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天下因此战火连连,师出一人为何形同水火?

人们有时候会说这人冥顽不灵、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可是为什么在社会上有一类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的人们心服口服呢?我们看一看那些推销员,想一想那些死心塌地相信他们的人,就知道语言的力量了,可比起苏秦和张仪两人,这些推销员就太小儿科了,孟子的门客曾说两人是:“一怒而天下惧,安居则天下熄”。

在“兵强马壮为天子”的战国,各诸侯国四处招揽人才,其中一些能人异士奔走各国,开启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思想、科技、军事百花齐放,其中许多思想流传至今,许多人也因此千古留名,苏秦张仪两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但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两人就是靠嘴皮子生活的。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天下因此战火连连,师出一人为何形同水火?

然而就是这两个靠嘴皮子谋生的文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两人的合纵连横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国的局势,他们的一些策略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那么苏秦和张仪在战国时期,究竟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苏秦早年出生在河南洛阳一带,出生并不显贵,但他从小就立下了志向,平时喜欢读一些旁人认为旁门左道的书籍,比如《阴符》,后来拜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纵横之策,学成之后苏秦并没有立刻就发光发热,因为平时学业繁忙自然手头没有钱,苏秦回到家后,家人见他穷困潦倒的样子,妻子不下纺织机见他,嫂子不做饭给他吃,父母也不和他说话。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天下因此战火连连,师出一人为何形同水火?

倍受打击的苏秦又开始发奋读书,胸有成竹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报答自己的母国,于是便去游说周天子,可周显王没有半点想要励志图新的意思,于是便不待见苏秦,我们可以看出来苏秦此时的火候还不够,但好在他是一个不肯轻易放弃的人,事后去了秦国,可秦国刚刚面临着内部整顿,刚刚处理完商鞅,秦惠文王也没有心思接待苏秦,下一站去燕国的时候,被燕文候赏识,之后于是又跑遍了赵、韩、魏、齐,鼓动六国联合抗秦,真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六国国君同意联合抗秦后,苏秦掌握者六国的相印,真可谓是名动一时。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天下因此战火连连,师出一人为何形同水火?

而张仪的起点比苏秦好一点,他是魏国贵族的后裔,张仪来到秦国之后,秦魏两国正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双方对于河西你来我往的争执不下,而张仪出使了一趟魏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让秦国掌控了河西之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仪在魏国提出了用两座小城换一座的城的条件,于是魏惠王将阴晋城献给秦国,秦军亦退出焦、陕两座小城,其实魏惠王这也是考虑再三才做决定的,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来,阴晋城陷入秦国的重重包围之下是一座孤城,时刻有被秦国吞并的危险。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天下因此战火连连,师出一人为何形同水火?

​可是阴晋城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非常大,阴晋城到手后,秦国对魏国的河西上郡形成了北、西、南三面合围之势,秦国光复河西,指日可待。张仪因为这个功劳,于是成为了秦国的丞相,我们知道苏秦一辈子都在合纵抗秦,而张仪就不断连横,瓦解苏秦的合纵,这是因为两人有一段私人恩怨。

两人和庞涓孙膑一样,皆是出自鬼谷子门下,苏秦因为出道较早,官位显赫时,张仪才刚出山,他希望苏秦能够帮他谋求一官半职,后因为遭遇拒绝于是转而去了秦国。两人结下了这个梁子,因为私人恩怨将六国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后面两人在不断的较劲过程中,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却导致天下战国连连,实在不值得被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