面。老徐充滿了不滿和焦慮,感覺自己再也不能忍了。

別把你的前半生太當回事兒

不再愁

於是,他開始回顧自己有什麼,考慮未來想要什麼。很慶幸自己初入職場時就在總裁辦形成了較寬的視野和宏觀思考的角度,讓自己能在做業務員時就會從部門經理角度思考;很感恩和“伊萊克斯”合作時,與他對接的澳大利亞廠方經理的良好信譽和原則性,這才是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工作狀態。老徐還是嚮往著馳騁疆場,他想要做一個自己能把控,按自己原則和底線運行的項目。

老徐和過去做了徹底的了斷,新項目和過去一點關係也沒有,他在鬧市中開了家茶道空間,名曰“歸處·茶家生活”。朋友們驚呆了,老徐卻覺得是必然。從2013年起,老徐就不斷地問自己:已近不惑,到底想要追尋什麼?除了工作以外,還有什麼更有意思的事情。

也許生在中原的緣故,也許本是懷舊之人,他喜歡老物件,古舊的東西,喜歡茶。還有幸得到臺灣著名茶道師李曙韻的提點,李老師告訴他重的要輕輕放下,輕的才重重放下。在開封出差時,偶然間,他看到了一幅古畫《挑書歸處》(本節插圖),書生與書童一起在山間趕路,既不知他們是從何而歸,也不知他們將歸向何處。老徐想當我們老了,會帶著什麼,歸向何處?一瞬間,似乎自己應該有一個這樣的地方,不單是自己,可以讓自己的朋友,來訪的陌生人,都能感受到這裡的寧靜,讓心沉下來,找到自己心靈的“歸處”。

於是老徐特地在西太湖邊買下一處小房子,把它打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有各地收來的老傢俱,老碗盞,有最清甜的水,有最純粹的茶。閒時呼朋喚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共享這份心底的寧靜,經過三四年的無心打磨,有好茶,好物,好故事,好沙龍,居然成就了“歸處”的雛形,吾心安處才是歸處。

混了前半生,得出的結論是此路不通,難免失落。但是,中點不是終點,重點是你可以改道、租車、換搭檔,好戲在後頭。別把你的前半生太當回事,也別不把後半生不當回事。前半生放得下,後半生拿得起,真英雄。

職業顧問想對你說

職業轉換,不是一口氣衝下水撲騰。擔著風險,心懷忐忑,彼岸不一定是樂土,樂土在自己心裡。

職場轉型並不簡單,這是給有膽量、有魄力,同時不願意適應原職業,把那份工作看作煉獄的人支的招。當然,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為最初職業選擇時的懵懂和迷茫買單。

職場轉型三步走

1、 練好本領,用心對待本職工作,訓練出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職場交換價值,幫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2、 結識圈子,擴展視野。參加培訓和進修。混圈子的前提:你要有價值,準備好交換。

3、創造機會,驗證實力,走好遷移的第一步。機會是等的,等的時候要練能力,能力練好了,機會就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